-
无内固定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无内固定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SD)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无内固定OLIF治疗的13例腰椎融合术后ASD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疗效采用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通过对比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影像学疗效。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使用无内固定OLIF治疗。术后无一例出现下肢感觉异常、疼痛或无力。随访时间为(17.7±8.3)个月(8~33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分别为(6.2±1.0)分和(2.0±1.1)分, P<0.001]和腿痛VAS[分别为(7.0±1.9)分和(1.0±0.9)分, P<0.001]均降低;ODI亦明显降低[分别为28.0±7.5和10.8±4.0, P<0.001]。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由术前的(9±2)mm增至(12±2)mm( P<0.001),中央椎管横截面积(CSA)由术前的(85±26)mm 2增至(132±24)mm 2( P<0.01),椎间孔高度由术前的(17±2)mm增至(21±3)mm( P<0.05),椎间孔CSA由术前的(95±25)mm 2增至(155±36)mm 2 ( P<0.001)。13例患者中,2例发生Ⅰ度椎间融合器沉降。 结论:应用无内固定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的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儿简易呼吸器面罩对机械通气儿童扣背排痰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小儿简易呼吸器面罩对机械通气儿童扣背排痰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该院收治的机械通气患儿9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扣背手法,观察组采用小儿简易呼吸器面罩进行扣背排痰。观察两组干预前后临床指标及肺部影像学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PaO 2、SpO 2、PaCO 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儿PaO 2、SpO 2、PaCO 2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日均排痰量、肺部影像学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吸痰频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将小儿简易呼吸器面罩应用于机械通气儿童的扣背排痰中,能有效促进痰液排除,改善血气指标及肺部症状,缩短通气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人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基质材料修补硬脑膜缺损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人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基质材料在硬脑膜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5月至2018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53例)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35例)收治的需行硬脑膜修复术的患者。将88例受试者随机分配至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试验组采用人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进行修补,对照组采用猪来源生物型硬脑膜补片进行修补。术中术者评价材料的韧性、延展性和可缝合性。术后定期住院或门诊随访患者的负压球引流量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10 d、3个月及6个月复查头颅CT或MRI,观察术区硬膜外积液及皮下积液情况,以判断有无脑脊液漏。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材料的评估结果以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比较,术后24 h负压球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77)。两组受试者术后伤口均为Ⅰ级愈合,均无皮下积液和脑脊液漏。至术后6个月末次影像学随访,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均提示硬脑膜修补局部无异常信号。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不良事件发生率[62.2%(28/45)对比48.8%(21/43)]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6.7%(3/45)对比4.6%(2/4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与人工修补材料相关的不良事件。与对照组比较,术中术者对试验组人工修补材料的韧性、延展性及可缝合性更为满意(均 P<0.05)。 结论:人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基质材料在硬脑膜缺损修补术中具有较好的韧性、延展性和可缝合性,修补效果与常规硬脑膜补片相似,且不增加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创猫眼侧方腰椎融合术对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节段选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猫眼侧方腰椎融合术(CLIF)对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节段选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收治的Lenke-Silva分级为Ⅴ级和Ⅵ级的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入组患者首先完成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Lenke-Silva分级,确定Ⅰ期CLIF手术节段,同时预判如行单纯后路矫形需融合节段数;Ⅰ期术后再次评估Lenke-Silva分级,将患者分为有效组(Lenke-Silva分级降低)和无效组(Lenke-Silva分级不变),根据二次评估的结果制定Ⅱ期后路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实际融合节段与预计行单纯后路矫形需融合节段的差值、分期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冠状面与矢状面影像学参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Lenke-Silva分级降低的影响因素。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共5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8例,女性46例,年龄(68.8±5.8)岁(范围:56~77岁),术前Lenke-Silva分级:Ⅴ级26例,Ⅵ级28例。行Ⅰ期CLIF 194个节段,其中114个节段(58.8%)行前柱松解重建术(ACR),15个节段(7.7%):使用大角度融合器。Ⅰ期术后,32例患者(22例Ⅴ级、10例Ⅵ级)Lenke-Silva分级降低,纳入有效组;22例患者(4例Ⅴ级、18例Ⅵ级)Lenke-Silva分级无变化,纳入无效组。有效组中32例患者术前侧凸顶椎位置均在L 1以下,无效组中18例(81.8%,18/22)患者术前侧凸顶椎位置在L 1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3);有效组患者椎间隙前方均无连续性骨赘,无效组中7例椎间隙前方有连续性骨赘(31.8%,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有效组患者Ⅰ期术中行ACR(71.2%比39.5%,χ2=20.660, P<0.01)和使用大角度融合器的节段更多(12.7%比0, P=0.001),而术后严重融合器下沉节段较少(5.9%比15.8%,χ2=4.793, P=0.029)。Ⅰ期术后,两组患者腰椎Cobb角无差异,有效组腰椎前凸角为(34.0±8.3)°,大于无效组的(25.5±9.7)°( t=3.478, P=0.001),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为(15.7±4.6)°,小于无效组的(20.0±10.8)°( t=-2.129, P=0.038)。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相比,Ⅱ期手术融合节段更少、上端固定椎终止于胸椎例数更少,实际融合节段较预判行单纯后路矫形所需融合节段减少更多( P值均<0.01)。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5个月,两组患者Ⅰ期、Ⅱ期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结果和临床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Ⅰ期CLIF能降低部分严重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Lenke-Silva分级,Ⅰ期CLIF术后Lenke-Silva分级降低可能与术前顶椎位置、椎间隙前方连续性骨赘,术中使用ACR和大角度融合器,以及术后融合器下沉程度等因素相关。Ⅱ期术前进行脊柱力线再评估,有助于融合节段的准确选择,减少手术创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致肾积水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与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ureteral fibroepithelial polyp,UFP)致肾积水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06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所有肾积水手术后病理诊断为UFP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及随访情况。结果:肾积水手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为UFP患者48例,占同期肾积水手术治疗患者总数的1.8%(48/2 653)。患者平均就诊年龄(109.2±34.7)个月,男童为主(95.8%),左侧多见(81.3%),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81.3%)及肉眼血尿(18.8%)。术前泌尿系统超声(ultrasonography,US)阳性检出率为60.4%,静脉肾盂造影阳性检出率为34.1%。所有病例的息肉经手术完整切除,术中见70.8%的息肉为单一带蒂型,97.9%的息肉位于输尿管近段,息肉中位长度为1.5 cm(0.3~8.0 cm)。术后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57个月(3~141个月),无一例息肉复发;3例(6.3%)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为青春期同侧输尿管结石。结论:儿童UFP发病率较低,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超声在术前诊断UFP方面具有一定价值,手术治疗效果明确,术后息肉残留少,复发率低,但存在远期并发症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腺癌转化小细胞癌的多线治疗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肺腺癌转化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多线治疗方案效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讨论。方法:结合肺腺癌经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against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TKIs)治疗后转化SCLC的临床实例,对转化性SCLC的诊断过程、多线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影像学评价;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讨论。结果: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对肺腺癌EGFR-TKI治疗后转化SCLC的诊断有提示意义,病理仍为其诊断金标准;SCLC的多线治疗方案对于转化性小细胞肺癌有一定效果。结论:肺腺癌EGFR-TKIs治疗后转化SCLC总体预后不佳,须尽早进行诊断、治疗,并及时进行影像学评效,迅速做出治疗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合并尺骨头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采用双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合并尺骨头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7年8月,我们共收治16例桡骨远端合并尺骨头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治疗,术后积极康复锻炼。根据患者一般情况、术后影像学测量参数和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评估手术效果。分析该方法治疗桡骨远端合并尺骨头骨折的可行性、适应证及手术要点。结果:术后14例患者获得随访,2例失访,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平均13个月。影像学结果提示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且达到解剖复位。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优10例,良2例,中2例。患侧腕关节平均掌屈(69.51±1.97)°、背伸(70.26±2.71)°、旋前(76.55±3.41)°、旋后(71.35±1.54)°,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双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合并尺骨头骨折术后可行早期锻炼,患侧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apavasiliou和Crawford Ⅳ型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治疗效果的研究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合并肘关节脱位(Papavasiliou和Crawford分型Ⅳ型)与无肘关节脱位(Ⅱ型和Ⅲ型)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因移位性肱骨内上髁骨折需行手术治疗的101例患儿资料,其中男54例,女47例,年龄(9. 5±3. 4)岁,年龄范围5~14岁。根据是否合并肘关节脱位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肱骨内上髁骨折共75例;B组为肱骨内上髁骨折合并肘关节脱位共26例。A组患儿行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B组患儿均急诊行手法复位肘关节脱位,后期行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患儿尺神经损伤、肘关节疼痛等临床资料,肘关节X线正侧位片进行影像学评估,Robert功能评分评估比较两组患儿肘关节功能。结果:A组和B组术前有尺神经损伤症状患儿分别为21例和9例。术后A组尺神经损伤症状有15例,其中新增2例;B组尺神经损伤症状术后有8例,其中新增1例。两组患儿均6个月全部恢复。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资料显示两组患儿肘关节解剖关系匹配良好、无脱位复发、无滑车缺血坏死及骺板早闭发生。根据Robert功能评分,A组中,优39例,良22例,可11例,差3例。B组中,优11例,良9例,可4例,差2例。两组间Robert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经手术治疗的儿童移位性肱骨内上髁骨折无论是否合并肘关节脱位都具有良好的影像和功能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髓内钉治疗AO/OTA 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长钉与短钉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长髓内钉与短髓内钉治疗AO/OTA 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8月采用髓内钉治疗的AO/OTA 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接受长髓内钉治疗的长钉组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68.41±17.84)岁(范围31~96岁);接受短髓内钉治疗的短钉组26例,男13例、女13例,年龄(72.23±13.97)岁(范围31~90岁)。对比两组受伤原因、骨折AO/OTA分型、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指标(骨折复位质量、术后颈干角、内侧支撑)、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1年内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长钉组随访时间(24.26±6.67)个月、短钉组为(24.31±5.60)个月,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侧别、骨折AO/OTA分型、术前实验室检查、是否合并血栓或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长钉组术中出血量(281.47±235.28)ml、手术时间(110.44±24.63)min,短钉组分别为(121.92±84.14)ml、(81.15±28.5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长钉组住院时间为(12.35±4.81)d、骨折复位良好率为55.9%、骨折愈合时间为(120.44±16.43)d、内侧支撑存在率为67.6%、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为79.4%,短钉组分别为(10.89±4.30)d、61.53%、(128.07±18.33)d、65.4%、6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长钉组并发症为切口浅表感染、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头钉切出各1例,短钉组包括浅表切口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折不愈合1例;长钉组1年内死亡率为5.3%、并发症发生率为11.7%,短钉组分别为7.1%、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长髓内钉与短髓内钉治疗AO/OTA 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固定效果与临床疗效,其中短髓内钉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5个鳃耳(肾)综合征家系的致病突变和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筛查5个鳃耳(肾)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探讨其表型特征和临床诊疗情况。方法:招募2018年12月至2021年9月经临床诊断为鳃耳(肾)综合征的5个家系,收集家族史和病史信息,绘制家系图。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听力学、颞骨影像学及肾脏学检查。获取外周血提取DNA,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筛查鳃耳(肾)综合征分子病因。对确诊患者建议并实施相应临床干预。结果:5个家系共8人被诊断为鳃耳(肾)综合征。8例患者均存在听力损失、耳前瘘管和不同程度耳畸形,4例患有鳃裂瘘管或囊肿。除2例未明确肾脏表型,余6例经肾脏B超或CT检查未发现肾脏异常。基因检测确定4个致病或可能致病的 EYA1基因变异(NM_000503.6:c.1715G>T;c.1140+1G>A;c.639G>C;c.1475+1G>C),其中c.1715G>T变异为首次报道。3例患者行听骨链重建术后,听力无明显改善,其中2例验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而获得满意的听力康复效果。 结论: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可辅助鳃耳(肾)综合征的诊断和遗传咨询。听力损失、耳前瘘管、耳畸形和鳃裂瘘管或囊肿是本研究鳃耳(肾)综合征患者的常见表型。鼓室探查听骨链重建对改善鳃耳(肾)综合征患者听力损失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可以帮助其实现听力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