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S e.max press热压铸造陶瓷全冠及二氧化锆全瓷冠对前牙修复患者牙龈健康美观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IPS e.max press热压铸造陶瓷全冠及二氧化锆全瓷冠对前牙修复患者牙龈健康、美观度的影响,为前牙美学修复的材料选择提供临床参考.方法:以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我院接受前牙修复的1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52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以IPS e.max press铸瓷全冠、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修复效果及修复后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龈沟液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边缘密合度、继发龋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观察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等显著小于对照组,龈沟液IL-6、IL-8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修复12个月后,观察组P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二氧化锆全瓷冠,IPS e.max press铸瓷全冠具有良好的前牙美学修复效果,可降低龈沟液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牙龈健康,并能提高前牙美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龋病患儿唾液离子浓度、链球菌、双歧杆菌变化与病情的关联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龋病患儿唾液离子浓度、链球菌、双歧杆菌变化与病情的关联性.方法:选择2022年5月-2023年4月收治的80例3~6岁龋病患儿为试验组,根据龋失补指数(DMFT)分为轻度组(DMFT≤15%,n=35)和重度组(DMFT>15%,n=45);另选择进行健康检查的80例3~6岁无龋病患儿为对照组.采用甲基麝香酚蓝检测唾液中钙离子浓度,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链球菌、双歧杆菌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DMFT与唾液钙离子浓度、链球菌、双歧杆菌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唾液钙离子浓度、链球菌、双歧杆菌对龋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唾液钙离子浓度、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双歧杆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DMFT与唾液钙离子浓度、链球菌、双歧杆菌呈正相关(P<0.05).根据DMFT制作ROC曲线,唾液钙离子浓度、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双歧杆菌对评估龋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AUC分别为0.760、0.658、0.718和0.705.结论:唾液离子浓度、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双歧杆菌水平增加与患儿龋病有关,与龋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对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口腔健康行为潜在类别及异质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确定3~6岁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的口腔健康行为(OHB)潜在类别及异质关联性,为制定儿童口腔健康干预措施,改善口腔健康状况提供一种有效途径.方法:使用潜在类别分析(LCA),对595例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卫生、饮食习惯和预防保护3个维度内的8项行为习惯进行分类,通过模型拟合和解释性度量确定最优类别;基于双变量关联检验和多变量回归模型进行聚类数据边际效应估计.采用SPSS 27.0软件包中的卡方检验和对应分析探讨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与龋病的相关性.结果:学龄前儿童的患龋率为54%,LCA将OHB分成有利型(88%)和不利型(12%)2个潜在类别.与有利型OHB相比,不利型OHB具有较高患龋率(58%:52%)、较差龋患状况(平均dmft为3.52∶2.44)以及较低定期检查经历(63%:66%);2个潜在类别组的龋患严重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口腔健康行为存在明显异质性分类特征,不同潜在类别与龋病之间存在关联性,应根据这种异质性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制定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闭症患儿口腔健康状况及家长认知程度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自闭症患儿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与口腔保健的认知程度,为更好制定自闭症患儿口腔健康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自闭症患儿117例为试验组,同期就诊的非自闭症患儿121例为对照组,检查患儿口腔卫生情况.以问卷形式调查患儿口腔保健行为,包括每天刷牙次数、是否使用牙膏、是否由家长协助刷牙及进食零食频次;同时采用标准化措施评估家长口腔健康知识,获取其对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并记录家长基本情况.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自闭症患儿龋齿和牙周疾病比例较高,分别为74.36%和52.14%.多数患儿口腔卫生情况不佳,刷牙≥2次/天和一直使用牙膏的比例较低,分别为17.09%和13.68%.试验组患儿家长口腔健康知识得分[(6.40±2.55)分]低于对照组[(6.95±2.47)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3.16%的试验组患儿由母亲(72.65%)或父亲(20.51%)全职照顾,多数试验组患儿家庭月收入不高.对照组患儿主要照顾者及其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与试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自闭症患儿口腔健康的因素包括刷牙习惯、主要照顾者及其最高教育程度.结论:自闭症患儿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与保健认知程度较差,应加强患儿家长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其口腔健康认知水平,共同维护患儿口腔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列线图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中老年龋齿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对比列线图与不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中老年人龋齿预测模型的效能.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南宁市、贵港市、崇左市510名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口腔检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asso回归筛选相关变量,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最终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显著特征,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运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偏最小二乘算法(PLS)、距离多普勒算法(RDA)、广义线性模型(GLM)、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核函数(SVM-Radial)及SVM线性核函数(SVM-Linear)7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7种龋齿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中位数评价各模型预测性能,以及不同变量筛选方法所构建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中老年人龋齿检出率为71.18%.经过特征筛选后最终保留5个预测因子,分别是年龄(OR=0.945,95%CI:0.917~0.973)、刷牙频率(OR=0.688,95%CI:0.475~0.997)、过去1年是否洗牙(OR=0.303,95%CI:0.103~0.890)、牙存留数(OR=1.062,95%CI:1.038~1.087)和口腔健康评估量表(OHAT)得分(OR=1.363,95%CI:1.234~1.505).各模型对比结果显示,RF算法所构建的预测模型表现最佳,AUC中位数为0.747,其次为列线图,AUC中位数为0.733.单因素+Lasso+多因素logistic(简称Lasso+logistic)筛选自变量构建预测模型的AUC中位数均高于RF算法筛选自变量构建的预测模型.结论 基于Lasso+logistic筛选变量,RF较列线图及其他机器学习算法在中老年龋齿预测中提供了更可靠的预测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上颌多个后牙龋坏的双颌前突病例矫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2022)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甜味剂是一类食品添加剂,能够赋予食品甜味,只提供较少能量或不提供能量,为有控糖需求的人群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因其工艺性能稳定、安全性好,过去100多年间在全球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日化等行业。甜味剂的安全性基于严格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已得到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地区权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和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肯定。合理使用甜味剂能够提供甜味,有利于控制能量摄入;有助于降低龋齿发生风险;为高血糖人群及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丰富食物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32例鼻咽癌调强放疗长期生存及晚期损伤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后长期生存及晚期损伤,为鼻咽癌优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03—2009年间于四川省肿瘤医院行IMRT的132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其中Ⅰ、Ⅱ、Ⅲ、Ⅳ A、Ⅳ B期分别为3、22、61、43、3例。中位剂量73.37Gy (66~85Gy)分33次;单纯放疗20例,同期放化疗112例。采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 rank法检验及单因素预后分析, 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应用RTOG/EORTC标准评价晚期放射损伤。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28个月(3~191个月),全组10、15年鼻咽癌局控率分别为86.0%、79.9%,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2.5%、63.2%,总生存(OS)率分别为65.2%、57.1%。全组局部区域复发率12.1%,远处转移率16.7%。共53例死亡,其中15例死于局部区域复发、20例死于远处转移、18例死于其他疾病(肺炎、颅内出血、意外等);10、15年非肿瘤相关死亡率分别为11.3%、13.6%。单因素分析示年龄、吸烟史、乳酸脱氢酶、T分期、临床分期是鼻咽癌OS的独立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示乳酸脱氢酶、T分期、同期放化疗是鼻咽癌OS的预后因子。1-2级晚期损伤(听力下降、吞咽困难、龋齿、口干较高)发生率为90.4%,3-4级晚期损伤(皮肤纤维化、听力下降、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8.5%。结论:鼻咽癌患者IMRT后10、15年OS较好,但随着生存期延长非肿瘤相关死亡率升高;远处转移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晚期损伤主要为1-2级听力下降、吞咽困难、龋齿、口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LiaSR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调控变异链球菌耐酸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LiaSR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对变异链球菌(Sm)593号(Sm 593)临床株耐酸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以Sm 593及其liaS和liaR基因敲除株为研究菌株,采用全自动生长曲线测定仪检测并绘制pH=5.5环境中各菌株的生长曲线;用菌落计数法检测细菌的适应性耐酸能力;使用Laurdan探针、氢-钾腺苷三磷酸(ATP)酶试剂盒、质子通透性检测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探究LiaSR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介导的耐酸机制。体外构建各菌株的生物膜,通过结晶紫染色法、菌落计数法、SYTOX探针检测法和蒽酮-硫酸法探究各菌株的生物膜总量、活菌数、胞外DNA(eDNA)和胞外多糖含量;采用RT-qPCR法检测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pH=5.5环境中,liaS和liaR基因敲除株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 P<0.05)。适应性耐酸曲线显示敲除株与野生株相比,固有耐酸和适应性耐酸能力均显著下降( P<0.05)。对三菌株无预酸化处理20和40 min以及预酸化处理20和40 min后,liaS基因敲除株生存率[(8.98±2.00)%、(0.18±0.07)%、(14.88±8.64)%、(0.82±0.91)%]和liaR基因敲除株生存率[(0.38±0.19)%、(0.34±0.18)%、(7.89±2.02)%、(1.52±0.37)%]均分别显著低于野生株[(32.49±9.75)%、(1.27±0.32)%、(62.76±29.06)%、(8.02±1.25)%](均 P<0.05)。此外,liaS和liaR敲除株膜流动性(0.18±0.04和0.18±0.05)均显著低于野生株(0.08±0.05)(均 P<0.01);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基因fabM表达水平(0.52±0.11和0.57±0.05)与野生株(1.04±0.30)相比均显著降低约1/2(均 P<0.001);H +-ATP酶活性(917.06±59.53和469.53±47.65)与野生株(127.00±50.71)相比显著升高7.22和3.70倍(均 P<0.001),且编码H +-ATP酶基因atpD的表达水平(3.39±0.21和1.94±0.17)也较野生株(1.00±0.15)显著升高3.39和1.94倍(均 P<0.01)。liaR基因敲除株的终末pH值(4.76±0.01)显著低于野生株(4.90±0.00),liaS基因敲除株的终末pH值(5.19±0.01)显著高于野生株(均 P<0.001)。liaS和liaR基因敲除株与野生株相比,Sm 593生物膜总量未发生明显变化,生物膜活菌数均显著少于野生株(均 P<0.05),且eDNA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株(均 P<0.01)。liaS基因敲除株生物膜水溶性多糖含量与野生株相比显著增加1.88倍( P=0.003)。liaS和liaR基因敲除株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gtfD表达水平较野生株显著升高47.43和16.90倍(均 P<0.05),liaS基因敲除株中gtfC基因比野生株显著高表达1.65倍( P=0.014)。 结论:LiaSR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通过调控膜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和胞膜流动性,参与Sm 593的耐酸过程;LiaR反应调节蛋白还可参与调节膜质子通透性,增强Sm 593的耐酸能力;此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可负向调控生物膜胞外基质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计算机辅助诊断根尖X线片图像中恒牙邻面龋初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构建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检测根尖X线片图像中恒牙邻面龋,为邻面龋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提供的因正畸需要或无保留价值而拔除的人离体恒前磨牙及磨牙160颗(外观完整或邻面龋洞缘位于釉质牙骨质界之上),拍摄根尖X线片,进行组织学检测并分级(0级:无龋坏;1级:龋坏达釉质外1/2;2级:龋坏达釉质内1/2;3级:龋坏达釉质牙本质界;4级:龋坏达牙本质外1/2;5级:龋坏达牙本质内1/2)。根据组织学分级将160颗离体牙根尖X线片均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各80颗)。由2名评估者参照组织学图像对训练集根尖X线片进行龋坏标记,建立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由另2名评估者和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分别对测试集根尖X线片进行邻面龋诊断。以组织学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综合评估肉眼诊断和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AUC)值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总体诊断准确性。通过查准率-查全率(precision-recall,P-R)曲线综合评估两种诊断方法对龋坏样本的查准查全能力。通过灵敏度(即查全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即查准率)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进一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 结果:对测试集离体牙根尖X线片,肉眼诊断与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诊断的AUC值分别为0.729(95% CI:0.650~0.808)和0.762(95% CI:0.685~0.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与肉眼诊断的特异度、PPV、N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的灵敏度(76.7%)显著大于肉眼诊断(59.3%)( P<0.05)。肉眼诊断对恒牙邻面1级龋坏的灵敏度(27%)显著小于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77%)( P<0.05)。 结论:与肉眼相比,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对恒牙邻面釉质龋,尤其是局限于釉质内的早期龋坏更灵敏。本项研究建立的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诊断准确性与评价者肉眼诊断的准确性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