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口腔健康行为潜在类别及异质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确定3~6岁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的口腔健康行为(OHB)潜在类别及异质关联性,为制定儿童口腔健康干预措施,改善口腔健康状况提供一种有效途径.方法:使用潜在类别分析(LCA),对595例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卫生、饮食习惯和预防保护3个维度内的8项行为习惯进行分类,通过模型拟合和解释性度量确定最优类别;基于双变量关联检验和多变量回归模型进行聚类数据边际效应估计.采用SPSS 27.0软件包中的卡方检验和对应分析探讨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与龋病的相关性.结果:学龄前儿童的患龋率为54%,LCA将OHB分成有利型(88%)和不利型(12%)2个潜在类别.与有利型OHB相比,不利型OHB具有较高患龋率(58%:52%)、较差龋患状况(平均dmft为3.52∶2.44)以及较低定期检查经历(63%:66%);2个潜在类别组的龋患严重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口腔健康行为存在明显异质性分类特征,不同潜在类别与龋病之间存在关联性,应根据这种异质性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制定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步一步做好牙体缺损修复后食物嵌塞的预防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食物嵌塞是牙体缺损修复后常见并发症,长期、大量食物嵌塞可引起牙周病、龋病等不良后果,影响修复效果。因此,如何在修复前预防食物嵌塞、在出现嵌塞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也是临床工作的挑战。本文从牙体缺损修复后食物嵌塞的检查、病因分析以及对因治疗3个方面进行阐述,帮助临床医师一步一步做好牙体缺损修复后食物嵌塞的预防与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度低龄儿童龋全身麻醉下治疗后再次患龋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全身麻醉下接受龋齿治疗的重度低龄儿童龋(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患儿行前瞻性随访研究,分析其治疗前后患龋特点,并探究治疗后再次患龋的风险因素。方法:纳入83例2~4岁、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接受全身麻醉下龋齿治疗的S-ECC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7、13个月采集其口腔检查、临床诊疗内容和调查问卷信息。统计分析治疗前龋坏程度、临床诊疗内容、患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和口腔保健习惯等在治疗后无龋和再次患龋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统计分析治疗后再次患龋特点及龋坏类型(分为再发龋和继发龋,前者指对原发龋病灶进行修复后在同一牙齿其他部位发生的龋,后者指在已有修复体边缘或底部发生的龋)。结果:在完成7~13个月随访的70例患儿中,29例(41%)在13个月观察期内保持无龋,41例(59%)在13个月观察期内出现个别牙再次龋坏。全身麻醉下龋齿治疗后除下颌乳切牙外其他牙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再次患龋,其中上颌乳切牙以继发龋为主(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和12),上下颌乳尖牙及第一乳磨牙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均较高(上下颌乳尖牙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2和6,上下颌第一乳磨牙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6和12),上下颌第二乳磨牙以再发龋为主(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9和5)。治疗后再次患龋牙面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乳磨牙邻面(37)、乳磨牙 面(28)、乳尖牙邻面(13)、乳磨牙颊舌面(12)、乳前牙唇舌面(10)、乳尖牙唇舌面(8)和乳前牙邻面(5)。治疗前龋坏程度、临床诊疗内容和患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在治疗后保持无龋和再次患龋的两组儿童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饮食和口腔保健习惯方面,治疗后7和13个月随访时患龋组甜食摄入频率均显著高于无龋组( P<0.05)。 结论:2~4岁S-ECC患儿全身麻醉下治疗后有较高的再患龋风险,定期复查维护十分必要;复查中应着重预防和治疗乳磨牙新发和继发龋坏,以及乳前牙继发龋坏;较高的甜食摄入频率是治疗后再次患龋的重要风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家口腔公共卫生项目对促进我国口腔卫生事业发展的作用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公共卫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Winslow提出,核心是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口腔疾病被公认为公共卫生问题,龋病是最常见、多发的口腔疾病,因其可防可治,一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可由公共卫生有效干预的疾病。我国政府也将其纳入重点防治的主要慢性病。2008年,由原卫生部启动的“中西部地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试点项目”,主要针对学龄儿童的第一恒磨牙施行窝沟封闭和口腔健康教育。覆盖国务院划归的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是我国首个以中央财政专项经费设置的口腔公共卫生项目,委托中华口腔医学会管理并组织实施。经过6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将该项目推广至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更名为“全国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项目运行10余年来,对我国口腔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全国儿童口腔健康促进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回顾项目设立的背景,梳理项目涵盖内容、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效,总结项目管理的经验,分析我国口腔公共卫生工作在政策保障、经费保障、防治体系、人员能力、技术措施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口腔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对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唾液链球菌K12对口腔及口咽部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唾液链球菌K12是一种在人体出生不久就定植在人体口腔和鼻咽部黏膜上皮的细菌,研究发现其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益生菌。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唾液链球菌K12有对抗口腔和口咽部炎症和感染、龋病、口臭及口腔上皮损伤的生物活性作用。本文对唾液链球菌K12对口腔及口咽部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某舰舰员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某舰舰员进行口腔检查,分析舰员口腔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做好卫生保障提供依据。方法:将海军某舰816名舰员按上舰时间分为新舰员组(186人)和老舰员组(630人)进行口腔检查,记录龋病指标、牙周指标、智齿状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16名舰员中,患龋率42.7%,龋均0.98,牙周健康率为22.3%,牙石检出率为75.9%,软垢检出率为9.27%,第三磨牙阻生齿检出率为49.6%。新舰员龋齿数、龋失补牙数和牙石指数检出结果较老舰员差( P<0.05),因龋失牙数检出结果较老舰员好( P<0.05)。需牙体治疗牙齿799颗;缺失需修复牙齿71颗;需进行龈上洁治者619名,需拔除阻生智齿1 005颗。 结论:舰员的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口腔卫生保障的需求较高。应加强舰员的口腔疾病早期预防及口腔卫生宣教,常规开展口腔疾病的早期治疗,定期组织口腔检查和口腔疾病的集中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德州市3~5岁儿童龋病现状调查及其与BMI和贫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德州市天衢新区8 246例3~5岁儿童的龋病现状及其与体重指数(BMI)和贫血的关系,为预防儿童口腔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德州市天衢新区所辖的所有公私立共计94所幼儿园的8 246例3~5岁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做横断面调查研究。记录乳牙患龋情况,测量身高、体重,采集手指末梢血,分别计算患龋率及龋均、BMI,检测血红蛋白含量,并分析BMI及贫血与3~5岁儿童龋病发生的关系。结果:3~5岁儿童的总体患龋率为75.6%,龋均为3.31,不同年龄组间龋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6.585, P<0.05)。不同BMI分组、不同性别分组儿童患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贫血组儿童龋均显著高于不贫血组儿童龋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875, P<0.05)。 结论:德州市天衢新区3~5岁儿童的乳牙患龋率较高,患龋情况与BMI无关,但与贫血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龋病病因学研究与临床诊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龋病是发生于牙体硬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是加重或诱发全身疾病的主要口腔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高通量多组学技术、疾病动物模型与临床队列研究的进步,以及新型口腔材料与数字化、微创技术的发展,龋病的病因学研究与临床诊疗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生命周期龋病管理理念更将龋病纳入全身慢性病防治体系,为不同年龄段龋病的群体管理和不同风险因素的个体化防治指明了方向。应进一步加强龋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加快龋病防治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器械的临床验证,为龋病的早期诊断、综合预防以及功能与美学并重的微创诊疗提供有力手段,推动我国龋病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贵州省12~15岁青少年恒牙龋病现况调查(2015年)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贵州省12~15岁青少年恒牙龋病状况,为开展青少年口腔预防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城乡12~15岁青少年共3 771人。使用CPI探针检查全口牙冠龋病情况,计算不同特征人群患龋率、龋补填充比、窝沟封闭率等。结果:贵州省12~15岁青少年恒牙患龋率为29.62%(1 117/3 771),龋补充填比2.53,窝沟封闭率2.17%。城市青少年恒牙患龋率31.43%,高于农村青少年的2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6.071, P<0.01);女性恒牙患龋率33.16%,高于男性的2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2.526, P<0.01)。 结论:贵州省12~15岁人群患龋率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且龋补充填比及窝沟封闭率均较低。贵州省青少年的恒牙患龋情况严峻,应提高口腔公共卫生预防管理能力,有效控制青少年口腔疾病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态防龋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龋病是世界范围内最普遍的口腔疾病,附着在牙表面的牙菌斑是导致龋病的主要生物因素。虽然应用氟化物仍然是预防龋病的主要手段,但随着龋病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以及人们对龋病病因认识的更新,有必要使用其他生态学方法(如抗菌肽、精氨酸、益生菌、天然产物等)辅助氟化物的防龋效果。本文对近年来生态防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