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固定正畸矫治后牙齿脱矿情况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固定矫治后牙齿的脱矿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中关于中国人固定矫治后牙齿脱矿情况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2021年12月.经过两名研究者的筛选和方法学评估后,纳入的文献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5篇文献,共2 355例患者,总牙数为29 662颗.Meta分析结果显示,固定矫治结束后患者的脱矿发病率为51%[95%CI(46%,57%)];男性和女性脱矿发病率分别为49%[95%CI(38%,59%)]和51%[95%CI(37%,65%)],不同性别脱矿发病情况的比值比(OR)值为0.94[95%CI(0.73,1.21),P=0.66];牙齿的脱矿率为13%[95%CI(12%,14%)],上颌和下颌牙脱矿率分别为16%[95%CI(13%,18%)]和11%[95%CI(10%,12%)];不同牙位脱矿率:上侧切牙>上中切牙>上尖牙>下前磨牙>下侧切牙=下尖牙>下中切牙=上前磨牙>上第一磨牙=下第一磨牙.结论:中国固定矫治患者的脱矿发病率和牙脱矿率较高,但不同性别脱矿发病情况无明显差异,各牙脱矿率以上前牙最高.因此,正畸治疗中牙齿脱矿的防治是今后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国内外龋白斑的研究热点与趋势的比较——基于WoS和CNKI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对国内外近二十年正畸龋白斑研究现状、热点及研究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检索2000~2022年发表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有关龋白斑的研究文献.采用Excel和CiteSpace 6.1.R2软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性计量分析并绘制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结果:经筛选国内外发表有关龋白斑的文献共9487篇,其中WoS核心合集8606篇,CNKI数据库881篇.WoS关于龋白斑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儿童早期龋、变异链球菌、激光荧光检测等;CNKI数据库中的研究热点可归纳为白垩斑、釉质脱矿和再矿化以及氟保护剂等,其中黏结剂剪切强度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国外研究机构之间合作紧密,国内则形成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为核心研究机构的研究团体,其他院校相互间合作较少.结论:龋病管理、渗透树脂可能是未来龋白斑研究趋势,国内学者应更加积极地开展跨学科、跨单位以及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渗透树脂和氟化物对早期牙釉质龋治疗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渗透树脂和氟化物治疗对早期人工牙釉质龋治疗的效果.方法60颗完好的牛切牙样本制成牙釉质标本并浸入到脱矿液中24 h制成牛切牙釉质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5):CON(对照)组,浸润在人工唾液;DF组,每天0.05%氟化钠处理;WF组,每周涂布2%氟化物凝胶;IC组,渗透树脂处理.处理结束后,分别测量各组样本4周、8周及再次脱矿后表面的显微硬度及4周后的渗透深度.结果 显微硬度评估显示,各组基线值(白斑病变形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IC组第4周,DF组、WF组第8周显微硬度值达到最高峰,IC组在各个时间段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4周后各组渗透深度的百分比显示,DF、WF、IC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C组的渗透深度百分比均明显高于DF组和WF组(P<0.05),DF组和WF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早期牙釉质龋渗透树脂,渗透百分比明显高于氟化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龋白斑时牙釉质的无机物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正畸中釉质脱矿的控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釉质白色损害即釉质脱矿白斑是固定正畸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在50%~80%之间.早期龋损严重影响牙齿的健康与美观.因此临床上对正畸脱矿白斑的防治提倡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目前,针对正畸脱矿白斑的防治包括清除菌斑、抗菌性粘接剂的使用、局部应用防龋药物、渗透树脂治疗等.研究表明,联合应用多种措施可达到更好的控制菌斑、终止脱矿、促进釉质再矿化的效果.本文将对正畸脱矿白斑的预防、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为正畸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槲皮素改良粘接剂抗菌性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评估含有不同浓度槲皮素的牙科粘接剂的抗菌性能和粘接性能,为临床正畸治疗预防龋白斑(WSL)提供实验支持.方法:将实验分为0.1 mg/mL组、0.5 mg/mL组、1.0 mg/mL组和对照组,其中0.1 mg/mL组、0.5 mg/mL组和1.0 mg/mL组分别添加0.1 mg/mL、0.5 mg/mL和1.0 mg/mL浓度的槲皮素.不添加槲皮素的Adper Single Bond 2作为对照组.通过MTT和场发射扫描显微镜(FESEM)观察评估粘接剂体外长效抑制变形链球菌的性能;通过聚合度(DC)检测和剪切强度测试评估实验粘接剂的粘接性能;商品粘接剂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5 mg/mL组和1.0 mg/mL组MTT结果显示24 h和水储存90 d后均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P<0.05),同时FESEM显示附着的细菌生物膜遭受明显破坏;1.0 mg/mL组显著降低粘接剂的DC和剪切强度(P<0.05),0.1 mg/mL组、0.5 mg/mL组不影响粘接剂的DC和剪切强度(P>0.05).结论:添加有0.5 mg/mL槲皮素的粘接剂可以在不干扰粘接剂DC和剪切强度的情况下,发挥长效的抗菌作用,具有潜在预防WSL发生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EGCG改性牙科粘接剂的抗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评估添加不同浓度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正畸粘接剂抗菌性能和粘接性能的影响,为正畸临床预防龋白斑提供依据.方法:制备含有0(对照)、0.1、1.0和10 g/L EGCG的实验粘接剂.通过活死菌染色和MTT评估实验粘接剂抗菌性能.通过剪切强度和聚合度测试评估EGCG对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浓度EGCG的粘接剂均具有显著抗菌作用(P<0.05),且随EGCG浓度增加而效果显著提升(P<0.05).添加10 g/L EGCG显著降低粘接剂剪切强度和聚合度(P<0.05),而0.1和1.0 g/L EGCG组则无影响(P>0.05).结论:添加1.0 g/L EGCG可以在不干扰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前提下,发挥良好的抗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渗透树脂修复正畸后牙面白斑样病损的美学效果及预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渗透树脂应用于正畸治疗后牙面白斑样病损患者的修复美学效果及预后随访.方法:选择笔者医院口腔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正畸术后84例牙面白斑样病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4颗患牙.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1),对照组予以氟化物治疗,观察组予以渗透树脂治疗.对比两组病损面积比、有效率、患牙表面显微硬度(SMH)及L*值、患牙白垩斑评分、美观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患牙病损面积比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84±0.65 vs 13.25±2.73)、(88.37 vs 65.85)]%(P<0.05);观察组患者患牙SMH及L*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96.31±21.71 vs 131.64±15.84)、(82.67±9.12 vs 78.25±8.62)](P<0.05);观察组患者患牙计算机评分及专业医生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4.82±5.82 vs 39.27±4.93)、(39.27±4.93 vs 40.76±5.14)]分(P>0.05);观察组患者前牙覆盖与覆牙合良好、后牙咬合状况良好及牙齿排列整齐明显高于对照组[(95.35 vs 78.05)、(90.02 vs 73.17)、(100.00 vs 75.61)]%(P<0.05);观察组患者患牙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98 vs 24.39)%(P<0.05).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随访,牙面仍旧自然美观,无明显变色和着色,未见龋洞形成,龈色正常.结论:渗透树脂应用于正畸术后牙面白斑样病损患者不仅可减少病损面积,还可提高临床效果及美学效果,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关于正畸固定矫治中牙釉质脱矿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牙釉质脱矿是正畸固定矫治的常见并发症,釉质脱矿后牙面上呈现出白垩色不透明的斑点或斑块,不仅影响患者的美观,危害牙体健康,严重者甚至需要拆除矫治器中止正畸治疗.长期以来,因正畸患者中脱矿率高居不下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釉质脱矿的防治已经成为医患双方需要共同面对的一大挑战.为了更好地理解釉质脱矿的发生发展过程、寻求潜在临床治疗手段,本文将对正畸固定矫治过程中牙釉质脱矿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正畸改性流动树脂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为了增加正畸粘接剂的抗菌性,减少正畸患者的龋白斑发生,现将季铵盐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二甲胺(DMAHDM)以不同浓度梯度加入到流动树脂中作为一种正畸改性粘接剂,以期该种改性粘接剂在满足正畸临床粘接要求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抗菌效果.方法:将DMAHDM以质量分数为0%、3%、5%、7.5%加入到3M Z350XT流动树脂中分别记为A组(0%DMAHDM+3M),B组(3%DMAHDM+3M)C组(5%DMAHDM+3M)和D组(7.5%DMAHDM+3M),并在离体牙上粘接托槽.测试托槽剪切粘结强度(shear bond strength,SBS),建立变形链球菌生物膜模型,扫描电镜观察菌斑粘附量,MTT法测得生物膜代谢活性A值来评价改性粘接剂的抗菌性能.结果:抗剪切强度分析,各组间SB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0),A组与C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0),与A、B组相比,C、D组SBS值下降.抗菌性能的检测,各组菌斑代谢活性(A值)差异有显著性(P=0.000),B、C、D组的抗菌效果均优于A组,C组优于B组,D组优于C组.扫描电镜观察,D组粘接剂的试件表面细菌粘附量最少.结论:在3M Z350XT流动树脂中添加7.5%DMAHDM抗菌剂作为正畸改性粘接剂,但仍能够满足正畸临床粘接的要求且抗菌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