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矿牙本质基质保护策略及其在牙本质-树脂粘接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病理损伤和临床医源性操作均可导致牙本质脱矿,形成脱矿牙本质基质(demineralized dentin matrix,DDM)。牙本质脱矿激活内源性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和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cysteine cathepsin,CC);同时DDM力学性能降低,因此在酶促降解和物理破坏下DDM易丧失结构完整性,降低DDM在牙本质-树脂粘接修复中的临床价值。采用交联剂和MMP/CC抑制剂是保护DDM结构完整性和实现其临床价值的有效策略。多种化学合成试剂和植物来源提取物能显著改善DDM力学性能,增强DDM酶解耐受性,但化学合成试剂的细胞毒性和植物提取物引起的牙齿着色可显著影响其临床适用性。在保护牙本质胶原的同时发挥抗菌性能是未来DDM保护剂研究的新方向。因此,本综述分别从胶原交联剂、胶原降解酶抑制剂和集两者功效于一体的化合物展开,探讨DDM保护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在牙本质-树脂粘接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DDM保护策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婴儿型低磷酸酶血症 ALPL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1例表现为骨骼和牙齿矿化不全、乳牙早脱、佝偻病、身材矮小女性患儿的 ALPL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明确其可能的遗传学病因。 方法:采集患儿及其正常表型亲代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变异检测,对疑似致病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的 ALPL基因第10外显子存在c.1130C>T(p.Ala377Val)和第11外显子c.1300G>A(p.Val434Met)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1130C>T(p.Ala377Val)遗传自父亲,为已报道的致病变异,c.1300G>A(p.Val434Met)遗传自母亲,尚未见文献报道,生物信息分析软件预测有害,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评级为可能致病(PM2+PM5+PP3+PP4)。 结论:ALPL基因第10外显子c.1130C>T(p.Ala377Val)和第11外显子c.1300G>A(p.Val434Met)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患儿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发现丰富了 ALPL基因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的多肽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在早期龋齿检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制备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的多肽荧光探针,并对其在早期龋齿检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将8个天冬氨酸-丝氨酸-丝氨酸(DSS)与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结合制备多肽荧光探针,体外建立人工脱矿模型,将样本浸泡于多肽荧光探针溶液中1 min,应用荧光成像系统对牙齿样本进行检测并收集图像和荧光数据。同时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牙齿的表型,电子显微镜检测牙齿釉质表面钙磷比,偏光显微镜观察牙齿釉质区域。结果:多肽荧光探针处理区域明显可以观察到脱矿牙齿的荧光强度低于正常牙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扫描电镜显示脱矿组的牙釉质表面可见较多不规则孔隙;未脱矿组的牙釉质表面较为表面平坦,可见一些不规则的片状物堆积。偏振光显微镜结果显示正常牙齿的釉质区域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双折射,而脱矿牙齿的釉质区域可以观察到一道黑色区域,或是双折射效应消失,可见部分黑色暗影。 结论:制备了一种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的多肽荧光探针,其能够精准定位牙釉质,在早期龋齿检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低磷酸酶血症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低磷酸酶血症(HPP)是由编码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TNSALP)的基因变异导致功能缺失引起的。HPP的症状、体征和并发症非常多变,包括骨骼低矿化、钙和磷酸盐代谢障碍、反复发生的骨折、疼痛、活动受限、牙齿过早脱落、生长发育迟缓和癫痫等。针对HPP有不同的治疗尝试,Asfotase alfa是一种骨靶向重组TNSALP,能够显著降低围生期和婴儿HPP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同时可改善生长发育、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这种酶替代疗法耐受性良好,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中度。现就近年来对该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micro-CT评估3种去龋方法清除龋损组织效果及微创潜力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使用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rized tomography,micro-CT)评价传统球钻去龋法、去腐凝胶辅助去龋法和龋显像笔辅助去龋法的清除龋损组织效果和微创潜力.方法 本研究已获得医院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批及患者知情同意.收集30颗有牙本质龋的磨牙或前磨牙,随机分为3组,分别使用传统球钻去龋法(传统球钻组)、去腐凝胶去龋法(去腐凝胶组)和龋显像笔去龋法(龋显像笔组)对样本进行去龋处理,并记录每个样本的去龋操作时间,去龋前后均使用micro-CT进行扫描并记录每颗牙齿的龋损及健康牙体体积.根据去龋前后的龋损体积及去龋前后的健康牙体体积分别评估3种去龋方法的清除龋损组织效果、微创潜能.结果 在去龋时间方面,去腐凝胶组所用时间(501.7±143.6)s高于传统球钻组(263.9±121.2)s和龋显像笔组(284.2±135.6)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球钻组和龋显像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清除龋损组织效果方面,残余龋损体积与初始龋损体积的比值传统球钻组(0.087±0.04)最低,去腐凝胶组(0.51±0.10)最高,龋显像笔组(0.36±0.10)介于前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微创潜能方面,去龋前后健康牙体体积比值传统球钻组(0.87±0.05)低于去腐凝胶组(0.99±0.01)和龋显像笔组(0.98±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去腐凝胶组和龋显像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传统球钻组操作时间最短,但会过多去除健康牙本质和脱矿牙本质,微创潜能最差.去腐凝胶组可保留脱矿牙本质和全部健康牙本质,微创潜能最好,但清除龋损组织效果不佳,操作时间较长.龋显像笔组可以保留部分脱矿牙本质和健康牙本质,具有一定微创潜力,临床操作时间适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抗菌再矿化正畸粘接剂防治白垩色斑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正畸固定矫治器能够有效治疗错(牙合)畸形,但增加了口腔卫生的维护难度.菌斑容易在牙齿表面堆积产酸,使牙釉质脱矿,进而出现釉质白垩色斑,对患者的美观和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正畸治疗中白垩色斑的预防问题亟待解决.通过添加不同的成分赋予正畸粘接剂抗菌和再矿化性能,进而防止釉质脱矿和白垩色斑的形成是当前正畸材料研究的一大热点,文章将从正畸粘接剂抗菌和再矿化改性防治釉质白垩色斑的角度出发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牙釉质发育不全诊疗策略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牙釉质发育不全是一种牙齿在发育过程中受到遗传或环境因素影响而导致牙釉质形成或矿化障碍的疾病,可导致患牙颜色异常、结构缺损,患者表现出牙齿变色、牙齿敏感、牙体缺损等临床症状,可严重影响患者咀嚼、吞咽、语音和笑容,给患者带来身心上的不适.本综述总结了牙釉质发育不全在基因调控水平发生异常以及后天发育中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发病机制,根据该疾病的常用分类列举了一系列临床诊断要点,这些要点包括:①轻型牙釉质发育不全仅有患牙颜色及透明度的改变;②病损常成组对称出现;③根据患者受侵犯的牙齿可以推测在牙齿发育期间,全身疾病或营养障碍等发生的年龄;④釉质表面形成的带状或窝状棕色凹陷,易与氟斑牙混淆;阐述了在轻重症患者中根据患者不同主诉需求综合运用牙齿漂白、脱敏治疗、直接或间接修复等治疗策略,并提出了在婴幼儿重症患者中运用多学科协同序列治疗的新理念.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关牙釉质发育不全的最新知识和指导,目前有关该疾病的文献资料主要局限于病例报道,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与系统评价,以进一步规范该疾病的诊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中国人固定正畸矫治后牙齿脱矿情况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固定矫治后牙齿的脱矿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中关于中国人固定矫治后牙齿脱矿情况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2021年12月.经过两名研究者的筛选和方法学评估后,纳入的文献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5篇文献,共2 355例患者,总牙数为29 662颗.Meta分析结果显示,固定矫治结束后患者的脱矿发病率为51%[95%CI(46%,57%)];男性和女性脱矿发病率分别为49%[95%CI(38%,59%)]和51%[95%CI(37%,65%)],不同性别脱矿发病情况的比值比(OR)值为0.94[95%CI(0.73,1.21),P=0.66];牙齿的脱矿率为13%[95%CI(12%,14%)],上颌和下颌牙脱矿率分别为16%[95%CI(13%,18%)]和11%[95%CI(10%,12%)];不同牙位脱矿率:上侧切牙>上中切牙>上尖牙>下前磨牙>下侧切牙=下尖牙>下中切牙=上前磨牙>上第一磨牙=下第一磨牙.结论:中国固定矫治患者的脱矿发病率和牙脱矿率较高,但不同性别脱矿发病情况无明显差异,各牙脱矿率以上前牙最高.因此,正畸治疗中牙齿脱矿的防治是今后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正畸相关釉质脱矿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由于矫治装置及多余粘接剂的存在使得牙面不易清洁,菌斑堆积产酸造成正畸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釉质脱矿.正畸釉质脱矿常表现为牙齿唇面的白垩色斑,不仅影响牙齿美观、降低正畸患者满意度,严重者还可形成龋洞,危害口腔健康.不断完善对相关危险因素及表型特征的理解是促进正畸釉质脱矿精准防控的关键.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与正畸釉质脱矿相关危险因素有关的文献进行总结,重点介绍牙位、口腔卫生、饮食习惯、治疗时间、矫治器类型、微生物菌群变化以及6-n-丙基硫氧嘧啶个体味觉敏感性等因素与正畸釉质脱矿之间的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渗透树脂联合生物活性玻璃对早期脱矿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及再矿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探究渗透树脂联合生物活性玻璃对早期脱矿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及对再矿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1 年 6 月至 2022 年 4 月本院收治的 80 例正畸治疗患者,共取 120 颗牙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渗透树脂组(B组)、渗透树脂联合氟化钠组(C组)及渗透树脂联合生物活性玻璃组(D组),每组 30 颗.比较处理前、脱矿后、再矿化处理后及再脱矿处理后牙釉质表面粗糙度及牙釉质显微硬度、脱矿 24 h、48 h和 72 h后钙容量测定及所有区域内荧光量面积(A)、总荧光量(IAF)、平均荧光密度(AF).结果 再矿化和再脱矿处理后组间比较粗糙度值为A组(4.73±0.70 μm)>B组(2.87±0.05 μm)>C组(1.52±0.09 μm)>D组(0.25±0.03 μm)](P<0.05);再矿化和再脱矿处理后组间比较牙釉质表面硬度(HV)值为A组(24.74±4.28)0.05).结论 渗透树脂联合生物活性玻璃可提高早期脱矿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且脱矿效果及抗脱矿能力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