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股骨头不同区域骨微血管内皮细胞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表达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人股骨头内不同区域骨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基因表达水平及活化差异。方法:选用于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切除的人新鲜股骨头组织标本,分别对人股骨头松质骨区与软骨下骨区的BMECs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培养,用一系列低浓度梯度氢化可的松(0、0.03、0.06、0.10 mg/ml)分别对两个区域BMECs进行干预,观察股骨头不同区域的BMECs的细胞表型与功能状态,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观察血管生成能力。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比较不同部位BMECs内11β-HSD1、11β-HSD2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11β-HSD1、11β-HSD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随着氢化可的松浓度升高,股骨头松质骨区和软骨下骨区BMECs 11β-HSD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软骨下骨区BMECs 11β-HSD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松质骨区(均 P<0.05)。11β-HSD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在股骨头松质骨区BMECs表现为先缓慢减少,然后在0.10 mg/ml时略微增加,而在软骨下骨区表现与之相反,软骨下骨区11β-HSD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略高于松质骨区(均 P<0.05),但在0.10 mg/ml时两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3±0.018比0.126±0.021、0.577±0.231比0.609±0.174, t=1.380、0.409,均 P>0.05)。0.06 mg/ml氢化可的松处理后不同时间,股骨头不同区域BMECs划痕闭合率、管腔数、出芽数和小管分支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人股骨头不同区域BMECs 11β-HSD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松质骨区BMECs 11β-HSD1高度表达而11β-HSD2却低表达,软骨下骨区则表现相反,这有助于解释激素性骨坏死的病理特征及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Ⅰ型在不同年龄段大鼠眼内的表达与分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代谢酶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Ⅰ型(11β-HSD1)在不同年龄Sprague-Dawlay (SD)大鼠眼内的表达与分布。方法::实验研究。将SD大鼠按年龄分为6组:1~2日龄新生组(PND1)、5~6日龄组(PND5)、10~11日龄组(PND10)、14~15日龄刚开眼组(PND15)、20~21日龄组(PND20)和8~9周龄成年组(M),每组6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检测从新生、开眼到成年等不同发育阶段SD大鼠眼组织内11β-HSD1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并通过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11β-HSD1在不同年龄段大鼠视网膜内的表达差异。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 t检验分析。 结果::IHC显示11β-HSD1在各年龄组SD大鼠眼角膜、虹膜、视网膜、脉络膜、晶状体、睫状体等组织中均有表达,新生SD大鼠眼组织中的11β-HSD1阳性细胞数更多,染色更明显。Real time RT-PCR结果显示,角膜内 11β-HSD1 mRNA相对表达量在SD大鼠出生后10 d达到高峰,SD大鼠开眼后开始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40, P<0.001)。开眼前SD大鼠视网膜内的 11β-HSD1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开眼后和成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3.50, P<0.001)。Western bolt进一步证实,新生大鼠视网膜内的11β-HSD1蛋白表达量高于刚开眼大鼠和成年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6, P=0.009; t=4.24, P=0.013)。 结论::11β-HSD1在SD大鼠眼组织内广泛分布,其表达量随年龄而变化,开眼前SD大鼠眼组织尚未分化发育成熟,其表达量较高,提示11β-HSD1可能与SD大鼠眼组织的分化、发育和成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型在代谢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是体内唯一能将无活性皮质酮转变成有活性皮质醇的酶,对调节局部组织中活性糖皮质激素水平至关重要。糖皮质激素失调已被证明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因此11β-HSD1可能是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潜在靶点。本文综述11β-HSD1的生物学功能及组织分布,讨论其参与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高血压、肌少症的生理病理机制,并总结了11β-HSD1抑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血浆代谢组学研究三七皂苷R1改善神经炎症的分子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通过血浆代谢组学研究三七皂苷R1(notoginsenside R1,NGR1)治疗神经炎症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 0.83 mg?kg-1 脂多糖(LPS)构建小鼠神经炎症模型,应用NGR1(30 mg?kg-1)进行给药治疗,眼眶静脉丛取血并分离血浆.在使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小鼠脑组织损伤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检测神经炎症相关指标及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技术分析血清炎症因子变化的基础上,应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对各组小鼠血浆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通过人类代谢组数据库(HMDB)、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差异内源代谢物的鉴定,并应用MetaboAnalyst和Metscape数据库进一步分析差异内源代谢物的关键代谢途径,最后通过qRT-PCR检测调控关键代谢途径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NGR1 能够明显改善小鼠脑组织神经损伤,明显降低中枢神经炎症因子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 1(Iba-1)、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 的mRNA水平,显著提高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血清炎症因子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此外,代谢组学发现模型组与给药组之间小鼠血浆中皮质酮、吲哚丙酮酸、泛酸、12S-羟基 5Z,8Z,10E,14Z-二十碳四烯酸、PC(18:3(9Z,12Z,15Z)/16:1(9Z))等 22 个差异内源代谢物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及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qRT-PCR结果显示,给药后能显著逆转关键代谢途径中 2A型磷脂酶A2(PLA2G2A)、1B型磷脂酶A2(PLA2G1B)、12A型磷脂酶A2(PLA2G12A)、醛酮还原酶 1D1(AKR1D1)、羟基类固醇 11β脱氢酶 1(HSD11B1)、羟基类固醇 11β脱氢酶 2(HSD11B2)mRNA表达水平.结论:NGR1 对LPS诱导的神经炎症具有治疗作用,并可能通过调控皮质酮等关键代谢物及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及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关键途径发挥抗神经炎症的作用,将为深入研究NGR1 抗神经炎症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何首乌饮通过DNA甲基转移酶1延缓大鼠睾丸间质细胞衰老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何首乌饮能否通过DNA甲基转移酶 1(DNMT1)延缓大鼠睾丸间质细胞衰老.方法 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 4 组,每组 10 只.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大鼠睾丸组织中DNMT1 表达水平.ELISA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的睾酮含量.通过自由基氧化损伤建立大鼠睾丸间质细胞衰老模型.在睾丸间质细胞中使用慢病毒敲低DNMT1,通过β-半乳糖苷酶(β-GAL)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ELISA实验检测细胞衰老状态和细胞上清液中睾酮和睾酮合成关键酶 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细胞色素P450 家族成员 11A1(CYP11A1)的含量.结果 与青年对照组相比,自然衰老组大鼠睾丸组织中P16 蛋白表达和β-GAL阳性率明显升高,DNMT1 表达和血清睾酮含量降低(P<0.05);何首乌饮干预能够降低衰老大鼠睾丸组织P16 蛋白表达和β-GAL阳性率,提高DNMT1 表达和血清中的睾酮含量(P<0.05).衰老的睾丸间质细胞中呈现相同的趋势.在睾丸间质细胞中敲低DNMT1 后,β-GAL阳性率和 P16 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睾丸间质细胞的睾酮分泌量和睾酮合成关键酶 3β-HSD、CYP11A1 含量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何首乌饮后,上述现象得到改善.结论 何首乌饮可以通过DNMT1延缓大鼠睾丸间质细胞衰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长链非编码RNA H19调控小鼠睾丸间质细胞功能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H19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LCs)合成分泌睾酮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原代小鼠LCs和TM3细胞为研究对象,细胞分为二甲基亚砜(DMSO)组、2-硝基丙烷(2-NP)处理组、si control 组、si H19 组、si Creb1 组、Mimic control 组、miR-181c-5p mimic 组、Inhibitor control 组、miR-181c-5p inhibitor 组、si H1 9+Inhibitor control 组和 si H19+miR-181c-5p inhibitor 组共 11 组.干扰 H19 表达后,ELISA法检测其睾酮分泌水平的变化,CCK8法检测LCs增殖变化;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各基因的结合位点.RT-qPCR法和Western-blot检测各组小鼠LCs转染后各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1)与si control组比较,si H19组LCs培养液睾酮水平及细胞增殖水平均显著下降(72 h后,P<0.01).(2)各相关基因之间存在结合位点.(3)与DMSO组比较,2-NP组LCs的p-STAT1表达增加、H19表达明显升高,而miR-181c-5p表达明显降低(P<0.01).(4)与 si control 组比较,si H19 处理可显著下调 LCs 的 H19、Creb1、HSD3B1 和 HSD3B6 RNA 表达水平并显著上调miR-181c-5p表达水平(P<0.01),si Creb1处理可显著下调Creb1、HSD3B1和HSD3B6 mRNA表达水平(P<0.01);si H19组和si Creb1组Creb1、3β-HSD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Mimic control组比较,miR-181c-5p mimic组H19、Creb1、HSD3B1和HSD3B6 mRNA表达明显降低,miR-181c-5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Creb1、3β-HSD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Inhibitor control组比较,miR-181c-5p inhibitor组的各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呈现与miR-181c-5pmimic组作用相反的效应;与si H1 9+Inhibitor control组比较,si H19+miR-181c-5p inhibitor组H19表达显著升高,miR-181c-5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Creb1、HSD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 H19低表达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miR-181c-5p表达升高、Creb1蛋白表达降低和3β-HSD蛋白表达降低导致LCs合成分泌睾酮能力降低.STAT1/H19/miR-181c-5p/Creb1/3β-HSD通路可能在LCs功能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早期糖尿病小鼠睾丸中睾酮合成关键酶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研究糖尿病早期时睾丸中睾酮合成关键酶的变化.方法 雄性成年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糖尿病模型组10只.通过ip链脲佐菌素(150 mg/kg)制备糖尿病模型,成功制备糖尿病模型后4周处死小鼠,取血清和睾丸组织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法检测睾丸组织中促黄体生成素受体(LHR)、类固醇激素合成灵敏调节蛋白(StAR)、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Ⅵ型(3β-HSD6)、17a-羟基化酶/17,20-裂解酶Ⅰ型(P450c17a1)及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Ⅲ型(17β-HSD3)相应mRNA(Lhcgr、Star、Cyp11a1、Hsd3b6、Cyp17a1和Hsd17b3)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睾酮和黄体生成素(LH)含量、睾丸组织中3β-HSD1、P450c17a1及17β-HSD3酶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4周糖尿病小鼠血清中睾酮和LH含量显著降低(P<0.05);睾丸组织的Lhcgr、Star、Cyp11a1、Hsd3b6、Cyp17a1和Hsd17b3 mRNA含量显著降低(P<0.05、0.001);3β-HSD1、P450c17及17β-HSD3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早期糖尿病小鼠睾丸中睾酮合成关键酶的表达显著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诱发脂质蓄积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Ⅰ型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1)对脂质蓄积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构建Ⅰ型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腺病毒(Ad-11β-HSD1),并在293A细胞中进行扩增和纯化;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实验组10只,通过尾静脉注射Ad-11β-HSD1,对照组10只.2周后采集小鼠血浆,收集肝脏组织.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脂质蓄积情况;酶法测定血脂以及肝脏中脂质含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分析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脂代谢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分析AKT/GSK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周后实验组肝脏脂质蓄积,脂滴富集明显,脂质定量显著增加[(59.61 ±3.21)vs.(80.47±5.1)μg/mg,P<0.05];实验组脂肪酸合成通路主调控因子SREBP1及其合成通路相关蛋白FAS、SCD1和ACC1的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P<0.05),而基因表达水平无差异.胰岛素信号通路受损,p-AKT,p-GSK水平降低(P<0.05).血浆中TG和TC水平无差异.结论:11β-HSD1可能通过损伤胰岛素信号通路,并激活脂肪酸合成通路而促进小鼠脂肪肝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1β/HSD1与糖脂代谢异常的相关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1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11β/HSD1)对机体糖脂代谢异常的影响及其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首先构建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11β/HSD1(Fabp-11β/HSD1-/-)小鼠.然后选择5周龄Fabp-11β/HSD1-/-小鼠和正常C57BL/6小鼠各5只,建立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DIO)小鼠模型,分别在喂食5周和6周时进行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和胰岛素耐量试验(ITT),喂食12周后处死并称量皮下及内脏脂肪重量,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脂肪组织内脂肪空泡改变程度,取血检测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尿素、肌酐等血清生化指标,同时应用Western blot与QRT-PCR方法检测脂肪组织中11β/HSD1表达和糖脂代谢相关转录因子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11β/HSD1小鼠构建成功.高脂喂养12周后两组小鼠体重、内脏脂肪湿重没有明显差异.Fabp-11β/HSD1-/-组小鼠血清空腹血糖明显低于正常组,其他生化指标没有明显改变,但Fabp-11β/HSD1-/-组小鼠脂肪组织HE染色可见脂肪空泡比正常组小,且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明显高于对照组,Western blot与QRT-PCR结果显示Fabp-11β/HSD1-/-小鼠脂肪组织中11β/ HSD1、PPAR-γ、C/EPB-α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结论:在高脂饮食下脂肪组织内11β/HSD1表达的下调可减少脂肪细胞内脂滴的沉积,一定程度上改善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六味地黄丸联合胰岛素对妊娠糖尿病大鼠血清皮质酮及胎盘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六味地黄丸联合胰岛素对妊娠糖尿病(GDM)大鼠血清皮质酮及胎盘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s)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受孕后的育龄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正常妊娠组(A组)、GDM组(B组)、胰岛素组(C组)、六味地黄丸组(D组)、六味地黄丸联合胰岛素组(E组).受孕当日,B、C、D、E组均制备GDM模型.确定造模成功后,从孕第4天开始实施用药干预,C组单用胰岛素20 U·kg-1皮下注射,D组单用六味地黄丸10 g ·kg-1灌胃,E组给予胰岛素与六味地黄丸联合用药(胰岛素20 U·kg-1皮下注射,六味地黄丸10 g ·kg-1灌胃),A、B组用等体积蒸馏水代替.共用药14 d.分别在孕前、用药前、末次给药禁食12 h后取血,检测血糖、皮质酮的含量.分别用Western blot法、实时PCR法检测胎盘组织中11β-HSDs蛋白、11β HSDs mRNA表达水平.结果 用药前B、C、D、E组血糖、皮质酮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D、E组间血糖、皮质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C、D、E组血糖、皮质醇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 <0.05或P<0.01),E组血糖、皮质醇水平明显低于C组及D组(P<0.05或P<0.01).与A组比较,B、C、D组11β HSD1 mRNA、1 1β-HSD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11β-HSD2 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D、E组11β-HSD1 mRNA、11β-HSD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11β-HSD2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分别与C、D组比较,11β-HSD1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11β-HSD2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 <0.01或P<0.05);5组间11β-HSD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六味地黄丸联合胰岛素用于GDM大鼠的治疗中,能明显降低GDM大鼠血糖水平.其可能是通过调节胎盘11β-HSDs mRNA表达,平衡皮质酮,抑制胰岛素抵抗,发挥降血糖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