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4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5~6 d"于2021年4月27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既往无眼部疾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外伤史、吸烟史。浅表性胃炎病史3~4年;饮酒史3~4年。近2个月饮350~400 g白酒/d(根据患者提供饮用白酒的信息计算196~224 g乙醇/d,甲醇含量在国家卫生标准范围内),停酒后手抖。眼部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01,左眼0.02;最佳矫正视力(BCVA):右眼0.02,左眼0.1;眼压:右眼16.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7.5 mmHg。双眼结膜、角膜、前房、晶状体未见异常;瞳孔直径:右眼3.5 mm,左眼3.5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正常。双眼眼底视盘界清色可,视网膜血管走行自然,黄斑未见异常。超广角眼底照相显示:双眼视网膜平伏,未见异常。眼底自发荧光示:双眼黄斑区小片低自发荧光(见图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双眼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略薄,双眼颞下RNFL略增厚(见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未见异常。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示:双眼P100潜伏期延长,振幅正常(见图3)。血常规、生化、电解质检查示:红细胞3.60×10 12/L,血红蛋白浓度129 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35.8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58 g/L;谷丙转氨酶235 U/L,谷草转氨酶295 U/L,r-谷氨酰转肽酶217 U/L,总胆红素33.00 μmol/L,直接胆红素14.80 μmol/L;血钾3.43 mmol/L。免疫常规示:梅毒、HIV、乙肝、丙肝抗体均为阴性。头颅MRI(外院)示:脑实质MRI平扫未见异常,右侧中下鼻甲肥大。诊断:双眼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嘱患者戒酒,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口服甲钴胺片0.5 mg/次,每日3次,维生素B1片10 mg/次,每日3次,氯化钾缓释片0.1 mg/次,每日2次,银杏叶提取物片40 mg/次,每日3次;双眼点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每日4次,溴酚酸钠滴眼液每日2次。患者遵医嘱用药20 d后复查视力,BCVA:右眼0.8,左眼0.9。眼底视盘界清色可,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可见。嘱继续戒酒,改善营养治疗,半年后复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国部分医院静脉导管维护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全国部分医院静脉导管维护现状,为标准修订、规范静脉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0—11月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其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选择医院采用"静脉导管维护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在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放问卷759份,回收有效问卷740份,有效回收率为97.5%。结果:740家医院中,分别有737家(99.6%)、621家(83.9%)、634家(85.7%)、373家(50.4%)、245家(33.1%)医院开展了静脉留置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心静脉导管(CVC)、输液港(PORT)、中长导管(MC)维护技术,三级医院开展PICC、CVC、PORT、MC维护技术的比例高于二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83家医院(93.9%,583/621)PICC在治疗间歇期常规1周维护1次,351家医院(94.1%,351/373)PORT治疗间歇期常规4周维护1次,476家医院(64.6%,476/737)静脉留置针72~96 h更换1次;492家医院(79.2%,492/621)PICC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12个月;MC多按产品说明书进行留置,有105家医院(42.9%,105/245)。多数医院进行外周、中心静脉维护时使用2%葡萄糖酸氯已定乙醇溶液、0.5%以上有效碘浓度的碘伏、75%乙醇溶液和碘伏,但仍有18.4%~52.6%的医院使用未被推荐的安尔碘或仅75%乙醇溶液。患者发生静脉炎时,525家医院(70.9%,525/740)使用水胶体敷料;患者发生渗出或外渗时,分别有414家(55.9%,414/740)和332家(44.9%,332/740)医院使用水胶体敷料和纱布敷料。 结论:我国静脉导管维护技术开展广泛,基本符合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但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专用护理包有待在临床推广应用;皮肤消毒剂的选择不够规范,中长导管维护和并发症的处理相关标准、规范亟待制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62-Nrf2通路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大约有1/3的NAFLD患者会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多数学者认为,NASH的发病主要与肝脏脂肪异常积累和氧化应激等因素有关。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是细胞内抗氧化应激反应中的关键因子,而P62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激活Nrf2。研究发现,抑制P62-Nrf2通路会加重肝脏脂肪变性、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程度。而一些应用于其他疾病的药物,包括氯硝柳胺乙醇胺、依西替米等能够通过激活该通路抑制NASH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图像分析的五倍子没食子酸薄层色谱定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以五倍子中没食子酸为研究对象,探讨Image J软件用于薄层色谱定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硅胶GF 254薄层板,以三氯甲烷-甲酸乙酯-甲酸(5∶5∶1)为展开剂,紫外光灯(254 nm)下拍照;采用聚酰胺薄膜,以75%乙醇-冰醋酸(50∶1)为展开剂,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为显色剂,日光下拍照。将图像导入Image J软件进行分析,以外标两点法计算五倍子中没食子酸含量。采用HPLC法,以甲醇-0.1%磷酸溶液(15∶85)为流动相,在273 nm波长下测定五倍子中没食子酸含量。 结果:硅胶GF 254薄层板没食子酸定量限为0.401 6 μg,线性范围2.855~9.515 μg( r 2=0.996 0),回收率为105.12%( RSD=3.48%);聚酰胺薄膜没食子酸定量限为0.363 4 μg,线性范围1.427~4.758 μg( r 2=0.991 5),回收率为103.75%( RSD=4.60%);HPLC法没食子酸的定量限为4.42 ng,线性范围0.122~0.977 μg( r 2=0.999 9),回收率为98.30%( RSD=1.40%),3种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 RSD值均<5%。使用Image J测得的没食子酸含量与HPLC测定结果比较,最大相对误差9.30%,最小相对误差1.62%。 结论:Image J软件可用于薄层色谱定量分析,可作为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物三维打印类细胞外基质硬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皮肤附属器细胞分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生物三维打印类细胞外基质(ECM)硬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向皮肤附属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1)分别将1 g海藻酸钠和4 g明胶、3 g海藻酸钠和8 g明胶混匀,混合物分别溶于100 mL超纯水中,配制2种海藻酸钠-明胶复合水凝胶,分别命名为1A4G水凝胶、3A8G水凝胶,用于后续实验。观察2种水凝胶室温下、4 ℃冷凝15~30 min(冷凝条件下同)后、冷凝且用25 g/L氯化钙溶液交联(交联条件下同)后、冷凝后且用生物三维打印机(三维打印仪器下同)进行三维打印且交联后形态。取2种水凝胶冷凝并交联后,采用杨氏模量测定仪检测杨氏模量(硬度),样本数为3。取2种水凝胶交联并冷冻干燥,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孔隙结构。取2种水凝胶交联并冷冻干燥,用无水乙醇置换法检测孔隙率,样本数为3。(2)从20只1周龄雌雄不限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分离培养BMSC,取第2代细胞进行实验。分别将1.0×10 7个/mL的BMSC单细胞悬液与1A4G水凝胶、3A8G水凝胶以1∶9的体积比充分混匀,制备载BMSC的1A4G水凝胶、载BMSC的3A8G水凝胶,进行三维打印,1 mL载细胞水凝胶(打印用量下同)打印1块,交联后加入间充质干细胞(MSC)专用培养基培养。根据水凝胶不同,将打印块分为1A4G组和3A8G组。取2组打印块各1块,培养7 d,采用细胞活/死试剂盒计数50倍视野下活、死细胞。取2组打印块各9块,另将9孔用2 mL MSC专用培养基培养的每孔1.0×10 6个BMSC设为二维培养组。分别于培养1、3、5 d,1A4G组与3A8G组各取3块打印块、二维培养组取3孔细胞,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培养液中吸光度值,以此表示细胞增殖活性。(3)同实验(2)制备载BMSC的1A4G水凝胶、载BMSC的3A8G水凝胶各10 mL,分别加入从10只新生1 d雌雄不明C57BL/6小鼠提取的足趾垫匀浆液各0.5 mL混匀进行三维打印及交联,加入MSC专用培养基培养3 d,更换为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根据水凝胶不同,将打印块分为1A4G组和3A8G组。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7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打印块中细胞的上皮细胞表面标志物细胞角蛋白5(CK5)和CK14、汗腺细胞表面标志物CK18和钠钾ATP酶(NKA)、毛囊细胞表面标志物CK17和碱性磷酸酶(ALP)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2组打印块中细胞的CK5、CK14、CK18、NKA(检测ATP1a1转录本)、CK17、ALP mRNA表达(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法。 结果:(1)与3A8G水凝胶比较,1A4G水凝胶室温下黏度稍低、流动性稍好。2种水凝胶冷凝后均呈凝胶状,在此基础上,交联后形状均匀规则,经三维打印且交联后为固态的纵横交错的圆柱块。1A4G水凝胶杨氏模量为(52±6)kPa,明显低于3A8G水凝胶的(218±5)kPa( t=40.470, P<0.01)。2种水凝胶孔隙结构相似,横断面均呈多孔网状结构;2种水凝胶的孔隙率相近( t=0.930, P>0.05)。(2)培养7 d,1A4G组和3A8G组打印块中活、死细胞分布相近( P>0.05),绝大部分为活细胞。培养1、3、5 d,1A4G组和3A8G组打印块及二维培养组培养液中吸光度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组内培养1 d比较,1A4G组、3A8G组打印块培养3、5 d培养液中吸光度值均明显升高( P<0.05或 P<0.01),二维培养组细胞培养5 d培养液中吸光度值明显升高( P<0.01);与组内培养3 d比较,1A4G组、3A8G组打印块及二维培养组细胞培养5 d培养液中吸光度值均明显升高( P<0.01)。(3)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7 d,2组打印块中细胞均可见CK5、CK14、CK18、NKA、CK17、ALP蛋白表达。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7 d,2组打印块中细胞的CK5、CK14、CK18、NKA mRNA表达量相近( t=0.362、0.807、0.223、1.356, P>0.05);3A8G组打印块中细胞的CK17、ALP mRNA表达量分别为1.96±0.21、55.57±11.49,均明显高于1A4G组的1.05±0.42、2.01±0.27( t=3.333、8.074, P<0.05或 P<0.01)。 结论:1A4G水凝胶和3A8G水凝胶三维培养的BMSC均有向汗腺细胞分化的趋势,但3A8G水凝胶三维培养的BMSC向毛囊细胞分化的趋势比1A4G水凝胶明显。提示相对高的生物三维打印类ECM硬度,不仅有利于BMSC向汗腺细胞分化,还有利于其向毛囊细胞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种实验室常规方法对流感病毒灭活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针对3种实验室常规消毒方法对流感病毒灭活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紫外照射物理方法及乙醇和84消毒液2种化学方法,分别对流感病毒进行消杀,不同时间或浓度的消毒方法处理病毒样本后感染MDCK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鉴定对流感病毒灭活效果。结果:紫外照射流感病毒时间≥1 min、或75%乙醇处理流感病毒0.25~32 min、或84消毒液有效氯浓度≥400 mg/L且室温消杀流感病毒时间≥1 min,上述3种条件下均检测不到病毒感染性。结论:摸索了实验室常规消毒方法灭活流感病毒的条件,为建立流感病毒实验室防护规范和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提供了参考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毛稔果提取物对小鼠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毛稔果提取物对乙醇、对乙酰氨基酚(APAP)及四氯化碳(CCl 4)诱导的化学性肝损伤小鼠的肝脏保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将96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乙醇模型组、乙醇+联苯双酯对照组及乙醇+毛稔果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APAP模型组、APAP+联苯双酯对照组及APAP+毛稔果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CCl 4模型组、CCl 4+联苯双酯对照组及CCl 4+毛稔果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其余各组分别制备乙醇模型、APAP模型、CCl 4模型。毛稔果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灌胃毛稔果提取物100、50、25 g/kg,联苯双酯对照组腹腔注射15 mg/ml联苯双酯溶液75 mg/kg,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花生油溶液,1次/d,连续给药25 d。检测小鼠血清中GPT、GOT、TBIL水平;肝组织中SOD、GSH-Px活性及MDA水平;应用qRT-PCR法检测TNF-α、IL-6、乙醇脱氢酶(ADH)、乙醛脱氢酶(ALDH)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细胞色素P450 CYP1A1、CYP1A2、CYP3A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 结果:与相应的乙醇、APAP及CCl 4模型组比较,乙醇+联苯双酯对照组及乙醇+毛稔果提取物高、中剂量组,APAP+联苯双酯对照组及APAP+毛稔果提取物高、中剂量组,CCl 4+联苯双酯对照组及CCl 4+毛稔果提取物高、中剂量组小鼠血清GPT、GOT、TBIL水平降低( P<0.01或 P<0.05),肝组织SOD、GSH-Px活力升高( P<0.01或 P<0.05),MDA水平降低( P<0.01或 P<0.05),IL-6、TNF-α mRNA水平降低( P<0.01);乙醇+毛稔果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ADH、ALDH mRNA水平降低( P<0.01);与APAP模型组比较,APAP+毛稔果提取物组CYP1A1、CYP1A2表达升高( P<0.01),CYP3A蛋白表达降低( P<0.05);与CCl 4模型组比较,CCl 4+毛稔果提取物组CYP1A1、CYP1A2和CYP3A蛋白表达降低( P<0.05)。 结论:毛稔果提取物对乙醇、APAP及CCl 4所致的小鼠化学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及调节细胞色素P450相关酶系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地佐辛聚乳酸-羟基乙酸嵌段共聚物微球的制备及鉴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制备地佐辛聚乳酸-羟基乙酸嵌段共聚物(PLGA)微球并进行鉴定。方法:地佐辛PLGA微球制备:地佐辛120 mg、PLGA 0.1 g与其助溶添加剂泊洛沙姆0.1 g分散于四氢呋喃溶剂中,配置成有机相溶液;氯化钠、聚乙二醇溶解于注射用水中,形成内水相溶液和外水相溶液;机相溶液20 ml与内水相溶液20 ml混合,形成水相/油相初乳后,加入外水相溶液中,形成水相/油相/水相复乳,与冻干粉保护剂充分混合冷冻干燥,制成地佐辛PLGA微球。鉴定: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10~12周龄,体质量220~26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6):对照组(C组)、地佐辛普通制剂组(D 1组)和地佐辛PLGA微球组(D 2组),分别肌肉注射生理盐水、地佐辛注射液(药物剂量1 mg)及地佐辛PLGA微球注射液(药物剂量0.2 μg)0.2 ml。于给药后30 min(T 1)、1 h(T 2)、2 h(T 3)、3 h(T 4)、4 h(T 5)、5 h(T 6)、6 h(T 7)、7 h(T 8)和8 h(T 9)时测定血浆地佐辛浓度,于T 1~T 3、T 5和T 9时测定热缩足潜伏期;肌肉注射后第7天,取注射部位组织,HE染色后观察炎症反应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D 1组T 1~T 3时及D 2组T 1~T 3、T 5和T 9时热缩足潜伏期延长( P<0.05);与D 1组比较,D 2组T 5、T 9时热缩足潜伏期延长,T 6~T 9时血浆地佐辛浓度升高( P<0.05)。与T 2时比较,D 1组T 4~T 9时血浆地佐辛浓度降低( P<0.05),D 2组T 3~T 9时血浆地佐辛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肌肉注射后第7天,各组局部组织均未见炎症产生,病理学结果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地佐辛PLGA微球缓释剂型,对大鼠可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有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具有显著缓释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免疫抑制指标优化芍藤方提取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对3种不同提取方式获得的芍藤方配方颗粒进行药效学研究,探索芍藤方的免疫抑制作用,优选提取工艺。方法:分别采用水提取、70%乙醇提取及水提醇沉工艺制备芍藤方提取物。将30只非肥胖型糖尿病(NOD)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芍藤方全方水提组(工艺一组)、芍藤方70%乙醇提取组(工艺二组)、芍藤方水提醇沉组(工艺三组)、模型组和羟氯喹组,每组6只。另设6只Balb/C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工艺一、二、三组灌胃相应芍藤方提取物16 g/kg,羟氯喹组灌胃硫酸羟氯喹60 mg/k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去离子水,1次/d,连续灌胃4周。末次给药后取材,计算脾脏指数和颌下腺指数,采用HE染色观察颌下腺组织病理形态,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IL-6、TNF-α、脱氢表雄酮(DHEA)、雌二醇和IgG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脾脏指数降低( P<0.01或 P<0.05),工艺三组和羟氯喹组颌下腺指数升高( P<0.01);各给药组颌下腺组织病理评分降低( P<0.01或 P<0.05),血清IL-1β、IL-6、TNF-α、IgG水平降低( P<0.01或 P<0.05),DHEA水平升高( P<0.01或 P<0.05);工艺一组、工艺三组和羟氯喹组血清雌二醇水平升高( P<0.01或 P<0.05)。 结论:芍藤方可有效降低NOD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抑制免疫,以芍藤方水提醇沉工艺的提取物药效更优,为其最佳提取工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刺山柑果实的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山柑科山柑属植物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果实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刺山柑果实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刺山柑果实8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及二氯甲烷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furan-2-yl)-5-(2,3,4-trihydroxybutyl)-1,4-diazine(1)、3,4-dihydroxyquinoline-4-O-β-D-glucopyranoside(2)、二氢菜豆酸(3)、表二氢菜豆酸(4)、吐叶醇(5)、异香草酸(6)、覆盆子酮(7)、(S)-5-[(R)-1-hydroxyhexyl]-4,5-di-hydrofuran-2(3H)-one(8)、chaenomester C(9)、2-甲基苯并恶唑-7-羧酸(10)、反式肉桂酸(11)、对羟基苯甲酸(12)、吲哚乙酸(13)、香草酸(14)、芦丁(15).结论:其中,化合物10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