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UPLC-MS/MS和网络药理学研究复方板蓝根颗粒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及腮腺炎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阐明复方板蓝根颗粒中的血中移行成分,探究其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腮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MS)技术对复方板蓝根颗粒中的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复方板蓝根颗粒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腮腺炎中起调控作用的靶点及通路。结果:共鉴定出9个入血成分,其中8个是原型成分,分别为蔗糖、邻氨基苯甲酸、尿苷、腺苷、鸟苷、表告依春、吲哚-3-乙腈-2-S-β-D-吡喃葡萄糖苷、水杨酸。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复方板蓝根颗粒成分可能通过调控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IL-17等信号通路治疗乙型脑炎、肝炎、腮腺炎。结论:复方板蓝根颗粒的9个入血成分可能通过调控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IL-17等信号通路治疗乙型脑炎、肝炎、腮腺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PLC-MS/MS法同时测定胆木不同部位6个成分的含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测定胆木茎、枝和叶中异长春花苷内酰胺、喜果苷、乌檀酰胺C、绿原酸、3,4,5-三甲氧基苯基-1-O-β-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4-二甲氧基苯基-1-O-β-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6个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 HPLC-MS/MS 法,色谱柱为 Phenomenex Kinete EVO C18 100?(50 mmx2.1 mm,2.6 μm)柱;流动相为0.5‰甲酸溶液-甲醇,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柱温为40 ℃;进样量为3 μL;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负离子模式.结果:异长春花苷内酰胺、喜果苷、乌檀酰胺C、绿原酸、3,4,5-三甲氧基苯基-1-O-β-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4-二甲氧基苯基-1-O-β-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25~2μg/mL、0.0125~2μg/mL、0.05~2 μg/mL、0.025~2 μg/mL、0.0125~2 μg/mL、0.0125~2 μg/mL(r≥0.9991),精密度、稳定性(24 h)、重复性试验RSD<5.0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13%~103.02%(RSD<4.00%).含量测定结果显示6个成分在胆木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灵敏,适用于胆木药材中6个成分的同时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红花中芳香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 gel CHP-20、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C以及半制备HPLC对红花70%含水丙酮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红花中分离得到15个芳香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苄基-β-D-葡萄糖苷(1)、苄基-O-芸香糖苷(2)、苯乙醇芸香糖苷(3)、3-(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基)丙酸甲酯(4)、carthamoside B5(5)、junipediol A-8-O-β-D-glucopyranoside(6)、7-O-β-苯甲酰芸香糖苷(7)、紫丁香苷(8)、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9)、2,6-二甲氧基-4-[(1E)-丙-2-烯基]苯基-O-芸香糖苷(10)、4-O-β-D-吡喃葡萄糖基反式苯丙烯酸(11)、4-O-β-D-吡喃葡萄糖基顺式苯丙烯酸(12)、1-(4-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甲酸(13)、4-(2-氨基乙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14)、(+)-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5).结论:其中,化合物1~4、10、13~15为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九华黄精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研究"十大皖药"品种——九华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 in Jiuhua Mountain)块状根茎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综合采用硅胶柱色谱、MCI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九华黄精生药材的8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并通过1 H NMR、13C NMR、HR-ESI-MS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结构,分别为 polygodoside H(1)、polygonatumoside G(2)、25(S)-funkioside B(3)、typaspidoside A(4)、芦丁(5)、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6)、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10)、5-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1)、4-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2)、3,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3)、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4)、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5)、对羟基肉桂酸甲酯(16),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九华黄精中分离得到.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1~3、5~8均能够有效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释放NO,且无细胞毒作用,IC50值范围为8.28~41.85 μmol/L,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石菖蒲中1个新的新木脂素苷类化合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微孔树脂(MCI)、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等柱色谱法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石菖蒲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紫外、红外、圆二色谱等波谱学技术结合文献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共鉴定了 11 个化合物,包括 4 个木脂素苷,2 个苯甲醇苷,4 个黄酮苷,1 个α-四氢萘酮苷,分别为(7S,8R)-二氢去氢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基-9'-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7S,8R)-二氢去氢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2)、(7S,8R)-二氢去氢二松柏醇-9,9'-O-β-D-吡喃葡萄糖苷(3)、(+)-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4)、苄醇-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5)、苄醇-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6)、3'-O-甲基表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3'-O-甲基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9)、异金雀花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0)、(4R)-8-羟基-α-四氢萘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其中化合物 1 为新的新木脂素苷类化合物,化合物 2~5、7~11 为首次从菖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潞党参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潞党参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潞党参 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ODS、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RAW264.7 模型评价其体外抗炎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6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thylsyringin(1)、7-O-ethyltangshenoside Ⅱ(2)、triandrin(3)、反式异松柏苷(4)、甲基丁香苷(5)、9-acetoxy syringin(6)、鬼针聚炔苷 B(7)、codonopiloenynenoside A(8)、codonopilodiynoside F(9)、铜锤玉带草炔苷 B(10)、党参炔苷(11)、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12)、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4′-O-β-D-glucoside(13)、苍术内酯Ⅲ(14)、白曼陀罗酰胺(15)、苯甲醇-7-O-α-L-吡喃阿拉伯糖-(1→ 6)-β-D-吡喃葡萄糖苷(16).化合物 1~2、5、7~11、13~15 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其中 11、14~15 活性较强,IC50值分别为(18.23±4.18)、(17.73±3.12)、(14.89±2.47)μmol/L.结论 化合物 3、6、13、16 为首次从桔梗科植物中分离得到,2、5、15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化合物 11、14、15 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川西合耳菊中1个新的艾里莫芬烷倍半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川西合耳菊Synotis solidagine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聚酰胺、反相C18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文献对比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从川西合耳菊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共分离得到 18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4S,5R,8R,10S)-2-angeloyloxy-8,10-di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1)、(1R,4S,5S,6S,8R,10S)-1,10-epoxy-6,8-di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2)、(4S,5R,8S,10S)-8,10-di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3)、(4S,5R,8R,10S)-10-hydroxy-eremophil-7(1 1)-en-8,12-olide(4)、橐吾内酯(5)、4,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6)、异绿原酸C(7)、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8)、异绿原酸A(9)、1,4-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0)、绿原酸(11)、咖啡酰苹果酸(12)、咖啡酸甲酯(13)、反式咖啡酸(14)、山柰酚-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5)、紫云英苷(16)、2-苯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7)、桦褐孔菌二糖(18).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艾里莫芬烷倍半萜类化合物,命名为川西合耳菊内酯A;化合物2、4、5、10、12、13、15、17、18为首次从合耳菊属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红叶野桐茎中1个新的二萜苷类化合物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红叶野桐Mallotus paxii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ODS等柱色谱以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 HR-ESI-MS、NMR、CD 等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通过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一氧化氮(NO)的抑制能力,评价化合物的抗炎作用;MTT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结果 从红叶野桐茎的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了 7 个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 17-羟基闭花木-12,15-二烯-2-酮-3-O-β-D-吡喃葡萄糖苷(1)、对映-16α,17-二羟基-贝壳衫-3-酮(2)、阿贝苦酮(3)、对映-16β,17-二羟基阿替生烷-3-酮(4)、圆叶乌桕素A(5)、野梧桐新素E(6)和2α-hydroxy-19-deoxy-jesromotetrol(7).体外抗炎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 3 和5 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 巨噬细胞中NO生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值分别为28.21、31.73 μmol/L,且无明显细胞毒性.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二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红叶野桐苷E.化合物1~5、7为首次从野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5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三七花中1个新的多烯炔型大环内酯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65%乙醇水热回流提取,石油醚、醋酸乙酯与正丁醇萃取,运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硅胶、MCI gel CHP 20P、Sephadex LH-20 等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肿瘤细胞毒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从三七花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包括大环内酯类 1 个、酚酸类 2 个、木脂素类 3 个、黄酮类 5 个,分别鉴定为(11Z,10R,17R)-17-乙烯基-10-羟基氧杂环十七烷-11-烯-13,15-二炔-2-酮(1)、反式对羟基肉桂酸(2)、3-O-对香豆酰基奎宁酸(3)、(-)-芝麻素(4)、2-甲氧基芝麻素(5)、ecbolin B(6)、槲皮素(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0)、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1).结论 化合物 1 为新的多烯炔型大环内酯,命名为三七花大环内酯.化合物2~6、8 为首次从人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2~9 为首次从三七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4 对白血病HL-60 细胞的体外肿瘤生长具有弱的抑制作用.化合物 7~10 表现出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瓜蒌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瓜蒌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干燥成熟果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反相色谱柱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瓜蒌皮水提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1 H-NMR、13 C-NMR和HRMS等波谱学方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瓜蒌皮水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葫芦素D(1)、葫芦素B(2)、异葫芦素D(3)、fabacein(4)、23,24-二氢葫芦素D(5)、柯伊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blumenol A(7)、对羟基苯甲酸(8)、5-oxymaltol(9)、香草酸(10)、烟酸(11)和3-male-imide-5-oxime(12).结论 化合物4为首次从天然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9、11、12为首次从瓜蒌皮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