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emlin-2基因rs4454537基因多态性及血清25(OH)D3水平异常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研究Gremlin-2基因rs4454537基因多态性及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异常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 选取邢台市人民医院2020年2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160例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绝经女性1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妇女骨密度及25(OH)D3水平,并分析两者相关性.采用TaqMan探针法检测患者血液中Gremlin-2基因rs4454537位点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基因分布情况、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以及骨密度差异,并分析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的25(OH)D3表达水平以及正位骨密度(BMD)、T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 法分析显示 25(OH)D3 表达水平与 BMD 呈正相关性(r=0.638,P<0.05).Gremlin-2 基因 rs4454537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TT、TC和CC,研究组的T等位基因、TT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x2=19.643,P<0.001,x2=18.321,P<0.001).不同基因型患者骨密度、25(OH)D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T型患者的骨密度、25(OH)D3水平明显高于TC、CC基因型患者(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remlin-2基因rs4454537位点基因型、25(OH)D3水平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结论 Gremlin-2基因rs4454537位点基因多态性以及血清25(OH)D3水平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密切相关,其中TT基因型患者血清25(OH)D3水平处于较高水平,可能降低骨质疏松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胰岛素及25羟维生素D3在Ⅰ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外周血血清胰岛素及25(OH)D3在Ⅰ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收治的30例Ⅰ型EC患者(观察组)及同期30例体检健康女性(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及25(OH)D3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无论糖尿病或非糖尿病患者,观察组血清胰岛素、HOMA-IR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25(OH)D3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EC患者不同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情况的FINS水平及HOMA-I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FIGO分期升高、组织学分级增加、浸润肌层深度增加,患者血清25(OH)D3的水平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有无淋巴结转移、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情况等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 Ⅰ型EC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血清25(OH)D3水平显著降低,它们可能诱发Ⅰ型EC,对EC的诊断及病情进展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预测价值:随访5年的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背景 已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全因死亡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少有研究探讨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对MHD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及NLR联合CAR能否增强对MHD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目的 探讨NLR联合CAR对MHD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为提高MHD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2017 年 1 月选取 175 例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MH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线人口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随访截止日期为 2021-12-3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CAR及NLR联合CAR在MHD患者全因死亡中的预测价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的NLR及CAR患者随访过程中累积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HD患者 5 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预测MHD患者全因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0.743(95%CI=0.669~0.817,P<0.001);CAR预测MHD患者全因死亡的AUC为 0.710(95%CI=0.627~0.794,P<0.001);NLR联合CAR预测MHD患者全因死亡的AUC为 0.799(95%CI=0.732~0.867,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至随访终点,基线NLR>4.93 的患者随访期间累积生存率低于基线NLR≤4.93 的患者(χ2=32.753,P<0.001).基线CAR>0.795 的患者随访期间累积生存率低于基线CAR≤0.795 的患者(χ2=38.091,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NLR>4.93(HR=2.071,95%CI=1.226~3.499)、CAR>0.795(HR=1.903,95%CI=1.155~3.136)是MHD患者 5 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透析龄增加(HR=0.984,95%CI=0.976~0.992)及铁蛋白升高(HR=0.998,95%CI=0.998~0.999)、25-羟维生素D[25-(OH)D]升高(HR=0.964,95%CI=0.941~0.987)、三酰甘油(TG)升高(HR=0.695,95%CI=0.506~0.955)是MHD患者 5 年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NLR、CAR对MHD患者全因死亡有预测价值,两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同时NLR及CAR升高均是MHD患者 5 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WISP1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Wnt1诱导型信号通路蛋白1(WISP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108例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超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内膜增厚组(38例)和斑块形成组(70例).记录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WISP1水平.分析WISP1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ROC曲线评估血清WISP1水平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内膜增厚组相比,斑块形成组T2DM病程更长,SBP、血清WISP1水平更高,肌肉总质量、躯干肌肉质量、四肢肌肉质量及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更少(P<0.05).血清WISP1水平与腰围、臀围、腰臀比、HbA1c水平、25-羟维生素D水平、体脂肪质量呈正相关(rs=0.472、0.287、0.422、0.223、0.217、0.230,P<0.05).T2DM 病程增加、血清 WISP1水平升高是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WISP1水平诊断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AUC为0.648[95%CI(0.532~0.764),P<0.05].结论 血清WISP1水平与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可能是诊断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早中期维生素D水平动态变化与妊娠糖尿病的关联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妊娠早中期维生素D水平动态变化与妊娠糖尿病(GDM)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规律产检并分娩的65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孕妇妊娠早中期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根据是否合并GDM,将孕妇分为GDM组(67例)和非GDM组(583例).分析25-羟维生素D水平与GDM的潜在关联.结果 2组年龄、妊娠前体重指数、妊娠早期25-羟维生素D水平、妊娠早中期25-羟维生素D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羟维生素D水平最高组(Q4组)的孕妇患GDM的风险为25-羟维生素D水平最低组(Q1组)的0.33倍(比值比:0.33,95%置信区间:0.14~0.74,P<0.05).调整年龄、妊娠前体重指数、妊娠次数、产次等混杂因素后,这种关联仍然显著(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结果显示,妊娠早期25-羟维生素D水平与GDM风险呈负相关(P=0.035).结论 妊娠早中期维生素D水平随孕周的增加有升高趋势,妊娠早期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与GDM患病风险降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带状疱疹急性期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及炎症标志物对后遗神经痛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研究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患者急性期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变化及其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北京博爱医院皮肤科门诊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带状疱疹患者202例,根据其是否发生PHN分为PHN组和非PHN组,收集并比较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其初次就诊时外周静脉血25(OH)D、ESR、CRP、NLR、IL-6水平.影响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使用Brier Score和AUC对预测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纳入202例患者,PHN组55例(27.2%),非PHN组147例(72.8%).两组在年龄、VAS评分、HZ分型、是否合并泼尼松治疗、血清IL-6、CRP、25(OH)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Z值分别为-4.32、-3.719、9.943、7.316、7.226、9.063、10.53;P值分别为<0.0001、<0.0001、0.004、0.007、0.007、0.003、0.005).两组性别、皮疹出现天数、NLR、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Z值分别为0.836、-4.427、0.438、-0.337;P值分别为0.360、0.154、0.091、0.0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OR=1.04,95%CI 1.02~1.07,P=0.001)、CRP(OR=3.99,95%CI 1.27~12.56,P=0.018)、血清25(OH)D(OR=4.49,95%CI 1.320~1.522,P=0.016)是HZ患者发生PHN的影响因素.血清25(OH)D、CRP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HZ患者发生PHN的AUC分别为0.701、0.728、0.846,Brier score为0.164.结论 血清25(OH)D水平在急性期HZ患者中下降,CRP、IL-6水平在急性期HZ患者中上升,年龄、血清25(OH)D、CRP水平可能对预测PHN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讨初诊 2 型糖尿病(T2DM)患者 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检测 206 例初诊T2DM患者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25-(OH)D3 浓度等指标,完善血管彩超检测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斑块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LDL-C、HbA1c、IMT均高于无斑块组(P<0.05),而 25-(OH)D3 浓度低于无斑块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吸烟史(rs=0.124,P=0.038)、高血压病史(rs=0.175,P=0.001)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动脉IMT与年龄、HbA1c、LDL-C呈正相关(P均<0.05),与 25-(OH)D3、血钙水平呈负相关(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HbA1c、LDL-C、高血压病史是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要素,而 25-(OH)D3 水平可直接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论:初诊T2DM患者 25-(OH)D3 水平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联,低 25-(OH)D3 水平可能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一个危险信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院区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高血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进行分组,分析不同水平血清25-羟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1级25例、2级30例、3级45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充足5例(5%)、不足10例(10%),缺乏85例(85%)。1级、2级、3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分别为(12.18±2.52)μg/L、(12.45±2.39)μg/L、(10.33±1.26)μg/L,甲状旁腺激素分别为(36.48±0.25)ng/L、(41.15±0.39)ng/L、(47.52±1.44)ng/L,随着血压的升高,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呈先增后降趋势,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则呈逐渐增加趋势,但不同高血压分级与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96、1.93,均 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高血压与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均有相关性( OR=1.076、1.266、0.937、1.257、1.000,均 P < 0.05)。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患者高血压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与卵泡液25-羟维生素D水平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血清和卵泡液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期间前瞻性队列研究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生殖中心因输卵管因素接受IVF/ICSI-ET治疗的201例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和卵泡液25(OH)D水平的cut-off值采用最小化 P值的方法确定。分析血清与卵泡液25(OH)D水平相关性;分组比较血清或卵泡液的25(OH)D水平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既往IVF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促性腺激素(Gn)、孕酮、雌二醇、获卵数、M II卵数、正常受精率、第3日(D3)优质胚胎率及与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间有无关联。将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①血清25(OH)D水平为16.4(13.1,20.2)μg/L,卵泡液25(OH)D水平为15.3(11.6,20.3)μg/L,两者比较呈显著直线相关( r=0.78, P<0.001)。②血清25(OH)D低水平组的临床妊娠率(33.87%)、胚胎着床率(25.44%)低于高水平组(52.52%, P=0.014;40.24%, P=0.006);卵泡液25(OH)D低水平组的临床妊娠率(39.39%)、胚胎着床率(30.22%)低于高水平组(53.92%, P=0.039;40.98%, P=0.032),卵泡液低水平组的早期流产率(17.95%)明显高于高水平组(7.27%, 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和卵泡液25(OH)D水平与临床妊娠结局相关( P=0.016; P=0.020)。 结论:血清25(OH)D水平高于卵泡液25(OH)D水平,呈显著直线相关性;血清和卵泡液25(OH)D水平与IVF/ICSI-ET妊娠结局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症状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3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无症状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内分泌科及普通外科治疗的无症状型PHPT 30例和经典型PHPT 86例的临床特点和病理资料。无症状型PHPT男7例(23.3%),女23例(76.7%),男女比例1.0∶3.3;平均年龄(56.9±13.3)岁。经典型PHPT男32例(37.2%),女54例(62.8%);平均年龄(46.4±17.0)岁。骨代谢指标包括骨密度和骨生化标志物(甲状旁腺素、25羟维生素D和碱性磷酸酶)。采用 t检验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Mann-Whitney秩和检验比较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 χ 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 结果:无症状型PHPT血甲状旁腺素中位数144.2(108.1,207.0)pg/ml,血钙浓度平均(2.80±0.20)mmol/L,碱性磷酸酶中位数80.0(53.7,105.5)IU/L,均显著低于经典型组( P<0.05)。血25羟维生素D中位数12.14(7.87,14.38)ng/ml,高于经典型组( P<0.001)。无症状型10例(33.3%)发生骨质疏松,发生率低于经典型组( P<0.001)。无症状型肿瘤质量中位数0.80(0.25,1.98)g,小于经典型组( P=0.003),无症状型病理类型腺瘤26例(86.7%,其中非典型腺瘤2例),甲状旁腺增生4例(13.3%)。 结论:无症状型PHPT以女性为主,与经典型一致;平均年龄高于经典型。本研究中无症状型PHPT均为良性病变,骨生化指标异常,尤其是VitD缺乏普遍存在,同样可致骨质疏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