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姜烯酚通过调控微小RNA-26a-5p/DAPK1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6-姜烯酚(6-SH)是否通过促进微小RNA-26a-5p(miR-26a-5p)表达并抑制死亡相关蛋白激酶1(DAPK1),减轻氧糖剥夺/复氧(OGD/R)神经细胞自噬及神经细胞钙超载,并探究其潜在机制。方法:取体外培养的对数生长期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寻找Na 2S 2O 4的最佳制模浓度。将HT2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OGD/R组(无糖培养基+10 mmol/L Na 2S 2O 4处理1.5 h后换正常培养基培养4 h)、6-SH干预组(OGD后用10 μmol/L 6-SH培养4 h)、阴性对照抑制剂预处理组(阴性对照抑制剂转染48 h后行OGD,再用6-SH培养4 h)、miR-26a-5p抑制剂预处理组(miR-26a-5p抑制剂转染48 h后行OGD,再用6-SH培养4 h)。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DAPK1、miR-26a-5p基因表达;分子对接验证6-SH与miR-26a-5p的相互作用;双荧光素酶验证DAPK1与miR-26a-5p的靶向关系;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Ca 2+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谷氨酸受体2B(p-NMDAR2B)Ser1303、DAPK1、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p-DAPK1 Ser308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LC3和Beclin1的表达。 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6-SH干预组细胞活性较OGD/R组明显升高,miR-26a-5p抑制剂预处理组细胞活性较6-SH干预组明显降低。透射电镜下显示,6-SH干预组自噬小体较OGD/R组明显减少,miR-26a-5p抑制剂预处理组自噬小体较6-SH干预组明显增多。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OGD/R组比较,6-SH干预组miR-26a-5p表达明显上调,DAPK1 mRNA表达明显下调;与6-SH干预组比较,miR-26a-5p抑制剂预处理组miR-26a-5p表达明显下调,DAPK1 mRNA表达明显上调。分子对接验证6-SH与miR-26a-5p可互相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mmu-miR-26a-5p显著下调m-DAPK1-3UTR-WT的荧光素酶表达,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结合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OGD/R组比较,6-SH干预组细胞内Ca 2+水平明显降低;与6-SH干预组比较,miR-26a-5p抑制剂预处理组Ca 2+水平明显升高。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OGD/R组比较,6-SH干预组p-NMDAR2B Ser1303、DAPK1、Beclin1、LC3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NMDAR2B Ser1303/β-actin:2.34±0.27比4.78±0.39,DAPK1/β-actin:1.40±0.13比2.37±0.21,Beclin1/β-actin:2.61±0.32比4.32±0.29,LC3/β-actin:2.52±0.45比5.09±0.18,均 P<0.05),p-DAPK1 Ser308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DAPK1 Ser308/β-actin:0.66±0.09比0.40±0.02, P<0.05);与6-SH干预组比较,miR-26a-5p抑制剂预处理组p-NMDAR2B Ser1303、DAPK1、Beclin1、LC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NMDAR2B Ser1303/β-actin:4.08±0.14比2.34±0.27,DAPK1/β-actin:1.96±0.15比1.40±0.13,Beclin1/β-actin:3.92±0.31比2.61±0.32,LC3/β-actin:4.33±0.33比2.52±0.45,均 P<0.05),p-DAPK1 Ser308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DAPK1 Ser308/β-actin:0.33±0.12比0.66±0.09, P<0.05);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与OGD/R组比较,6-SH干预组LC3、Beclin1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与6-SH干预组比较,miR-26a-5p抑制剂预处理组LC3、Beclin1荧光强度明显升高。 结论:6-SH可通过调控miR-26a-5p/DAPK1减轻细胞自噬及钙超载,从而减轻神经细胞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与网络药理学的生姜质量标志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和网络药理学对生姜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方法: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生姜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生姜传统功效的现代药理作用机制从而初步探索生姜的Q-Marker,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活性成分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活性.结果:通过UPLC-Q-TOF-MS/MS技术共分析得到生姜中48种化学成分,筛选后得到活性成分33个,以这33个活性成分为Q-Marker候选成分做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靶点基因508个,作用于157条信号通路,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大鼠肉瘤蛋白(Ras)信号通路等.该实验初步探究了 8-姜酮(8-gingerone)、6-姜烯酚(6-shogaol)、8-姜酚(8-gingerol)、四氢姜黄素(Tetrahydrocurcumin)、1-脱氢-8-姜二酮(1-dehydro-8-ging-erdione)和(E)-4-(3,7-dimethylocta-2,6-dien-1-yl)-2-methoxy phenol等6个化合物发挥药效的作用机制并预测为生姜的Q-Marker.结论:本研究初步预测了生姜传统功效的Q-Marke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云南产生姜UHPLC指纹图谱及4种成分定量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HPLC)建立20批云南不同产地生姜的指纹图谱,并对4个姜辣素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生姜UHPLC指纹图谱并对20批样本的18个共有峰进行了化学计量学分析;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可将样本分为4类,色谱峰则被分为3组,红河与文山样本比较相近且被聚为2类,曲靖样本被聚为2类;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红河与文山(云南东南部)样本间的差异相对较小,同时两地与曲靖(云南东部)样本的差异相对较大,主成分得分及各变量的载荷分布情况与聚类分析分类结果基本一致;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可实现对云南东南部、云南东部的有效区分,并筛选了 8个差异性标志物.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红河与文山生姜样本含量较为相近,两地与曲靖生姜样本存在一定差异,差异成分主要为6-姜辣素、8-姜酚和6-姜烯酚.本研究可为药用生姜的产地选择、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小柴胡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经典名方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扶正祛邪之效,具有解热、抗炎、保肝、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目前临床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抗菌消炎、保护肝脏等.通过对小柴胡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参照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五原则"对小柴胡汤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2、柴胡皂苷D、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黄芩苷、黄芩素、精氨酸、鸟苷、6-姜烯酚、6-姜酚、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白桦脂酸可作为小柴胡汤的Q-Markers,为补充小柴胡汤质量评价及控制体系、完善制剂全过程质量溯源体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黑干姜的加工方法、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黑干姜是四川特有的道地药用干姜的一种商品规格,经古法加工而成,也是日本药典所用干姜药材来源.黑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在日本常用于加工保健食品、功能饮料.不同的加工方法、温度及干燥条件会对黑干姜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产生影响,其化学成分主要是挥发油、姜辣素类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的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对黑干姜的相关研究较少,并且缺乏相应的质量控制评价标准.系统综述了黑干姜的炮制方法、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质量标志物进行了预测分析,为黑干姜的质量标准建立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6-姜烯酚诱导胃癌BGC-823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6-姜烯酚对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的6-姜烯酚(0、10、20、50 μmol/L)分别作用于人胃癌BGC-823细胞24 h后,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P53、剪切型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cleaved-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1,cleaved-PARP-1)、非活性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pro-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pro-Caspase-3)、剪切型Caspase-3(cleaved-Caspase-3)表达的变化.结果 6-姜烯酚对BGC-823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6-姜烯酚各浓度组细胞的存活抑制率和早期凋亡率显著性升高(P<0.05,P<0.01),且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Western blot检测显示,6-姜烯酚可促进BGC-823细胞P53、cleaved-Caspase-3、cleaved-PARP-1蛋白的表达增加,而降低pro-Caspase-3蛋白的表达(P<0.05,P<0.01).结论 6-姜烯酚可诱导胃癌BGC-823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3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6-姜烯酚对结直肠癌细胞中Keap1/Nrf2通路及下游基因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6-姜烯酚对结直肠癌细胞(colorectal tumour cells)增殖的作用及与信号通路Keap 1/Nrf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6-姜烯酚对HCT116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MTT法筛选各浓度6-姜烯酚(0、5、10、15、20、25、30、35和40μM)对人HCT116增殖的影响及IC50.Western blot检测分析6-姜烯酚作用后HCT116细胞质中蛋白的变化(FTL、Keap1、Nrf2、GCLC、GCLM等)及核蛋白、胞浆蛋白Nrf2的变化.结果6-姜烯酚呈浓度依赖性(0、5、10、15、20、25、30、35和40μM)地抑制HCT116的增殖(P<0.05);6-姜烯酚(20μM)可促进FTL、GCLC、核蛋白Nrf2表达(P<0.05),并抑制Keap1、胞浆蛋白中Nrf2的表达(P<0.05).结论 6-姜烯酚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并且结直肠癌细胞中Keap1/Nrf2信号通路介导的FTL、GCLC、核蛋白Nrf2被激活,提示Keap1/Nrf2信号通路在6-姜烯酚对结直肠癌的抑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炮制用辅料姜汁的冻干工艺优化及冻干粉稳定性考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姜汁是常用的中药炮制用辅料,用于多种中药饮片的炮制.姜汁的原料和制备工艺决定了姜汁难以长时间保存,在用于炮制时无法根据有效成分含量决定用量;不同来源姜汁用于中药饮片炮制难以实现一致的炮制效果.该文以前期姜汁干燥研究为基础,对姜汁在不同搁板温度和真空度条件下的冷冻干燥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姜汁冷冻干燥的优化条件;建立了姜汁和复溶姜汁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含量测定方法;对姜汁在冷冻干燥前后及30 d内的保存期内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含量、挥发油含量及总酚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艺优化后姜汁冻干时间大大缩短;姜汁冻干前后成分基本一致,姜辣素、总酚含量无显著性变化,挥发油含量有显著性下降(P <0.05);30 d内,姜辣素、总酚、挥发油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该研究初步证明了中药炮制用辅料姜汁冻干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苓甘五味姜辛汤研究干姜药对配伍对4种姜酚含量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基于苓甘五味姜辛汤研究方中其他药味与干姜两两配伍后对干姜中姜酚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制备干姜、干姜-茯苓、干姜-五味子、干姜-甘草、干姜-细辛和苓甘五味姜辛汤水煎液,采用UPLC法测定各水煎液中6-姜酚、8-姜酚、6-姜烯酚、10-姜酚的含量.色谱条件:Acquity BEH C18(2.1 mm×50 mm,1.7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流速0.25 m 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与干姜单煎液相比,干姜-茯苓、干姜-五味子中6-姜酚、10-姜酚含量降低,8-姜酚、6-姜烯酚含量升高;干姜-甘草、干姜-细辛、苓甘五味姜辛汤全方中4种姜酚含量均明显下降.结论:苓甘五味姜辛汤中各药味与干姜配伍后明显影响4种姜酚的含量;实验建立的同时测定4种姜酚方法快速、稳定,重复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多元功效成分的干姜干燥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干姜药材中6种活性成分的影响,探讨干燥过程中干姜成分的动态变化和水分动力学变化.方法 采用HPLC同时测定干姜中的多元功效成分,以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α-姜黄烯、(E)-β-金合欢烯为指标,对不同干燥方法所得干姜进行综合评价;利用Weibull函数模拟干姜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动态变化结合成分动态变化,探讨干姜干燥过程的原理.结果 12种干燥方法对干姜中多元功效成分有一定影响,干燥过程各成分呈波动变化,Weibull函数模拟干姜干燥过程的r2均大于0.990.以控温鼓风60℃干燥所得干姜较优;含水量范围6%~15%为干姜加工的适宜水分;干姜干燥过程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与含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 Weibull分布函数能够较好的模拟干姜干燥过程的水分变化,对干姜干燥过程的预测、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使用现代干燥技术干燥干姜药材提供了技术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