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应用之牡蛎篇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通过对比《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牡蛎的功效与张仲景在经方中对牡蛎的应用,发现牡蛎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常配伍天花粉、桂枝、炙甘草、蜀漆、龙骨,如栝楼牡蛎散、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惊恚怒气",多配伍柴胡、清半夏、黄芩、龙骨,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代表方;"除拘缓",多配伍寒水石、石膏、龙骨、菊花、白术,代表方如风引汤、侯氏黑散;主"鼠瘘"则配伍柴胡、干姜、天花粉、黄芩,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女子带下赤白",配伍龙骨、桂枝、炙甘草、白芍,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除《神农本草经》所载功效外,张仲景运用牡蛎经方还有新的发展,牡蛎配伍泽泻、葶苈子、商路利湿逐水治水肿,如牡蛎泽泻散;牡蛎配白术健脾利湿安胎,如白术散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龙江医派以乌头汤辨治痹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黑龙江地区属严寒之地,其地居民易罹患痹证,以寒燥夹湿证及寒热错杂证为高发证型。吴惟康、王德光、邓福树、卢芳等龙江医家针对此高发疾病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多结合当地寒冷与干燥的气候特点,兼顾当地居民饮食结构和风土人情等因素,运用乌头汤加减及活血化瘀药进行治疗。以乌头汤为底方取其温经通络、除湿止痛之功,可合补气温阳之品,寒湿困于上加桂枝、困于中加干姜、困于下加附子;可合清热利湿之品,以黄芩、黄连、黄柏分清上、中、下三焦湿热,或用四妙散、黄连温胆汤等清热祛湿常用方;还可合藤类、虫类药等活血散瘀之品。如此治疗当地痹证,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黑干姜的加工方法、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黑干姜是四川特有的道地药用干姜的一种商品规格,经古法加工而成,也是日本药典所用干姜药材来源.黑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在日本常用于加工保健食品、功能饮料.不同的加工方法、温度及干燥条件会对黑干姜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产生影响,其化学成分主要是挥发油、姜辣素类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的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对黑干姜的相关研究较少,并且缺乏相应的质量控制评价标准.系统综述了黑干姜的炮制方法、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质量标志物进行了预测分析,为黑干姜的质量标准建立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古佚方“顺气化痰丸”考释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古佚方“顺气化痰丸”为治冷痰、呕吐、不能下食之方,组方为“干生姜、木香、附子”,本方所载3味药,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木香行气止痛、祛风活血、温中和胃,香能通气,和合五脏,为调诸气要药.3味药均有助阳散寒、调和脾胃、宽中顺气之功效,合乎本药方主治冷痰、呕吐、不能下食之证.查检现存汉文医籍,并无与本西夏文药方吻合者,但医籍中“干生姜、木香、附子”同时入药之方甚多,亦多为调和脾胃、宽中顺气之方.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古佚方组方合乎中医传统辨证医理,所载药物、剂量、炮制方法及行文等均与一般汉文医药传统相同,故本西夏文药方所依据的底本可能为某种已佚的汉文医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温热中药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寒、热敏感蛋白TRPM8、TRPV1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温热中药黑顺片、干姜、肉桂、仙茅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中寒、热敏感蛋白TRPM8、TRPV1的影响.方法:培养原代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 应用温热中药黑顺片、干姜、肉桂、仙茅进行干预, 观察各种细胞的增殖情况, 并应用RT 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的TRPM8、TRPV1及PPKA的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温热药可提高细胞TRPV1及PPKA基因、蛋白表达, 可降低TRPM8基因、蛋白表达, 温热药对背根神经节细胞TRPV1/TRPM8的增高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温热药可能调控神经的TRPV1和TRPM8表达, TRPV1/TRPM8可能是反映温热药的温热药性的表达指标之一, 一定程度上揭示温热中药的药性生物学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阎兆君辨治小儿惊风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阎兆君教授认为小儿惊风当从肾论治,在辨证论治小儿惊风时应抓住神志不清、肢体抽搐这两个主证,结合发病的经过、兼证,尤其要重视病因,审证求因.肾精亏虚者,治以固本培元,填精益髓,方选河车八味丸加减,药用紫河车、山萸肉、巴戟天、鹿茸、熟地黄、石菖蒲、益智仁等;肾阴亏虚者,治以滋阴补肾,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用生地黄、山萸肉、龟板、天冬等;心肾不交者,治以补肾育阴,清心安神,方选黄连清心饮合交泰丸加减,药用生地黄、熟地黄、黄连、肉桂、山萸肉、莲子心、炙甘草等;脾肾阳虚者,治以温补脾肾、安神定志,方选黑地黄丸合定志补心汤加减,药用熟地黄、巴戟天、山萸肉、干姜、石菖蒲、远志等;惊恐伤肾者,治以安神定志,益肾填精,方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药用桂枝、白芍、生龙骨、生牡蛎、杜仲、远志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何庆勇运用黄土汤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土汤为脾阳虚衰,血失统摄而设,可暖中宫,振脾阳,摄血行.临床运用此方应把握其核心病机以及四个关键点:第一为不可限于经典条文而仅用此方治疗胃肠道出血或"先便后血"的症状;第二为紧扣方证与方证鉴别.黄土汤的方证是:大便失禁或大便溏,大便急,黑便,全身畏寒或四肢发凉,心烦热.其主要方证为:大便溏或失禁,黑便,全身畏寒.临床中凡是符合上述方证者,用之多效.另外,方证鉴别时应注意便血若为气虚不摄所致,可处归脾汤以补气生血,若为肠道湿热所致,当处白头翁汤合地榆散以清热化湿,凉血止血;第三为黄土应重剂使用,用量为90~120 g,量少则疗效骤减或无效;第四为用方遵循古法加减及经方叠用,若遇虚寒甚者,可加干姜、赤石脂,若出血较严重或伴有吐血者可加干侧柏、竹茹.另附病案一则以展示何庆勇临证使用本方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种含药血清对小鼠B16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传统民族医学文献中用于治疗白癜风的诃子、牛柑子(即余甘子)、柴胡及药群组合(含木香、胡椒、干姜等)的药物血清对小鼠B16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及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通法"制备上述药物高、低不同剂量的大鼠含药血清及不含药物的对照血清,以体外培养的小鼠B16黑素瘤细胞为模型,采用MTT法测定受试血清对B16B16黑素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NaOH细胞裂解法测定黑素合成量,L-DOPA氧化法测定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含10%小牛血清)相比,无药血清对照组对B16黑素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无影响(P>0.05);与无药血清对照组相比,除药群组合低剂量组外,其他受试血清均对小鼠B16黑素瘤细胞增殖活性无影响(P均>0.05).与无药血清对照组相比,柴胡和药群组的高、低剂量组含药血清均对B16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有促进作用,诃子低剂量、牛柑子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具有促进黑素合成的作用(P均<0.05).与无药血清对照组相比,四种受试药物的高低剂量组含药血清对小鼠B16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均有激活作用(P均<0.05).结论 四种含药血清除组合低剂量组外,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黑素合成,此作用与提高酪氨酸酶活性有一定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黑地黄丸治疗慢性肾衰竭药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药黑地黄丸由熟地黄、苍术、干姜、大枣四味药物组成,具有补肾健脾,益气降浊之功,因其组方严谨,药少效著,为历代医家所喜用的经方之一.黑地黄丸是目前临床运用治疗CRF的有效方剂,有一定的临床、实验研究基础.在肾病科临床治疗中具有消炎护胃、 降脂、纠正肾性贫血、抗肾纤维化、提高肾衰患者血透质量等作用,相关药理学实验表明黑地黄丸可发挥消炎、抗肿瘤、 保护胃黏膜、调节免疫、促进造血干细胞增生等药理作用.本文从黑地黄丸的理论探讨、实验结果以及药理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对其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黑地黄丸中梓醇HPLC定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建立黑地黄丸中梓醇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取熟地、苍术、干姜、大刺枣加水6~10倍浸泡1h,加热煎煮2次,每次提取2h,合并2次滤液,减压浓缩至1 g·mL-1,干燥后得黑地黄丸提取物,采用Agilent TC-C18色谱柱(4.6mm×250 mm,5μm),流动相为0.1%磷酸水(A)-乙腈(B),采用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为25℃.结果 系统适用性试验可实现梓醇的基线分离:拖尾因子在0.95~1.05范围,分离度大于1.5,理论塔板数均大于4000;线性关系的考察表明在0.202 8~4.056μg进样范围内梓醇的峰面积与进样量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试验结果示梓醇对照品平均峰面积为712.48,RSD值为0.67%,表明精密度良好符合要求;稳定性与重复性试验结果示峰面积的RSD值为1.97%,表明所建立的方法重复性良好;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示梓醇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01%,RSD值为1.98%;熟地药材及黑地黄丸提取物中梓醇的含量测定中黑地黄丸提取物中梓醇的平均含量为4.167 2mg/g,折合到相关熟地药材的含量为3.142mg/g,转移率为60.13%.结论 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可为黑地黄丸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