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α1A-肾上腺素能受体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活化T细胞核因子2稳定共表达细胞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α1A-肾上腺素能受体(α1A-AR)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活化T细胞核因子2(NFAT2)稳定共表达细胞.方法 ① 将pcDNA3.1-α1A-AR-3×FLAG重组质粒转染至U2OS-EGFP-NFAT2细胞,经潮霉素B(Hygro-B)200 mg·L-1 压力筛选后加入α1A-AR激动剂去甲肾上腺素(NE,10 μmol·L-1)孵育30 min,通过高内涵筛选系统检测细胞核内绿色荧光强度,验证EGFP-NFAT2 核转位,筛选得到稳定表达α1A-AR的U2OS-EGFP-NFAT2-α1A-AR细胞.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该细胞和对照细胞U2OS-EGFP-NFAT2中α1A-A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③将U2OS-EGFP-NFAT2-α1A-AR细胞接种于96孔板,分别加入NE(10-8~10-5 mol·L-1)或α2-AR激动剂右美托咪定(DMED,10-8.8~10-5 mol·L-1)孵育30 min,通过高内涵筛选系统检测EGFP-NFAT2 核转位.④将U2OS-EGFP-NFAT2-α1A-AR细胞分为溶剂对照组、α1-AR拮抗剂萘派地尔(1 μmol·L-1)组、NE(1 μmol·L-1)组、萘派地尔+NE(各1 μmol·L-1共孵育)组、α2-AR拮抗剂阿替美唑(0.1 μmol·L-1)组、DMED(0.1 μmol·L-1)组、阿替美唑+DMED(各0.1 μmol·L-1 共孵育)组和萘派地尔+DMED(萘派地尔1 μmol·L-1 与 DMED 0.1 μmol·L-1共孵育)组,药物孵育时间均为30 min,通过高内涵筛选系统检测EGFP-NFAT2核转位,验证该细胞α1A-AR功能的特异性.结果 ①Hygro-B压力筛选得到58株U2OS-EGFP-NFAT2-α1A-AR细胞,NE 10 μmol·L-1孵育后,其中50号细胞核内绿色荧光强度最强,故选定其为稳定共表达α1A-AR和EGFP-NFAT2的U2OS-EGFP-NFAT2-α1A-AR细胞.②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U2OS-EGFP-NFAT2-α1A-AR细胞可明显表达α1A-AR蛋白,而对照细胞U2OS-EGFP-NFAT2中未见α1A-AR蛋白表达.RT-qPCR结果显示,该细胞在传代5~20代内α1A-AR mRNA均稳定表达,其表达水平为对照细胞的500~800倍.③NE或DMED使U2OS-EGFP-NFAT2-α1A-AR细胞中EGFP-NFAT2核转位明显增加,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5.94×10-7和6.15×10-8 mol·L-1.④与溶剂对照组和萘派地尔组比较,NE组U2OS-EGFP-NFAT2-α1A-AR细胞EGFP-NFAT2核转位明显增强(P<0.01),而萘派地尔+NE组EGFP-NFAT2核转位较NE组明显减弱(P<0.01).与溶剂对照组和阿替美唑组比较,DMED组EGFP-NFAT2核转位明显增强(P<0.01),阿替美唑+DMED组EGFP-NFAT2核转位与DMED组比较无明显差别,而萘派地尔+DMED组EGFP-NFAT2核转位较DMED组明显减弱(P<0.01).结论 成功构建稳定共表达α1A-AR和EGFP-NFAT2的U2OS-EGFP-NFAT2-α1A-AR细胞,可用于靶向α1A-AR化合物筛选和受体分子机制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枢椎峡部螺钉在椎动脉高跨患者枢椎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枢椎螺钉内固定术中置入枢椎峡部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0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合并椎动脉高跨的上颈椎病变患者74例,其中男51例、女23例,年龄29~71(53.2±7.6)岁。患者均接受枢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枢椎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峡部螺钉组(38例)和椎板螺钉组(36例)。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置钉时间、螺钉长度、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基于术后颈椎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Upendra螺钉分级标准评估枢椎峡部和椎板螺钉置入准确率;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程度,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以及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等围术期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手术时间为(125.75±13.64)min,短于椎板螺钉组的(145.53±20.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0, P<0.001)。峡部螺钉组螺钉长度为(16.24±2.35)mm,短于椎板螺钉组的(20.67±2.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7, P<0.001)。峡部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透椎动脉孔后壁2例,术后无螺钉松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椎板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破椎板皮质4例,术后并发椎板螺钉松动脱出2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峡部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椎板螺钉组的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55, P=0.033)。2组74例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96个月,平均30.8个月。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m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但各时间点VAS评分及m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和椎板组置入螺钉数分别为55枚和50枚,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6.4%(53/55)、94.0%(47/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56, P=0.906)。末次随访时,按照Odom评分标准评价,峡部螺钉组临床疗效优65.8%(25/38)、良21.1%(8/38)、可13.2%(5/38),椎板螺钉组优63.9%(23/36)、良19.4%(7/36)、可16.7%(6/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25, P=0.803)。 结论: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峡部螺钉和椎板螺钉可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但在置钉准确性方面,峡部螺钉更占优势,同时它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小RNA-6791-5p靶向磷酸呋喃酸性簇分选蛋白2抑制结直肠癌增殖、迁移和侵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6791-5p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集培养人结直肠癌细胞系RKO、SW480、DLD1、HCT116以及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通过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6791-5p在各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表达倍数为0.52±0.04、0.83±0.06、0.60±0.12、0.68±0.07),并构建miR-6791-5p模拟物(miR-6791-5p mimic)及其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并将其转染至RKO细胞。使用RT-qPCR检测miR-6791-5p和PACS2 mRNA的表达水平(表达倍数为0.468±0.032)。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ACS2蛋白的表达水平[RKO:(51.590±6.018)%]。使用两样本 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miR-6791-5p在人结直肠癌细胞系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人结肠上皮细胞,其中RKO和DLD1下调最明显(RKO组低于460组:0.52±0.04比1.00、DLD1组低于460组0.60±0.12比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KO: t=17.811, P<0.0001;DLD1: t=5.372, P<0.01)。RKO转染后,mimic组miR-6791-5p表达水平高于mimic NC组(3.28±0.44比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KO: t=8.764, P<0.01)。细胞计数试剂(CCK-8)检测表明mimic组24、48、72、96 h细胞吸光度值显著低于mimic NC组(24 h吸光度值为0.185±0.004比0.250±0.030,48 h吸光度值为0.275±0.040比0.376±0.020,72 h吸光度值为0.497±0.120比0.657±0.010,96 h吸光度值为0.691±0.004比0.905±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KO: t=10.821, P<0.01)。平板克隆实验表明mimic组集落形成数低于mimic NC组(115.70±12.51比176.00±1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KO: t=4.581, P<0.05)。划痕愈合实验显示miR-6791-5p mimic组划痕愈合率低于NC组[(14.960±0.848)%比(36.480±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491, P<0.0001)。Transwell迁徙和侵袭实验显示穿透微孔膜的细胞数mimic组低于mimic NC组(迁移数目miR-6791-5p mimic组比NC组42.330±3.512比125.700±7.760,侵袭数目分别为54.33±4.16比159.30±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answell迁移 t=16.931, P<0.01)、(Transwell侵袭 t=20.641, P<0.01)。在线靶预测软件(miRWalk、mirtarbase、targetscan)预测miR-6791-5p可能的靶基因,并通过q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mimic组PACS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mimic NC组[比例为(51.590±6.018)%比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NA(RKO: t=27.951, P<0.0001);Western blot(RKO: t=13.931, P<0.001)]。 结论:miR-6791-5p在结直肠癌细胞中低表达,过表达miR-6791-5p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并且明显下调PACS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说明miR-6791-5p可能通过PACS2调控结直肠癌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红细胞来源外泌体对NK细胞增殖和分泌INF-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红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增殖和分泌INF-γ的影响。方法:储存时间为14~21 d的5袋红细胞,采用ExoQuick试剂盒分离外泌体。应用磁珠法和流式细胞仪分离、鉴定健康志愿者外周血NK细胞,以2×10 5个/ml分别接种于96孔板和24孔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18):对照组(C组)和外泌体组(E组)。E组加入外泌体,终浓度为5 μg/ml;C组加入相应体积RPMI1640培养液。置于37 ℃、5%CO 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分别于细胞培养第1和3天采用CCK8法检测NK细胞增殖水平,第5天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INF-γ浓度。 结果:2组培养第1和3天时NK细胞增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组比较,E组上清液IFN-γ浓度降低 ( P<0.05)。 结论:红细胞来源外泌体对NK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可抑制NK细胞分泌INF-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L-1β/JNK通路在七氟烷诱发大鼠离体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IL-1β/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通路在七氟烷诱发大鼠离体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胎鼠的海马神经元,分别接种于96孔板(1×10 4个/ml,200 μl/孔)和6孔板(1×10 6个/ml,2 ml/孔)中,培养7 d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20):对照组(C组)、七氟烷组(S组)和IL-1受体拮抗剂组(I组)。C组常规培养,I组加入IL-1受体拮抗剂IL-1ra 1 μg/μl孵育30 min后,将S组和I组置于含2%七氟烷的培养箱中,37 ℃培养5 h。收集神经元,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MTT法检测神经元活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L-1β、IL-1受体Ⅰ型(IL-1RI)、IL-1受体辅助蛋白(IL-1RAcP)、磷酸化JNK(p-JNK)、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RIP3和磷酸化人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p-MLKL)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C组比较,S组神经元活力降低,程序性坏死率升高,IL-1β、IL-1RI、IL-1RAcP、p-JNK、RIP1、RIP3和p-MLKL表达上调( P<0.05);与S组比较,I组神经元活力升高,程序性坏死率降低,IL-1β、IL-1RI、IL-1RAcP、p-JNK、RIP1、RIP3和p-MLKL表达下调( P<0.05)。C组神经元形态未见明显异常,S组神经元胞体皱缩,突起断裂及突起间网络稀疏;I组神经元胞体圆润,形态接近正常。 结论:七氟烷诱发大鼠离体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的机制与激活IL-1β/JNK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通过高通量药物库筛选挖掘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通过高通量药物库筛选挖掘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S. aureus,简称:金葡)的新型抗菌药物。本研究的类型为实验性研究。金葡临床菌株均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分离自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呼吸科住院患者的痰液标本;通过摇菌培养浮游菌,检测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药物库(包含1573种小分子)对金葡浮游菌增殖抑制作用;通过96孔板结合结晶紫染色,检测FDA认证药物库分子对金葡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通过微量肉汤稀释实验,检测纳入小分子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后,通过CCK-8实验检测小分子药物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通过将FDA认证药物库中的小分子浓度设置为100 μmol/L,初步筛选出218种对金葡浮游菌具有生长抑制作用的小分子。这些小分子以抗感染药物为主,占118种。其次为抗肿瘤药物、抗炎/免疫类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内分泌系统药物和代谢疾病药物,分别占40、19、12、9、8和3种,未分类药物占9种。排除抗感染药物后,针对具有金葡浮游菌生长抑制作用排名前十的小分子主要为抗肿瘤药物,其次为神经系统药物和未分类药物维生素K3,其抑制率均达99.65%~100%。针对具有金葡生物被膜抑制作用的排名前十小分子也以抗肿瘤药物占比最高,其次为神经系统药物和抗炎/免疫类药物,其抑制率为50.22%~92.95%。通过微量肉汤稀释实验检测了第二轮筛选得到的51个小分子的MIC。其中,主要包括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内分泌系统药物、抗炎/免疫药物、代谢疾病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和其他未分类药物,分别占22、5、3、9、2、5和5种,其MIC分布分别为1.56~50 μmol/L、6.25~25 μmol/L、6.25~25 μmol/L、0.2~50 μmol/L、25~50 μmol/L、1.56~50 μmol/L和0.1~12.5 μmol/L。综上,通过高通量药物库筛选出的小分子最低抑菌浓度值均为微摩尔级别,成药能力强且可改造性高。其高效的浮游菌和生物被膜抗菌作用有望为针对金葡的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癌根治术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例1,女,71岁,汉族。2021年5月21日因“双下肢浮肿、气憋、乏力10余天,加重2 d”入住舟曲县人民医院内一科。10余天前,患者逐渐出现双下肢浮肿、气憋、憋闷、喘促、乏力等症状,上坡时气憋明显加重,未给予药物治疗。近2 d来,上述症状加重,为进一步治疗,门诊就诊。既往史:5年前因“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具体手术情况不详。出院后饮食较差,营养欠佳。3年前发现胆囊泥沙样结石,平时间歇性腹痛。体格检查:结膜略苍白,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可见长约8 cm手术瘢痕,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肠鸣音正常,甲床微苍白,双下肢中度浮肿。血细胞分析:白细胞(WBC)2.85×10 9/L,红细胞(RBC)2.25×10 12/L,血红蛋白(Hb)96 g/L,血小板(PLT)87×10 9/L。辅助检查:腹部超声检查为胆囊颈部结石(多发)(见图1A)。入院诊断:胃癌术后,胆囊炎并结石(多发),营养不良性贫血。入院后行CT检查:(1)胆囊炎并胆囊结石(多发),胆囊积液,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2)胃术后改变,术区未见明显异常(见图1B)。经过吸氧、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经会诊后转入外科,完善术前准备,患者近亲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后于2021年5月2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胆囊切除术。为避免肠管损伤,建立气腹时取脐下1 cm切口,直视下逐层分离进腹并放置10 mm Trocar,成功建立气腹,进镜探查发现腹腔内广泛粘连,在右侧腋前线平脐无粘连处置入5 mm Trocar,用电凝钩紧靠腹壁由近及远,从下往上,循序渐进地仔细分离粘连。建立一定空间后,在右侧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处下方2 cm处打孔置入5 mm Trocar,继续分离粘连最终到达肝脏下缘,在剑突下打孔置入10 mm Trocar。成功分离腹腔粘连并建立操作孔后进行胆囊Calot三角解剖(见图1C),仔细辨别胆囊管、左右肝管、胆总管,然后用Hem-o-lock夹夹闭胆囊动脉、胆囊管近端及远端,离断胆囊动脉、胆囊管后,顺行分离切除胆囊。手术总共用时180 min,术中无出血。术后给予抗感染、对症等治疗。病理诊断: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术后1周患者痊愈出院,无任何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表面涂层纳米羟基磷灰石的猪小肠黏膜下层膜的制备及其成骨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天然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膜进行表面修饰以提升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对天然SIS膜进行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表面涂层以获得新型SIS/nHA膜,将0.5 mol/L四水硝酸钙[Ca(NO 3) 2·4H 2O]溶于无菌去离子水并搅拌均匀,随后将0.5 g SIS膜基材浸没其中持续搅拌20 min,加入0.3 mol/L磷酸氢二铵[(NH 4) 2·HPO 4]溶液,并滴加氢氧化铵(NH 4OH)调节溶液pH至10,37 ℃下磁力持续搅拌直至溶胶形成,待反应完全后,取出SIS基材,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3次,室温干燥。重复上述溶胶-凝胶过程3次,获得SIS/nHA膜。然后利用能谱-扫描电镜对材料表面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再将小鼠前成骨细胞以5×10 4细胞/膜的密度接种于各组材料,通过死活染色和噻唑蓝(MTT)试剂盒检测细胞在1、3、7 d增殖活性,同时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悬液(100 μl,1×10 5/ml)接种于铺有Matrigel胶的96孔板,比较SIS/nHA和SIS诱导成管能力。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溶胶-凝胶法成功将nHA沉积于SIS膜表面,与单纯的天然SIS膜比较,修饰后的SIS/nHA具有更理想的纳米磷灰石表面拓扑形貌;而且,体外实验证实培养1 d时,SIS和SIS/nHA的成骨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15±0.027比0.230±0.035, t=0.588, P>0.05);而持续培养3 d(0.382±0.041比0.261±0.031, t=4.077, P<0.05)和7 d(0.543±0.055比0.392±0.040, t=3.846, P<0.05)后,SIS/nHA的成骨增殖活性显著高于SI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外成骨结果表明,SIS/nHA诱导4 h形成的成管节点数显著高于SIS组[(46.5±6.4)个比(31.3±5.1)个, t=3.217, P<0.05],同时SIS/nHA诱导形成的管腔长度也显著高于SIS组[(5 170.6±620.5) μm比(3 482.2±480.1) μm, t=3.727,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nHA涂层修饰有效提升了SIS膜的表面生物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为SIS的表面改性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PS攻击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时HO-1/CO信号通路与线粒体分裂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LPS攻击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Ⅱ)时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HO-1/CO)信号通路与线粒体分裂的关系。方法:大鼠AECⅡ进行传代培养,待其分裂至合适浓度(约2×10 5个/ml)时接种于96孔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7组( n=12):空白对照组(C组)继续培养,不做任何处理;LPS组(L组)采用10 μg/ml LPS孵育;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LPS组(CL组)、HO-1诱导剂Hemin+LPS组(HL组)、HO-1抑制剂ZnPP-Ⅸ+LPS组(ZL组)分别采用100 μmol/L CORM-2孵育1 h、20 μmol/L Hemin孵育1 h以及10 μmol/L ZnPP-Ⅸ孵育0.5 h,而后用10 μg/ml LPS孵育;CORM-2+ZnPP-Ⅸ+LPS组(CZL组):采用100 μmol/L CORM-2孵育1 h,而后用10 μmol/L ZnPP-Ⅸ孵育0.5 h,最后用10 μg/ml LPS孵育;Hemin+ ZnPP-Ⅸ+LPS组(HZL组)采用20 μmol/L Hemin孵育1 h,而后用10 μmol/L ZnPP-Ⅸ孵育0.5 h,最后用10 μg/ml LPS孵育。各组于培养或LPS孵育48 h时采用MTT检测细胞活力,采用Western bolt法检测HO-1、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和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其余6组细胞活力降低,HO-1、Drp1及Fis1表达上调( P<0.05)。与L组比较,CL组和HL组细胞活力升高,HO-1表达上调,Drp1及Fis1表达下调,ZL组细胞活力降低,HO-1表达下调,Drp1及Fis1表达上调( P<0.05),CZL组和HZL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L组和HL组比较,ZL组细胞活力降低,HO-1表达下调,Drp1及Fis1表达上调( P<0.05)。 结论:HO-1/CO信号通路可抑制线粒体分裂,在LPS诱导大鼠AECⅡ损伤时发挥内源性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肾脏类器官高通量培养平台的建立及鉴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及鉴定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肾脏类器官的高通量培养平台。方法:选择人尿源诱导多能干细胞,以适合的细胞密度接种铺板,第1~6天在CHIR9902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肝素等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下分化;在第7天将适合密度的细胞消化后重悬,加入到96孔V型细胞培养板进行3D悬浮培养24 h,待细胞形成球体之后,继续加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肝素诱导分化。第24天诱导分化成熟,与已报道的分化方案(Transwell方案)所获得的肾脏类器官进行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比较。结果:两种方案均可成功分化出肾脏类器官。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肾脏主要细胞标志物LTL、GATA-3、Synaptopodin均有表达,形成成熟的肾脏类器官。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肾脏类器官形成许多相互交错穿插、分布均匀及排列整齐的足突,符合肾脏足细胞特有细胞结构的特征。在1.0×10 7相同中间中胚层细胞数下,Transwell方案获得约7个肾脏类器官,而高通量培养方案获得约1 000个肾脏类器官。 结论:肾脏类器官高通量培养平台成功建立,可获得大量的成熟且结构和功能完善的肾脏类器官,极大地提高了肾脏类器官的分化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