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Tcm-MIBI显像在99Tcm-MDP显像不能定性骨病灶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双时相显像鉴别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不能明确良恶性的病灶的价值及其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常规99Tcm-MDP全身骨显像发现骨病灶(≤3个),但性质不能明确的52例肿瘤患者(男23例,女29例,中位年龄58岁),1周内再行99Tcm-MIBI SPECT/CT双时相(注射显像剂后10和30 min)显像.以2种以上影像检查(CT或MRI或PET/CT)和(或)随访(≥6个月)明确骨病灶的良恶性诊断,分析99Tcm-MIBI SPECT/CT对骨病灶的诊断效能.收集患者的同期化疗资料,对确诊为肿瘤骨转移的患者根据化疗疗效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探讨肿瘤骨转移灶的99Tcm-MIBI滞留指数(RI)与肿瘤同期化疗疗效间的关系.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共96个骨病灶,其中恶性84个,良性12个.99Tcm-MIBI显像对骨病灶的诊断灵敏度为96.43% (81/84),特异性为83.33%(10/12),阳性预测值为97.59% (81/83),阴性预测值为76.92%(10/13),约登指数为0.80.化疗有效组和无效组的骨转移患者R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42±0.036与-0.384±0.067(t=2.367,P<0.05).骨转移灶99Tcm-MIBI的RI与患者化疗疗效呈正相关(rs=0.78,P<0.01).结论 99Tcm-MIBI双时相显像对99Tcm-MDP骨显像不能定性骨病灶具有较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效能;骨转移灶99Tcm-MIBI的RI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肿瘤患者的化疗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功能不全性骨折的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功能不全性骨折(IF)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本研究探讨IF的99Tcm-MDP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特点,以期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知和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 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经随访及影像学诊断为IF的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其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特点.结果 30例患者中,单骨发病20例,多骨发病10例.全身骨显像病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显像剂浓聚;SPECT/CT断层图像上可观察到骨折线、硬化带/线、软组织肿胀、椎体呈楔形或“鱼椎”样改变.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病灶处均未见骨质破坏,周边均无明显软组织肿块形成.结论 IF的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IF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99Tcm-MDP全身骨显像腹盆部软组织异常显影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骨扫描具有无创、全身显像的优势,在诊断骨骼疾病尤其是筛查骨转移癌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骨扫描图像上有时会出现骨外异常摄取,以腹盆部居多.目前,骨外摄取的机制尚不明确,系统全面了解引起骨外摄取的原因有助于图像的准确判读,减少盲目检查,从而提高骨扫描的诊断价值.笔者就当前相关文献中腹盆部软组织异常显影的可能原因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足踝慢性疼痛SPECT/CT断层骨显像融合图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足踝部慢性疼痛患者的SPECT/CT融合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1例足踝部慢性疼痛患者足踝99Tcm-MDP SPECT/CT断层骨显像融合图像特征,包括骨显像剂99 Tcm-MDP摄取类型、病灶部位以及CT表现.结果 161例中,99Tcm-MDP摄取增高者158例(158/161,98.14%),3例(3/161,1.86%)无99Tcm-MDP摄取增高;155例(155/161,96.27%)CT出现阳性改变,6例(6/161,3.73%)CT表现阴性,其中4例存在99Tcm-MDP摄取增高病灶.3例99 Tcm-MDP摄取阴性患者中,1例CT表现阳性.99Tcm-MDP摄取增高病灶多位于距上关节(81/161,50.31%)和距下关节(56/161,34.78%);CT阳性病灶表现多为关节面骨质硬化(107/161,66.46%)和骨质密度增高(76/161,47.20%).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图像可有效评估足踝部慢性疼痛患者病变特点,对指导临床精准治疗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SPECT/CT定量测量99Tcm-MDP骨显像腰椎标准摄取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基于SPECT/CT定量测量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骨显像腰椎标准摄取值(SUV)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11月间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和局部腰椎SPECT/CT显像的90例[男16例、女74例;年龄(60.0±11.2)岁]患者资料,均采用三维有序子集 最大期望值法(3D-OSEM)重建图像,行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根据重建图像中腰椎MDP高摄取病灶患者(分为退行性改变和恶性肿瘤骨转移)和腰椎无MDP高摄取病灶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L1~L4椎体的放射性计数,分别计算各椎体及病灶单位体积的放射性活度,并将其转换为 SUV,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类别患者腰椎及病灶SUV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分析腰椎SUV与不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54例腰椎无MDP高摄取病灶患者的L1~L4椎体平均SUV(SUVmean)和最大SUV(SUVmax)分别为4.64±1.03和7.09±1.61,其与骨矿物含量、CT值和体质量均呈正相关(r值:0.433~0.700,均P<0.05),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值:-0.514和-0.456,均P<0.001).54例中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腰椎SUVmean和SUVmax分别为3.81±0.76和5.86±1.34,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患者(5.13±0.84和7.82±1.30;t值:-5.892和-5.240,均P<0.001).在16例患者中发现37个腰椎转移病灶,其 SUVmean和 SUVmax分别为16.40±6.07和24.25±11.35,明显高于退行性改变(20例患者27个病灶)的相应值(9.30±3.16和13.48±5.21;t值:6.074和5.083,均P<0.001).结论 基于特定重建算法和校正方法的 SPECT/CT定量测量可以获得99Tcm-MDP骨显像腰椎SUV,并能真实反映其骨盐代谢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8F-NaF PET/CT骨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18F-NaF PET/CT骨显像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0例经临床及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18-71(52.3±13.5)岁1的18F-NaF PET/CT骨显像及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全身骨显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其18F-NaF PET/CT骨显像特点,对比两种骨显像方法对该病局部骨骼病灶的检出情况,并根据Mirels评分标准对棕色瘤进行评分.结果 两种骨显像方法定性结果一致,即骨显像阴性15例,阳性15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在8F-NaF PET图像上大部分表现为以全身多骨弥漫性骨代谢增高为主的多种代谢性骨病征象,并发棕色瘤、骨硬化及病理性骨折等时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局灶性显像剂异常分布,其中棕色瘤表现为局灶性显像剂浓聚、显像剂稀疏或病灶中心显像剂分布缺损伴边缘显像剂不均匀浓聚;同机CT图像上均表现为全身多骨多种形式的骨质吸收,其中,表现为广泛骨质疏松13例、伴棕色瘤7例、骨质硬化6例、骨质软化3例、病理性骨折3例.15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患者共检出局部骨骼病灶(棕色瘤、骨硬化、病理性骨折、假骨折)53个,其中,18F-NaF PET/CT骨显像全部检出,99Tcm-MDp全身骨显像检出32个.7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患者伴棕色瘤,位于长骨的棕色瘤病灶数共24个,其中9个Mirels评分大于9分.结论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在18F-NaF PET/CT骨显像上的全身骨代谢及解剖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18F-NaF PET/CT骨显像结合同机CT上全身骨骼病灶的详细信息,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骨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99Tcm-MDP平面显像与SPECT/CT显像的图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多骨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PFD)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平面显像与SPECT/CT显像的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7年6月至2017年3月间23例PFD患者,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10~77(31.4±3.4)岁.23例中21例经病理确诊,2例经临床和全身骨显像随访证实.分析患者99 Tcm-MDP全身骨平面显像和SPECT/CT显像的图像特点.结果 全身平面显像示患者四肢骨受累最常见,下肢和右侧肢体较上肢和左侧肢体的病灶多.23例PFD中78.3%(18/23)的患者其病灶呈一侧或以一侧分布为主,16例有四肢骨病灶的患者中15例(93.8%)四肢骨未见骨骼变形,而颅骨、肋骨和骨盆膨大和畸形多见;椎体和手足骨受累的患者分别占30.4%(7/23)和26.1%(6/23);96.9%(248/256)的病灶呈中、高度放射性摄取增高,在四肢、肋骨和颅骨呈条形分布.SPECT/CT显像示磨玻璃样密度、"丝瓜络"样改变和混合病变放射性摄取程度高于囊性透亮区.结论PFD的全身骨显像具有特征性,SPECT/CT显像可反映PFD病灶的病理、血流和代谢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99Tcm-MDP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在骶骨功能不全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CT、MRI和99Tcm标记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骶骨功能不全性骨折(SIF)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X线平片无明显异常而临床高度怀疑SIF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一步行CT、MRI和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结合影像学表现、临床及随访确定诊断,分析其CT、MRI和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表现,对比3种检查诊断SIF的差异.结果 31例患者确诊为SIF.CT、MRI和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SIF的敏感度分别为74.2%、87.5%和80.0%,特异度分别为80.6%、91.7%和85.5%,准确度分别为100%、83.3%和92.7%;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的敏感度和准确度与MRI、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RI与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CT和MRI相比,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SIF具有更好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外组织异常摄取99 Tcm-MDP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骨外组织异常摄取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在良、恶性病变中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266例骨外组织异常摄取99 Tcm-MDP的患者(男132例,女134例,年龄:8~85岁),以显像后2周内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实验室及相关影像学检查(CT、MRI、超声、SPECT/CT或PET/CT显像)结果为最终诊断,分析异常99Tcm-MDP摄取的规律.良、恶性病变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266例骨外组织异常摄取99 Tcm-MDP的患者中恶性病变占87.2%(232/266),良性病变占12.8%(34/266),不同性别(χ2=0.611,P>0.05)、年龄(P=0.584)、显影部位(P=0.118)组间良、恶性病变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显影范围组的良、恶性病变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15,P<0.01),且单发局限病灶与单器官弥漫性病灶组间、单器官弥漫性病灶与多发病灶组间两两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59、19.325,均P<0.01).结论 骨外组织异常摄取99 Tcm-MDP时恶性病变的检出率较高,且病变良、恶性与病灶摄取范围有关.出现骨外异常摄取时应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综合分析,高度警惕恶性病灶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8F-FDG和99Tcm-MDP显像诊断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研究18F-FDG PET/CT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SPECT全身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BD)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经临床确诊的29例多发性骨髓瘤初治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39~81(60.14±10.41)岁.所有患者均于两周内先后行18F-FDG PET/CT显像及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对比分析18F-FDG PET/CT和99Tcm-MDP SPECT显像检出的骨异常改变,对两种显像方法检出MBD例数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χ2检验.结果 2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伴发MBD,18F-FDG PET/CT显像阳性者28例(骨骼局灶型摄取显像剂18例,弥漫型骨髓摄取1例,混合型摄取9例),99Tcm-MDP SPECT骨显像阳性21例(表现为骨骼单发或多发放射性浓聚灶),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6.6%(28/29)和72.4%(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P<0.0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比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对MBD的探测更为灵敏,且对骨髓浸润及髓外侵犯亦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