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例 ANKRD11基因变异导致伴癫痫发作的KBG综合征患者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3例携带 ANKRD11基因第9外显子杂合变异合并癫痫发作的KB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收集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家系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对候选变异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患者1和患者2为男性患儿,患者3为成年女性,均表现为癫痫发作以及智力障碍。3例患者的特殊面容包括三角脸、低发际线、宽眼距、耳廓畸形、宽鼻梁、鼻孔前倾、长人中、弓状上唇、上中切牙过大等。2例男性患者均有通贯掌。WES检测发现3人分别携带 ANKRD11基因第9号外显子的新发杂合移码变异,包括c.2948delG(p.Ser983Metfs*335) 、c.5397_c.5398insC(p.Glu1800Argfs*150)以及 c.1180_c.1184delAATAA(p.Asn394Hisfs*42)。 结论:本研究拓展了KBG综合征相关的 ANKRD11基因突变谱。基因检测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并为遗传咨询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一个KBG综合征家系的 ANKRD11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1个KBG综合征家系进行 ANKRD11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遗传学病因。 方法: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样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 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WES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 ANKRD11基因存在c.4398_4401de(p.Glu1467AsnfsTer63)杂合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判断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妹妹和母亲的 ANKRD11基因也存在c.4398_4401de(p.Glu1467AsnfsTer63)杂合变异,父亲未检测到该变异。提示先证者及其妹妹和母亲均患者 ANKRD11基因变异所致的KBG综合征。 结论:ANKRD11基因c.4398_4401de(p.Glu1467AsnfsTer63)变异可能为该KBG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同患两种罕见遗传病患儿9例的临床与遗传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同患两种罕见遗传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同患两种罕见遗传病的患儿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及遗传学特征。结果:9例患儿中男6例、女3例,末次就诊或随访年龄为5.0(2.7,6.8)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运动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表观畸形、骨骼异常等。例1~4均为男性,表现为步态异常、跑跳差,血清肌酸激酶明显增高,遗传学分析证实为DMD基因致病性变异所致的Duchenne型或Becker型肌营养不良,同患另1种遗传病,分别为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脊髓性肌萎缩症、脆性X综合征、脑海绵状血管瘤3型。例5~9分别为COL9A1基因相关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6型和NF1基因相关神经纤维瘤病Ⅰ型,COL6A3基因相关Bethlem肌病和WNT1基因相关成骨不全症ⅩⅤ型,Turner综合征(45,X0/46,XX嵌合体)和TH基因相关Segawa综合征,22q11.2微重复综合征和DYNC1H1基因相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下肢受累脊髓性肌萎缩症1型,ANKRD11基因相关KBG综合征与IRF2BPL基因相关神经发育障碍伴倒退、运动异常、语言丧失和癫痫。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最多见,6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新生杂合致病性变异所致。结论:存在两种罕见遗传病的患儿临床表型复杂,当患儿临床特征及病情变化不能用一种罕见遗传病解释时,需考虑可能同时存在其他罕见遗传病,并注意新生致病性变异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基于核心家系的全外显子组测序联合多种分子遗传学检测有助于遗传病的精准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例 ANKRD11基因突变致KBG综合征的临床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ANKRD11基因新变异所致KBG综合征患儿3例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3例KBG综合征患儿的临床与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例KBG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2个家系3例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WES)和Sanger测序。结果:3例患儿均有喂养困难、先天性心脏缺陷和特殊面容等表现。家系1中的2例患儿均检出 ANKRD11基因c.6270delT(p.Q2091Rfs*84)新发杂合变异;家系2中的1例患儿检出 ANKRD11基因c.6858delC(p.D2286Efs*51)新发杂合变异,遗传自具有轻微临床表型的母亲。 结论:ANKRD11基因移码变异可能是3例KBG综合征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丰富了 ANKRD11基因的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ANKRD11基因变异所致KBG综合征临床表现的性别差异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2例KBG综合征(Keishi-Bukuryo-Gan syndrome,KBGS)患儿临床表现的性别差异。方法:分析2例不同性别KBGS患儿的临床表现,应用二代测序进行基因检测,总结治疗并随访预后。结果:2例患儿均有特殊体貌:巨齿、毛发分布异常、手部改变等,存在语言发育落后,基因测序结果证实 ANKRD11基因致病性变异,分别自第635位赖氨酸和第1638位脯氨酸开始发生移码,为c.1903_1907del和c.4911delT。女性患儿合并中枢性性早熟,使用亮丙瑞林治疗23个月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1个月,身高增长13 cm,性征回退。 结论:对比2例不同性别的患儿并总结既往病例报道,发现男性KBGS的特殊面容(三角脸、连眉、眼距宽)以及椎体异常较女性明显,癫痫、智力障碍、自闭症、先天性心脏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并发症的发病率均高于女性。男性常累及多系统,女性更需早期识别特殊体貌,避免漏诊,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48例原因不明矮身材儿童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总结原因不明矮身材儿童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致病基因,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儿科内分泌专科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就诊的未能明确诊断的矮身材儿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作用机制对致病基因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纳入患儿48例(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7.73±3.97)岁,身高标准差分值为-3.63±1.67;临床表现:特殊面容33例(68.8%),体型或骨骼系统异常31例(64.6%),围产期异常26例(54.2%,其中61.5%为小于胎龄儿),内分泌系统异常24例(50.0%,其中87.5%生长激素(GH)峰值低于正常),矮身材家族史21例(43.8%);实验室检查:GH激发试验峰值(9.72±7.25)ng/mL,IGF-1 标准差分值为-0.82±1.42,骨龄与年龄差值(-0.93±1.39)岁;WES共发现相关基因变异者25例,其中14例(56.0%)为致病变异,6例(24.0%)为可能致病变异,5例(20.0%)为意义未明变异;评价为致病及可能致病变异的基因共14个,其中影响细胞内信号通路10个(PTPN11、RAF1、RIT1、ARID1B、ANKRD11、CSNK2A1、SRCAP、CUL7、SMAD4和FAM111A),影响细胞外基质(ECM)4个(ACAN、FBN1、COL10A1和COMP).[结论]临床上表现为严重矮身材伴特殊面容、非匀称体型、骨骼系统异常、小于胎龄儿、GH峰值低于正常和矮身材家族史等特征的儿童,其病因需考虑罕见单基因疾病的可能,WES是提高单基因性矮小症诊断效能的重要手段.本组患儿致病基因中,主要致病机制是影响细胞内信号通路和ECM组分或功能,进一步研究有助于发现和研究新的矮小症致病变异和基因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ANKRD11基因变异致Keishi-Bukuryo-Gan综合征3例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Keishi-Bukuryo-Gan 综合征(Keishi-Bukuryo-Gan syndrome,KBGS,OMIM 148050,Orpha 2332,ICD Q87.8)是一种罕见的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先天性遗传代谢综合征,其病因可分为ANKRD11(ANKYRN REPEAT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1)基因变异和16q24.3染色体微缺失.1975年,HERRMANN等[1]首次报道了 3个不同家系的7例KBGS患儿,并以3个家系姓氏首字母命名该病.KBGS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大上中切牙、特殊面容、身材矮小、骨骼异常和神经系统受累等[2-3],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4].笔者报道3例ANKRD11基因变异导致的KBGS,结合国内外文献对KBGS进行复习,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2例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患儿NIPBL基因突变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两例患儿(1例男婴、1例女婴)均为婴儿期起病,均以生长缓慢为主诉就诊,均具有特殊面容如毛发浓密、弓形眉、连体眉,睫毛长且弯曲,以及短鼻、小下颌,患儿1伴有先心病(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和特殊皮纹(通贯掌),患儿2有腭裂、中重度耳聋.2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均提示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应用高通量基因捕获测序技术检测两例患儿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的7个已知致病基因NIPBL、SMC1A、SMC3、HDAC8、RAD21、EP300和ANKRD11,Sanger测序法对突变基因进行分析和验证.2例均检测到NIPBL基因的新发突变,1例为移码突变:Exon 45 R2612fsX20(c.7834dupA);另1例为无义突变:Q169X(c.505C>T).2例患儿父母的NIPBL基因该位点正常,50例无关健康个体也未发现这两个位点的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形态发生蛋白9调节乳腺癌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筛选出与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9,BMP-9)表达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为探讨BMP-9通过调节LncRNA表达水平参与乳腺癌细胞生长、分化、迁移和凋亡等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携带有BMP-9全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BMP-9和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空载体腺病毒Ad-GFP(对照组)分别感染MDA-MB-231细胞.应用微阵列芯片技术分别检测BMP-9过表达组(MDA-MB-231/BMP-9细胞)和对照组(MDA-MB-231/GFP细胞)中LncRNA表达谱的差异,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验证筛选获得的14条LncRNA (LINC00443、LINC00638、LINC00486、RHNO1、SERHL、HOXA11-AS、IQCA1、LINC00461、LOC440173、LHFPL、ANKRD36BP2、BVES-AS1、LINC00937和LINC00608)在MDA-MB-231/BMP-9和MDA-MB-231/GFP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发生表达水平变化的LncRNA涉及的功能及通路.结果:重组BMP-9腺病毒感染的MDA-MB-231细胞中BMP-9 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BMP-9过表达的MDA-MB-231/BMP-9细胞中LncRNA表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LINC00443、LINC00638和LINC00486的表达水平上调(P值均< 0.05),IQ.CA1、LINC00461、LOC440173、LHFPL和ANKRD36BP2的表达水平下调(P值均< 0.05).发生表达改变的LncRNA参与了细胞骨架和细胞膜等的形成,或作为细胞间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发挥作用.结论:BMP-9过表达的MDA-MB-231细胞中LncRNA表达谱较对照组出现显著变化,提示部分LncRNA可能参与了BMP-9调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和侵袭等生物学过程,并发挥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