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NA结合蛋白AUF1在炎症相关因子mRNA调控中发挥多效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NA结合蛋白(RNA binding proteins,RBPs)家族成员在转录后水平调控着基因表达,其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机制是调控mRNA的稳定性。作为一种重要的RNA结合蛋白,富含AU元件的RNA结合因子(AU-rich element-RNA binding factor, AUF1)不仅是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中心调控因子,同时也参与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多种mRNA的稳定性。由于其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AUF1还在病毒复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与mRNA的AU元件富集区(AREs)结合,AUF1能够调控mRNA半衰期。在大多数情况下,AUF1促进mRNA降解,某些时候则起到稳定mRNA的作用,从而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文章着重论述了AUF1在mRNA调控中的多效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中OGDHL、富含AU元件的RNA结合蛋白1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OGDHL、富含AU元件的RNA结合蛋白1(AUF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广安市人民医院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96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取手术切除的NSCLC肿瘤组织及距肿瘤边缘4 cm处的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所有标本组织中OGDHL、AUF1蛋白表达情况。分析OGDHL、AUF1蛋白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OGDHL、AUF1蛋白表达患者的3年总生存(OS)率;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NSCLC患者肿瘤组织OGDHL蛋白高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32.3%(31/96)比62.5% (60/96), χ2=45.21, P<0.001],AUF1蛋白高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68.8%(66/96)比34.4%(33/96), χ2=42.36, P<0.001]。TNM分期Ⅰ~Ⅱ期患者OGDHL蛋白高表达率高于Ⅲ~Ⅳ期[39.1%(25/64)比18.8%(6/32)],有淋巴结转移患者OGDHL蛋白高表达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10.3%(3/29)比41.8%(28/67)](均 P<0.05);Ⅰ~Ⅱ期患者AUF1蛋白高表达率低于Ⅲ~Ⅳ期患者[59.4%(38/64)比87.5%(28/32)],有淋巴结转移患者AUF1蛋白高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86.2%(25/29)比61.2% (41/67)](均 P<0.05)。所有NSCLC患者3年OS率为62.50%。其中OGDHL蛋白高表达组患者术后3年OS率高于低表达组(80.66%比53.33%, P<0.05),AUF1蛋白高表达组患者术后3年OS率低于低表达组(50.00%比76.52%, P<0.05)。不同TNM分期、是否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3年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患者3年OS率均分别低于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均 P<0.05)。OGDHL低表达( HR=3.78,95% CI 1.72~8.31)、AUF1高表达( HR=3.67,95% CI 1.73~7.80)均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01)。 结论:NSCLC组织中OGDHL蛋白表达降低,AUF1蛋白表达升高,且二者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预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AU富集元件结合因子1(AUF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预后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AU富集元件RNA结合蛋白1(AUF1)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阐明AUF1在肝细胞癌(HCC)进展中发挥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UALCAN和TCGA-HCC数据库分析AUF1在泛癌中的表达以及AUF1表达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利用CCK-8、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迁移等实验在细胞水平探究AUF1的功能;利用RNA-seq分析AUF1敲减后肝癌细胞转录组变化.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评估生存率差异.结果 相较于正常组织,AUF1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呈异常表达(P值均<0.05).AUF1的mRNA水平与HCC恶性程度以及早期肝癌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外源AUF1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肝癌细胞的凋亡及迁移.而AUF1敲减则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及迁移.RNA-seq分析发现,AUF1敲减主要影响Wnt/β-cateinin通路,并下调β-catenin蛋白水平.结论 AUF1的异常表达与早期肝癌的预后有关,AUF1的促癌作用可能与其激活Wnt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冠動脈之硬變及梅毒之病理
编辑人员丨2024/4/27
(1)心冠動脈硬變之發生乃由1.血漿中lipoid過剩,2.與年齡有關之中年以上退行期血管壁(內膜)的變質;3.心臟血管系統之官能擔負過重等三種動機而成;要之,不外物質代謝障礙及機械的作用.(2)心冠動脈硬變較主動脈硬變爲多見,且在發生早期,其原因純由於冠動脈系統在解剖學上及官能上有不同之物理學的作用而致,卽冠動脈爲直接由強有力之主動脈根部所分出之特有短小血管系統,且支配於運動活潑之強厚心肌,而有特別高度之官能負擔故也.(3)煙酒等化學性毒物,於冠動脈硬變之形成上,是否因其對於管壁有固有之組織上的傷害作用,作爲直接的動機,抑因其影響於血液循環變調,成爲間接的補助作用,抑對於心冠動脈硬變之形成全無關係,則尙屬疑問.(4)心冠動脈硬變之好發部位,在左心冠動脈下行枝爲中樞性發生,右心冠動脈及左迥旋枝則爲末梢性.其生成原因亦基於物理學的作用,因各枝在解剖學行走方向不同之故.(5)心冠動脈硬變在鏡下共可分爲三型:1)良性灰化型,2)惡性粉瘤型,3)輕症纖維型.因型態之不同而異其性質及結果.(6)輕度心冠動脈硬變症,管腔狹窄之程度不致障礙循環者,心臟方面並無續發障礙.重症之硬變症(高度狹窄或閉塞),發生於小枝及末梢時,僅可形成心肌之微細胼胝,發生於大枝時,每致使管腔閉塞.其閉塞之種類如下:a.純粹粉瘤性高度狹窄或閉塞,b.血塞性閉塞(續發性急性閉塞)。c.結締織性或纖維性閉塞(慢性閉塞).(7)冠動脈閉塞後,因有吻合枝之存在,不一定發生心肌貧血性梗塞,尙須有一定之條件始能形成之,例如吻合枝之不能利用或吻合枝之血行供給不充分等.(8)心冠動脈梅毒性閉塞,僅限於入口部,在冠動脈本幹及其餘經過中,則絕無僅見, 可謂梅毒性冠動脈閉塞爲主動脈梅毒之結果,乃自主動脈根部之動脈內膜病變繼續蔓延而來. (9)冠動脈梅毒多發生於40—45歲以下之壯年,大都不兼有主動脈瘤之形成.(10)梅毒性閉塞發生於一側之冠動脈口時,因吻合枝之作用,常無心梗塞之形成,但若他枝再有狹窄性閉塞性病變,或更因一時之心官能負擔過重,則常以心肌之急性貧血發生絞死症或突然之心臟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癌组织中GPC-3、AUF1表达水平对食管癌患者病理分期及预后评估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癌组织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AU碱基富集元件RNA结合因子1(AUF1)表达水平对食管癌患者病理分期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7 年11 月—2019 年11 月收治的118 例食管癌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癌组织(食管癌组)及对应癌旁组织(癌旁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PC-3、AUF1 表达水平,分析GPC-3、AUF1 表达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食管癌组 GPC-3、AUF1 阳性表达率(76.27%、74.58%)均高于癌旁组(38.98%、41.53%)(P<0.01).低分化、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患者GPC-3、AUF1 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中/高分化、TNM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P<0.01).GPC-3 阳性表达食管癌患者的3 年生存率为63.33%,低于GPC-3 阴性表达患者 89.29%(P<0.01);AUF1 阳性表达食管癌患者的 3 年生存率为 62.50%,低于AUF1 阴性表达患者90.00%(P<0.01).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GPC-3 阳性表达、AUF1 阳性表达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GPC-3、AUF1 在食管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且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关,可作为食管癌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RNA结合蛋白AUF1对炎性细胞因子mRNA衰减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RNA结合蛋白AUF1(AU-rich element RNA-binding factor 1)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分子,也称作不均一核糖核蛋白D(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D,hnRNPD).AUF1是AU富集元件(AU-rich element,ARE)结合蛋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参与调控多种重要蛋白质的表达.它可以和多种mRNA的3'UTR区ARE结合来影响mRNA的稳定性.如影响多种炎性细胞因子mRNA来调控炎症反应.通过这种机制,机体可以更有效地清除外来入侵病原体,并防止由病原体感染导致的过度免疫对机体造成损伤.此外,AUF1还可以调控癌症的进程,抑制癌细胞的迁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藜三醇通过调控AUF1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分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白藜三醇(resveratrol,Res)对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CFs)增殖和胶原分泌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胰酶、Ⅰ型胶原酶双酶消化法、差速贴壁法和免疫荧光法分离培养及鉴定乳鼠CFs;将2~3代CFs随机分为Con组(正常对照组)、DMSO组(溶剂对照组)、AngⅡ组(模型组)、AngⅡ+Res组(药物干预组).通过CCK-8及EdU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羟脯氨酸法检测细胞胶原分泌水平;qRT-PCR检测AU碱基富集区RNA结合蛋白1(AU-rich element RNA-binding factor 1,AUF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AUF1和TGF-β1蛋白表达.结果:成功提取新生大鼠原代CFs且波形蛋白(Vimentin)显著阳性;与Con组比,AngⅡ组细胞增殖和胶原分泌增加,AUF1、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经Res干预后,AngⅡ+Res组细胞增殖和胶原分泌水平较AngⅡ组降低,AUF1、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而DMSO组上述指标与Co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藜三醇对AngⅡ诱导的乳鼠CFs的增殖和胶原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了AUF1和TGF-β1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UF1在胞质DNA抑制细胞葡萄糖代谢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AUF1在胞质DNA引起的细胞葡萄糖代谢应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用核质分离技术分离细胞核与细胞质,并通过生物素-亲和素亲和层析技术分离细胞质中与胞质DNA (ISD)结合的蛋白质,然后通过“银染-质谱”和“复合物-质谱”技术鉴定出差异蛋白——AUF1.再利用体外结合实验验证AUF1与胞质DNA的相互作用.(2)在胞质DNA刺激后,通过ATP检测试剂盒和CCK8细胞氧还活力检测试剂,比较野生型细胞和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AUF1基因敲除细胞中葡萄糖代谢应答情况.(3)通过半定量PCR技术,在野生型、基因敲除AUF1、基因敲除后回补AUF1或空载体的四类细胞中检测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s以及葡萄糖代谢相关酶的mRNA表达情况,筛选出与细胞糖代谢相关的AUF1下游效应分子——GLUT3.进而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4)通过半定量和荧光定量PCR分析胞质DNA刺激下GLUT3的mRNA变化情况,分析胞质DNA的刺激是否影响GLUT3的mRNA表达.结果:(1)两次质谱分析均发现AUF1能与ISD结合.体外结合实验也证实,不论是原核表达的GST-AUF1还是真核细胞表达的GFP-AUF1均能与单链和双链的ISD相结合.(2)基因敲除AUF1后的HEK293细胞在用胞质DNA刺激后,胞内的ATP水平和对CCK8的还原能力都明显高于野生型细胞.提示AUF1基因敲除细胞内的葡萄糖代谢不受胞质DNA刺激所抑制,说明AUF1很可能参与了胞质DNA对细胞糖代谢的调节.(3)半定量PCR技术检测发现在AUFI敲除的细胞中GLUT3的mRNA明显减少,而其他的GLUT家族成员和代谢酶则没有显著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证实上述现象,提示AUF1很可能通过稳定GLUT3的mRNA参与葡萄糖代谢的调节.(4)无论是单链还是双链ISD刺激后的细胞中,GLUT3的mRNA均减少,说明GLUT3可能是胞质DNA对糖代谢的调节过程中的一个下游效应分子.结论:AUF1能与胞质DNA结合,很可能通过调节下游GLUT3的mRNA稳定性参与胞质DNA引起的糖代谢应答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NaAsO2对L-02肝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及SOD1、AUF1表达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亚砷酸钠(NaAsO2)对L-02肝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作用及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AU碱基富集元件RNA结合因子1(AUF1)表达影响.方法 用0、10、20、40 μmol/L NaAsO2分别处理L-02肝细胞24小时,化学比色法检测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力及总胆汁酸(TBA)含量和SOD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荧光探针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族(ROS)相对荧光密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SOD1和AUF1转录和蛋白表达.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20、40 μmol/L NaAsO2组GST 活性和TBA 含量均升高(P < 0.05);10、20、40 μmol/L NaAsO2组γ-GT 活性也升高(P <0.05).(2)与对照组比较,20、40 μmol/L NaAsO2组SOD1活性均下降(P <0.05);GPx活性仅在10 μmol/L升高(P <0.05);细胞内ROS先降低后升高(P<0.05).(3)与对照组比较,20和40μmol/L NaAsO2组AUF1和SOD1 mRNA表达均升高(P<0.05),AUF1 蛋白表达先升高后降低(P<0.05);10、20 μmol/L NaAsO2组SOD1 蛋白表达升高(P<0.05),但40μmol/L NaAsO2组SOD1蛋白表达有降低趋势.结论 NaAsO2对L-02肝细胞产生氧化应激性损伤,其机制可能是NaAsO2通过降低AUF1的蛋白表达降低,从转录后调控降低了SOD1 mRNA的稳定性而使其蛋白表达和酶活力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牛蒡子苷对胰岛素抵抗型小鼠糖脂代谢调节及心肌保护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牛蒡子苷(ARC)对胰岛素抵抗型(IR)小鼠的糖脂代谢调节及对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选取C57BL/6J雄性小鼠高脂饲料饲养,构建IR小鼠模型.将IR模型小鼠随机分为:高脂饲料(HFD)组、高脂+溶剂(HFD+CMC-Na)组、高脂+牛蒡子苷组(其中HFD+ARC100组给予ARC 100 mg/kg,HFD+ARC200组给予ARC 200 mg/kg).同时选取正常小鼠普通饲料饲养,设为ND组.ARC灌胃10周后,血清学检测小鼠血脂和血糖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检测心肌形态和纤维化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胶原蛋白(Collagen)Ⅰ、CollagenⅢ、AU碱基富集区RNA结合因子1(AUF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3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ND组比较,HFD组体重、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FIN)、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心肌胶原纤维增多,CollagenⅠ、CollagenⅢ、AUF1、TGF-β1、Smad3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HFD组比较,ARC干预后HFD+ARC200组体重、空腹血糖、HOMA-IR、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心肌胶原纤维减少,CollagenⅠ、CollagenⅢ 、AUF1、TGF-β1、Smad3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 ARC能调节糖脂代谢减轻IR,减少心肌胶原分泌,改善心肌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UF1、TGF-β1/Smad3信号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