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米银-猪小肠黏膜下层治疗肛瘘的愈合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纳米银-猪小肠黏膜下层(NS-PSIS)治疗肛瘘动物模型的愈合机制。方法:建立新西兰兔肛瘘动物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只。实验组使用NS-PSIS填塞治疗肛瘘,对照组使用猪小肠黏膜下层(PSIS),并在术后12、24、48 h及14 d获取肛瘘组织标本(每组3只)。行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查肛瘘组织的愈合情况。行Masson染色评估肛瘘边缘组织中胶原沉积情况,并定量分析。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肛瘘边缘组织中CD34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COLⅠ和COLⅢ的蛋白表达,并定量分析。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肛瘘边缘组织中TGF-β1/Smad2/COLⅠ/COLⅢ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GF-β1、Smad2、COLⅠ和COLⅢ的mRNA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否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成功构建NS-PSIS,并建立新西兰兔肛瘘模型。NS-PSIS和PSIS填塞治疗肛瘘早期(术后12~48 h),两组的瘘道周围均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和新生血管形成。Masson染色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胶原合成明显多于PSIS组[(29.40±2.80)%比(20.97±1.68)%, t=-7.752, 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MVD明显高于PSIS组[6.8(5.2,7.8)比5(4,6.8), Z=-2.969, P<0.01];在术后24 h,NS-PSIS组COLⅠ[(22.06±2.83)%比(13.5±2.88)%, t=-6.342, P<0.01]和COLⅢ[(25.70±3.44)%比(20.02±2.45)%, t=-4.038, P<0.0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COLⅠ[(28.71±3.81)%比(20.09±3.07)%, t=-5.284, P<0.01]和COLⅢ[(30.59±1.41)%比(24.01±1.77)%, t=-8.710, P<0.0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此外,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TGF-β1[19.71(18.56,20.90)%比13.50(11.34,14.71)%, Z=-3.621, P<0.01]和Smad2[(18.56±2.57)%比(12.22±2.55)%, t=-5.249, P<0.0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SIS组。RT-qPCR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TGF-β1[8.62(8.57,9.05)比6.87(6.51,7.14), Z=-3.621, P<0.01]、Smad2[13.44(11.25,13.59)比10.05(9.05,10.37), Z=-3.616, P<0.01]、COLⅠ[4.02(3.84,5.82)比2.58(2.08,4.08), Z=-2.012, P<0.01]和COLⅢ[12.12(11.60,14.60)比9.24(7.25、9.52), Z=-3.604, P<0.0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 结论:肛瘘填塞治疗早期(术后48 h) NS-PSIS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和胶原合成的能力可能优于PSIS,其机制可能与激活TGF-β1/Smad2/COLⅠ/COLⅢ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碘离子转运体及其调控通路在肿瘤机制研究中的相关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底膜上的碘离子转运体可参与并介导细胞内外碘离子流动。机体众多含碘组织中,仅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胶体的碘离子可被作为原料,经氧化、碘化、偶联而合成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TH)以发挥生理功能。因此,碘离子转运体的碘转运功能对TH的生物合成至关重要。此外,功能学研究表明,碘离子转运体作为离子通道蛋白,其表达异常或功能丧失可作为肿瘤促进因子或抑制因子参与mTOR信号通路、MAPKs信号通路、以及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进而调控癌细胞增殖、浸润、转移和凋亡,以发挥非碘转运作用。因此,碘离子转运体的非碘转运功能对肿瘤发生进展至关重要。本文就经典碘离子转运体,钠/碘协同转运体(sodium iodide symporter,NIS)和阴离子交换体(pendrin),及新型碘离子转运体,囊性纤维化跨膜电导调节器(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钠复合维生素转运体(sodium multivitamin transporter,SMVT)、钙激活氯通道蛋白(anoctamin 1,ANO1)的碘转运功能以及非碘转运功能。在肿瘤发生进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调控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全面阐明碘离子转运体及其调控信号通路在癌症发生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总结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内外括约肌间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在治疗慢性肛裂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经内外括约肌间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ILIS)治疗慢性肛裂的疗效。方法:对2018年2—6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5例慢性肛裂患者采用经内外括约肌间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分析其愈合时间、术后1、3、5 d疼痛评分、Wexner评分和肛门直肠压力,评价此手术的有效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其中24例患者慢性肛裂手术切口Ⅰ级愈合,愈合时间为(14.66 ± 5.63)d,1例患者为Ⅱ级愈合,术后1、3和5 d疼痛评分分别为(2.32 ± 0.82)、(1.66 ± 0.74)和(1.22 ± 0.63)分,没有患者发生肛门失禁,肛门失禁评分为0分。结论:经内外括约肌间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是治疗慢性肛裂的一种微创、疼痛轻、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NO10基因突变致常染色体隐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0型一例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ANO10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0型(SCAR10)1例患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2018—2020年收集的30个已排除Friedreich共济失调及继发性共济失调的拟诊为隐性遗传共济失调家系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结合一代测序对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突变位点验证,应用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对收集的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科体检及辅助检查。结果:发现1例ANO10基因突变所致的40岁男性SCAR10患者。该患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走路不稳、构音障碍并伴有轻度认知功能减退,外周血辅酶Q 10水平减低(0.76 μg/ml),头颅磁共振平扫可见小脑明显萎缩。全外显子测序发现该患者ANO10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1219-2A>C、c.1163-2A>G,均为新突变,一代测序家系验证结果显示2个突变分别来自其表型正常的父母,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2个剪切区突变均有致病性。 结论: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发现了1例ANO10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所致的SCAR10患者,该病在中国罕见,常以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多伴有认知功能减退,影像学检查可见明显的小脑萎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下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及对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再手术原因及对策,以及并发症与不同部位直肠泌尿系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123例在3~4月龄行腹腔镜辅助下治疗的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在新生儿期已行横结肠或乙状结肠造瘘。其中直肠膀胱瘘32例,直肠前列腺球部瘘48例,直肠尿道瘘43例。手术方式为在腹腔镜监视下游离出直肠盲端及瘘管,切断瘘管,并在腹腔镜下修补尿道瘘。通过电刺激找到外括约肌中心点,在腹腔镜监视下应用穿刺器从外括约肌中心向盆腔穿刺形成一隧道,将直肠盲端从此隧道内拖出,与会阴部皮肤吻合。结果:123例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直肠肛门成形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因并发症而再次手术27例,其中直肠黏膜脱垂12例,尿道憩室5例,尿道瘘2例,直肠回缩3例,肛门瘢痕狭窄5例。并发症发生在直肠膀胱瘘术后8例(25.00%),直肠前列腺球部瘘术后9例(18.75%),直肠尿道瘘术后10例(23.25%)。不同部位直肠泌尿系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与直肠泌尿系瘘部位无明显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合理的手术方案及熟练的腔镜手术技巧,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防止切口感染,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再次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鼠胰腺导管类器官的建立及其生理功能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正常小鼠胰腺导管类器官培养体系,初步探讨胰腺导管类器官的形态学及生理功能。方法:取6~8周龄C57BL/6小鼠胰腺组织,应用胶原酶Ⅳ消化分离并收集胰腺导管,用基质胶包埋后于完全培养基中培养,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胰腺导管类器官的形态结构;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及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类器官的标志物表达及定位;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类器官离子通道和抗菌肽的表达及定位。结果:成功建立了可以稳定传代10代的小鼠胰腺导管类器官,类器官呈球样生长,形成管腔样结构,内部的空腔与胰腺导管组织的管腔相对应。胰腺导管类器官稳定表达祖细胞标志物SOX9及导管上皮细胞标志物KRT19,均定位于上皮细胞,不表达淀粉酶;稳定表达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离子通道Clcn1、Kcnma1、CFTR、Slc12a5、Slc26a3、Slc26a6及Scnn1a,低表达Ano1,不表达Clcn3、Kcna1、Kcna2、Kcnd3、Kcnh1、Atp12a、Slc4a4、Slc9a1、Slc12a2及Slc26a11,其中CFTR在上皮细胞中高度表达;高表达抗菌肽Reg3a、CRAMP及糖蛋白2,低表达Defb1、Defb2及Defb3,不表达Defa1及Defa4,其中Reg3a及CRAMP均在上皮细胞内表达,且分泌至类器官的管腔内。结论:成功建立可以稳定传代的小鼠胰腺导管类器官,它能维持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诸多特征,可以作为研究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生理学的体外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复发性流产中巨噬细胞相关的免疫特征基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可能导致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miscarriage,RM)的母胎免疫微稳态失衡相关基因,寻找潜在的RM分子标志物。方法: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由24例RM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妇女子宫内膜组织数据所组成的数据集GSE165004,采用R语言的Limma包及CIBERSOR免疫浸润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方法,筛选了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和免疫相关模块;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评价了这些核心基因的功能关联性。最后我们使用蜕膜组织的数据集GSE161969进一步验证了关键基因的诊断价值。结果:通过差异分析,识别出580个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WGCNA筛选得到3 271个与免疫相关的模块基因;利用机器学习技术,鉴定出 FGF2、 ANO1和 LAPTM5作为关键基因,并通过GSVA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在免疫浸润和巨噬细胞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论:FGF2、 ANO1和 LAPTM5可能参与RM的免疫致病途径,是潜在的RM生物标志分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下离断直肠尿道瘘黏膜预防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尿道并发症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小婴儿在先天性肛门闭锁二期手术中,在直肠腔内应用胃镜离断直肠尿道瘘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作用。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通外科因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尿道瘘行二期肛门成形术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所有患儿均为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尿道瘘已行一期结肠造瘘术后。均为男性患儿,平均手术年龄为3.9个月,手术年龄范围为2.8~6.3个月;平均体重为7.5 kg,体重范围为5.9~9.0 kg;造瘘口位于右上腹1例,脐上中腹部3例,左上腹2例,左下腹2例。因为本研究患儿年龄较小,肠腔细小、薄弱,故应用成人的普通电子胃镜在结肠、直肠内操作。在二期肛门成形术中,均在胃镜下尝试离断直肠尿道瘘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在胃镜离断黏膜后,再行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结果:8例患儿,1例经胃镜多次尝试仍未能到达直肠末端而放弃胃镜下黏膜离断术。1例因术中呼吸循环不稳定,仅在胃镜下完成交接部黏膜离断术,而未连续完成腹腔镜下肛门成形术,5 d后在腹腔镜下完成肛门成形术。其余6例均完成胃镜下瘘口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离断术,并同期行腹腔镜下肛门成形术。二期术后两周行尿道造影复查未见尿道狭窄和尿道憩室。结论:运用胃镜在直肠腔内游离直肠尿道瘘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操作方法是可行、有效的,是目前比较准确和全新的辅助直肠末端离断的方法,也是胃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完成肛门成形术的有益尝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泄殖腔畸形的个体化评估与手术决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泄殖腔畸形术前个体化评估流程及其对手术方式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7年11月接诊的31例泄殖腔畸形患儿的临床数据,阐释在姑息及根治术前进行的首次及二次评估中,通过B型超声、共同通道造影、磁共振及内窥镜检查等手段对泌尿、生殖系统伴发畸形、直肠盲端位置及共同通道长度等重要信息分析的临床意义,及其对泄殖腔畸形分型以及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意义。本组全部为女童,首次就诊年龄(280.25±731.01)d,年龄范围0~9岁,中位数为25 d;随访终末患儿年龄(51.91±44.13)个月,范围在11~192个月,中位数41个月。结果:本组确定共同通道小于1 cm的Ⅰ型畸形患儿10例,大于1 cm小于3 cm的低位畸形患儿14例,大于3 cm的高位畸形患儿7例。Ⅰ型畸形患儿中,3例行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PSARP),7例行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阴道后壁下移。低位畸形14例患儿全部采取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尿生殖窦整体下移术。高位畸形1例仅行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未处理尿生殖窦;其余6例采取腹骶联合直肠阴道替代+肛门成形术。随访9个月至7年,平均38.46个月;31例患儿结肠造口均在术后3~6个月内关闭。1例患儿出现肛门狭窄,再次行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2例患儿因肛门黏膜脱垂或肛周瘢痕形成再次手术;1例患儿因尿失禁行膀胱颈结扎及尿流改道。结论:在个体化的首次、二次评估策略指导下,以共同通道造影、CT、MR及内窥镜检查等为主的评估,可明确疾病分型及并发畸形,有效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Wnt/β-catenin通路研究芪地通便方对慢传输型便秘小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芪地通便方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慢传输型便秘小鼠的具体调节作用.[方法]将30 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 6 组,每组 5 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以盐酸洛哌丁胺(10 mg/kg)灌胃 14d建立慢传输型便秘小鼠模型,随后予高、中、低剂量(18.906、9.453、4.727 g/kg)芪地通便方及阳性药物乳果糖(3 g/kg)灌胃干预14 d.测量粪便含水率与数量及小肠推进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价结肠组织学病变,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Wnt-3a和β-catenin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ajal间质细胞(ICC)标记物Ano1 蛋白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闭合蛋白(Occludin)、5-羟色胺(5-HT)、水通道蛋白 3(AQP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肠推进率、粪便数量与含水率均显著降低(P<0.01),芪地通便方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小肠推进率、粪便数量与含水率(P<0.05),改善组织学病变.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Wnt-3a、β-catenin mRNA(P<0.05)和蛋白(P<0.01)表达升高,Ano1 蛋白表达降低(P<0.01),Occludin蛋白表达降低(P<0.01),AQP3(P<0.01)蛋白表达升高;芪地通便方干预后,Wnt-3a蛋白、β-ca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Ano1 蛋白表达提高(P<0.01),Occludin蛋白表达升高(P<0.01),AQP3(P<0.05)蛋白表达降低.[结论]芪地通便方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发挥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