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树突状细胞成熟、分化的作用及参与炎症调节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SAP患者树突状细胞(DCs)成熟、分化的作用及参与炎症调节的机制。方法:采集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剖宫产的足月胎儿脐带4~5 cm,原代分离培养hUC-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表型鉴定和成脂、成骨染色。采集5例SAP患者外周血20 ml,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核细胞,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进行诱导培养出DCs,根据培养方式不同分为DCs组、hUC-MSCs+DCs组、hUC-MSCs+DCs+NS398组(NS398为NF-κB下游调控基因COX-2的特异性抑制剂)。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型,测定细胞培养24 h上清液中的IL-1β、IL-1α、IL-2、IL-6 、IL-10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Toll样受体4(TLR4)、IKKα及NF-κB-p65蛋白表达量。结果:成功培养出hUC-MSCs,其表面标志物CD 90、CD 105、CD 73表达阳性,并可向脂肪细胞、骨细胞分化。随着培养时间延长,DCs由未成熟向成熟分化。与DCs组比较,hUC-MSCs+DCs组的调节性DCs(regDCs)比例增加,其标志物CD 11b显著上调[ (14.26±1.25)%比(4.87±0.58)%],CD 1a 、CD 11c显著下调[(2.81±0.34)%比(13.62±1.52)%、(3.88±0.5)%比(11.8±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培养上清液IL-1β、INF-γ、IL-6表达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促炎因子IL-1α显著降低[(14.91±2.58)ng/L比(30.19±7.75)ng/L],抑炎因子IL-10显著升高[(17.03±4.69)ng/L比(1.83±0.14)ng/L]。NF-κB-p65、TLR4蛋白表达显著下调(0.74±0.02比0.97±0.01、0.89±0.01比1.72±0.01),IKK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1.12±0.01比0.21±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DCs组及hUC-MSCs+DCs组比较,hUC-MSCs+DCs+NS398组的NF-κB-p65与TLR4表达量显著下调(0.34±0.01比0.97±0.01、0.74±0.02,0.14±0.01比1.72±0.01、0.89±0.01),而IKK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1.68±0.01比0.21±0.01、1.12±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hUC-MSCs能够抑制SAP患者DCs成熟、分化,并诱导出CD 11bhigh CD 1alow CD 11clow的regDCs参与免疫调节,其机制可能通过TLR4/IKKα/NF-κB/COX-2途径抑制炎症级联反应,发挥抗炎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Blimp-1在淋巴细胞及免疫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 lymphocyte-induced maturation protein 1,Blimp-1)是一种调节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功能的重要转录分子。在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中,可下调维持B细胞表型和功能的重要基因的表达,同时上调维持浆细胞表型及特征的关键基因的表达,在浆细胞分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CD4 +T细胞中非滤泡性T细胞(Follicular T cells,Tfh)高表达Blimp-1;生理水平的Blimp-1会严重损害CD4 +T细胞向Tfh细胞分化的能力,还可通过调控淋巴细胞而调节免疫相关疾病,有望成为治疗免疫相关疾病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F-κB通过Slc1a2调控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功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通过溶质载体家族1成员2(Slc1a2)对树突状细胞(DC)成熟及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Slc1a2特异性的siRNA以及过表达Slc1a2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小鼠骨髓来源的DC,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敲降及过表达效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分子CD40、CD80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2、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分泌考察敲降Slc1a2对DC成熟和功能的影响,并考察过表达Slc1a2对DC成熟和功能的影响以及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Slc1a2对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ELISA检测IL-17A的分泌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DC的FITC相对荧光强度变化考察过表达Slc1a2对抗原吞噬的能力,最后采用NF-κB抑制剂甲苯酰苯丙氨酸氯甲基酮(TPCK)预处理DC,考察TPCK对DC内Slc1a2的表达及DC成熟的影响。结果:脂多糖刺激成熟的DC中Slc1a2高表达( P<0.001)。在DC中敲降Slc1a2降低了DC成熟及刺激CD4 + T细胞增殖的能力( P<0.001),抑制了IL-17的分泌( P<0.01)。过表达Slc1a2增强了DC成熟及刺激CD4 + T细胞增殖的能力,促进IL-17A的分泌(均 P<0.01)。NF-κB抑制剂TPCK预处理DC抑制了脂多糖诱导的Slc1a2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 结论:NF-κB调控了DC内Slc1a2的表达,其表达水平影响了DC的成熟及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转录因子Blimp-1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的表达和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 lymphocyte induced maturation protein 1,Blimp-1)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外周血CD4 +T和CD19 +B细胞及唇腺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CD4 +T和CD19 +B细胞及唇腺中PRDM1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观察Blimp-1蛋白在唇腺组织中的表达。评估PRDM1 mRNA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pSS组CD4 +T和CD19 +B细胞中PRDM1 mRNA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 P<0.01)。根据欧洲抗风湿联盟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Sj?gren′s Syndrome Disease Activity Index,ESSDAI)将pSS患者分为活动组(ESSDAI≥5)和非活动组(ESSDAI<5),活动组CD4 +T和CD19 +B细胞中PRDM1 mRNA表达水平高于非活动组( P<0.05)。pSS患者唇腺腺泡、导管周围及生发中心可见Blimp-1阳性聚集,唇腺PRDM1 mRNA表达水平与淋巴细胞浸润度呈正相关( r=0.781, P<0.001)。 结论:Blimp-1高表达于pSS患者,可能影响pSS疾病活动,在pSS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共感染患者的CD8 +T细胞耗竭状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以及共感染患者的CD8 +T细胞耗竭状态。 方法: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和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所收治的HIV感染和(或)MTB感染患者87例,其中HIV感染18例,活动性结核(active tuberculosis, ATB)34例,潜伏性结核(latent tuberculosis, LTB)19例,HIV感染合并ATB 7例,HIV感染合并LTB 9例,同时纳入11名健康对照者。收集所有受试者的外周血,进行全血细胞表面染色和细胞内染色,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 +T细胞上的活化分子CD62配体、CD44、CD127,转录因子脱中胚蛋白(eomesodermin, EOMES)、T细胞因子1(T cell factor 1, TCF-1)、T盒转录因子(T-box expressed in T cells, T-bet)、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 lymphocyte-induced maturation protein 1, Blimp-1),抑制性受体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 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 3, Tim-3)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曼-惠特尼 U检验。 结果:HIV感染组活化分子CD62配体、CD44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低于健康对照组,而抑制性受体Tim-3则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31.00、1.00、0.00,均 P<0.010);HIV感染合并LTB组CD62配体、CD44的MFI低于LTB组,而PD-1、Tim-3则高于L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4.00、26.00、6.00、3.00,均 P<0.010);HIV感染合并ATB组CD62配体、CD44、CD127的MFI低于ATB组,而PD-1、Tim-3则高于A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9.00、40.00、45.50、28.00、7.00,均 P<0.010)。HIV感染组的终末效应CD8 +T细胞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中枢记忆CD8 +T细胞则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15.00、33.00,均 P<0.010);HIV感染合并LTB组的终末效应CD8 +T细胞表达水平高于LTB组,而中枢记忆CD8 +T细胞低于L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7.00、20.00,均 P<0.010);HIV感染合并ATB组的终末效应CD8 +T细胞高于ATB组,而中枢记忆CD8 +T细胞低于A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U=7.00, P<0.001)。HIV感染组PD-1 +Tim-3 +T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HIV感染合并LTB组PD-1 +Tim-3 +T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于LTB组,HIV感染合并ATB组PD-1 +Tim-3 +T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于A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21.00、6.00、5.50,均 P<0.001)。HIV感染合并LTB组的转录因子EOMES和TCF-1的MFI低于HIV感染组,而T-bet的MFI则高于HIV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3.00、4.00、9.00,均 P<0.001);HIV感染合并ATB组的转录因子EOMES和TCF-1的MFI低于HIV感染组,而T-bet和Blimp-1的MFI则高于HIV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11.00、14.00、7.00、22.00,均 P<0.050)。 结论:合并HIV感染的MTB感染患者其免疫功能更为低下,CD8 +T细胞耗竭程度更高。此外,合并LTB和ATB感染的HIV感染者较单纯HIV感染者的CD8 +T细胞耗竭程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强制泛素化乙型肝炎核心抗原诱导树突状细胞自噬以增强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强制泛素化乙型肝炎核心抗原(ubiquitin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gen,Ub-HBcAg)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自噬的影响,以及调节细胞自噬对DC抗原提呈功能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反应的作用。方法:构建Ub-HBcAg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LV,即为LV-Ub-HBcAg组)、无泛素化的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gen, HBcAg)重组慢病毒载体(LV-HBcAg组)和空载质粒慢病毒载体(LV组),并分别转染至DC2.4细胞,设置空白对照组(NC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beta,LC3B)、自噬相关蛋白5(autophagy related 5,ATG5)和自噬效应蛋白1(Beclin-1)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CD80、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Ⅱ的表达。CCK-8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非放射性的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检测特异性CTL杀伤活性。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NC组自噬相关蛋白LC3B-Ⅱ/LC3B-Ⅰ、Beclin-1和ATG5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45±0.076、0.522±0.026、0.761±0.038,分别低于LV-Ub-HBcAg组的0.926±0.021、0.919±0.016、1.451±0.028,而NC组P62相对表达量为1.875±0.016,高于LV-Ub-HBcAg组的0.647±0.1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102、9.842、17.490、10.590,均 P<0.01)。LV-Ub-HBcAg组DC的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75.51%)、CD80(83.35%)和MHC-Ⅱ(66.66%)的表达也较高,NC组分别为8.03%、7.49%、0.04%。LV-Ub-HBcAg组特异性CTL杀伤率为(65.310±2.091)%,高于NC组的(14.400±0.497)%和LV-HBcAg组的(54.870±1.4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690、4.111,均 P<0.05)。 结论:Ub-HBcAg可促进DC自噬,并上调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有利于DC成熟活化,并在泛素化作用下能更有效地激活T淋巴细胞功能,产生强烈的特异性CTL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调控调节性T细胞转录因子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调节性T细胞(Treg)是机体维持免疫耐受不可或缺的T细胞亚群。Treg数量和功能的异常可以导致机体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对自身稳态产生破坏。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BLIMP)-1、干扰素调节因子(IRF)4等转录因子在T细胞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NFAT、BLIMP-1、IRF4对Treg的发育和功能亦具有重要作用。笔者拟就NFAT、BLIMP-1、IRF4对Treg的调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是骨组织再生修复的潜在作用靶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创伤、感染、肿瘤或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的节段性骨缺损和骨折不愈合具有成骨范围局限、骨骼愈合周期长等特点.骨组织再生代谢调节因子可加速骨组织修复和高效重建骨缺损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作为一种去乙酰化酶和核苷酸转移酶,广泛参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等骨细胞的分化、凋亡、代谢和炎症反应的调节,是骨代谢调节的重要因子.SIRT6通过与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形成复合体,并下调核因子κB通路表达,促进雌激素受体α-Fas配体轴信号表达,以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和成熟分化,从而阻碍骨吸收,导致骨组织骨量增加.另外,SIRT6能通过激活Akt-mTOR途径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噬水平和成骨能力,并抑制成骨细胞内糖酵解和活性氧生成,通过CREB/CCN1/COX2途径和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增加骨的形成,加速骨组织骨再生修复.本文综述了SIRT6参与骨再生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揭示其可能作为骨组织修复潜在治疗靶点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Blimp-1表达与Treg/Th17失衡及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limp-1)表达与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失衡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体检的1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Blimp-1表达水平、Treg及Th17细胞数目,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评价观察组患者病情并分为重型患者和轻型患者,比较两组间外周血Blimp-1、Treg、Th17 及血清IL-6、IL-10、IL-17 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外周血Blimp-1与Treg、Th17、IL-6、IL-10、IL-17的相关性;随访预后并计算预后不良发生率,采用K-M曲线比较两组间预后不良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外周血Blimp-1表达水平、Treg数目、Treg/Th17比值以及血清IL-10 水平低于对照组,Th17 数目、血清IL-6 及IL-17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周血Blimp-1表达水平与Treg数目、Treg/Th17比值、IL-10水平呈正相关(r=0.351、0.376、0.328,P<0.05),与Th17数目及IL-6、IL-17水平呈负相关(r=-0.338、-0.409,P<0.05);观察组中重型患者的外周血Blimp-1表达水平、Treg数目、Treg/Th17比值以及血清IL-10水平低于轻型患者,Th17数目、血清IL-6及IL-17水平高于轻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Blimp-1高表达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低于Blimp-1低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Blimp-1表达降低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reg/Th17失衡、病情加重及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添加益生菌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颈动脉狭窄致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评价添加益生菌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颈动脉狭窄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于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8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添加益生菌,共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恢复情况[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简化巴氏指数量表(BI)]、营养指标[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肠道屏障功能[内皮素(ET)、二胺氧化酶(DAO)、血乳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A(IgA)、IgG、成熟T淋巴细胞(CD3+)、诱导性T细胞(CD4+)]和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10.14±2.0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8±2.28)分,BI评分为(67.55±7.3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80±6.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LR4、NF-κB、DAO、ET、血乳酸、I-FABP分别为(2.31±0.54)ng/mL、(104.12±8.76)ng/mL、(13.21±2.14)U/L、(70.55±15.11)ng/L、(1.74±0.56)mg/L、(1.41±0.37)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6±0.67)ng/mL、(128.96±10.19)ng/mL、(16.88±3.37)U/L、(94.36±17.96)ng/L、(2.68±0.73)mg/L、(1.72±0.4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Alb、TP、TF、CD3+、CD4+、IgA、IgG分别为(132.87±15.88)g/L、(37.65±3.66)g/L、(69.77±6.52)g/L、(62.38±6.22)g/L、(70.14±5.11)%、(37.86±4.32)%、(1.82±0.38)g/L、(1.58±0.42)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0.74±12.28)g/L、(32.89±3.05)g/L、(61.75±5.86)g/L、(54.88±5.19)g/L、(65.73±4.78)%、(33.28±3.83)%、(1.45±0.30)g/L、(1.26±0.37)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添加益生菌的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颈动脉狭窄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营养状态,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免疫力,促进肠道屏障功能恢复,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