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9、Th17及Th22相关细胞因子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9(Th9)、Th17及Th22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9(IL-9)、IL-17及IL-22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OP)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2月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和平医院内分泌科及长治市潞州区东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104例T2DM并发OP患者作为并发组,另选取同期60例单纯T2DM患者作为单纯T2DM组。采用双能X线检测两组L1~4椎体骨密度(BMD)值;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外周血中Th9、Th17及Th22细胞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IL-9、IL-17、IL-22水平。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T2DM并发OP患者外周血中IL-9、IL-17、IL-22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并发O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2DM并发OP患者血清中IL-9、IL-17、IL-22与骨密度均呈负相关( r=-0.337,-0.459,-0.310,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RAP-5b、BMI、L1~4BMD、Th9、Th17、Th22细胞及血清IL-9、IL-17、IL-22是T2DM患者并发OP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Th9、Th17及Th22细胞可能通过分泌IL-9、IL-17、IL-22促进T2DM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干预IL-9、IL-17、IL-22的高表达有望成为治疗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Treg和Th17细胞比值的平衡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外周血中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表达情况及其比值变化规律。 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初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54例为研究对象,年龄4.9(3.1,7.4)岁。分为治疗前组和治疗后组,治疗后根据疾病转归分为完全缓解组45例,复发/难治组9例,选取20名查体儿童为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B-ALL患儿治疗前后和查体儿童外周血中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和Th17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并计算Treg/Th17细胞比值。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复发/难治组、完全缓解组和对照组之间Treg、Th17细胞比例及Treg/Th17比值。分别比较完全缓解组和复发/难治组同一患儿治疗前后检测指标差异。 结果:B-ALL患儿治疗前,复发/难治组和完全缓解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6.11±0.48,6.20±1.16)高于对照组(4.89±1.46),Treg/Th17细胞比值(分别为8.34±2.14,5.91±1.92)高于对照组(3.55±1.68),复发/难治组外周血Treg/Th17细胞比值高于完全缓解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ALL患儿治疗后,复发/难治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6.09±0.80)高于完全缓解组(5.25±0.87)及对照组(4.89±1.46),Treg/Th17细胞比值(7.37±1.19)高于完全缓解组(4.22±1.50)及对照组(3.55±1.68),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完全缓解组患儿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及Treg/Th17细胞比值均低于治疗前,Th17细胞比例(1.38±0.49)高于治疗前(1.14±0.39),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复发/难治组外周血Treg细胞及Treg/Th17细胞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ALL患儿外周血存在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升高和Th17细胞比例降低所致的Treg/Th17细胞比值改变,随疾病的缓解而趋于正常。定期检测Treg细胞及Th17细胞比例有助于对B-ALL患儿进行免疫状态监测及预后判断,可能为B-ALL的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线含CD38单抗方案治疗原发浆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一线含CD38单抗方案治疗原发浆细胞白血病(pPC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青岛市立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邯郸市中心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2月1日至2023年7月26日接受一线含CD38单抗(即达雷妥尤单抗)方案治疗的pPCL连续病例24例,包括男13例,女11例,年龄[ M( Q1, Q3)]为60(57,70)岁。根据外周血浆细胞比例将患者分为两组:浆细胞比例5%~19%组( n=14)和浆细胞比例≥20%组( n=10)。末次随访日期为2023年9月26日,随访时间为9.1(4.2,15.5)个月。收集患者临床基线特点、疗效、生存率、安全性等相关数据,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24例pPCL患者中,确诊时合并贫血患者16例(66.7%),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13例(54.2%),基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40 ml·min -1·(1.73m 2) -1患者8例(33.3%),合并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患者13例(54.2%)。外周血浆细胞比例[ M( Q1, Q3)]为16%(8%,26%)。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提示伴有17p缺失、t(4;14)或 t(14;16)患者分别为6例(25.0%)、4例(16.7%)、4例(16.7%)。总缓解率为83.3%(20/24),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20.5(95% CI:15.8~25.2)个月,总生存时间(OS)未达到。预计1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75.0%和89.1%,预计2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37.5%和53.4%。外周血浆细胞比例5%~19%组和外周血浆细胞比例≥20%组患者的PFS分别为未达到和20.5(95% CI:15.7~25.3)个月,OS分别为17.8个月和未达到,两组P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1p32缺失是与PFS相关的危险因素( HR=7.7,95% CI:1.1~54.9, P=0.043)。共17例(70.8%)患者合并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12例(50.0%)患者合并3~4级血小板减少,16例(66.7%)患者合并临床判定的感染,所有血液学不良反应和感染均在对症支持治疗后得到控制和改善。 结论:一线含CD38单抗方案治疗pPCL相对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相障碍、抑郁障碍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治疗转归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BPD)、抑郁障碍(DPD)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治疗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治疗的符合《国际疾病与健康问题统计与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患者72例(BPD组)、抑郁障碍患者46例(DPD组)及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总甲状腺素(TT 4)、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 3)、高灵敏度促甲状腺激素(HS-TSH)浓度;BPD组、DPD组治疗12周末再测定上述激素浓度。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定基线时和治疗12周末症状严重程度。比较两组疗效,并观察疗效(量表减分率)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 结果:基线时,BPD组中抑郁相患者TT 4、TT 3分别为(54.75±12.26)nmol/L、(86.26±15.29)n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145.64±12.15)nmol/L、(156.78±36.54)nmol/L,TSH[(68.97±5.98)mIU/L]高于对照[(45.59±9.28)mIU/L];BPD组中躁狂混合相患者TT 4、TT 3分别为(166.75±12.25)nmol/L、(186.36±35.15)nmol/L,均高于对照组,TSH[(7.87±3.56)mIU/L]低于对照组;DPD组TT 4、TT 3分别为(65.59±23.11)nmol/L、(92.21±19.36)nmol/L,均低于对照组,TSH[(69.38±14.75)mIU/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867、4.657、2.369、2.789、3.247、6.356、4.358、3.265、2.365,均 P<0.05)。12周末,三组TT 4、TT 3、HS-TSH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HAMa+d、BRMS量表评分均较基线时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854、12.321、6.756,均 P<0.05)。HAMa+d评分与TT 4、TT 3浓度呈负相关,与HS-TSH浓度呈正相关;BRMS评分与TT 4、TT 3浓度呈正相关,与HS-TSH浓度呈负相关。 结论:双相障碍、抑郁障碍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健康人有差别,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疗效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等分为凡士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背部剃毛后,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背部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62.5 mg每天1次,连续6 d,凡士林组小鼠涂抹等量的凡士林软膏;治疗组小鼠在第1、4天予尾静脉注射1.5 × 10 6个MSC。根据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每日评估小鼠背部皮损严重程度。末次涂药24 h后(第7天)取血并处死小鼠,取背部皮肤行HE染色,切取脾脏并获取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Th1、Th17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Tukey检验,PASI评分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结果:第7天,模型组小鼠背部出现明显的鳞屑性红斑,皮肤厚度为(78.73 ± 23.11)μm,凡士林组为(13.28 ± 4.57)μm,两组比较, q=19.25, P < 0.001,模型组炎性细胞浸润数亦显著增加( q=7.21, P < 0.001)。治疗组小鼠PASI评分、表皮厚度、炎性细胞浸润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均 P < 0.001)。治疗组小鼠脾脏Th17细胞亚群比例、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 P < 0.05)。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脾脏重量、脾指数、脾脏细胞计数、Th1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IL-17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人脐带MSC可减轻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皮肤炎症,机制可能与抑制Th17细胞及TNF-α的生成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脑自发活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抑郁症患者对脑自发活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7例首次发病未用药抑郁症患者(患者组)和3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患者组选取左背外侧前额叶为刺激靶点,进行连续15 d的rTMS治疗,于基线和治疗第15天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 17)评估抑郁症状,并采集2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基于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the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指标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以及患者组治疗前后脑自发活动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患者组治疗后HAMD 17评分与差异脑区的相关性。 结果:患者组治疗后HAMD 17总分显著低于治疗前[(9.4±4.3)分与(21.1±6.0)分, t=10.24, P<0.01],HAMD 17总分减分(11.7±3.6)分,缓解率40.74%,有效率74.07%。与对照组比,患者组治疗前左侧额上回ALFF值降低( t=-8.14, P<0.001),左侧额中回和左侧楔前叶ALFF值升高( t=5.79、6.24,均 P<0.001);左侧额中回和左侧枕中回ReHo值降低( t=-5.17、-6.11, P<0.001)。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组治疗后左侧额上回ALFF值升高( t=7.32, P<0.001),左侧额中回和左侧楔前叶ALFF值降低( t=-4.96、-5.14,均 P<0.001);左侧额中回和左侧枕中回ReHo值升高( t=4.25、4.19,均 P<0.001)。患者组治疗后HAMD 17总分与治疗后左侧额上回ALFF值呈显著负相关( r=-0.390, P=0.044)。 结论:rTMS治疗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左侧额中回在抑郁症患者脑自发活动异常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左侧额上回脑功能增强对抑郁症状的改善发挥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状旁腺自体荧光联合纳米碳在甲状腺癌术中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near-infrared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 NIRAF)技术联合纳米碳(carbon nanoparticle, CNP)负显影在甲状腺癌术中识别甲状旁腺的应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2年3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甲乳外科由同一经验丰富的医师团队实施的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80例甲状腺癌患者。术前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使用CNP负显影技术,观察组(40例)使用CNP负显影联合NIRAF技术术中识别甲状旁腺。鉴定甲状旁腺的金标准为甲状旁腺素胶体金免疫试纸检测法。对两组术中发现、原位保留、误切及移植甲状旁腺的数量进行比较,并对术后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血钙、血磷及出现并发症的例数进行比较。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接受手术和随访。对照组和观察组术中发现并证实甲状旁腺数量分别为137、149枚,原位保留108、132枚,移植29、17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发现A1型甲状旁腺分别为103、109枚,原位保留84、102枚,移植19、7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两组发现A2型与B型甲状旁腺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发现A3型甲状旁腺,共有3枚A3型甲状旁腺在术后病理报告中被证实。对照组术中误切甲状旁腺5枚,观察组误切2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术后1 d PTH为17.7(5.6,30.4)pg/ml,观察组为21.7(12.8,38.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 d血钙、血磷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较单纯使用CNP,联合NIRAF技术在甲状腺癌术中能快速、有效识别甲状旁腺,更好地原位保护甲状旁腺,减少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白细胞介素-38抑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调节性T细胞向辅助性T17细胞转分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中IL-38的水平,评估IL-38对PBC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s)向辅助性T细胞(Th)17转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入组46例PBC患者和24名健康对照者,ELISA测定血清IL-38、IL-35、IL-1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PMBCs中CD4 +CD25 +CD127 dim/-Tregs和CD4 +IL-17A +Th17细胞比例,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转录因子叉头盒蛋白P3(FoxP3)和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mRNA表达。纯化的Tregs使用重组IL-38刺激后与自体PBMCs共培养,通过测定细胞增殖和上清细胞因子表达评估Tregs功能。将Tregs向Th17细胞极化培养,并加入重组IL-38刺激,通过检测CCR4、CCR6表达以及IL-17分泌、RORγt mRNA评估IL-38对Tregs向Th17表型转分化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PBC组血清IL-38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0(48.5,96.7)pg/ml与89.6(58.0,265.5)pg/ml, Z=3.25, P=0.037]。PBC组Tregs比例[(6.9±1.3)%与(11.3±3.5)%, t=7.64, P<0.001]、FoxP3 mRNA表达(1.0±0.3与1.9±0.7, t=7.74, P<0.001)、血清IL-35水平[25.9(16.1,37.3)pg/ml与31.0(24.8,52.3)pg/ml, Z=2.02, P=0.047]低于对照组,PBC组Th17细胞比例[(5.5±1.4)%与(3.8±1.0)%, t=5.43, P<0.001]、RORγt mRNA表达(1.4±0.6与1.0±0.4, t=2.72, P=0.008)、血清IL-17水平[202.0(121.6,311.6)pg/ml与104.5(79.8,155.5)pg/ml, Z=4.43, P<0.001]高于对照组。纯化Tregs与自体PBMCs共培养后,PBC组细胞增殖高于对照组[(6.5±1.4)×10 5个与(5.3±1.1)×10 5个, t=2.49, P=0.020],PBC组上清中IL-35和IL-10分泌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但干扰素-γ分泌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1)。PBC组Tregs向Th17细胞极化培养后,CCR4和CCR6平均荧光强度(MFI)、RORγt mRNA和IL-17分泌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38刺激可增强PBC组和对照组Tregs抑制活性,表现为细胞增殖减弱,IL-35和IL-10分泌增加( P<0.05)。IL-38刺激仅抑制PBC组Tregs向Th17表型转分化,表现为CCR4 MFI、CCR6 MFI和IL-17分泌降低 P<0.05),但IL-38并未影响对照组Tregs向Th17表型转分化。 结论:IL-38在PBC疾病过程中发挥免疫保护和抑制炎症应答功能,抑制Tregs向Th17细胞转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系统性淀粉样变消化道受累患者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系统性淀粉样变消化道受累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内镜下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北京协和医院1991年12月至2004年12月(1991至2004年诊断组,18例)和2009年3月17日至2020年11月4日(2009至2020年诊断组,47例)伴消化道症状的系统性淀粉样变患者的临床和内镜下特征、活体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部位和阳性情况等。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2009至2020年诊断组47例患者中,41例为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患者,其发病年龄高于1991至2004年诊断组[(57.15±9.10)岁比(50.75±10.90)岁],诊断时距起病时间短于1991至2004年诊断组[(13.48±11.72)个月比(26.38±23.0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8、-2.13, P=0.048、0.047)。消化道症状首发患者诊断时距起病时间与非消化道症状首发患者比较[10.5个月(6.0个月,17.3个月)比14.0个月(5.8个月,25.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009至2020年诊断组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患者中,体重减轻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占87.8%(36/41);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其中18例(43.9%)患者粪便隐血试验阳性,4例(9.8%)表现为黑便或鲜血便。病理证实的消化道受累内镜下表现多样,表现为黏膜出血、渗血4例,黏膜质脆、触之易出血3例,4例表现为消化道黏膜隆起,黏膜隆起处活检结果均为阳性。齿龈、舌体活检操作例数较多,活检阳性率≥60.0%;15例患者完成直肠黏膜活检,6例刚果红染色阳性;分别有3、6例完成心肌和肾脏活检,其中阳性例数分别为2、4例。 结论:体重减轻、消化道出血为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常见的消化道症状,黏膜出血、质脆、隆起为常见和典型的内镜下表现,经验性多部位活检有助于尽早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有髋部外伤史患者的第四代陶瓷-陶瓷界面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长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有髋部外伤史患者采用第四代陶瓷-陶瓷界面(ceramic-on-ceramic,CoC)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行第四代CoC界面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有髋部外伤史且随访8年以上的患者128例(132髋),男87例、女41例,年龄(49.26±14.18)岁(范围17~76岁)。病因为创伤性髋关节炎50髋、股骨头坏死74髋、股骨颈骨折8髋。髋部外伤包括:髋臼侧骨折15髋(11.4%)、股骨侧骨折90髋(68.2%)、髋关节脱位5髋(3.8%)、其他或不明确骨折部位22髋(16.7%)。记录手术时间、末次随访时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术后并发症和关节异响等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假体十年生存率。结果:手术时间(135.61±41.65)min(范围64~320 min)。随访时间(9.62±0.82)年(范围8.2~11.3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4.07±19.7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94.03±4.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155, P<0.001);髋关节活动度由术前75.90°±28.05°提高至117.14°±1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176, P<0.001)。不同外伤病因(车祸伤、摔伤、扭伤、其他)及不同骨折部位(髋臼侧骨折、股骨侧骨折、髋关节脱位)组手术前后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出现假体周围骨折1髋(0.8%,1/132)、关节脱位2髋(1.5%,2/132),随访期间无假体周围感染或陶瓷界面碎裂发生;髋关节异响13髋(9.8%,13/132),包括摩擦音9髋(6.8%,9/132)和咔哒音4髋(3.0%,4/132),均未引起髋部疼痛及影响生活,未行处理。关节假体十年生存率为100%;以再手术为终点,生存率为99.24%(95% CI:97.8%,100%)。 结论:采用第四代CoC界面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有髋部外伤史的患者长期疗效满意。术后髋关节异响发生率约为10%,但对髋关节功能和患者生活质量没有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