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据铁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特征对结肠癌患者进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基于铁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构建的预后模型预测结肠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从FerrDb数据库下载铁死亡相关基因,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建库至2021年11月结肠癌患者RNA测序基因数据和临床数据。应用R3.6.3软件对从TCGA数据库获取的结肠癌基因表达数据与FerrDb数据库铁死亡相关基因进行分析,获取结肠癌与正常组织差异表达的铁死亡相关基因;应用R3.6.3软件计算结肠癌铁死亡相关基因和lncRNA之间表达的相关性,确定结肠癌铁死亡相关lncRNA。筛选出与生存相关的差异表达铁死亡相关lncRNA,将其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构建结肠癌预后模型;根据lncRNA表达量,通过预后模型计算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风险评分。根据中位风险评分,将从TCGA数据库收集的临床病例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各223例,对两组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应用预后模型风险评分及临床特征预测所有患者生存的效果。应用GSEA 4.1.0软件对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lncRNA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采用R3.6.3软件的ggpubr程序包对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间差异表达lncRNA进行免疫细胞及免疫功能的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结果:依据数据库获取的铁死亡相关基因和差异表达基因的交集获得了65个差异表达的铁死亡相关基因,分析最终纳入24个结肠癌预后相关lncRNA,基于这些lncRNA构建了预后模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风险组的生存优于高风险组( 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应用预后模型风险评分预测所有患者1、2、3年生存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50,风险评分预测所有患者1年生存的AUC大于年龄、性别、美国综合癌症网络(NCCN)临床分期、T分期、N分期、M分期。GSEA结果显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差异表达lncRNA集中在肿瘤和免疫相关通路;ssGSEA结果显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间T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免疫刺激、人白细胞抗原(HLA)及Ⅰ型、Ⅱ型干扰素反应方面均存在差异(均 P<0.05),其中免疫检查位点的CD200、TNFRSF14表达量差异明显(均 P<0.01)。 结论:铁死亡相关lncRNA可能在结肠癌的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用于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的胶质瘤中协同调控免疫和线粒体能量代谢关键基因筛选及其免疫浸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胶质瘤中协同调控免疫和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关键基因,探讨这些基因与免疫浸润的关系。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收集671例胶质瘤样本(肿瘤组)和5例非肿瘤脑组织样本(对照组),数据下载时间为2023年11月13日。检索GeneCards数据库和已发表文献中免疫相关基因(IRG)和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基因(MEMRG),经合并去重复后,对IRG和MEMRG取交集共得到76个免疫和线粒体能量代谢共相关基因(IR&MEMRG)。使用R软件limma包,筛选肿瘤组和对照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与IR&MEMRG取交集得到胶质瘤中免疫和线粒体能量代谢共相关差异表达基因(IR&MEMRDEG)。采用R软件中clusterProfiler包对IR&MEMRDEG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使用STRINGv12.0在线数据库(https://cn.string-db.org/),利用获得的IR&MEMRDEG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获得排名前5位的关键核心基因。采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分析所有样本中各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对丰度,得出样本中免疫细胞浸润矩阵。利用R软件中ggplot2包分析免疫细胞浸润丰度在肿瘤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R软件pheatmap包绘制相关性热图展示免疫细胞自身的相关性,基于Spearman算法并利用R软件ggplot2包计算蛋白质互作网络内排名前5位的关键核心基因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结果:TCGA数据库中,肿瘤组和对照组有3 623个DEG;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 711个,下调表达基因1 912个。对DEG与获得的IR&MEMRG取交集,得到11个IR&MEMRDEG,分别为EIF4EBP1、TP53、IDH1、PRCKZ、CD200、GPI、PGM2、PKLR、AK2、ATP4A和ALDH3B1。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11个IR&MEMRDEG在生物过程层面主要富集在ATP代谢和ADP代谢、嘌呤核苷二磷酸代谢、嘌呤核糖核苷二磷酸代谢和核糖核苷二磷酸代谢;细胞成分层面主要富集在纤维胶凝蛋白-1富集颗粒、分泌颗粒腔、细胞质囊泡腔、囊泡腔和核基质中;分子功能层面主要富集于镁离子结合、钾离子结合和碱金属离子结合。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11个IR&MEMRDEG主要富集在糖酵解/糖异生、碳代谢、胰岛素信号通路、磷酸戊糖通路、淀粉和蔗糖代谢信号通路中。采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对11个IR&MEMRDEG进行分析,得到前5个得分最高的节点蛋白,分别为EIF4EBP1、TP53、IDH1、PRKCZ和AK2。通过ssGSEA算法计算28种免疫细胞的免疫浸润丰度,肿瘤组15种免疫细胞浸润丰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5种免疫细胞间均呈正相关,其中效应记忆性CD8 + T细胞与髓源性抑制细胞的相关性最强;EIF4EBP1、TP53、IDH1和AK2与较多免疫细胞之间均呈正相关(均 P<0.05);PRKCZ与较多免疫细胞均呈负相关(均 P<0.05)。 结论:胶质瘤中PRKCZ、AK2和EIF4EBP1可能是胶质瘤免疫治疗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av-3/ERK信号通路在吗啡预处理减轻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离体实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小窝蛋白(Cav-3)/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在吗啡预处理减轻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体重200~250 g,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6周制备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取慢性心力衰竭和Langendorff灌注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心脏36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9):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吗啡预处理组(MP组)、吗啡预处理+甲基-β-环糊精组(MP+MβCD组)、甲基-β-环糊精对照组(MβCD组)。采用全心停灌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建立离体心脏全心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P组于平衡灌注15 min后灌注含1 μmol/L吗啡的K-H液进行预处理,灌注5 min后改为K-H液灌注5 min,3个循环共计30 min,处理结束后全心停灌30 min再灌注120 min。MP+MβCD组于吗啡预处理前10 min灌注含200 μmol/L甲基-β-环糊精的K-H液,其余操作同MP组。MβCD组:于全心停灌前40 min灌注含200 μmol/L甲基-β-环糊精的K-H液,其余操作同IR组。于平衡灌注15 min(T 0)、再灌注5 min(T 1)、10 min(T 2)时收集冠状动脉流出液,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LDH活性。再灌注120 min时,测定心肌梗死体积(IS)、缺血危险区体积(AAR),计算IS/AAR;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Cav-3、ERK1/2、磷酸化ERK1/2(p-ERK1/2)表达水平,计算p-ERK1/2/ERK1/2比值。 结果:与IR组比较,MP组IS和IS/AAR降低,冠状动脉流出液LDH活性降低,心肌组织Cav-3表达上调,p-ERK1/2/ERK1/2比值升高( P<0.05),MβCD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MP组比较,MP+MβCD组IS和IS/AAR升高,冠状动脉流出液LDH活性升高,心肌组织Cav-3表达下调,p-ERK1/2/ERK1/2比值降低( P<0.05)。 结论:吗啡预处理减轻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激活Cav-3/ERK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肝癌BRD4与预后关系及其ceRNA调控网络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分析探讨肝细胞癌(HCC)溴结构域蛋白4(BRD4)与预后关系及其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调控网络的构建。方法:TCGA数据库中将HCC样本分为两组,采用生存R软件包分析评估BRD4对总体生存期(OS)的影响。TIMER数据库评估免疫细胞的浸润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BRD4表达与癌症免疫浸润水平的相关性。采用ClusterProfiler R软件包对KEGG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从癌症基因组图谱、基因型-组织表达和GSE147889数据集收集了HCC及正常对照的lncRNAs、microRNAs(miRNAs,miR)和mRNAs表达数据并进行差异分析,预测调控其表达的miRNAs及lncRNAs,构建ceRNA调控网络。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集了10个HCC组织样本及匹配的非癌症组织样本,检测BRD4及相关ceRNA网络基因的表达。在HCCLM3细胞中进行过表达和敲降BRD4,进行凋亡、侵袭和伤口愈合试验。结果:生存分析显示BRD4高表达的HCC患者生存率较差(HR=1.020,P<0.05)。BRD4的高表达与B细胞、CD4+ T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呈正相关(rs=0.265,0.433,0.302,0.332,0.258;P<0.05)。基因集富集分析显示,BRD4可能与胰岛素信号通路、抑制氧化磷酸化有关。通过3个数据库差异分析获得2个DEmRs调控因子miR-200a-3p和miR-141-3p,鉴定出2个交集lncRNAs(MYLK-AS1和DLX6-AS1),并构建ceRNA网络。组织样本检测证实BRD4在HCC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敲除BRD4显著抑制HCCLM3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并促进细胞凋亡。双荧光素酶测定证实miR-200a-3p调节的BRD4和MYLK-AS1、DLX6-AS1是上游海绵。结论:BRD4在HCC中的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BRD4过表达促进了HCC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并通过ceRNA调控机制参与HCC发生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TLR2/NF-κB信号通路在铝致GMI-R1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2(TLR2)/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在铝致大鼠小胶质细胞系GMI-R1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将对数生长期的GMI-R1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3个剂量组细胞分别予浓度为100、200、400 μmol/L 的麦芽酚铝刺激,阳性对照组细胞予质量浓度为20 mg/L的脂多糖刺激,对照组细胞不予任何处理.培养 24 h后,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以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2和IL-4 的分泌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LR2、NF-κB P65、分化抗原(CD)68和CD206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 CD68和CD206的表达.结果 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随着麦芽酚铝染毒剂量的增高,GMI-R1细胞数量减少,活化状态的细胞数量增多,细胞胞质充盈程度降低,细胞突起变长,呈剂量-效应关系.阳性对照组和中、高剂量组细胞的存活率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与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细胞的TNF-α、IL-12分泌水平和TLR2和CD68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P值均<0.05),IL-4分泌水平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3个剂量组细胞的TNF-α和IL-12分泌水平均升高(P值均<0.05),IL-4分泌水平均下降(P值均<0.05),且均呈剂量-效应关系.与对照组比较,3个剂量组细胞中TLR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P值均<0.05),中、高剂量组细胞中NF-κB p65和CD68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P值均<0.05),但CD206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下降(P值均<0.05);与低、中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细胞中TLR2和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P值均<0.05),CD206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下降(P值均<0.05).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细胞中CD68平均荧光强度均升高(P值均<0.05),CD206平均荧光强度均下降(P值均<0.05).结论 铝可通过TLR2/NF-κB信号通路参与并促进GMI-R1细胞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单细胞测序解析微移植后小鼠T细胞的早期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背景 目前对于微移植(microtransplantation,MST)后免疫细胞群的表型及分子特征、群体内部的异质性,乃至T细胞的演变过程仍不清楚.目的 应用单细胞测序方法解析微移植后小鼠 T细胞的早期变化特点及相应机制.方法 以 20只雌性CB6F1小鼠(H-2Kb/d)为受鼠,20只雄性C57BL/6J小鼠(H-2Kb/b)为供鼠,在无任何预处理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预防情况下,向受鼠输注 6×107 个经G-CSF动员后的供鼠脾单个核细胞(G-CSF-mobilized donor spleen cells,GDSC),建立微移植小鼠模型.收集微移植后受鼠 0d、7d和 14d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0d取3只受鼠,7 d、14 d各取 6只受鼠).用流式分选仪分选CD3+细胞后合并每个样本的所有数据,基于高度可变的基因对数据进行无监督的聚类,并使用统一流形近似和投影在二维空间中投影细胞.利用已知的性别基因Ddx3y、Eif2s3y、Xist和Tsix来区分供受体.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及无偏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验证.结果 微移植后供体细胞以微量嵌合体的形式在受体内存活和增殖.来自scRNA-seq数据的差异基因表达将T细胞分为 6个亚群.CD4+ T细胞包括 3个亚群——CD4+幼稚、CD4+记忆、CD4+调节,CD8+T细胞也包括3个亚群——CD8+幼稚、CD8+记忆、CD8+效应.各亚群在14d内发生不同比例变化,幼稚群减少,调节群、效应群和记忆群比例增加,其中CD8+效应亚群的细胞毒因子(NKG7、GZMA、CTSW、GZMB、GZMK、KLRC1)表达量均升高,微移植前后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微移植提高了受鼠的免疫杀伤功能,而调节T细胞亚群表达大量免疫抑制因子配体LGALS9、CD274、IL10、PDCD1LG2、CD48、IL2和CD200R1,与效应亚群的受体结合,负向调节细胞毒作用并最终达到免疫稳定状态.结论 无预处理条件下,单独输注供体GDSC可形成供体微嵌合,成功建立自然免疫状态下的小鼠微移植模型.微移植可引发受鼠体内早期T细胞,尤其是CD8+效应群和CD4+调节群的差异基因表达、信号通路富集等,提示了相应的细胞毒作用和免疫调节性反应;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微移植的免疫和分子机制提供帮助,并为微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潜在的可能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BMC中CD200/CD200R1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检测CD200/CD200R1信号通路分子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TP患者组(n=19)和健康对照组(n=19)PBMC中CD200/CD200R1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ITP患者血清中TNF-α,IFN-γ及IL-17细胞因子的表达.分析ITP患者中CD200/CD200R1与细胞因子及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监测有效治疗后ITP患者CD200/CD200R1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ITP组PBMC中CD200/CD200R1的表达下降,且与患者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ITP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FN-γ及IL-17上调,其中TNF-α和IL-17的表达和与CD200及CD200R1的表达量间均呈负相关.经地塞米松治疗有效的ITP患者PBMC中,CD200及CD200R1的表达呈上升趋势.结论 CD200/CD200R1在ITP患者中表达降低,减少了对炎性因子分子表达的抑制作用,因此炎性因子表达增高,从而参与了ITP疾病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RIM1通过激活ERK1/2-VEGF信号通路促进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微血管生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CRIM1表达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微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并结合光密度分析CRIM1蛋白的组织表达;采用CD34内皮标记及Weinner计数法检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通过真核表达质粒pCMV3-CRIM1转染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iHa细胞获得CRIM1基因过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癌细胞中p-ERK和VEGF的表达,并利用ERK抑制处理癌细胞,观察ERK信号抑制对VEGF表达的影响;通过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VEGF蛋白含量.分别利用CCK-8实验和Matrigel管腔形成实验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的增殖和管腔形成能力.结果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RIM1表达水平(200 039±163 274.86)显著高于慢性子宫颈炎组织(28 258.0±16 606.04,P<0.001),且CRIM1表达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MVD呈正相关(r=0.546,P<0.01).CRIM1基因转染诱导SiHa细胞VEGF表达水平升高(P <0.001),且细胞上清液中VEGF含量也升高(P<0.01).CRIM1转染后的癌细胞上清液刺激下的内皮细胞增殖能力和管腔形成能力均显著增强.CRIM1基因转染诱导SiHa细胞p-ERK和VEGF蛋白表达上调,而ERK抑制剂(U0126)能显著抑制CRIM1诱导的VEGF上调.人重组蛋白CRIM1直接作用于SiHa细胞后,VEGF蛋白表达及上清液中VEGF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CRIM1促进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微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CRIM1激活ERK1/2-VEGF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2 (TGF-β2)/Smad3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假手术组、模型组、七氟醚顸处理组、吡非尼酮组和七氟醚预处理+吡非尼酮组.通过右颈内动脉(ICA)缝线结扎方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建模前1h,七氟醚组大鼠吸入2.0%七氟醚1h,吡非尼酮组大鼠腹膜内注射200 mg/kg的TGF-β2抑制剂吡非尼酮,七氟醚+吡非尼酮组大鼠同时应用两种药物处理.再灌注24 h后,通过Zea-bnga五级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处死大鼠并测量梗死体积.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Nissl染色评价脑组织损伤程度.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分析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TGF-β2、Smad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七氟醚预处理明显降低了大鼠的脑梗塞面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七氟醚预处理抑制了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CA1区的神经元凋亡.七氟醚预处理上调了TGF-β2、VEGF-A和CD34的表达,以及Smad3的磷酸化水平.TGF-32抑制剂吡非尼酮处理均可减弱七氟醚的脑保护作用并抑制TGF-β2、VEGF-A和CD34的表达和Smad3的磷酸化.结论:七氟醚预处理通过激活TGF-β2/Smad3信号通路来减轻I/R损伤大鼠的脑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缺氧应激下血管内皮细胞调控小胶质细胞表型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缺氧应激下内皮细胞形态表型改变对小胶质细胞活化、趋化和吞噬活性的调控及机制,解释血-脑屏障(BBB)开放的双时相现象.方法 采用鼠小胶质细胞系(BV2)和鼠血管瘤内皮细胞(EOMA)细胞株进行实验,制作内皮细胞缺氧损伤模型;将BV2细胞分别与正常及缺氧EOMA细胞共育培养,观察前者形态表型变化,检测其趋化和吞噬活性.结果 BV2细胞与缺氧EOMA细胞共育培养后呈现抗炎表型,高表达趋化因子受体及吞噬活性表型.结论 BV2细胞在趋化因子作用下同缺氧EOMA细胞直接接触,可能通过CD200-CD200R通路增强其抗炎和吞噬活性,短时间内有利于恢复血-脑屏障的正常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