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时间节点为导向的质控方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绿色通道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通过以时间节点为导向制定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绿色通道相关的质控方案,并在临床中应用,评价其对取栓绿色通道工作效率、取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某院接受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4例,其中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使用原有绿色通道质控方案的患者82例设为对照组,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使用以时间节点为导向的质控方案的患者72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到院至股动脉穿刺成功时间、绿色通道流程其它关键时间节点用时及术后90天mR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到院至股动脉穿刺成功时间(94.9±27.6)分钟显著低于对照组(114.6±36.7)分钟,CT检查完成至进入导管室时间(47.3±20.3)分钟显著短于对照组(63.3±34.6)分钟,医师接诊至CT检查开始时间(18.2±6.9)分钟显著短于对照组(22.3±10.4)分钟、术后90天mRS评分(2.2±2.1)显著小于对照组(3.0±2.4).结论 使用以时间节点为导向的质控方案,可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患者的到院至股动脉穿刺成功时间及部分时间节点用时,降低术后90天mRS评分,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3至8月由120转送至嘉兴大学附属医院嘉兴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的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前瞻性非同期对照研究方法,以2023年6至8月由120转送至本院的9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试验组,以2023年3 至 5 月由 120 转送至本院的 90 例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前,当患者或家属呼叫急救车,院前急救人员将患者送达医院后,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交接,预检护士接诊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获取患者身份信息协助建卡挂号,同时院内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规范化处置;试验组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后,当患者或家属呼叫急救车,院前急救人员通过急救中心专用APP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生命体征、病情等级等)对应输入,并向目标网络医院推送相关信息,预检护士通过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接收急救车即将到达的信息,在急诊预检系统中获取院前提供的患者基本信息,提前进行建卡及预挂号,开通绿色通道,同时院内医护人员根据 120 医生评估的病情等级制定抢救方案.比较两组危重症患者完成建卡时间、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以及患者/家属对急诊就诊流程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危重症患者完成建立卡时间、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完成建卡时间(min):1.3±0.3 比 2.6±0.4,预检护士完成分诊时间(min):1.1±0.3 比 3.5±0.7,均P<0.05],而患者/家属对急诊就诊流程的满意度明显提升[95.6%(86/90)比 86.7%(78/90),P<0.05].结论 建立可视化院前院内信息衔接技术,实现了院前院内数据传输,真正做到"病人未到,信息先行",有效缩短了危重症患者的预检分诊时间,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了抢救时机,提高了普通患者的预检分诊效率,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对我国外科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医工结合是指将医学与理工科学进行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模式,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外科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更多的是指医疗器械的改进、创新和研发,而医疗器械行业将传统工业与生物医学工程、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水平的一个体现。我国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将医科类院校与理工科院校合并,促进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依托大型综合性医院和研究所,成立众多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从而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笔者及其团队在医工结合的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可重复使用的简易扩肛器"及"经肛多通道腔镜手术操作平台的切口保护套"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超细腹腔镜、胃内气囊等项目已通过相关研发团队论证并拟行转化生产;同时,于2020年1月10日,在广东省药学会的批准下,联合有志于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成立了广东省药学会医药创新与转化专家委员会,为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我们体会到,临床实践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源泉;临床医生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原动力。目前,我国医工结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基础研究阶段医工结合学科融合不充分、应用研究阶段临床应用需求互动少、科研成果转化难和"产学研用"全链条不贯通。如果能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激励力度、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互动、关注成果推广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打通医工结合全流程、完善医工结合创新能力评价机制,我国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必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HANNEL流程的气道评估法对急诊困难气道的预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基于CHANNEL流程的气道评估法对急诊困难气道的预测能力。方法:从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选择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行气道管理的患者,若条件允许,对其同时应用基于CHANNEL流程和改良Mallampati分级(modified Mallampati test, MMT)进行气道评估,完成后予直接喉镜下显露声门继而进行Cormack-Lehane分级。以Cormack-Lehane分级Ⅲ级或Ⅳ级定义为困难气道。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评价应用MMT、CHANNEL流程进行气道评估时预测困难气道的能力。结果:接受急诊气道管理的312例患者中有122例被纳入研究,基于CHANNEL流程的气道评估法预测困难气道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0.1%,曲线下面积(95%可信区间)为0.948(0.907~0.988)。与MMT比较,基于CHANNEL流程的气道评估法对困难气道的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更大( P<0.05)。 结论:基于CHANNEL流程的气道评估法可有效准确预测急诊患者的困难气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是指通过后路单侧两个小切口分别建立经皮观察和操作通道,观察通道内放置内窥镜监视手术视野,操作通道内放置操作工具用于椎管内外手术操作。双通道分离的特点使该技术区别于同轴内窥镜技术,具有视野清晰开阔、操作灵活方便、手术器械要求相对简单等优势。近年有关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在脊柱疾病中应用的临床报告逐渐增多。手术适应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内镜下椎体间融合以及椎管内外占位性病变的切除等;手术节段也从腰椎逐渐扩展到颈椎和胸椎,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手术效果而受到关注。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和康复过程快等优点,镜下手术视野范围大,结构辨认清晰,接近开放手术,学习曲线相对平缓。虽然在理论上具有优势,但神经损伤、术后下肢麻木等并发症仍屡见报道。熟练单边双通道技术操作流程、掌握镜下局部解剖层次、把握镜下椎管内手术操作细节等对成功应用单边双通道技术治疗各种腰椎疾患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临床流程为导向的急诊气道管理课程培训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从培训角度改进急诊气道管理,探讨基于临床流程为导向的急诊气道管理培训模式。方法:根据以病人安全为中心的临床处理原则,结合临床实际流程,设计气道管理培训课程。课程以气道管理的CHANNEL流程为主线,重点讲述人工通气和氧疗技术,快速诱导插管技术。授课过程以临床处理流程为主线,采用实物展示、视频演示和事物联系的方法进行讲解。以自由报名或定向招生开课。课后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收集急诊气道管理课程学员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并进行分析。结果:在全国13个城市举办了15场培训,参加学员566名。收到反馈问卷185份,单项课程内容,学员认为较难理解的部分前三位是氧疗(48人,25.9%)、CHANNEL流程讲解与演练(48人,25.9%)、快速诱导插管流程(47人,25.4%)。课后41人(22.2%)改变了急诊气道管理的工作流程,140人(75.7%)部分改变了急诊气道管理的工作流程,4人(2.2%)依然采用原来的工作流程。结论:基于临床流程为导向的急诊气道管理课程符合目前临床需求,可以更好地实现临床岗位胜任力的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诊"零通道"模式在提高脑卒中静脉溶栓效率中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诊"零通道"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急诊科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组,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8例年龄、性别分布等基线资料与研究组匹配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急诊"绿色通道"流程;研究组采用进一步优化流程后的"零通道"模式,即将救治工作通道前移至救护车中。采用入院-入抢救室时间(DRRT)、入院-会诊时间(DCT)、入院-实验室检查完成时间(DLECT)、入院-获取CT报告时间(DCRT)、入院-给予静脉溶栓时间(DNT)评价2组患者急诊服务时间;采用闭塞血管成功再通率、溶栓有效率评价2组患者溶栓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2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时预后(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结果:研究组患者DCRT、DCT与DNT较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DNT达标(≤60 min)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溶栓后即刻闭塞血管成功再通率分别为60.3%、27.6%,溶栓有效率分别为94.83%、82.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2.633, P<0.001; χ2=4.245, P=0.039)。随访6个月,研究组、对照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36.2%、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16, P=0.041)。 结论:急诊"零通道"模式能进一步缩短DCT、DCRT、DNT,提高患者静脉溶栓有效率,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汉语普通话CMnBio测听句表的编制及在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中的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克服现有中文言语测听材料在成年耳蜗植入者中的天花板效应,依照英文AzBio句表的开发流程,开发一套更难的、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中文普通话语句测听表,并在成人耳蜗植入者验证其等价性。方法:选取成人日常生活口语素材,邀请2男2女播音专业学生在本底噪声低于20 dB(A)的隔声室内录音1 020句,以声码器技术仿真成5通道人工耳蜗的音效,编撰成51张表,以拉丁方设计在17名听力正常人中进行言语识别率测试,从均值±1标准差( xˉ±1s,61.9%至92.2%)的范围内挑选出同质性良好的600句(每个播音人150句,识别率均值78.0%),编撰成每表20句共30张CMnBio句表。另行招募30例使用年限12个月~12年不等的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在65 dBSPL声级下依序测试30张表的言语识别率。采用拉丁方设计方案,每张测试表都有同样的机会成为首张测试表,以避免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的干扰。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1)30例人工耳蜗植入者的言语识别率呈现出较大的个体间差异,但每例植入者对30张表的言语识别率相对稳定。(2)对言语识别率进行合理化的反正弦变换后,计算每例植入者每表识别率与其30张表平均识别率的差值;以30张CMnBio表作为考察对象,对30例植入者的上述差值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F=3.503 1, P<0.001;进而采用 Post Hoc Tukey两两比较,除第4、5、10、29号表外,其余26张表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26张等价CMnBio句表在30例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中的识别率为(65.4±13.3)%,呈良好的正态分布。(4)采用 n=65的二项分布模型可最好地反映表间的变异性。 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面向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具有良好等价性的26张普通话CMnBio句表,并提供了使用单张表和二张表时识别率得分95%置信度下的临界差值。为普通话成人人工耳蜗临床实践及开展跨语种成效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避免天花板效应的实用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对跟踪审查的要求及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目前我国临床研究跟踪审查的现状,结合《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跟踪审查的要求,提出加强跟踪审查的对策,为规范研究机构伦理跟踪审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方法,系统梳理跟踪审查现状,结合伦理审查工作实践体会,分析我国临床研究跟踪审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原因。结果:《办法》对跟踪审查的要求,包括强调落实跟踪审查、受委托的伦理委员会应负责跟踪审查、明确负责对合作研究的跟踪审查、明确参与研究机构的跟踪审查责任、增加伦理委员会督促提交跟踪审查的职责等。加强跟踪审查的对策包括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督促研究机构加强跟踪审查,研究机构加大力度落实跟踪审查,建立标准化的跟踪审查流程,强化研究者等相关人员的伦理培训,建立伦理委员会与研究者的多渠道沟通咨询方式,加强伦理委员会委员的审查能力,配备相应数量的伦理委员会工作人员,使用信息化手段提质增效。结论:跟踪审查在整个研究开展过程中不可或缺,各方应采取措施确保跟踪审查的质量和效率,规范跟踪审查,促进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健康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建设模式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卒中造成全球社会经济负担。国内外多项指南推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尽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但因其时间依赖性强而临床应用受限。现阶段我国急性卒中救治仍存在就诊流程落后、卒中专业团队人力不足等各种问题。建立完善的脑卒中绿色通道并保障其顺利运行是推广溶栓治疗最重要且最有效的途径,不仅需要明确目标时间、适当调整医院布局及硬件软件投入、重视团队建设、明确岗位职责,更重要的是进行绿色通道流程改进,以“并联模式”替代“串联模式”,同时可结合卒中急救地图发布,院前院内紧密衔接,普及卒中相关知识等措施。我国脑卒中绿色通道建设近年来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推广上述改革模式,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院前及院内延误,扩大卒中获益人群,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救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