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茵栀黄口服液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法尼醇Ⅹ受体-成纤维生长因子15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J雌性小鼠分成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茵栀黄口服液组,每组6只。肝脏组织切片行H-E染色、油红O染色和Masson染色后进行病理学评分。检测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TBil、ALT和AST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鼠回肠内容物胆汁酸组成,包括牛磺酸结合β鼠胆酸(TβMCA)、熊去氧胆酸(UDCA)和胆酸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法尼醇Ⅹ受体( FXR)、成纤维生长因子15( FGF15)和和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4( FGFR4)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以及胆汁酸合成相关酶细胞色素P450家族27亚族a成员1(CYP27a1)、细胞色素P450家族7亚族b成员1(CYP7b1)、细胞色素P450家族7亚族a成员1(CYP7a1)和细胞色素P450家族8亚族b成员1(CYP8b1)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 结果:茵栀黄口服液组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TBil、ALT和AST水平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1.47±0.07) mmol/L比(1.90±0.13) mmol/L、(2.57±0.17) mmol/L比(6.84±0.23) mmol/L、(0.88±0.22) mg/dL比(2.06±0.25) mg/dL、(28.43±3.16) U/L比(87.15±23.27) U/L、(147.40±8.47) U/L比(289.00±12.66)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0、15.19、4.31、2.50、9.58, 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肝细胞脂肪变和气球样变评分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1.00±0.26)分比(2.33±0.33)分、(0.33±0.21)分比(1.17±0.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0、4.90, 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回肠内容物FXR拮抗型胆汁酸TβMCA和UDCA水平均高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4.95±0.68) nmol/g比(2.64±0.15) nmol/g、(7.86±1.84) nmol/g比(2.22±0.38) nmol/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2、2.99, 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回肠内容物FXR激动型胆汁酸胆酸水平低于高脂饮食组[(4.69±0.46) nmol/g比(21.66±3.25) nmol/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4, P<0.05)。茵栀黄口服液组回肠组织 FXR、 FGF15 mRNA和蛋白质,以及肝组织 FGFR4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1.86±0.40比4.25±0.70、9.99±2.82比75.17±23.41、4.76±0.63比12.66±1.39、2.20±0.14比5.30±0.25、1.15±0.05比3.05±0.16、1.73±0.09比2.37±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6、2.76、4.87、10.90、10.96、2.94, 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胆汁酸合成替代途径中的CYP27a1和CYP7b1水平均高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2.13±0.33比0.50±0.09和2.95±0.60比0.37±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22、3.20, P均<0.05);但CYP8b1表达水平低于高脂饮食组(2.38±0.41比8.63±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0, P<0.05)。 结论:茵栀黄口服液通过改变小鼠肠道胆汁酸组分抑制肠道FXR-FGF15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肝脏胆固醇合成胆汁酸,达到减轻NAFLD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肾上腺皮质癌肿瘤微环境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的肾上腺皮质癌(ACC)肿瘤微环境(TME)相关基因构建的预后模型进行验证,为ACC的诊疗提供临床指导和相关生物标志物。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收集79例ACC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病理数据。采用ESTIMATE算法计算免疫评分、基质评分(二者即反映TME)和ESTIMATE评分,应用VennDiagram包对免疫评分及基质评分高、低评分组(以中位值进行分组)间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选择,采用基因本体(GO)数据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选择的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探索基因潜在功能与通路。采用单因素Cox回归、lasso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ACC TME相关的基因,并建立ACC患者预后的风险评分(RS)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构建的模型预测ACC患者预后的价值。以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的数据集GSE33371和GSE19750作为外部验证集,对建立的预后模型进行验证。从TCGA数据库中提取79例ACC患者资料,将临床病理因素与所构建预后模型的RS纳入Cox回归分析,获得AC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根据免疫评分和基质评分,用VennDiagram包筛选得到1 205个二者交集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833个,下调372个。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各回归分析筛选后,最终构建成功包含9个TME相关基因(GREB1、POU4F1、HIC1、HOXC9、CACNB2、RAB27B、ZIC2、C3、CYP2D6)的ACC预后模型,即RS=GREB1×0.223 6+POU4F1×0.671 7+HIC1×0.167 5+HOXC9×0.211 3+CACNB2×0.156 0+RAB27B×0.956 5+ZIC2×0.582 7+C3×(-0.003 1)+CYP2D6×0.819 3。该模型在TCGA数据库中预测79例ACC患者1、3、5年总生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6、0.919、0.917,在GEO验证集中预测45例ACC患者1、3、5年总生存的AUC分别为0.689、0.704、0.708,表明模型对ACC患者生存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对TCGA数据库中79例ACC患者资料进行Cox回归分析显示,TME相关基因预后模型RS是A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HR=1.011,95% CI 1.005~1.016, P<0.01)。 结论:构建的ACC TME相关基因预后模型可用于预测ACC患者的预后。模型中包含的9个基因有可能作为研究ACC发病机制和免疫治疗的新靶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YP27B1基因新发突变致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ⅠA型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1羟化酶缺陷症患者睾丸肾上腺残余瘤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21羟化酶缺陷症(21-OHD)患者睾丸肾上腺残余瘤(TART)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探讨可能与TART发生相关的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至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7例男性21-OHD患者,并收集其临床和血生化资料。利用Sanger测序方法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明确CYP21A2基因突变,并根据21羟化酶残余活性将患者分为Null组(酶活性完全丧失,3例)、A组(酶活性存留0~<1%,9例)、B组(酶活性存留1%~5%,7例)、C组(酶活性存留20%~50%,2例)和D组(携带尚未报道对应酶活性的罕见突变,6例)。双侧阴囊超声检查患者是否出现TART及其形态特征。结果:21-OHD男性患者27例,年龄(17.4±9.3)岁。其中15例(15/27,55.6%)出现TART病变,以青少年患者最为多见,最小的仅4岁。超声下多为双侧低回声病变。合并TART的患者17α-羟孕酮(17-OHP)及孕酮水平均高于未合并TART的患者[17-OHP:199.6(62.1,232.7)nmol/L比7.4(3.2,105.0)nmol/L, P=0.003;孕酮:97.1(42.0,126.8)nmol/L比5.4(0.7,20.0)nmol/L, P=0.004]。TART的发生与基因型分组存在相关性,严重影响酶活性的Null组和A组患者,其出现TART的可能性高于轻微影响酶活性的B和C组(8/12比4/9, P=0.021)。 结论:TART在21-OHD患者中较为常见,其与17-OHP等激素水平及CYP21A2基因型存在一定相关性,多发生于病情控制不佳的21-OHD患者。21-OHD患者TART病变的早期筛查可能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白藜芦醇对苯并芘诱导的人皮脂腺细胞炎症因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苯并芘诱导的SZ95人皮脂腺细胞炎症因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SZ95人皮脂腺细胞分为对照组、1 × 10 -5 mol/L白藜芦醇组、1 × 10 -5 mol/L苯并芘组及白藜芦醇+苯并芘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SZ95人皮脂腺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6、芳香烃受体(AhR)、细胞色素酶P450(CYP)1A1、CYP1B1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酸化水平(磷酸化p38水平/p38水平)和AhR蛋白相对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L-1α、IL-6蛋白表达。多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对照组、白藜芦醇组、苯并芘组及白藜芦醇+苯并芘组SZ95人皮脂腺细胞IL-1α的mRNA(2.045±0.272、2.058±0.154、3.124±0.094、2.185±0.337)和蛋白(9.132±1.181、9.429±0.771、20.361±0.907、9.917±0.897)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14.662、101.705, P值分别< 0.01、< 0.001),其中白藜芦醇+苯并芘组IL-1α mRNA和蛋白相对水平低于苯并芘组(均 P < 0.01)。此外,苯并芘组p38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白藜芦醇组及白藜芦醇+苯并芘组( F=303.129,均 P < 0.000 1)。白藜芦醇+苯并芘组AhR、CYP1A1和CYP1B1的mRNA表达较苯并芘组显著下调( t值分别为10.640、33.599、18.327,均 P < 0.001)。苯并芘组细胞AhR蛋白表达低于白藜芦醇+苯并芘组( P < 0.001)。 结论:白藜芦醇可抑制环境污染物苯并芘诱导的SZ95人皮脂腺细胞炎症因子IL-1α表达,该作用可能通过AhR和p38MAPK通路所介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泽兰替代泽泻治疗心力衰竭的药效基础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泽兰能否替代泽泻治疗心力衰竭。方法:利用TCMSP筛选泽兰及泽泻有效成分,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有效成分潜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DisGeNET数据库收集心力衰竭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0构建泽兰/泽泻与心力衰竭的交集靶点韦恩图,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PPI网络,Cytoscape 3.9.1软件筛选得到泽兰/泽泻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靶点,并构建“成分-交集靶点”网络。使用Metascape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技术评价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亲和力。结果:泽兰主要作用于HMGCR、CYP27B1等关键靶点,而泽泻作用靶点更为广泛,如PPARA、JAK2等。两者共有关键靶点包括HMGCR、ESR1等,主要参与胆固醇合成、类固醇激素合成等生物学机制。富集通路分析显示,两者在类固醇代谢等方面具有共性,而泽泻更倾向通过调节蛋白磷酸化、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等治疗心力衰竭,泽兰治疗心力衰竭特有靶点CHRM4,显示出泽兰治疗心力衰竭的特有机制可能为调节血压、心肌保护等。结论:泽兰和泽泻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一定共性,但泽泻作用于更多靶点和信号通路,因此可能具有更广泛的药效。鉴于泽泻的肾毒性,建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早期心力衰竭方面可考虑以泽兰替代泽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1-羟化酶缺陷症患者血脂异常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21-羟化酶缺陷症(21-OHD)患者血脂异常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205例21-OHD患者。由病历资料获得患者基本情况、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采用Sanger测序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进行CYP21A2基因分型。描述21-OHD患者血脂异常情况、不同血脂状态21-OHD患者基本情况和相关激素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1-OHD患者血脂异常相关因素。结果:205例21-OHD患者年龄[岁, M( Q1, Q3)]为17.0(8.3,25.0),其中男51例(24.9%)。根据CYP21A2基因分型,Null组16例,A组26例,B组105例,C组27例,D组31例。血脂异常发生率为29.3%(60/205),男女血脂异常发生率分别为37.3%(19/51)和26.6%(41/154)。血脂异常的男性21-OHD患者血总皮质醇水平[nmol/L, M( Q1, Q3)]为0.17(0.06,0.35),体质指数[kg/m 2, M( Q1, Q3)]为25.76(17.01,30.45),均高于血脂正常者[分别为0.04(0.02,0.21)和18.83(16.53,23.88)], P值均<0.05。血脂异常的女性21-OHD患者孕酮水平(nmol/L)、体质指数(kg/m 2)和年龄(岁)[ M( Q1, Q3)]分别为74.40(50.97,98.52)、23.09(21.78,27.78)和23.00(16.50,28.00),均高于血脂正常组[分别为52.81(33.41, 68.85)、21.55(18.63,25.71)和18.00(9.50,25.00)], P值均<0.05。孕酮每升高1 nmol/L,血脂异常的风险增加5.0%[ OR(95% CI):1.05(1.01,1.09)]。 结论:21-OHD患者血脂异常发生率较高,孕酮水平与血脂异常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女性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早期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女性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并探索维生素D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52例自然流产女性为研究组,因非意愿妊娠要求终止早期妊娠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育龄期非妊娠状态的女性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组,比较三组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 3、钙离子及甲状旁腺激素(PTH)的浓度,收集研究组和对照组人工流产后的绒毛组织及蜕膜组织,采用RT-PCR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及1a-羟酶( CYP27B1基因编码)的mRNA表达量,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定位并检测两者的蛋白相对表达量。 结果:研究组血清中维生素D 3浓度[12.4(10.1,17.2) μg/L]均低于对照组[16.7(13.5,21.9) μg/L , P<0.000 1]和正常组[18.9(15.6,26.4) μg/L, P=0.005 6],而血清中钙离子和PTH浓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蜕膜组织中,研究组的 VDR mRNA[0.871 3(0.668 6,1.085 7)]及蛋白表达量[3.0(2.5,4.0)]较对照组的 mRNA[1.102 7(0.897 7,1.357 1)]及蛋白表达量[4.5(3.5,5.5)]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3; P<0.000 1),而 CYP27B1 mRNA及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绒毛组织中,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无论是 VDR还是 CYP27B1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女性早期自然流产可能与低血清维生素D水平有关,低浓度维生素D主要通过下调蜕膜组织中的VDR表达导致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与CYP27B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及血清CHE和H-FABP与S100A12表达水平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肺部感染与25ohd-2c3-1α羟化酶(CYP27B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及血清胆碱酯酶(CHE)、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钙结合蛋白(S100A12)水平表达意义.方法 选取浙江省安吉县人民医院2020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老年CHF患者114例,根据肺部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未感染组(26例/88例);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和病原菌分布情况;分别采用丁酰硫代胆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HE、H-FABP、S100A12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三者对老年CHF患者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检测两组患者CYP27B1基因多态性.结果 老年CHF患者肺部感染患者分离出37株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菌;感染组血清CHE水平比未感染组低(P<0.05),血清H-FABP、S100A12水平比未感染组高(P<0.05);绘制ROC曲线获得CHE、H-FABP、S100A12联合检测诊断老年CHF患者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比各项单独检测高(P<0.05),敏感度88.50%,特异度78.40%;感染组CYP27B1-1260位点AA基因型频率和A等位基因频率与未感染组比更低(P<0.05),CC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与未感染组比更高(P<0.05).结论 老年CHF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多为革兰阴性菌感染,且感染发生后血清CHE呈低表达,H-FABP、S100A12呈高表达,联合检测CHE、H-FABP、S100A12有助于诊断老年CHF患者肺部感染,CYP27B1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老年CHF患者肺部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5-OH维生素D通过调控TGF-β介导的YAP/TAZ核转位机制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抗炎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25-OH维生素D(25-OH vitamin D,25-OH-VD)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neonatal infectious pneumonia,NIP)的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65例NIP患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n=34)和重症组(n=31),另选取同期6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25-OH-VD,白细胞介素-2(inteleukin-2,IL-2)、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IL-1β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维生素 D 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细胞核转化生长因子 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Yes相关蛋白(nucleus-Yes-associated protein,n-YAP)和细胞核转录共激活因子 PDZ 结合基序(nucleus-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with PDZ-binding motif,n-TAZ)通路相关蛋白表达.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人肺上皮细胞构建NIP体外模型,分为Control组、LPS组和LPS+VD组;CCK-8检测细胞活力;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28B1(recombinant cytochrome P450 27B1,CYP27B1)和VDR的mRNA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细胞YAP阳性细胞核数;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YAP/TAZ复合物核转位;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炎性因子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轻症组和重症组患儿血清中IL-2(1.91±0.18 μg/L,2.63±0.27 μg/Lvs 1.05±0.12 μg/L),IFN-γ(1.73±0.13 μg/L,2.18±0.19 μg/Lvs 1.03±0.07 μg/L),TNF-α(1.79±0.08 μg/L,2.38±0.13 μg/L vs 0.97±0.04μg/L)和 IL-1β(2.18±0.07 μg/L,2.59±0.11 μg/L vs 0.96±0.02 μg/L)含量以及 TGF-β(1.67±0.21,2.43±0.42 vs 1.02±0.04),n-YAP(2.08±0.11,4.23±0.37 vs 0.99±0.02)和 n-TAZ(2.47±0.42,4.21±0.58 vs 1.03±0.05)蛋白表达逐渐升高,25-OH-VD(12.57±2.21 μg/L,7.85±2.03μg/L vs 16.76±1.02 μg/L)含量和 VDR(0.73±0.09,0.51±0.06 vs 1.03±0.08)蛋白表达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983~56.782,均P<0.001).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 Control 组相比,LPS 组细胞存活率在 12h(76.23%±0.73%vs 116.72%±2.14%),24 h(57.23%±0.94%vs 125.76%±1.67%)和 48 h(41.23%±0.56%vs 138.56%±1.35%)时显著降低(t=10.342,26.562,37.821);YAP 阳性细胞数(47.35±3.47 个 vs 12.46±1.34 个)和 YAP/TAZ 复合物核转位率(2.56%±0.32%vs 1.01%±0.06%)升高(t=46.362,26.921);IL-2(2.03±0.09 vs 1.03±0.08),IFN-γ(2.07±0.21 vs 1.02±0.04),TNF-α(2.18±0.11 vs 0.99±0.02)和 IL-1β(3.17±0.42 vs 1.03±0.05)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t=28.341,26.713,31.235,47.8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两组间CYP27B1和VDR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2,0.786,均P>0.05).与 LPS 组比较,LPS+VD 组在 12 h(85.23%±0.36%),24 h(79.82%±0.63%),48 h(76.28%±0.72%)的细胞存活率和CYP27B1(4.42±0.14),VDRmRNA(5.13±0.56)表达升高,YAP阳性细胞核数(24.41±3.23个)和 YAP/TAZ 复合物核转位率(1.47%±0.26%)降 低,IL-2(1.21±0.06),IFN-γ(1.13±0.42),TNF-α(1.03±0.37)和 IL-1β(1.61±0.58)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63,19.892,23.145,27.872,26.982,14.762,13.623,18.273,25.314,27.873,22.134,均 P<0.01).结论 血清 25-OH-VD 水平与 NIP 严重程度相关,外源性给予VD补充可通过调控TGF-β介导的YAP/TAZ核转位机制发挥抗炎作用,减轻NIP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