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外发散式冲击波联合深部肌肉刺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体外发散式冲击波(ESWT)联合深部肌肉刺激(DMS)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体外发散式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DMS。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双盲法检测患者的前屈和后伸活动度。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ODI、ADL评分及腰椎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VAS、ODI、ADL评分及腰椎关节活动度均有所改善(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VAS[(1.34±0.31)分]、ODI[(1.7±1.3)分]、ADL评分[(77.38±5.21)分]及腰椎关节活动度改善更为显著( P<0.05)。 结论:体外发散式冲击波联合DMS能明显缓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腰部疼痛,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IH数据共享政策历史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梳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20年发布《NIH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提出的新要求,总结未来科学数据管理和共享的趋势和方向,为我国完善科学数据管理政策体系建设、推进生物医学科学数据共享实践提供启示与参考。方法:采用历史比较分析法,从政策结构和政策内容两个角度对比研究NIH在2003年和2020年发布的两版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结果:新版NIH数据政策呈以下管理趋势:强制性的数据共享、高质量的数据汇交、前瞻性的数据管理和精细化的隐私保护。结论: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以下数据管理建议:一是推动科研资助机构主导的强制化数据共享,二是完善我国科学数据汇交质量评价体系,三是形成前置化的数据管理与共享模式,四是制定人类参与者数据安全共享指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5~18岁过敏性哮喘患儿螨皮下免疫治疗效应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影响5~18岁过敏性哮喘患儿螨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效果的因素并寻找最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2006年12月至2021年11月完成3年以上螨SCIT的688例5~18岁过敏性哮喘患儿的资料,根据疗效分为停药组和未停药组,定义男性、皮肤点刺结果、年龄、每日药物评分(DMS)、视觉模拟量表(VAS)得分和入组季节为自变量,使用R语言建模(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和极端梯度上升模型)分析自变量对结局的影响,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3种模型预测能力,应用德隆检验进行3种模型曲线下面积(AUC)的假设检验。结果:688例过敏性哮喘患儿中男435例、女253例。就诊年龄5~<8岁349例,8~<11岁240例,11~18岁99例。皮肤点刺试验单一螨过敏429例(62.4%)、螨为主且合并其他过敏259例(37.7%)。3年后停药组351例(51.0%)、未停药组337例(49.0%)。DMS 初始时4(3,6)分,3个月3(2,5)分,4个月3(2,5)分,12个月2(1,3)分,3年0(0,1)分。VAS 初始时3.5(2.5,5.2)分,3个月3.2(2.2,4.8)分,4个月2.6(1.4,4.1)分,12个月1.0(0.6,1.8)分,3年0.5(0,1.2)分。3、4、12个月时DMS较初始时下降率分别为0(0,20%),16.7%(0,33.3%),50.0%(31.0%,75.0%);VAS则分别为7.1%(3.2%,13.8%),27.6%(16.7%,44.4%),70.2%(56.1%,82.3%)。688例过敏性哮喘患儿起始治疗季节中春季99例、夏季230例、秋季171例、冬季188例。R语言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DMS 3个月>3分( OR=-3.5,95% CI: -4.3~-2.7, P<0.01)、男性( OR=-1.7,95% CI: -2.3~-1.0, P<0.01)、DMS 4个月下降率>16.7%( OR=-1.6,95% CI: -2.3~-0.8, P<0.01)、DMS 3个月下降率>0( OR=-0.7,95% CI: -1.3~-0.2, P<0.05)对停药可能性大;DMS 12个月下降率>50.0%( OR=0.7,95% CI:0.1~1.3, P<0.05)、VAS 12个月>1.0分( OR=0.9,95% CI:0.3~1.6, P<0.05)、初始VAS<4.0分( OR=1.0,95% CI:0.4~1.6, P<0.01)对停药可能性小。随机森林模型和极端梯度上升模型均显示DMS 3个月>3分(平均减少准确度=30.9、重要性=0.45)对停药影响力最大。随机森林模型AUC 0.900、精确度78.2%、灵敏度84.5%,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为0.891、80.0%、80.0%;极端梯度上升模型0.886、76.9%、84.5%。德隆检验分别比较3种模型AUC均可用于该数据集的预测(均 P>0.05)。 结论:过敏性哮喘需要使用越多的药物控制原发病、开始螨SCIT后越缓慢减少原发病的治疗药物,越有利于3年后停用所有药物。随机森林模型为过敏性哮喘螨皮下免疫治疗效果的最佳预测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端粒蛋白shelterin复合体影响肿瘤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的帽状保护性结构,由双链DNA区和富含G碱基的3′突出端(单链DNA区)及端粒结合蛋白共同构成,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结构。端粒结合蛋白的核心成分,被称为shelterin复合体,可帮助端粒成帽,同时将端粒DNA隐藏于蛋白复合体间,免受DNA修复系统的识别,从而在形成端粒结构、保护染色体末端、维持基因组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shelterin复合体组分的异常会导致端粒功能障碍及染色体末端融合或缺失,严重威胁基因组的稳定性,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作为基因组不稳定性的重要体现形式,双微体(double minute chromosomes,DMs)的形成与端粒的结构功能异常也存在相关性。本文总结了肿瘤细胞中shelterin复合体异常与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关联,试图阐明端粒蛋白参与的肿瘤恶性进展机制,为临床上改善恶性肿瘤预后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Bmal1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Bmal1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65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纳入非糖尿病假手术组(N-S组)10只、非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N-I/R组)10只、非糖尿病+SR8278缺血再灌注组(NS-I/R组)10只;剩余35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取造模成功的大鼠30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糖尿病假手术组(DM-S组)、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DM-I/R组)、糖尿病+SR8278缺血再灌注组(DMS-I/R组),每组10只。6组大鼠按观察项目不同随机分为A、B亚组,每组5只。各组大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其中N-S组和DM-S组仅模拟手术过程,不结扎前降支;NS-I/R组、DMS-I/R组大鼠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前7天开始腹腔注射孤儿核受体Rev-erbα拮抗剂SR8278(50 mg/kg),每天1次×7 d。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后维持灌注24 h,取各组A亚组大鼠,分离出左心室行病理染色检查和心肌超微结构透射电镜观察,分离左心室后的心脏制备病理切片进行心肌梗死灶体积的测定;各组B亚组大鼠,取心尖区心肌组织行Western blot测定心肌Bmal1、Sirt3、Nlrp3及Bnip3蛋白的表达。结果:(1)N-S组和DM-S组未见心肌梗死灶,N-I/R组、NS-I/R组、DM-I/R组、DMS-I/R组心肌梗死灶体积分别为(0.48±0.08)cm 3、(0.34±0.05)cm 3、(0.65±0.06)cm 3、(0.46±0.06)cm 3。与N-I/R组比较,NS-I/R组心肌梗死灶体积较小,DM-I/R组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NS-I/R组比较,DM-I/R组、DMS-I/R组心肌梗死灶体积均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DM-I/R组比较,DMS-I/R组心肌梗死灶体积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心肌组织病理检查:N-S组心肌组织结构完整,心肌细胞排列整齐、致密,细胞质染色均匀;DM-S组心肌纤维排列稍紊乱,细胞质有轻度的肿胀,可见轻度炎性细胞浸润;N-I/R组细胞形态不规则,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或断裂,细胞质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甚至破裂,胞核排列不齐、碎裂和溶解;DM-I/R组心肌病理损伤程度较N-I/R组更重,心肌纤维断裂,心肌细胞崩解,细胞核溶解,染色加深,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与N-I/R组和DM-I/R组相比,NS-I/R组和DMS-I/R组心肌细胞形态和心肌纤维排列有所恢复,炎性细胞浸润大大减少。(3)电子显微镜下心肌组织超微结构:N-S组线粒体形态及数量正常,未见自噬体;DM-S组较N-S组出现自噬小体;N-I/R组心肌细胞中正常线粒体数量减少,线粒体明显肿胀并含有大量自噬体,一些自噬体显示出封装未降解的线粒体结构和残留的细胞成分。与N-I/R组相比,NS-I/R组线粒体结构较完整,线粒体轻度肿胀,损伤较轻;DM-I/R组线粒体嵴结构异常,线粒体嵴分隔、肿胀和溶解,线粒体面积/周长比增加,线粒体自噬功能受损,自噬体增加。与DM-I/R组比较,DMS-I/R组肌纤维排列较为整齐,线粒体中结构异常的线粒体嵴减少,自噬体数量减少。(4)心肌组织Bmal1、Sirt3、Nlrp3及Bnip3蛋白表达水平。与N-S组比较,N-I/R组、NS-I/R组、DM-S组、DM-I/R组、DMS-I/R组Bmal1、Sirt3蛋白的表达呈下降趋势,Nlrp3、Bnip3蛋白的表达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DM-S组比较,DM-I/R组Bmal1、Sirt3蛋白表达下调,Nlrp3、Bnip3蛋白表达上调;DMS-I/R组Nlrp3蛋白表达下调,Bnip3蛋白表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DM-I/R组比较,DMS-I/R组Bmal1、Sirt3、Bnip3蛋白表达上调,Nlrp3蛋白表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Bmal1在大鼠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心肌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3途径诱导线粒体自噬和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首发抑郁障碍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心室晚电位的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障碍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及心室晚电位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观察基线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治疗过程中抑郁缓解程度以及心室晚电位状况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联。对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评估,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进行评估,对于基线心室晚电位的判定采用DMS Lab 3.0心电工作平台晚电位分析系统进行判定(CardioScan 12 NET版本)。对心室晚电位阳性的首发抑郁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研究,考察心室晚电位阳性和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变化及其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联性,探寻心室晚电位的预测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联度。统计分析使用SPSS 20.0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数资料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 结果:通过对400名首发抑郁患者3年的追踪随访,共22.25%(89/400)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基线心室晚电位阳性和阴性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39.46%(58/147)和12.25%(31/2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578, 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基线心室晚电位阳性(与基线心室晚电位阴性组比较, RR=10.78,95% CI=8.34~13.80),有心律失常家族史(与没有心律失常家族史比较, RR=5.23,95% CI=2.41~9.85),基线抑郁症状严重程度高(与基线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低比较, RR=1.73,95% CI=1.25~2.85),首次疗效差且反复入院次数多(与首次疗效好且入院次数少比较, RR=1.11,95% CI=1.04~1.17),起病年龄<20岁(与起病年龄≥20岁比较, RR=1.07,95% CI=1.02~1.93)是首发抑郁症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基线心室晚电位阳性、心律失常家族史、起病年龄小、治疗疗效欠佳者,其3年内需要心内科干预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Methyl-Rad技术对结肠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结肠癌全基因组DNA差异甲基化位点(DMS)及差异甲基化基因(DMG)水平,寻找结肠癌相关甲基化基因。方法: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结肠癌组织标本库中,随机数表法抽取5份结肠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采用甲基化修饰依赖性内切酶测序法(Methyl-Rad)进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Edge R方法筛选DMS,并比较基因组不同功能元件上DMS的分布,对DMS绘制组间甲基化水平差异热图;进一步筛选DMG,对DMG进行Gene Ontology (GO)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功能富集分析。同时,下载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RNA测序数据分析差异表达RNA,将DMG和差异表达RNA共分析获得潜在的结肠癌相关甲基化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焦磷酸测序方法在30对结肠癌和癌旁组织中进行结肠癌相关甲基化基因的双向验证。基因的表达量和甲基化水平在结肠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的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32 999个 CCGG和8 487个CCWGG DMS,其中CCGG和CCWGG的DMS主要分布在内含子区,比例分别为50.47%(67 127/132 999)和48.79%(4 141/8 487)。共发现1 359个CCGG和1 052个CCWGG DMG,对DMG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DMG和差异表达RNA共分析发现113个结肠癌相关基因,其中14个基因在结肠癌组织中呈高甲基化且低表达,99个基因呈低甲基化且高表达。RT-qPCR和焦磷酸测序实验证实MAFA-AS1和MS4A18在结肠癌组织中呈高甲基化且低表达,而SMAD1-AS2、ARHGEF3-AS1和LOC440084则呈低甲基化且高表达,与测序结果一致( P<0.05)。 结论:DNA甲基化为结肠癌提供了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为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鞘氨醇激酶及1-磷酸鞘氨醇信号参与大鼠肝窦微循环保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磷酸鞘氨醇(SphK/S1P)信号通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肝窦微循环的保护作用。方法: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将40只适龄雄性大鼠(购自常州卡文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信封法随机分4组包括,假手术(Sham)组,IRI+等体积生理盐水组(IRI组),IRI+SphK激动剂组(PMA组)和IRI+SphK阻断剂组(DMS组)。建立大鼠IRI模型,通过对SphK/S1P信号激动和阻滞后,应用苏木精-伊红(HE)和细胞凋亡染色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技术观察肝窦间隙、肝窦内皮细胞(LSEC)和肝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及其细胞凋亡程度,酶联免疫吸附(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对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表达进行评价。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行 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HE染色显示SphK激动剂(PMA)可改善缺血肝脏损伤,减轻肝窦异常扩张,LSEC损伤程度得到改善,其阻断剂反而加重LSEC的损伤。与Sham组(3.46±0.27)比较,IRI组大鼠血清S1P升高(4.71±0.42, t=4.336, P<0.05);与IRI组比较,PMA组血清S1P显著升高(36.01±10.13, t=5.347, P<0.01),DMS组血清S1P显著降低(15.83±3.14, t=6.080, P<0.05)。与Sham组[(10.09±1.05)%]比较,IRI组肝脏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28.83±2.06)%, t=14.040, P<0.05];与IRI组比较,PMA组肝脏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13.59±3.02)%, t=7.221, P<0.05],而DMS组肝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61.92±7.72)%, t=7.173, P<0.01]。与IRI组比较,PMA组肝脏S1PR的蛋白表达升高(S1PR:1.65±0.12比2.50±0.09, t=9.930, P<0.05),MPO、ICAM-1的蛋白表达降低(ICAM-1:3.21±0.39比1.52±0.26, t=6.245, P<0.05;MPO:2.51±0.20比1.09±0.13, t=10.310, P<0.05);而DMS组肝脏S1PR的蛋白表达降低(S1PR:1.65±0.12比1.31±0.09, t=3.926, P<0.05),MPO、ICAM-1蛋白表达升高(ICAM-1:3.21±0.39 5.92±0.22, t=7.855, P<0.05;MPO:2.51±0.20比5.21±0.43, t=9.861, P<0.05)。 结论:SphK/S1P信号通过减少细胞凋亡,减少MPO和ICAM-1表达,减少白细胞和LSEC的黏附,从而改善肝窦微循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深层肌肉刺激仪预防高强度抗阻训练后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深层肌肉刺激仪(DMS)对缓解健康成年人高强度抗阻训练后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至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实习及进修人员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试验过程中治疗组脱落4例。两组均通过肱二头肌高强度向心-离心抗阻训练,诱发延迟性肌肉酸痛。在训练后即刻和训练后24 h,治疗组给予DMS干预,对照组给予DMS假干预治疗。在训练前、训练后、即刻干预后、24 h后、24 h干预后分别采用VAS评分、肌骨超声进行评估,观察训练前后不同时间节点的各项观察指标变化情况,对DMS在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方面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即刻干预后,治疗组的VAS评分、RI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24 h干预后,治疗组的VAS评分却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治疗组的RI值仍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即刻干预后,两组的PSV值无统计学差异( P>0.05),而24 h干预后,治疗组的PSV值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血流分级随着时间延长,其值出现显著性改变( P<0.001),其血流分级值由大到小排序:干预后、训练后、24 h干预后、24 h后、训练前。对照组血流分级随着时间延长,其值出现显著性改变( P<0.001),其血流分级值由大到小排序:训练后、干预后、24 h干预后、24 h后、训练前。 结论:DMS能够缓解高强度抗阻训练后即刻出现的局部肌肉酸痛和肌肉僵硬,而对于DMS作用于训练24 h后出现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则无正面影响,反而会加重肌肉酸痛的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阻断程序性死亡配体-1改善糖尿病脓毒症小鼠免疫状态并对肾脏起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阻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对糖尿病脓毒症小鼠免疫状态的改变及肾功能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 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四组:非糖尿病鼠假手术组(Sham组)、糖尿病鼠假手术组(DMS组)、糖尿病鼠脓毒症模型组(DMCLP组)和PD-L1抗体治疗组(anti-PD-L1组),每组6只.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注射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模型建立后继续饲养28 d,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PD-L1抗体治疗组于小鼠CLP后1 h腹腔注射抗PD-L1抗体50 μg/只.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各组小鼠经典单核细胞亚型及其表面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 Ⅱ)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6、TNF-a、IL-10表达,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SCr)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损伤情况.结果 与Sham组和DMS组比较,DMCLP组小鼠经典单核细胞(Ly6Chi单核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其表面MHC Ⅱ表达明显减少,外周血炎症因子IL-6、TNF-α、IL-10水平升高,BUN和SCr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肾脏病理损害加重.与DMCLP组比较,anti-PD-L1治疗组小鼠Ly6Chi单核细胞百分比减少,其表面MHC Ⅱ表达明显增加,外周血炎症因子IL-6、TNF-α、IL-10水平下降,BUN和SCr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肾脏病理损害减轻.结论 PD-L1抗体通过改善经典单核细胞功能而改变糖尿病脓毒症小鼠免疫状态,进而对肾脏起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