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疗法在周围动脉疾病护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运动疗法是周围血管疾病综合治疗中重要的一环,包括步行训练、高强度间歇运动、抗阻力训练等形式。本文从运动强度(运动负荷、运动中跛行严重程度、运动量增加幅度)和运动持续时间(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作息比、每周运动频率、疗程持续时间)等方面进行综述,指出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制订个性化"运动处方",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指导,使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在运动疗法中获得最大益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全导联可穿戴式动态心电监护设备观察高强度体能训练的心率变异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新型可穿戴式全导联动态心电监护设备观察高强度体能训练前后的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变化。方法:入选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石家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保障系统内部某训练基地受试者144例,其中男105例,女39例,年龄(35.1±3.5)岁,连续穿戴动态心电监护衣48 h并在此期间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训练前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包括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 min 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SDANN指数和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值(RMSSD)、低频、高频及超低频等。结果:共计131例受试者完成全程动态心电图监护分析,平均总监护记录时间(43.87±?.09) h。训练前总的心律失常发生率20.6%(27/131),室性早搏发生率4.6%(6/131),房性早搏发生率9.9%(13/131),训练后有19.1%(25/131)仍存在心律失常,仍有室性早搏3.8%(5/131),房性早搏8.4%(11/131),未见ST-T改变,无新发心律失常。体能训练阶段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非高强度训练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40)。训练后平均心率、最大心率均高于训练前[(74.66±9.91)次/min对(71.45±7.42)次/min, P=0.003][(144.86±23.55)次/min对(131.75±15.14)次/min, P<0.001]。SDNN、SDANN、SDANN指数和RMSSD均高于训练前日常工作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可穿戴式全导联动态心电监护观察到高强度体能训练对心律失常影响不大,但可增加心率变异性,改善心脏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督导下间歇性高强度运动训练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体适能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督导下间歇性高强度有氧训练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体适能的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47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数字抽签随机分为高强度运动训练的干预组(24例)和不进行任何干预的对照组(23例)。高强度运动训练的干预组所有运动训练均在督导下进行,训练隔日1次,持续10周,每次有氧训练40 min,运动负荷为30 s高强度运动(静息摄氧量+80%储备摄氧量),后30 s低强度运动(静息摄氧量+50%储备摄氧量),并循环往复。干预前后采用心肺运动试验、生物阻抗法、稳态模型法评估体适能、身体成分和胰岛素敏感性(HOMA-2 IS)。 结果:10周后,干预组较对照组患者峰值摄氧量[(23.60±4.10)ml·kg -1·min -1比(21.02±4.61)ml·kg -1·min -1, P<0.05]、无氧阈点摄氧量[(14.05±1.64)ml·kg -1·min -1比(12.05±2.26)ml·kg -1·min -1, P<0.01]、无氧阈点氧脉搏[(10.66±2.55)ml/min比(9.30±1.86)ml/min, P<0.05]均提高;Ln(100·HOMA-2 IS)[4.55±0.4比4.2±0.5( P<0.01)]亦改善,而身体成分在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校正年龄和体质指数后,47例患者基线水平的峰值摄氧量和Ln(100·HOMA-2 IS)呈线性相关( r=0.376, P<0.05);但校正体质指数变化后,峰值摄氧量的变化和Ln(100·HOMA-2 IS)变化无线性相关( r= 0.05, P>0.05)。 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经10周间歇性高强度运动训练可提高体适能。体适能的提高不仅源自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也与受试者心脏功能的改善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阻力运动强度在衰弱老年人中剂量-效应关系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抗阻力运动强度在衰弱老年人中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关于衰弱老年人抗阻力运动剂量-效应关系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在提取资料与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0篇符合条件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454例衰弱期及衰弱前期老年人。经Meta分析,抗阻力运动的训练强度与衰弱老年人的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功能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无论是低强度还是高强度抗阻力运动,均可以显著增加衰弱老年人的腿部肌肉力量( MD=4.58,95% CI 3.34~5.82, P<0.05)和肌肉耐力( MD=12.27,95% CI 6.54~17.99, P<0.05)。而高强度抗阻力运动相比低强度抗阻力运动,增加衰弱老年人的腿部肌肉力量( MD=7.97,95% CI 0.85~15.09, P<0.05)和肌肉耐力( MD=6.94,95% CI 5.21~8.66, P<0.05)的优势更明显。综合椅子坐立试验和爬楼梯测试的结果分析发现,低强度抗阻力运动对衰弱老年人的身体功能改善并无明显优势,而高强度抗阻力运动则可以显著改善衰弱老年人的身体功能( MD=-5.8,95% CI -7.31~-4.29, P<0.05; MD=-1.20,95% CI -2.17~-0.23, P<0.05)。 结论:抗阻力运动可以显著改善衰弱老年人的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及身体功能,高强度抗阻力运动比低强度抗阻力运动效果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深层肌肉刺激仪预防高强度抗阻训练后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深层肌肉刺激仪(DMS)对缓解健康成年人高强度抗阻训练后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至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实习及进修人员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试验过程中治疗组脱落4例。两组均通过肱二头肌高强度向心-离心抗阻训练,诱发延迟性肌肉酸痛。在训练后即刻和训练后24 h,治疗组给予DMS干预,对照组给予DMS假干预治疗。在训练前、训练后、即刻干预后、24 h后、24 h干预后分别采用VAS评分、肌骨超声进行评估,观察训练前后不同时间节点的各项观察指标变化情况,对DMS在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方面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即刻干预后,治疗组的VAS评分、RI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24 h干预后,治疗组的VAS评分却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治疗组的RI值仍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即刻干预后,两组的PSV值无统计学差异( P>0.05),而24 h干预后,治疗组的PSV值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血流分级随着时间延长,其值出现显著性改变( P<0.001),其血流分级值由大到小排序:干预后、训练后、24 h干预后、24 h后、训练前。对照组血流分级随着时间延长,其值出现显著性改变( P<0.001),其血流分级值由大到小排序:训练后、干预后、24 h干预后、24 h后、训练前。 结论:DMS能够缓解高强度抗阻训练后即刻出现的局部肌肉酸痛和肌肉僵硬,而对于DMS作用于训练24 h后出现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则无正面影响,反而会加重肌肉酸痛的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强度吸气肌抗阻训练对支气管扩张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高强度吸气肌抗阻训练对支气管扩张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PowerBreak型吸气肌训练器进行吸气肌抗阻训练,训练时将吸气阻力值设定为70%最大吸气压(MIP)水平,重复呼吸30次为1组,每天训练2组,每周训练3 d,连续训练8周;对照组同期也进行吸气肌抗阻训练,但吸气阻力值设定为10%MIP水平,其它训练参数及疗程同观察组。于干预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肺功能、呼吸肌力量和耐力、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情况等进行评定。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观察组MIP[(144.7±15.8)cmH 2O]、6 min步行测试(6MWT)距离[(685.0±98.3)m]明显增加,6MWT测试时的心率[(121.6±6.9)次/min]及主观疲劳感觉评分[(11.6±2.0)分]明显下降,莱斯特咳嗽问卷(生活质量问卷)中的社会维度评分[(5.75±1.08)分]明显升高;对照组干预后上述各项指标结果均无显著变化( P>0.05)。 结论:高强度吸气肌抗阻训练可显著改善支气管扩张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运动训练对卒中后抑郁大鼠PTEN诱导的炎症通路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或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卒中后抑郁(PSD)模型大鼠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诱导的炎症通路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运动训练治疗PS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PSD组、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组和和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组。除SHAM组以外,通过阻塞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诱导脑缺血90 min后再灌注(reperfusion),然后给予慢性不可预测的温和刺激(CUMS)以诱导大鼠抑郁样行为。造模成功后24 h,MICT组和HIIT组大鼠开始行28 d对应强度的跑步训练,期间以每周测得的乳酸阈值和最大速度为标准调整跑台速度。SHAM组仅分离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不做插线处理,也不给予CUMS。分别于造模成功后24 h及最后1次运动训练后24 h,采用糖水消耗试验(SPT)、强迫游泳试验(FST)检测大鼠的抑郁情况;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肿瘤抑制因子PTEN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炎症小体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关键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PSD组大鼠FST中的不动时间明显增加( P<0.05),SPT中的糖水消耗量明显减少( P<0.05);与PSD组相比,MICT组和HIIT组大鼠的不动时间明显减少( P<0.05),糖水消耗明显增多( P<0.05),表明运动训练后大鼠的抑郁程度减轻。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显示,与PSD组相比,MICT组和HIIT组大鼠脑缺血侧海马区的PTEN、NF-κB及NLRP3表达均明显减少( P<0.05),且HIIT组PTEN、NF-κB及NLRP3表达均明显低于MICT组( 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与PSD组相比,MICT组和HIIT组海马齿状回(DG)的Caspase-3表达明显减少( P<0.05),且HIIT组的Caspase-3表达明显低于MICT组。 结论:运动训练通过抑制PTEN、NF-κB、NLRP3通路的激活,减少海马DG区凋亡蛋白的表达,减轻卒中后抑郁大鼠抑郁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HIIT的抗抑郁作用较MICT更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荷体能训练对提升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阳刚之气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针对目前我国中学生普遍缺乏阳刚之气而教育方法短缺的问题,探讨抗荷体能训练对提升中学生阳刚之气的干预效果。方法:以不同城市的2所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的12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随机对照设计分为1个对照组和2个试验组。对照组(40人)实施了14周青少年航空学校的常规体能训练干预,2个试验组实施了14周的抗荷体能训练干预。但由于2所学校排课上的客观差异,试验1组(40人)每周抗荷体能训练干预时长为390 min,试验2组(47人)为295 min。干预前后分别对试验组及对照组的阳刚之气主、客观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干预后2个试验组学生唾液睾酮的平均含量均明显升高,干预后试验1组唾液睾酮平均含量为(243.88±25.31)pmol/L,试验2组唾液睾酮平均含量为(208.10±25.01)pmol/L,与干预前试验1组的(161.72±28.10)pmol/L和试验2组的(193.28±25.13)p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对照组唾液睾酮平均含量为(203.21±25.39)pmol/L,与干预前的(203.48±27.85)p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试验1组的阳刚之气问卷得分与干预前比较有上升趋势,干预后对照组与干预前比较则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1组唾液睾酮平均含量前后差值[(82.16±35.20)pmol/L]与试验2组[(14.82±9.57)pmol/L]比较,试验1组阳刚之气问卷得分前后差值[(2.44±18.21)分]与试验2组[(-4.91±11.93)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抗荷体能训练对提升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的阳刚之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抗阻训练与高强度训练时长可能是影响提升效果的主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运动对男青年BMD、肌肉适能和肌骨共调节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比较 8 周抗阻联合高强度间歇同期训练、单独高强度间歇训练和单独抗阻训练对男青年骨密度、肌肉适能以及血清肌骨共调节因子骨钙素和鸢尾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 39 名男青年,随机分为抗阻训练(RT)、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和抗阻联合高强度间歇同期训练(CT)三组后,分别进行为期 8 周的运动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 48h测试受试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体成分、最大摄氧量、肌肉力量、爆发力以及血清骨钙素和鸢尾素水平.结果 三种运动干预均能显著提高男青年的瘦体重,但只有HIIT(P<0.01)和CT干预(P<0.05)能显著降低男青年的体脂率;三种运动干预均能显著提高男青年的股骨BMD,但只有HIIT(P<0.05)和RT(P<0.05)干预能显著提高男青年的腰椎BMD;RT和CT干预能显著提升男青年的卧推、硬拉、划船、深蹲的最大力量(P<0.01)和反向纵跳高度(P<0.01),而HIIT干预只能显著提升深蹲的最大力量(P<0.01);三种运动干预均能显著提高男青年的血清鸢尾素和骨钙素水平.结论 三种运动干预均能增加男青年的瘦体重、股骨BMD以及血清肌骨调节因子鸢尾素和骨钙素水平,但CT对腰椎BMD的提升效果小于HIIT和RT,而RT和CT对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提升效果大于HII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指屈肌的血流限制训练与高强度抗阻训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先前的研究表明,经过五到十周的训练,手指屈肌的力量和耐力显著提高.然而,高强度训练(HIT)可能会增加上肢受伤的风险.本研究比较了低强度训练(LIT)联合血流限制(BFR)训练作为HIT替代方案的效果.受试者为13名低中级攀岩者,年龄中位数为32.6岁.所有人完成了为期两到五周的指力板上的等长屈指训练.研究设计采用交叉设计,包括进行10次LIT+BFR训练练习,负重为最大负重的30%或进行HIT训练,负重为最大负重的60%,但无BFR.训练包括双臂进行两个阶段共六组的训练,每个阶段由三个连续组组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