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发展规律及重要节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本研究采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过去50年来综合评价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研究领域的文献,探讨PBL发展规律及其发展中重要的时间和文献。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WOS)引文数据库1970至2019年关于PBL研究的所有经同行评议的期刊文章。运用R软件中科学知识图谱分析Bibliometrix包进行如下分析:PBL的文献年增长规律、文献累积增长规律、文献被引情况及排名前30的重要文献。据此探索PBL研究领域发展规律、重要时间和文献节点。结果:经过文献清洗,最终纳入2 401篇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按照学科发展规律,PBL研究经历了3个时期,即PBL研究诞生期(时期Ⅰ)、PBL研究发展初期(时期Ⅱ)和PBL研究大发展期(时期Ⅲ),目前正处于大发展期;在发展过程中,1983年、1986年、1993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11年、2012年和2014年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时间节点,出现了5篇推动PBL发展的重要文献(ALBANESE MA,1993,ACAD MED;VERNON DTA,1993,ACAD MED;NORMAN GR,1992,ACAD MED;BARROWS HS,1986,MED EDUC;HMELO-SILVER CE,2004,EDUC PSYCHOL REV)。结论:目前,PBL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完善,正处于大发展期,也是运用推广的重要时期;PBL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教授和学习临床技能或其他实践性强的学科的重要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盆腔迭代锥形束CT图像的剂量学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利用盆腔迭代锥形束CT(CBCT)图像用于治疗计划剂量计算的可行性分析,为自适应放疗提供图像保障。方法:使用Varian Halcyon 2.0环形加速器对CIRS 062 M模体(CIRS, Norfolk, VA, USA)进行扫描,测量其不同散射条件下的CT值并计算其平均值,建立锥形束CT-电子密度转换曲线(iterative Cone-beam CT to electron density,ICBCT-ED)。采集CIRS 002PRA盆腔调强专用模体的CT和不同位置的ICBCT图像,设计基于CT图像的VMAT计划,移植至ICBCT图像上,重新进行剂量计算,比较靶区、危及器官及三维体积剂量 γ通过率的差异。以患者实际治疗计划为基准,回顾性分析10例盆腔患者全流程三维剂量 γ通过率的差异。 结果:无散射体的孤立模式与全散射中心位置的CT值偏差较大,最大偏差144 HU。其他全散射位置与中心位置CT值相近,最大偏差<50 HU。基于盆腔模体不同位置处的ICBCT图像的计算结果,无论靶区还是危及器官的剂量偏差均<1 Gy。与基于CT图像的计划相比,基于ICBCT图像的三维剂量 γ通过率1%/1 mm和2%/2 mm的平均值分别为(88.86±1.18)%和(98.38±0.89)%。10例盆腔肿瘤患者2%/2 mm和3%/3 mm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90.03%~95.43%和93.58%~97.78%。最差结果为膀胱过充盈引起的外轮廓变化造成的剂量差异,2%/2 mm和3%/3 mm的三维剂量通过率仅为85.90%和92.90%。 结论:在足够的散射条件下,重建ICBCT-ED转换曲线,利用Halcyon直线加速器的ICBCT图像进行治疗计划设计,其精度是可以满足临床应用的标准的,为将来的自适应放疗提供了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77Lu-奥曲肽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肾脏吸收剂量估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估算 177Lu-奥曲肽( 177Lu-DOTA-TATE)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肾脏所受吸收剂量,评估辐射安全并指导治疗。 方法:177Lu-DOTA-TATE治疗患者行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平面显像,勾画计数全身和肾脏区域并转换为活度,构建时间-活度单指数曲线方程,计算全身/肾脏的有效半衰期和累积活度,以MIRD(medical internal radiation dose)方法估算肾脏的吸收剂量。 结果:总共11名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进行了18例次 177Lu-DOTA-TATE药物治疗,全身和肾脏的有效半衰期分别为(20.0~99.8)和(38.2~75.2)h,平均有效半衰期分别为(57.3±21.4)和(53.1± 2.5)h;肾脏所吸收的剂量为(0.25~1.48)mGy/MBq,平均吸收剂量为(0.90±0.31)mGy/MBq。患者单次疗程肾脏受到的吸收剂量最小1.8 Gy,最大9.6 Gy,多个疗程肾脏受到最大吸收剂量21.7 Gy。 结论:准确估算 177Lu-DOTA-TATE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危险器官肾脏吸收剂量,结果低于耐受剂量限值,有望为患者的精准化治疗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数字疗法在儿童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DTx)这一新兴行业。相较于传统疗法的局限性,DTx的优势使其成为儿童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新的治疗策略。数字疗法联盟定义了DTx并规定了DTx产品应遵守的核心原则。对于用户、提供者、支付方以及企业,DTx都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DTx的适应证广泛,目前在儿童神经康复领域,DTx主要适用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认知障碍、癫痫及视觉障碍等疾病的康复。巨大的优势和价值是DTx兴起和快速发展的主要内因,但DTx的成熟将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相信在众多外力的推动下,DTx行业将会抓住机遇赢得挑战,为儿童神经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产首台质子治疗装置治疗计划系统建模与验证调试方法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介绍国产首台质子治疗装置配套治疗计划系统(未取得注册证的Raystation10B科研版)建模与初步剂量验证的方法与结果。并通过剂量验证结果分析验证建模精度。方法:治疗计划系统(TPS)建模方法主要包括积分深度剂量(integrated depth dose,IDD)曲线的采集与建模、空气中束斑采集与建模、通过扫描点距为2.5 mm、照射野为10 cm × 10 cm的方野来进行绝对剂量标定建模。本研究通过测量3种不同复杂程度案例的剂量分布并与TPS的剂量分布对比,验证和分析建模精度并给出机器束流参数的要求和调试建议。结果:TPS模型拟合的低能区IDD曲线峰值比实际测量值偏低,中高能区拟合的较好。所有能区射程都拟合准确。3种不同复杂程度案例实际测量与治疗计划靶区平均剂量偏差都在±5%(国家型式检测标准)以内,高剂量梯度区域位置偏差(DTA)都<3 mm。结论:该治疗计划系统的建模精度总体上满足测量验证的要求。但由于TPS模型中蒙特卡罗模拟的IDD分辨率低且低能区布拉格峰非常尖锐,低能区IDD建模拟合精度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示踪病毒工具在小鼠视觉环路各级神经元功能和形态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病毒工具研究视网膜到脑的神经环路中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细胞之间的联系方式,并根据其示踪方向性和跨细胞突触性质,探索其用于研究视觉环路中细胞形态和连接分布情况。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周龄实验小鼠随机分组,每组4只。野生型C57BL/J小鼠用于荧光金、腺相关病毒(AAV)、伪狂犬病毒(PRV)和1型单纯疱疹病毒129株(H129)示踪实验;转基因鼠 GAD2- Cre小鼠用于AAV的示踪实验;转基因鼠 Thy1- Cre小鼠用于狂犬病毒(RV)跨单突触示踪实验。病毒方向选择性示踪:(1)逆向示踪 在小鼠双侧上丘注射逆向神经示踪剂荧光金、AAV、PRV或RV,在特定时间点处死小鼠并取视网膜铺片,观察投射到脑的视网膜细胞形态分布和数量;(2)顺向示踪 在小鼠玻璃体腔注射H129等顺向示踪剂,在相应时间点取小鼠的大脑切片,观察视网膜投射到脑的细胞形态分布和数量。 结果:逆向标记中,荧光金标记到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比AAV标记到的数量更多,但AAV标记的神经节细胞有更多细胞突起的精细结构,荧光金仅能标记细胞的胞体。玻璃体腔注射H129和视觉投射脑区定位注射PRV能跨多突触后显示环路中串联起来的细胞分级投射。跨单突触示踪病毒,RVG缺失的重组RV在结合辅助病毒后,可有效逆向跨1个突触,标记下一级的细胞。结论:AAV病毒通过其携带的荧光蛋白可研究细胞精细的形态学特征。H129、PRV和RV可用于研究视觉环路中神经连接。结合Cre/loxP、Caspase-3、DTA、Gcamp等基因元件技术,病毒工具能精确调控表达特定类型细胞的功能,同时进行非常细致的视觉功能和形态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TA突变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DTA(DNMT3A、TET2、ASXL1)突变在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80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患者的150种基因突变情况,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80例AML患者中,有83例(46.1%)患者检出DTA基因突变.与无DTA突变组相比,DTA突变组患者年龄更大(P<0.001).DTA突变型组较无DTA突变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S)及无病生存时间(DFS)均明显缩短(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P<0.001)、伴DTA突变(P=0.018)、预后中等(相对于预后良好)(P=0.005)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DTA突变的AML患者年龄偏大,中位OS和中位DFS时间短,预后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DTA突变与血栓栓塞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DTA(DNMT3A、TET2和ASXL1)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DTA突变与血栓栓塞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2年9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确诊的62例初诊MPN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检测技术对35种MPN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分析MPN患者DTA突变情况及其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结果:75.8%(47/62)的患者可检测出非驱动基因突变,每个患者的平均突变数为 1.08 个,发生突变的非驱动基因主要有 TET2(38.7%,24/62)、DNMT3A(9.7%,6/62)及 ASXL1(6.5%,4/62).62例MPN患者中31例(50.0%)检出DTA基因突变,主要与驱动基因伴随出现;≥60岁的MPN患者DTA突变率明显高于<60岁的患者(P=0.039).存在DTA突变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为58.1%(18/31),明显高于无DTA突变的MPN患者(19.4%,6/31)(P=0.002).发生血栓栓塞的患者的TET2基因突变率为66.7%(16/24),显著高于未发生血栓栓塞患者的TET2基因突变率(21.1%,8/38)(P=0.00).结论:MPN患者DTA突变发生率较高,主要与驱动基因突变伴随发生.DTA突变的MPN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高于无DTA突变的患者,尤其是伴有TET2突变的老年患者需警惕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Halcyon 3.0双等中心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在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可行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评估基于Halcyon 3.0直线加速器设计的双等中心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在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患者16例,分别基于Halcyon 3.0直线加速器设计双等中心计划和Truebeam加速器设计常规单等中心计划,统计两种计划的靶区适形度(CI)、均匀性(HI)和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等剂量学参数,对比分析Halcyon 3.0双等中心计划的剂量学表现.使用ArcCHECK和Portal Dosimetry两种剂量验证工具评估Halcyon 3.0双等中心计划射束输送的精准性.结果:Halcyon双等中心计划和Truebeam单等中心计划具有相似的计划质量.靶区的CI、HI、2%靶区体积的受照剂量(D2%)及98%靶区体积的受照剂量(D98%)等剂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alcyon 3.0双等中心计划的机器跳数相比于Truebeam单等中心计划平均机器跳数增加366 MU,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lcyon 3.0双等中心计划对于危及器官的保护全面优于Truebeam单等中心计划,其中Halcyon 3.0双等中心计划和Truebeam单等中心计划的20 Gy剂量覆盖的左侧肺体积(V20)分别为(20.41±1.56)%和(24.88±2.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13,P<0.05),其他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剂量容差(DT)/距离一致性(DTA)设置为2%/2 mm时,Halcyon 3.0双等中心计划在ArcCHECK和Portal Dosimetry平台的验证γ通过率分别为97.6%~98.9%和98.1%~100%;DT/DTA设置为3%/3 mm时,Halcyon 3.0双等中心计划在ArcCHECK和Portal Dosimetry平台的验证γ通过率分别为99.1%~100%和99.7%~100%,Halcyon 3.0双等中心计划射束输送精度符合临床治疗验证标准.结论:Halcyon 3.0双等中心IMRT计划在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放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计划剂量输送精准性高,靶区剂量充分、均匀、适形度良好,同时能够较好地限制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生物制剂在狼疮肾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LN是SLE严重的临床表现.随着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等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患者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1].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ACR[2],EULAR联合欧洲肾脏学会-欧洲透析和移植学会[3](European Renal AssociationEuropean Dialysis and Transplant Association,ERA-DTA)相继推出LN的诊疗指南,规范了Ⅲ、Ⅳ活动性LN的诱导缓解期和维持缓解期的治疗方案.但LN患者仍然面临完全缓解率低、维持缓解期长、复发率高等诸多问题.随着对LN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针对特定靶点的免疫治疗成为可能,一系列用于探索生物制剂治疗LN的临床试验陆续开展,本文将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