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下的住院病案首页质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通过对住院病案首页质控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改进,提升住院病案首页填报质量,保证住院病案首页数据统计的准确性.方法 对2022年1月1日-2022年3月31日出院的12 971份住院病案首页进行回顾性质控,通过PDCA质控循环管理后,再对2023年1月1日-2023年3月31日12 529份病案进行质控,追踪质控效果.将收集到的两组数据用SPSS 2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对两组的各项缺陷率进行比较,采用x2检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通过质控并提出措施进行改进,住院病案首页的总体缺陷率由24.45%下降到10.51%,P<0.001.患者信息由10.43%下降到4.53%,其中地址不详由3.95%降到2.08%,职业不符由3.56%降到1.72%,出生地、籍贯错误由3.36%降到1.10%;与诊断相关内容由5.48%下降到3.20%,其中主要诊断选择错误缺陷率由2.51%下降到1.72%,病理信息遗漏由0.86%下降到0.31%,出院转归错误由0.73%下降到0.22%;手术操作相关内容由3.25%下降到0.93%,其中手术级别错误由1.26%下降到0.44%,主要手术操作错误由1.06%下降到0.28%,手术顺序错误由0.97%下降到0.22%,其他手术操作错误由0.48%下降到0.20%;其他相关内容由5.72%下降到2.76%,其中签名不完整由4.42%下降到2.69%,单病种管理缺陷率由1.60%下降到0.44%,临床路径管理错误由0.60%下降到0.22%.结论 改进质控体系后住院病案首页填报质量得到提升,但是仍需要完善质控措施,特别是需要建立各部门人员之间的协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XCR1、ESM-1及IGFBP-2与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疾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血清趋化因子受体1(CXCR1)、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疾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阜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COPD患者325例,根据肺部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及未感染组.比较两组入院时的血清CXCR1、ESM-1、IGFBP-2水平及常规感染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感染组上述指标的关系.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入院时的CXCR1、ESM-1、IGFBP-2水平.对感染组患者跟踪随访6个月或死亡止,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亚组及死亡亚组,比较两亚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清CXCR1、ESM-1、IGFBP-2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上述指标对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325例COPD患者包括感染组109例及未感染组216例.感染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清CXCR1、ESM-1、IGFBP-2、CRP、PCT水平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入院时的血清CXCR1、ESM-1、IGFBP-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感染组入院时的血清CRP水平与CXCR1、ESM-1水平呈正相关(P<0.05).随访期间感染组死亡19例(17.43%),存活90例(82.57%),死亡亚组入院时的血清CXCR1、ESM-1、IGFBP-2水平高于存活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CXCR1、IGFBP-2水平预测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死亡具有一定局限性(AUC=0.636、0.769),ESM-1的预测效能较好(AUC=0.827),CXCR1+ESM-1+IGFBP-2三项联合诊断的预测效能最佳(AUC=0.904).结论 血清CXCR1、ESM-1、IGFBP-2水平在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方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心脏磁共振评价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同左心室构型的心肌组织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分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不同左心室构型的心肌应变、native T1值及T2值,研究CKD患者不同左心室构型的心肌组织特征.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CKD患者114例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对照组)30例.扫描序列包括心脏电影序列、T1 mapping及T2 mapping序列.根据左心室重构指数(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dex,LVRI)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将患者分为左心室正常几何构型(n=43)、向心性重构(n=22)、向心性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n=20)和离心性LVH(n=29)共四组.利用心脏后处理软件CVI 42测量受试者的左心室心肌应变及应变率,包括周向、径向和纵向的整体应变、收缩期整体应变率、舒张期整体应变率,以及native T1值和T2值.分析不同左心室构型患者的心肌组织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左心室心肌应变参数、native T1值及T2值与生理变量的关系.结果除左心室正常构型组的整体周向应变[?18.40%(3.30%)vs.?19.71%±1.66%,P=0.063]、整体径向应变(30.63%±7.03%vs.34.07%±4.61%,P=0.324)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KD患者的其余心肌应变参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应变分析结果显示离心性LVH组的整体径向应变(22.02%±8.31%)最低;向心性LVH组的整体周向应变(?14.42%±3.24%)和整体纵向应变(?9.55%±2.79%)最低.应变率分析结果显示离心性LVH组的收缩期整体周向应变率[(?0.84±0.25)s?1]、舒张期整体周向应变率[(0.73±0.29)s?1]、收缩期整体径向应变率[(1.25±0.46)s?1]和舒张期整体径向应变率[(?1.18±0.50)s?1]最低;向心性LVH组的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率[(?0.62±0.16)s?1]和舒张期整体纵向应变率[(0.53±0.14)s?1]最低.向心性重构组的native T1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85.50(85.25)ms vs.(1262.53±38.18)ms,P=0.083];离心性LVH组的native T1值最大,显著高于对照组[(1351.10±58.49)ms vs.(1262.53±38.18)ms,P<0.001].与对照组相比,四个患者组的T2值均显著升高(P均<0.05),离心性LVH组的T2值[(54.86±8.71)ms]最大.不同组CKD患者的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ative T1值的独立决定因素是血红蛋白含量(校正的R2=0.216,β=?0.442,P<0.001)和血清肌酐(校正的R2=0.216,β=?0.220,P=0.010).结论CKD患者的心肌应变降低、native T1值及T2值增加,离心性LVH患者的心肌组织特征改变最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戒烟门诊医务人员戒烟行为改变技术使用情况及其与戒烟成功率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背景 戒烟行为改变技术(BCTs)是指可以改变参与者吸烟行为的干预内容的明确表述,目前尚缺乏研究探索我国戒烟门诊医务人员BCTs使用现状.目的 了解我国戒烟门诊医务人员戒烟相关BCTs使用情况,并探讨医务人员BCTs使用情况、感知效果与所在门诊戒烟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于2022年2月—2023年3月,通过"问卷星"向我国戒烟门诊医务人员发放线上问卷,调查其44项戒烟相关BCTs使用情况、感知效果、所在门诊的戒烟成功率,以及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特征.采用分层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医务人员BCTs使用项数、感知效果对所在门诊戒烟成功率的影响及二者间的交互作用,采用简单斜率分析进一步检验BCTs使用项数和感知效果的交互作用.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 285 份.285 名戒烟门诊医务人员平均使用BCTs项数为(29±13)项,对BCTs的感知效果平均评分为(3.15±0.96)分,所在戒烟门诊的平均戒烟成功率为(37.0±24.3)%.不同最高学历、所在门诊追踪吸烟者戒烟效果情况医务人员的BCTs使用项数、感知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戒烟门诊工作年限、医院职务、所在门诊追踪吸烟者戒烟效果情况医务人员的所在门诊戒烟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戒烟门诊工作年限、医院职务、所在门诊是否追踪吸烟者戒烟效果 3 项变量后,医务人员BCTs感知效果能正向预测戒烟门诊的戒烟成功率[b(95%CI)=10.070(7.066~13.075),P<0.05],而BCTs使用项数不是戒烟门诊戒烟成功率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纳入BCTs使用项数×感知效果后,模型对戒烟门诊戒烟成功率的解释度增加2.2%,BCTs感知效果[b(95%CI)=11.711(8.548~14.874),P<0.05]、BCTs使用项数×感知效果[b(95%CI)=2.921(0.958~4.884),P<0.05]对戒烟成功率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医务人员戒烟相关BCTs使用情况对所在门诊的戒烟成功率有明显影响,且BCTs使用项数、感知效果对戒烟成功率的影响有明显交互作用.未来需要完善戒烟门诊干预技术培训方案,实现干预技术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落实,以帮助更多的吸烟者成功戒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疲劳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术后疲劳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8月在我院心脏外科行CABG的145例患者为研究,随访过程中剔除18例,最终共纳入124例患者.分别在出院前1 d及出院后1、2、4个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多维疲劳量表(multidimensional fatigue inventory-20,MFI-20)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术后疲劳水平进行追踪调查,利用潜类别增长模型(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LCGM)识别潜在的术后疲劳轨迹类别,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疲劳轨迹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术后MFI-20得分随时间呈下降趋势(F=310.039,P<0.001),得分从出院前1 d(58.44±8.65)分降至出院后4个月(36.92±9.89)分;最终识别出3种术后疲劳轨迹类别,根据其特征分别命名为中至轻度明显下降组、中度缓慢下降组、重至中度缓慢下降组,分别占比53.2%、32.3%、14.5%.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心肌梗死病史、有无脑卒中病史、NYHA心功能分级、术后ICU停留天数、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术后疲劳轨迹类别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ICU停留天数、有无心肌梗死病史、NYHA心功能分级、有无脑卒中病史、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CABG患者术后疲劳轨迹类别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o结论CABG患者术后疲劳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变化轨迹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积极改善可控因素,缓解患者术后疲劳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TBSS方法对急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脑白质改变的扩散峰度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研究急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变化特点,探讨DKI在mTBI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分析2018年1月至12月于我院就诊的27例mTBI患者和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27例健康志愿者的临床及DKI影像数据,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方法分析mTBI组和对照组存在差异的脑区及其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值、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AK)值、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RK)值、峰度各向异性(kurtosis fractional anisotropy,KFA)值.结果 mTBI组左侧上纵束-颞叶部FA值(0.450±0.048)低于对照组(0.480±0.028,t=-2.253,P=0.0285);mTBI组胼胝体辐射线枕部AK值(0.68±0.05)低于对照组(0.72±0.05,t=-2.407,P=0.0197);mTBI组右侧扣带束海马部RK值(0.89±0.15)低于对照组(0.99±0.18,t=-2.044,P=0.0460);mTBI组右侧丘脑前辐射、右侧扣带束的扣带皮层部、右侧下额枕束、右侧下纵束、右侧上纵束-颞叶部KFA值[(0.49±0.19)、(0.50±0.32)、(0.48±0.30)、(0.49±0.03)、(0.54±0.59)]均低于对照组[(0.51±0.13)、(0.52±0.20)、(0.50±0.02)、(0.51±0.26)、(0.57±0.46),t=-2.15、-2.95、-2.37、-2.38、-2.25,P均<0.05];mTBI组MK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I参数可作为评估急性mTBI患者脑白质改变的神经影像生物标志物,可揭示脑白质微结构的微小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1-2020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5 期数据,纳入12401 名60 岁及以上老年人,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和双重差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显著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模型结果显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生理健康状况(P<0.01)和心理健康状况(P<0.01)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老年人作用显著(P<0.01).结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助于改善我国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且存在群体异质性;应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进而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以应对老龄化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胎儿宫内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产前诊断及宫内感染胎儿妊娠结局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2016-2021年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人巨细胞病毒(HCMV)胎儿宫内感染率,以及宫内感染胎儿的超声表现和妊娠结局.方法 对4 685例行羊水穿刺孕妇的羊水标本进行HCMV-DNA检测,并回顾性分析部分病例的HCMV-IgG和IgM检测结果,对11例DNA阳性病例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超声检查并追踪妊娠结局.结果 4 685例羊水标本中4 674例HCMV-DNA阴性,其中2 076例孕妇中26例血清HCMV IgM阳性,1 482例中IgG阳性1 454例.11例孕妇羊水HCMV-DNA阳性,对 11例孕妇进行血清HCMV-IgM、IgG和DNA检测,并对尿液进行HCMV-DNA检测,其中HCMV-IgM阳性3例,阴性8例;HCMV-IgG阳性8例,未检测3例;孕妇尿液HCMV-DNA阳性2例,阴性7例,未检测2例;血清HC-MV-DNA 阴性9例,未检测2例.11例HCMV宫内感染的孕妇中,有2例穿刺前HCMV-IgM阳性,9例穿刺原因为胎儿超声异常或唐氏筛查高风险;7例超声检查结果有HCMV感染相关表现,其中6例引产,1例出生后未发现异常,4例超声未提示感染相关表现,正常分娩后未发现异常.结论 羊水HCMV-DNA检测可准确诊断先天性CMV感染,孕妇血清Ig和DNA检测对诊断参考价值不大.胎儿宫内HCMV感染后,部分会出现超声异常,但部分感染胎儿出生后未致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性疾病继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超声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rheumatoid arthritis-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A-ILD)继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损害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3年 6 月就诊于我院RA-ILD患者 56 例,按照肺动脉收缩压(PASP)分为轻度组 17 例、中度组 14 例、重度组 10 例,将肺动脉压正常的 15 例RA-ILD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右心相关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m)、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RMPI)、右心室游离壁长轴应变(RVLSFw).分析上述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轻度组TAPSE、Sm、RVFAC、RMPI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组RVLSFw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组RMPI逐渐增加,TAPSE、Sm、RVFAC、RVLSFw依次减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VLSFw与RMPI呈正相关,与TAPSE、RVFAC、Sm呈负相关.ROC曲线显示RVLSFw评估右心功能不同指标下降的诊断价值均较高.结论: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能更早发现RA-ILD继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有助于临床对该类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8F-PSMA-1007 PET/CT与 18F-FDG PET/CT在脑胶质瘤分级评估中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 18F-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18F-PSMA)-1007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与 18F-脱氧葡萄糖( 18F-FDG)PET/CT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2年8月—2023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胶质瘤患者32例,其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19~79(50.3±13.2)岁。患者术前均行头颅 18F-PSMA-1007 PET/CT和 18F-FDG PET/CT检查,2次扫描间隔时间均<1周;均接受颅内占位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WHO分级Ⅱ级14例、Ⅲ6例、Ⅳ级12例。根据WHO分级将患者分为2组:Ⅲ~Ⅳ级18例为高级别胶质瘤(HGG)组,Ⅱ级14例为低级别胶质瘤(LGG)组。观察指标:(1)比较HGG组和LGG组在 18F-PSMA-1007 PET/CT和 18F-FDG PET/CT图像中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背景比值(TBR)的差异,统计2种不同示踪剂PET/CT显像在诊断HGG和LGG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2种示踪剂在胶质瘤分级中的诊断效能。(2)统计HGG组和LGG组中 18F-PSMA-1007 PET/CT和 18F-FDG PET/CT能够清晰显示病灶边界的病例数,比较2种显像方法在显示病灶边界清晰度上的差异。 结果:LGG组 18F-PSMA-1007 PET/CT和 18F-FDG PET/CT的SUVmax分别为0.69±0.32、8.87±3.20,TBR分别为1.05±0.45、0.89±0.30;HGG组 18F-PSMA-1007 PET/CT和 18F-FDG PET/CT的SUVmax分别为5.39±3.88、11.85±3.54,TBR分别为12.99±10.60、1.25±0.54。LGG组 18F-PSMA-1007 PET/CT和 18F-FDG PET/CT的SUVmax、TBR均小于HG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18F-PSMA-1007 PET/CT的SUVmax和TBR对HGG和LGG分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AUC均高于 18F-FDG PET/CT。 18F-PSMA-1007 PET/CT中TBR的AUC最高,为0.988(95%可信区间 0.960~1.000),相应的阈值为2.15; 18F-FDG PET/CT TBR的AUC最低,为0.694(95%可信区间 0.512~0.877),相应的阈值为0.97。 18F-PSMA-1007 PET/CT图像上HGG组和LGG组清晰显示病灶边界的病例均高于 18F-FDG PET/CT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39、0.016)。 结论:18F-PSMA-1007 PET/CT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与 18F-FDG PET/CT相比, 18F-PSMA-1007 PET/CT在区分高级别和低级别脑胶质瘤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诊断效能,可更清晰地描绘病变边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