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苗候选抗原HBHA通过诱导IL-17发挥抗结核免疫保护效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探讨疫苗候选抗原—结核分枝杆菌肝素结合血凝素(HBHA)通过黏膜接种诱导的保护性免疫效应。动物实验均使用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30只小鼠接受不同的免疫接种策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早期分泌抗原靶蛋白-6(ESAT-6)滴鼻组、HBHA滴鼻组、BCG初免PBS对照组、BCG初免HBHA加强组,每组6只。通过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浆白细胞介素17A(IL-17A)等细胞因子水平;肺IL-17A mRNA相对表达量(RQ);肺三级淋巴结构的形成,及与其形成相关的趋化因子的检测;脾Th1、Th17细胞比例比较,从而分析免疫效应。BCG初免PBS对照组和BCG初免HBHA加强组(每组各30只小鼠),用BCG滴鼻模拟感染。在感染后预设的时间点做肺组织菌落计数,以评估细菌清除效率。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分析采用 LSD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显示,免疫后的小鼠血浆细胞因子IL-17A水平和肺IL-17A mRNA相对表达量,在BCG初免HBHA加强组[(14.76±4.73)pg/mL,RQ 为(12.27±6.71)]中最高,比对照组[(5.57±2.95)pg/mL,RQ为(1.30±0.97)]明显升高( t=4.213, P<0.001; t=5.984, P<0.001),也显著高于BCG初免PBS对照组[(6.81±2.18)pg/mL,RQ 为(1.44±1.16)]( t=3.646 P=0.001; t=6.185 P<0.001)。脾脏Th17细胞比例,与BCG初免PBS对照组(0.38±0.38)%比较,BCG初免HBHA加强组(1.02±0.34)%显著增高( t=-0.280, P=0.048),该组在肺部诱导形成了三级淋巴结构,并在感染的早期降低了肺细菌负荷。综上,HBHA通过黏膜递送可有效增强BCG接种后的免疫保护效应,可能是一种有潜力的候选疫苗组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结核杆菌分泌抗原ESAT-6在肺结核组织中的表达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检测肺结核患者肺部结核病灶组织中结核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分泌抗原ESAT-6的表达特点,为肺结核病理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使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所储存的手术切除的肺结核组织标本作为病例标本,阴性对照为正常肺组织标本。将肺组织蜡块连续切片后,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肺结核患者结核病灶组织中ESAT-6表达,并与此标本连续切片的HE染色及抗酸染色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ESAT-6阳性信号主要分布在结核病灶坏死区及其周围,与抗酸染色结果相比,ESAT-6抗原阳性范围与抗酸杆菌分布有关,但分布更广泛。相关分析显示,抗酸染色与IHC平均光密度(average optical density,AOD)值呈显著正相关( r=0.87, P<0.05)。 结论:采用IHC可以检测到肺结核病变组织中ESAT-6的表达,有可能为肺结核诊断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osR抗原Rv1737c用于活动性肺结核和潜伏性结核病感染的区分诊断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评价结核分枝杆菌(MTB)潜伏相关抗原Rv1737c用于活动性肺结核(ATB)和潜伏性结核病感染(LT-BI)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2022年1月—2023年8月294例ATB病例和299例LTBI病例.用荧光斑点(FluoroSpot)法检测特异性T细胞经MTB毒力因子ESAT-6和CFP-10、MTB潜伏相关抗原Rv1737c刺激后分泌的IFN-γ和IL-2.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用于定义在区分ATB和LTBI时潜伏期相关抗原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在MTB特异性ESAT-6和CFP-10肽刺激后,ATB组仅分泌IFN-γ的T细胞(IFN-γ+T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LTBI组(P<0.001);相反,仅分泌IL-2的T细胞(IL-2+T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LTBI组(P<0.001).MTB潜伏相关抗原Rv1737c刺激后,LTBI组IL-2+T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ATB组(P<0.001).由Rv1737c刺激的IL-2+T细胞百分比得出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2(95%CI:[0.775,0.850]),区分ATB和LTB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9%和84.4%.仅考虑ESAT-6或CFP-10刺激的IFN-γ+T细胞百分比,ESAT-6及CFP-10 FluoroSpot对ATB和LTBI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6%和75.3%,AUC值为0.739(95%CI:[0.695,0.782]).在ESAT-6和CFP-10 FluoroSpot的基础上,与Rv1737c联合使用可将特异性提高到92.3%(95%CI:[0.872,0.994]),AUC增加至0.881(95%CI:[0.853,0.910]).结论 Rv1737c与ESAT-6和CFP-10结合,可作为基于T细胞的结核病诊断测试的候选抗原,用于区分ATB和LTB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联合血清CA125、IP-10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联合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480例疑似肺结核患者,根据诊断结果分为A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166例、B组(单纯肺结核患者)214例、C组(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非糖尿病患者)10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T-SPOT.TB,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A125、IP-10水平.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SPOT.TB联合血清CA125、IP-10水平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诊断价值.结果:A组T-SPOT.TB阳性率低于B组,但高于C组,B组T-SPOT.TB阳性率高于C组(P<0.05);A组抗原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早期分泌性抗原靶蛋白6-kD(ESAT-6)原值高于B组、C组,B组抗原CFP10、抗原ESAT-6原值高于C组(P<0.05).A组血清CA125、IP-10水平高于B组和 C,B 组血清 CA125、IP-10 水平高于 C 组(P<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T-SPOT.TB、CA125、IP-10、T-SPOT.TB+CA125、T-SPOT.TB+IP-10、三项联合诊断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1、0.769、0.779、0.880、0.885、0.937;三项联合诊断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AUC大于T-SPOT.TB、CA125、IP-10单独和联合诊断.结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T-SPOT.TB阳性率和血清CA125、IP-10水平升高,T-SPOT.TB联合血清CA125、IP-10能提升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结核分枝杆菌Rv3425-16kD融合蛋白原核表达及其刺激ATB患者IFN-γ释放水平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原核系统表达与纯化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融合蛋白抗原Rv3425-16kD,检测其能否被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ATB)中肺结核患者和结核潜伏性感染(latent TB infection,LTBI)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识别,探讨作为诊断抗原鉴别活动性结核感染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融合蛋白Rv3425-16kD并进行亲和纯化,以Western Blot法鉴定;收集结核病医学部收治的的ATB患者、LTBI者和健康人外周血,分离PBMCs,分别用Rv3425-16kD融合蛋白、早期分泌靶抗原6/培养液蛋白10(ESAT-6/CFP10)和MTB全菌裂解液刺激后,提取细胞总RNA,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γ-干扰素(Interferon-γ,INF-γ)mRNA的表达,通过f检验分析刺激前后PBMCs IFN-γ 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 原核系统表达及纯化的Rv3425-16kD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均为37kD.健康人PBMCs刺激前,IFN-γ mRNA表达量为4.2±1.6,MTB全菌裂解液刺激后为14.7±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另外两组刺激没有明显变化;ATB患者PBMCs刺激前,IFN-γ mRNA表达量为3.7±1.2,经Rv3425-16kD融合蛋白、ESAT-6/CFP10抗原多肽和H37Rv全菌裂解液分别刺激后IFN-γ mR-NA 表达量为:166.0±29.7、13.7±5.8和213.0±33.5,三组抗原在刺激前后IFN-y mRNA表达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原核重组的Rv3425-16kD融合蛋白可被ATB患者PBMCs细胞识别,具有较强抗原刺激作用和特异性,可用作MTB感染的预防及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LAG-3的表达及其对CD4+T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CD4+T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CD4+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5月-2021年5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的25例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病例组,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LAG-3+CD4+T细胞的比例;体外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早期分泌靶抗原6 000 Mr与培养滤过蛋白10 000 Mr(ESAT-6/CFP10)刺激结核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为ESAT-6/CFP组和不加ESAT-6/CFP蛋白的Control组,探究LAG-3在结核特异性CD4+T细胞上的表达;用可溶性LAG-3(sLAG-3)蛋白抑制LAG-3分子信号通路,作为sLAG-3组,探究LAG-3对CD4+T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 病例组患者PBMC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LAG-3+CD4+T细胞比例升高,治疗后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91、3.045,P均<0.05).经过ESAT-6/CFP10刺激后的ESAT-6/CFP10组CD4+T细胞上LAG-3的表达上调,而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下降,与Control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74、3.476,P均<0.05).抑制 LAG-3 分子信号后,与 ESAT-6/CFP10组相比,sLAG-3 组 CD4+T 细胞上 IFN-γ 和Granzyme B的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82、3.205,P=0.178、0.033).结论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体内CD4+T细胞上LAG-3的表达升高,抗结核治疗后下降,LAG-3可能可以通过抑制CD4+T细胞IFN-γ的分泌,损害CD4+T细胞抗结核分枝杆菌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载体介导的结核分枝杆菌ESAT-6疫苗的研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结核分枝杆菌(MTB)引起的结核病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研制载体介导的ESAT-6疫苗是当前的热点之一,ESAT-6抗原是一种公认的疫苗分子.本研究概述了卡介苗、耻垢分支杆菌、母牛分支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格式链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根癌农杆菌、乳酸乳球菌、两歧双歧杆菌、毕赤酵母、流感病毒、高度减毒的牛痘病毒、腺病毒血清型5、慢病毒和昆虫杆状病毒等载体介导的结核分枝杆菌ESAT-6疫苗的研制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抗痨清脑汤联合四联抗结核药对结核脑膜炎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探讨抗痨清脑汤联合四联抗结核药对成人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12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服用四联抗结核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痨清脑汤,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60 d,出院后随访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早期分泌性靶抗原-6(early secreting antigenic target-6,ESAT-6)、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以及β2 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水平,用中医证候积分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价;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指标,包括住院时间以及头痛、发热和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时间;观察并记录 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脑脊液TNF-α、LDH、β2-MG、ESAT-6、IL-23、IL-10、INF-γ水平和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痨清脑汤联合四联抗结核药可有效缓解结核性脑膜炎成人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脑脊液TNF-α和β2-MG水平,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小檗碱对结核抗原持续刺激致T细胞耗竭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探究小檗碱对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持续刺激致T细胞耗竭的影响.方法 应用结核抗原持续刺激小鼠模拟临床结核分枝杆菌慢性感染病理过程:卡介苗感染C57BL/6小鼠1周后,使用结核抗原ESAT6-CFP10(EC)和Mtb10.4-HspX(MH)持续刺激4次,每次间隔1周,建立T细胞耗竭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干预治疗:结核抗原刺激期间每天给予不同剂量小檗碱灌胃治疗,末次抗原刺激后1周,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特异性T细胞分泌γ干扰素的水平和脾脏CD4+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PD-1的表达;ELISA检测血清中γ干扰素的水平;生化试剂盒检测脾脏淋巴细胞糖酵解代谢产物丙酮酸和乳酸的浓度;小檗碱体外作用于Jurkat T细胞后检测丙酮酸和乳酸的浓度.结果 结核抗原持续刺激致抗原特异性T细胞分泌γ干扰素的水平降低(P<0.05),CD4+和CD8+T细胞表达PD-1增多(P<0.05),提示发生T细胞耗竭.不同剂量的小檗碱治疗后,减弱了T细胞的持续活化,血清γ干扰素水平降低(P<0.01),CD4+和CD8+T细胞PD-1表达减少(P<0.05).体外实验表明小檗碱抑制Jurkat T细胞的糖酵解(P<0.01).结论 结核抗原持续刺激诱导T细胞耗竭,而小檗碱治疗可抑制T细胞的糖酵解,调节T细胞活化,预防T细胞耗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T-SPOT.TB在11例游泳池肉芽肿患者诊疗中的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收集11例游泳池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治疗前均进行了血结核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结果显示11例患者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培养滤过蛋白肽段库(CFP-10)抗原阳性(100%),8例患者早期分泌靶向抗原(ESAT-6)阳性(72.7%).治疗痊愈后有7例患者进行了复检,结果显示5例患者CFP-10抗原阳性(71.4%),4例患者ESAT-6抗原阳性(57.1%).检测结果提示血T-SPOT.TB检测可能有助于游泳池肉芽肿的快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