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方倍他米松联合髂筋膜阻滞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复方倍他米松联合髂筋膜阻滞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了 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52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接受髂筋 膜阻滞,试验组接受复方倍他米松和髂筋膜阻滞.比较了两组患者在围术期指标、疼痛评分、髋关节活动度、TLR4/NF-KB信号通路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参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麻醉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术中输液量等参数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和术后48h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2h的疼痛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7d和14d,观察组的髋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14d,两组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和术后48h的血清TLR4和NF-κ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前的血清TLR4和NF-κB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结论:复方倍他米松联合髂筋膜阻滞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恢复髋关节活动度,并与TLR4/NF-κB信号通路表达相关,且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髂筋膜阻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髂筋膜阻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胰岛素(INS)、磷酸化tau蛋白(p-tua)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髂筋膜阻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术后谵妄分为术后谵妄组(42例)和术后非谵妄组(66例).分析髂筋膜阻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单因素,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髂筋膜阻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全血NLR、INS、p-tua联合检测对髂筋膜阻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后谵妄组与术后非谵妄组年龄、术前有无颈动脉狭窄、手术时间及全血NLR、INS、p-tu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11、13.487,t=6.030、6.952、6.398、5.94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术前有颈动脉狭窄、手术时间≥2.5 h及全血NLR、INS、p-tua水平偏高是髂筋膜阻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89、4.125、2.040、3.438、2.942、2.962,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全血NLR、INS、p-tua联合诊断髂筋膜阻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05,高于全血NLR、INS、p-tua单独检测(0.762、0.718、0.777,P<0.05).结论 髂筋膜阻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与年龄≥60岁、术前有颈动脉狭窄、手术时间≥2.5 h及全血NLR、INS、p-tua水平偏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凋亡通路基因的遗传变异与直肠癌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不良反应有关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凋亡通路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与直肠癌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362例接受术后同步放化疗的Ⅱ~Ⅲ期直肠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前抽取静脉血,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检测凋亡通路中的Fas细胞表面死亡受体(FAS)、Fas配体(FASL)、凋亡蛋白活性因子1(APAF1)、Bcl-2相关X蛋白(BAX)、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1(TRAILR1)、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2(TRAILR2)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7(CASP7)基因共29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位点(htSNP)的基因型,分析基因型与放化疗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基因型与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关联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362例患者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后,行照射总剂量为50 Gy、化疗方案为卡培他滨单药的同步放化疗。106例(29.3%)发生≥2级骨髓抑制,FAS rs1468063 ( OR=1.51,95% CI为1.07~2.15, P=0.020)、APAF1 rs11296996( OR=0.69,95% CI为0.49~0.98, P=0.039)、BAX rs4645904( OR=0.69,95% CI为0.50~0.97, P=0.030)与该不良反应发生有关。161例(44.5%)患者发生≥2级的腹泻,APAF1 rs11296996( OR=1.42,95% CI为1.02~2.00, P=0.040)和rs74619561( OR=2.16,95% CI为1.27~3.68, P=0.005)、CASP7 rs12263370( OR=1.67,95% CI为1.05~2.66, P=0.029)和rs12247479( OR=1.85,95% CI为1.12~3.08, P=0.017)、TRAIL rs112822654 ( OR=0.68,95% CI为0.48~0.96, P=0.027)与该不良反应发生有关。其余位点与直肠癌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无关(均 P>0.05)。直肠癌患者的性别与中重度骨髓抑制的发生有关( P=0.046);手术方式、病灶距齿状线距离与中重度腹泻的发生有关(均 P<0.001),也与中重度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有关(均 P<0.05)。 结论:凋亡通路相关基因FAS、APAF1、BAX、TRAIL和CASP7遗传变异与直肠癌患者接受术后同步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可能作为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的潜在遗传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性别对肾功能增龄变化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性别对健康人群肾小球滤过率(GFR)增龄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共纳入健康研究对象36 911例,其中男性占43.61%(16 096例)、女性占56.39%(20 815例),依年龄分为6个亚组(18~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使用基于肌酐的全年龄阶段(FAS Scr)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一般线性回归分析计算eGFR年下降率,男女性别间eGFR下降率的差异采用协方差分析评估, χ2检验比较男女性别不同eGFR水平占比的差异。 结果:无论男女,随增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空腹血糖均逐渐上升,而舒张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但上述指标男性的均值普遍高于同龄女性。40岁前男女性eGFR水平相对平稳,但女性eGFR均值明显高于男性[(121.98±16.77)ml·min -1·1.73 m -2比(111.01±13.36)ml·min -1·1.73 m -2, t=-53.793, P=0.000];40岁后男女性的eGFR均随增龄而下降,且70岁前女性eGFR的下降率显著高于男性。男性血尿素氮、血清肌酐、血尿酸均值普遍高于同龄女性,男女性尿素氮水平随增龄呈现上升趋势,女性Scr水平在40岁后也开始升高,而男性Scr水平未见随增龄上升的变化。 结论:增龄过程中多项指标存在性别差异,中青年女性的eGFR水平高于同龄男性,但女性的eGFR随增龄下降速度更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urora A激酶抑制剂Alisertib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性程序性死亡的作用及其与p53表达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Alisertib(ALS)对人结直肠癌HT29和Caco-2细胞(来自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的诱导细胞凋亡性程序性死亡的作用及与p53表达状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结直肠癌HT29和Caco-2细胞进行实验。对照组用同浓度的二甲基亚砜(DMSO),实验组用0.1、1.0、5.0 μmol/L ALS处理细胞。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力,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 50);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过程中关键调节分子的蛋白表达。应用Prism软件多重比较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然后进行Tukey的多重比较。 结果:ALS作用于HT29和Caco-2细胞24、48 h后,IC 50值分别为48.4、9.9、89.2和52.1 μmol/L。用1.0、5.0 μmol/L ALS处理HT29和Caco-2细胞,Aurora A激酶(AURKA)的磷酸化(p-AURKA)水平分别减少为对照组的45.6%、6.3%( F=100.400, P<0.01)和65.7%、30.7%( F=26.410, P<0.01)。HT29细胞表达p53蛋白,而Caco-2细胞不表达p53蛋白。与对照组比较,1.0、5.0 μmol/L ALS处理HT29和Caco-2细胞后,细胞凋亡率升高为13.4%、14.3%( F=11.240, P<0.05)和11.8%、10.5%( F=9.357, P<0.05)。5.0 μmol/L ALS引起HT29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C)、裂解的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和裂解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cleaved PARP)的表达水平分别升高85%( F=7.289, P<0.05)、1.6倍( F=9.640, P<0.05)、1.3倍( F=12.120, P<0.05)、4.3倍( F=56.320, P<0.05),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的表达降低为28%( F=8.849, P<0.01)。在Caco-2细胞中5.0 μmol/L ALS引起RIP、磷酸化Fas相关死亡域蛋白(p-FADD)和cleaved PARP的表达分别增加1.5倍、83%和1.1倍。 结论:ALS分别通过线粒体途径和死亡受体途径诱导HT29和Caco-2细胞发生凋亡性程序性细胞死亡,与p53蛋白是否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活动性疼痛评估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活动性疼痛评估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在上海市浦东医院进行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86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以活动性疼痛评估为基础的疼痛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功能性活动受限、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24 h,研究组患者静息性疼痛及活动性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研究组患者术后四等级功能活动评分法(FAS)Ⅰ级及Ⅱ级例数多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心理健康测试问卷(SCL-90)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于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对其实施以活动性疼痛评估为基础的疼痛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性活动限制程度及负性情绪,且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在中国27家三级甲等医院筛选流行性感冒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抗病毒颗粒试验组或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对照组,每组计划入组受试者200例。试验组给予抗病毒颗粒(每次18 g,每日3次)及磷酸奥司他韦模拟剂口服,对照组给予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每次75 mg,每日2次)及抗病毒颗粒模拟剂口服,疗程均为5 d。主要疗效指标包括临床主要症状缓解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剂量、中医证候积分改变、其他重要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对比抗病毒颗粒试验组和磷酸奥司他韦对照组疗效指标差异,同时监测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评估抗病毒颗粒的安全性。结果:共入组受试者393例,抗病毒颗粒试验组195例,完成试验191例(97.95%)。磷酸奥司他韦对照组198例,完成试验195例(98.48%),两组脱落率和剔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全分析数据集(FAS)中试验组年龄(34.9±14.4)岁,男性83例(42.78%);对照组年龄(33.3±13.5)岁,男性78例(39.59%)。两组受试者人口学资料、体格检查、病毒病原学检测、基线中医证候总分及各单项症状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FAS中试验组临床主要症状缓解时间 M( Q1, Q3)为3.0(3.0,4.0) d,对照组为3.0(3.0,4.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完全退热时间 M( Q1, Q3)试验组为34.0(20.3,49.0) h,对照组为36.5(19.6,48.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抗病毒颗粒在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剂量、中医证候疗效、多数重要临床症状消失率等方面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疗效相当( P>0.05),且抗病毒颗粒组第3天的头昏、胸闷症状消失率优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组( P<0.05)。 结论: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相当,且药物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沸石止血急救纱布对严重创伤大出血止血疗效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沸石止血急救纱布治疗开放性创伤活动性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组目标值法,选取100例存在一处或多处急性、开放性、深达肌层且需外科缝合的创伤活动性出血伤口的患者,观察新型沸石止血急救纱布对伤口的止血效果。结果:试验在3家中心开展,共收录100例患者,完成全部实验98例,脱落2例。剔除5例(含脱落2例),最终纳入PPS集95例。5 min内止血总有效率为99%,95% CI下限为94.55%;PPS分析与FAS分析一致,未发生与器械有关的不良事件。 结论:新型沸石止血急救纱布用于治疗开放性创伤出血的止血效果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第564例 消瘦—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脾淋巴结肿大—多种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1例主要表现为消瘦、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脾肿大及多发淋巴结肿大的患者,疑诊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常规骨髓及淋巴结检查均无异常淋巴细胞克隆证据。进一步排查发现患者多种免疫球蛋白升高、直接库姆实验阳性、多项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仍提示免疫异常相关疾病。实验室进一步完善流式细胞学检测CD3 +CD4 -CD8 -双阴性T淋巴细胞升高,基因突变二代测序提示FAS基因热点突变,明确诊断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ALPS)。ALPS为罕见病,常规检查仍不能确诊患者,CD4 -CD8 -双阴性T淋巴细胞流式检测及深度二代基因测序可提供帮助。该患者经激素治疗后症状好转,血象恢复正常,激素减量病情平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复合皮瓣转移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复合皮瓣转移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I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拟行TIP的尿道下裂患儿,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复合皮瓣转移组(A组)和传统TIP组(B组)。A组采用复合皮瓣转移改良的TIP术,改良主要体现在新建尿道的多层覆盖和游离皮片内嵌阴茎头切开处。B组采用经典的皮下筋膜覆盖TIP术。根据意向性分析(ITT)原则,A组和B组全部患儿纳入各自的全分析集(FAS);部分患者因失访、改换治疗方案等原因而未被纳入主要终点事件分析中,其余患儿纳入符合方案集(PPS)的A组及B组。分别对FAS和PPS进行统计分析,比较2组患儿年龄、阴茎头宽度、阴茎下弯度数、成形尿道长度、手术时间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尿道下裂分型、背侧海绵体白膜折叠比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根据ITT原则,FAS中A组纳入50例男性患儿,年龄为8个月至15岁2个月,平均年龄4岁;B组纳入50例男性患儿,年龄为10个月至14岁9个月,平均4岁1个月。PPS最终纳入A组为37例男性患儿,年龄为1岁2个月至12岁1个月,平均年龄4岁;B组为41例男性患儿,年龄为1岁2个月至11岁9个月,平均年龄4岁2个月。经统计分析发现,不管是FAS还是PPS,A组和B组患儿的年龄、尿道下裂分型、阴茎头宽度、阴茎下弯度数、背侧海绵体白膜折叠比例、成形尿道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A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随访3 ~ 48个月,平均2年3个月。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10.81%(4/37 )vs. 29.27% (12/4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其中尿瘘为8.11%(3/37 ) vs. 14.63%(6/ 4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尿道口狭窄为2.70%(1/37) vs. 12.20%(5/ 4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尿道裂开为0 vs. 2.44%(1/ 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复合皮瓣转移改良的TIP可降低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