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L-1β/JNK通路在七氟烷诱发大鼠离体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IL-1β/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通路在七氟烷诱发大鼠离体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胎鼠的海马神经元,分别接种于96孔板(1×10 4个/ml,200 μl/孔)和6孔板(1×10 6个/ml,2 ml/孔)中,培养7 d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20):对照组(C组)、七氟烷组(S组)和IL-1受体拮抗剂组(I组)。C组常规培养,I组加入IL-1受体拮抗剂IL-1ra 1 μg/μl孵育30 min后,将S组和I组置于含2%七氟烷的培养箱中,37 ℃培养5 h。收集神经元,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MTT法检测神经元活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L-1β、IL-1受体Ⅰ型(IL-1RI)、IL-1受体辅助蛋白(IL-1RAcP)、磷酸化JNK(p-JNK)、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RIP3和磷酸化人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p-MLKL)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C组比较,S组神经元活力降低,程序性坏死率升高,IL-1β、IL-1RI、IL-1RAcP、p-JNK、RIP1、RIP3和p-MLKL表达上调( P<0.05);与S组比较,I组神经元活力升高,程序性坏死率降低,IL-1β、IL-1RI、IL-1RAcP、p-JNK、RIP1、RIP3和p-MLKL表达下调( P<0.05)。C组神经元形态未见明显异常,S组神经元胞体皱缩,突起断裂及突起间网络稀疏;I组神经元胞体圆润,形态接近正常。 结论:七氟烷诱发大鼠离体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的机制与激活IL-1β/JNK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死亡危险因素及超声心动图的预测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急性肺栓塞(APE)患者抗栓治疗后的长期随访资料,分析超声心动图对急性肺栓塞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以及远期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4年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并经CT肺动脉血管成像或肺通气灌注显像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109例,收集患者发病48 h内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参数、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规范化抗凝、溶栓或取栓治疗,并定期进行随访,随访(7.20±1.04)年,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采用 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发病后48 h内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初次生化实验室指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对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有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和无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两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排除失访患者14例,其余95例纳入患者中生存者58例,死亡者37例,全因死亡率为39.0%。高龄( HR=2.32,95% CI:1.31~4.13, P=0.004)、恶性肿瘤( HR=6.49,95% CI:2.32~18.14, P<0.001)、右心房(RA)/左心房(LA)面积比增高( HR=2.01,95% CI:1.16~3.48, P=0.013)、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 HR=5.90,95% CI:1.45~23.94, P=0.013)、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评分增高( HR=1.75,95% CI:1.04~2.96, P=0.035)、低血氧饱和度( HR=1.70,95% CI:1.14~2.53, P=0.009)为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组患者随访1、3、5和7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2.8%、66.7%、59.4%和52.2%,无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组患者随访1、3、5和7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2%、92.3%、84.6%和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 结论: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死亡率高,早期超声心动图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RA/LA面积比增高、高龄、恶性肿瘤、CCI评分增高、低血氧饱和度是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超声评价患者有无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在预测肺栓塞患者远期死亡中有一定的价值,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患者的远期死亡风险高于无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活化血小板裂解液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活化血小板裂解液(sPL)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RA-FLS)的影响。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6~49岁、中位年龄33岁,受累关节功能分级均为Ⅱ级。收集患者静脉血标本,先进行两次离心分离获得富血小板血浆(PRP);再加入0.08 mmol/L CaCl 2, 37 ℃孵育激活血小板;然后经过冷冻、融化、离心、过滤除菌、去除纤维蛋白原,获得sPL。培养RA-FLS,分为对照组和2.5%、5%、10% sPL组,分别与含有0、2.5%、5%、10% sPL的培养液培养48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的浓度;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细胞的凋亡率;体外小管生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血管生成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VEGF受体-2 (VEGFR2)的表达情况。 结果:(1)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细胞培养基中IL-6浓度分别为(80.18±11.67)、(59.94±9.50)、(46.60±8.04)、(60.67±9.24)pg/mL,TNF-α浓度分别为(70.75±9.14)、(54.56±7.81)、(43.27±6.30)、(53.99±8.60)pg/mL,IL-1β浓度分别为(64.18±9.90)、(46.97±8.79)、(36.28±7.44)、(47.66±8.15)p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2.186、11.934、10.709, P值均<0.01);2.5%sPL组、5%sPL组、10% sPL组细胞中IL-6、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 sPL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RA-FLS增殖率分别为87.33%±10.98%、76.17%±8.18%、60.83%±7.99%、75.83%±8.4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51%±1.16%、16.23%±2.75%、29.69%±3.80%、16.37%±2.29%,小管形成数分别为(41.00±7.55)、(26.67±4.16)、(11.67±3.51)、(26.00±6.56)个,迁移细胞数目分别为(443.00±54.06)、(282.33±31.66)、(154.64±23.18)、(292.00±35.03)个,侵袭细胞数目分别为(243.30±27.39)、(67.00±12.53)、(22.33±8.74)、(79.33±14.98)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8.795、38.095、34.278、29.352、94.772, P值均<0.05);2.5%sPL组、5%sPL组、10% sPL组RA-FLS细胞增殖率、血管管腔形成数量、迁移细胞数目和侵袭细胞数目均低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 sPL组中细胞增殖率、小管形成数、迁移细胞数目和侵袭细胞数目均明显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细胞凋亡率则高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RA-FLS PCNA、CyclinD1、Bax、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2.5%sPL组、5%sPL组、10% sPL组细胞中PCNA、CyclinD1、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 sPL组PCNA、CyclinD1、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而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则高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sPL对RA-FLS的增殖、迁移、侵袭、血管生成以及炎症因子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对RA-FLS凋亡具有促进作用,且SPL对RA-FLS的生长抑制效果与SPL浓度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炎症因子及活动度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干眼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炎症因子及活动度在RA患者干眼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风湿免疫科确诊并治疗的RA合并干眼患者78例,眼科门诊就诊的单纯性干眼患者80例和健康志愿者80名。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干眼相关指标检测: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采集类风湿活动度相关的指标:ESR、CRP、RF。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泪液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趋化因子3(CCL3)、CCL4、CCL5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3组间各项相关指标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 t法。采用Pearson方法分析RA活动度相关指标与干眼相关各项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3组间OSDI[(44±9)分和(44±9)分和(24±7)分]、SIT[(3.3±2.2)mm/5 min和(3.6±2.1)mm/5 min和(11.7±1.6)mm/5 min]、BUT[(4.3±1.8)s和(5.9±1.9)s和(10.4±2.0)s]、FL[(7.3±3.1)分和(5.7±2.8)分和(1.6±1.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54.22, P<0.01; F=470.49, P<0.01; F=217.72, P<0.01; F=101.99, P<0.01)。3组间患者泪液中IL-1β[(1.92±0.14)和(1.28±0.18)和(0.64±0.15)ng/L]、IL-6[(38.2±0.7)ng/L和(36.3±0.8)ng/L和(30.4±0.9)ng/L]、TNF-α[(0.78±0.03)ng/L和(0.67±0.03)ng/L和(0.56±0.02)ng/L]、CCL3[(91±25)ng/L和(83±21)ng/L和(24±18)ng/L]、CCL4[(187±76)ng/L和(137±64)ng/L和(37±5)ng/L]、CCL5[(259±70)ng/L和(182±42)ng/L和(135±34)ng/L]及VEGF[(172±25) ng/L和(152±22)ng/L和(41±21)ng/L]的浓度相比,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 300.15, P<0.01; F=2 036.37, P<0.01; F=1 305.89, P<0.01; F=764.01, P<0.01; F=225.47, P<0.01; F=138.48, P<0.01; F=121.04, P<0.01)。3组间风湿活动度指标(ESR、CRP、RF)比较,RF阳性率[(100%)和(5%)和(4%)]在RA干眼组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7.38, P<0.01)。3组间ESR[(51±23)mm/1 h和(9±4)mm/1 h和(8±5)mm/1 h]、CRP[(44±23)g/L和(5±4)g/L和(6±4)g/L]比较,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53.18, P<0.01; F=222.36, P<0.01)。RA干眼组中BUT与活动度指标(ESR、CRP、RF)均呈负相关( r=-0.398, P=0.005; r=-0.353, P=0.010; r=-0.302, P=0.038),FL与活动度指标(ESR、CRP、RF)均呈正相关( r=0.345, P=0.014、 r=0.385, P=0.007; r=0.412、 P=0.003),SIT、OSDI与活动度指标(ESR、CRP、RF)无相关性( r=-0.265, P=0.060; r=-0.156, P=0.318、 r=0.275, P=0.070);( r=-0.087, P=0.582; r=-0.065, P=0.664; r=-0.045, P=0.768)。 结论:炎症因子和风湿活动性指标在RA干眼患者中高表达,RA的疾病活动度与干眼之间呈相关性,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miR-338-3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Th17细胞活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中微小RNA-338-3p(miR-338-3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光感受器细胞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的调控。 方法:分离野生型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冲洗骨髓腔得到骨髓细胞,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定向诱导分化为BMDCs。诱导培养第5天,将未成熟的BMDCs分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和拟似物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miR-338-3p拟似物和拟似物阴性对照。转染后24 h,加入100 ng/ml脂多糖刺激BMDCs成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DCs中miR-338-3p及IL-6、IL-23、IL-1β mRNA表达。采用IRBP 1-20、弗氏不完全佐剂(IFA)及结核分枝杆菌H37Ra主动免疫小鼠诱导EAU模型,免疫后第13天,分离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分别将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和拟似物阴性对照组BMDCs与T细胞在含有IRBP 1-20的培养基中共培养,Th17细胞条件诱导,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共培养细胞中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IL-17 mRNA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细胞中IL-17 +细胞比率。此外,为进一步验证BMDCs中miR-338-3p对Th17细胞的调控作用,分别将miR-338-3p抑制剂或抑制剂阴性对照转染的BMDCs与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共培养,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 结果: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BMDCs中miR-338-3p相对表达量较拟似物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61, P=0.002)。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中RORγt、IL-17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4±0.16和1.33±0.16,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00±0.01和1.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632, P=0.022; t=3.681, P=0.021);ELISA检测结果显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为(5 941.00±452.40)pg/ml,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4 299.00±348.3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79, P=0.008),miR-338-3p抑制剂转染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为(3 092.00±200.90)pg/ml,明显低于抑制剂阴性对照组的(4 063.00±131.5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005, P=0.00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中IL-17 +细胞比例为(8.03±1.35)%,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4.52±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68, P=0.017)。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BMDCs中IL-6、IL-23和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3±0.21、2.21±0.56和2.32±0.43,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1.00±0.06、1.00±0.07和1.01±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290, P=0.001; t=3.747, P=0.020; t=5.280, P=0.006)。 结论:miR-338-3p过表达可以增强BMDCs中Th17细胞极化相关因子IL-6、IL-23和IL-1β的表达,促进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活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炎症指标在类风湿关节炎伴抑郁症状患者中的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炎症指标与RA伴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RA患者,记录病史并行疾病活动度的评估,检测血清中BDNF及IL-6、TNF-α并记录患者临床炎症指标如CRP、ESR、纤维蛋白原(FIB)、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RA患者自行填写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量表),PHQ-9≥5分的患者纳入RA伴抑郁症状组,PHQ-9<5分纳入RA无伴抑郁症状组,使用 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比较2组患者BDNF及炎症指标的变化,使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了解血清BDNF与PHQ-9评分及炎症指标的相关性,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RA患者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研究共入组140例RA患者,PHQ-9≥5分66例(47.1%),纳入RA伴抑郁症状组。与RA无伴抑郁症状组比较,高度疾病活动、单身独居、经济自觉较差及无业的RA患者更易伴发抑郁症状。与RA无伴抑郁症状组相比,RA伴抑郁症状组患者血清BDNF[(2 276±333)pg/ml与(1 367±431)pg/ml, t=13.91, P<0.001]及IL-6[(39±28) pg/ml与(27±8)pg/ml, t=3.66, P<0.001],TNF-α[(9.0±7.2)pg/ml与(6.6±3.9)pg/ml, t=2.43, P=0.035],CRP[(25±13)mg/L与(17±11)mg/L, t=3.94, P<0.001],ESR[(48±18)mm/1 h与(34±21)mm/1 h, t=4.14, P=0.024],Fib[(3.8±1.1)g/L与(3.0±0.5)g/L, t=5.92, P=0.023],SAA[(64±39)mg/L与(37±19)mg/L, t=5.32, P<0.001]水平均升高。血清BDNF与PHQ-9评分( r=0.66, P<0.001),IL-6( r=0.20, P=0.019),TNF-α( r=0.14, P=0.090),CRP( r=0.32, P<0.001),ESR ( r=0.20, P=0.001),Fib( r=0.28, P=0.001),SAA( r=0.28, P=0.001)及DAS28( r=0.37, P<0.001)呈正相关。BDNF[ OR(95% CI)=1.578(1.257,2.354), P=0.001]与IL-6[ OR(95% CI)=1.073(1.012,1.075), P=0.006],CRP[ OR(95% CI)=1.085(1.045,1.178), P=0.001]、SAA[ OR(95% CI)=1.125(1.004,1.198), P=0.018]和无业是RA伴发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结论:RA患者血清BDNF与PHQ-9评分、炎症指标及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BDNF与IL-6、CRP、SAA和无业是RA伴发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临床上积极治疗RA患者可减少其伴随的抑郁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PS诱导的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进巨噬细胞抗结核分枝杆菌自噬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探讨LPS诱导的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对巨噬细胞抗结核分枝杆菌(M.tb)自噬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使用THP-1细胞诱导建立H37Ra感染巨噬细胞模型,抽提并鉴定巨噬细胞外泌体;抽提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外泌体与H37Ra感染巨噬细胞共培养,使用Dil荧光标记外泌体,荧光显微镜观察外泌体吸收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明确外泌体对巨噬细胞抗M.tb自噬的影响.结果:成功抽提并鉴定LPS刺激的巨噬细胞外泌体,吸收普通外泌体的巨噬细胞自噬水平无明显变化,吸收LPS诱导的外泌体后的巨噬细胞其自噬水平显著提高,共培养时加入外泌体抑制剂后促进巨噬细胞自噬作用消失;H37Ra感染的巨噬细胞吸收LPS诱导的外泌体后,其自噬水平增强,显著提高对M.tb的杀伤能力及人白细胞介素12的分泌.结论:LPS诱导的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可促进巨噬细胞抗M.tb自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衣康酸二甲酯对树突状细胞分泌促炎因子以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辅助性T细胞17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究衣康酸二甲酯(DMI)对树突状细胞(DCs)分泌促炎因子的作用,并初步研究其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1-20)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影响.方法 分离C57BL/6J小鼠双侧股骨和胫骨得到骨髓细胞,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将其定向诱导分化为骨髓来源的DCs.诱导分化6 d,将细胞分为DMI组和PBS组,分别用250 μmol·L-1 DMI及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预处理3 h后,每组加入100 μg·L-1脂多糖(LPS)刺激2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两组DCs中促炎因子IL-6、IL-1β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IRBP1.20、弗氏不完全佐剂及结核分枝杆菌H37RA主动免疫小鼠构建EAU模型,免疫后13 d,将分离的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与PBS或DMI处理的DCs在含有IRBP1-20的培养基中共培养,并向Th17方向极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ELISA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水平.qRT-PCR检测共培养细胞中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IL-17、IL-23R和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DMI组DCs中IL-6、IL-1β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DMI组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明显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DMI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水平明显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I组共培养细胞中IL-17、RORγt、IL-23R和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DMI能够抑制DCs中促炎因子IL-6、IL-1β和IL-23的表达,进而负向调控IRBP1.20特异性Th17细胞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一种改良的分枝菌酸提取及其非放射性TLC检测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分枝菌酸(mycolic acid,MA)是存在于分枝杆菌细胞壁中的独特长链脂肪酸,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抵御不利环境、耐受抗生素和逃避宿主免疫密切相关,是较热门的抗结核药物筛选的靶点.MA 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放射性薄层层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和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 mass spectrometer,LC-MS),受放射性元素使用资质和标准品等的限制,MA分析是分枝杆菌相关研究的一个难点.本研究采用一种普通薄层层析技术,并对使用四丁基氢氧化铵溶液水解酯化的分枝菌酸,将其甲酯化后再用无水乙醚萃取分枝菌酸甲酯的操作步骤进行改良,使分枝杆菌的MA提取及分析可在常规生物实验室中开展.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分枝杆菌及不同生长时期的MA成分与亚型特征、检测靶向分枝菌酸合成通路的抗结核药物对细菌MA合成影响以及分枝杆菌突变株对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H37Ra分枝菌酸合成影响等基础和应用研究的 3个方面,进一步验证该方法在分枝杆菌MA分析中的实用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不使用放射性元素和缺少标准品情况下可简便快速地分析MA及亚型特征,可广泛用于新型抗分枝杆菌药物筛选靶向分枝菌酸合成通路机制及基础研究中MA相关的分析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结核分枝杆菌GroEL2蛋白表达、纯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克隆、表达和纯化结核分枝杆菌H37Ra株GroEL2蛋白,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以结核分枝杆菌H37Ra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GroEL2基因,克隆至pET-28a载体中,构建重组pET-28a-GroEL2载体,将其转化至BL21(DE3)菌株中,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 β-D-thio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后,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稀酷胺(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电泳分析表达产物,镇-亚氨基二乙酸(Ni-IDA)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GroEL2蛋白,Western blot鉴定GroEL2的表达效果.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roEL2蛋白的理化性质、蛋白结构、抗原表位等进行预测.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pET-28a-GroEL2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形式表达GroEL2蛋白.Ni-IDA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GroEL2蛋白,纯度达90%以上.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其能与多种蛋白相互作用,且存在多个潜在的T细胞、B细胞抗原表位.结论 重组GroEL2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可能是结核病新型疫苗和诊断方法开发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