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U后门诊应用情况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对国内外ICU后门诊的应用情况进行范围综述.方法 以JBI范围综述指南为框架,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1月28日,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其中中文4篇、英文8篇,发表时间为2003-2023年,分析总结了 ICU后门诊的接诊对象、随访时间点、干预措施及应用效果.ICU后门诊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结论 ICU后门诊在延续护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缺乏统一的指南和诊疗流程,未来需探讨ICU后门诊的开展模式,为构建符合我国医疗体系的ICU后门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CysC、UmAlb、Scr在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表达及疾病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CysC)、尿微量白蛋白(UmAlb)、血肌酐(Scr)在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中的表达及疾病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间宜昌市夷陵医院收治的117例脓毒症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并发AKI,将其分为AKI组(51例)与非AKI(NAKI)组(66例),AKI组以AKI诊断成立当日记为T-0 d,诊断成立前2 d分别记为T-1 d及T-2 d,NAKI组以进入重症监护室(ICU)前3 d分别记为T-0d、T-1 d及T-2 d,记录两组各时间点的血清CysC、UmAlb及Scr水平及组内各指标变化,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ysC、UmAlb、Scr在预测脓毒症合并AKI中的价值。结果:AKI组的APACHE Ⅱ评分显著高于NAKI组( P<0.05),28 d死亡病例数显著多于NAKI组( P<0.05);AKI组患者的血清CysC水平在T-0 d、T-1 d及T-2 d时均显著高于NAKI组的同时间段水平(均 P<0.05),AKI组的血清CysC水平随时间变化逐渐升高( P<0.05);AKI组患者的血清Scr水平在T-1 d及T-2 d时与NAKI组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T-0 d时,AKI组患者的血清Scr水平显著高于NAKI组( P<0.05);AKI组患者T-0 d时的Scr水平显著高于T-1 d及T-2 d( P<0.05);T-2 d时,两组患者的Um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T-1 d及T-0 d时,AKI组患者的UmAlb水平均显著高于NAKI组( P<0.05);AKI组患者的UmAlb水平随时间变化显著升高( P<0.05);在T-2 d及T-1 d时,AKI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与NAKI组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T-0 d时AKI组患者的GFR水平显著低于NAKI组( 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T-1 d时,AKI组患者的血清CysC、Scr及UmAlb水平与GFR均呈正相关(均 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提示,T-1 d时血清CysC [曲线下面积(AUC)=0.865,95% CI:0.797~0.934,灵敏度为84.3%,特异度为83.3%]在预测AKI中的效能高于Scr(AUC=0.633,95% CI:0.528~0.739,灵敏度为56.9%,特异度为71.2%)及UmAlb(AUC=0.756,95% CI:0.669~0.843,灵敏度为64.7%,特异度为75.8%),三者联合应用的预测效能最高(AUC=0.913,95% CI:0.859~0.967,灵敏度为88.2%,特异度为83.3%)。 结论:血清CysC在预测脓毒症并发AKI患者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在反映脓毒症患者早期肾功能受损中的效能高于Scr及UmAl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9国际重症医学回顾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9年国际重症医疗实践中有如下趋势呈现:对脓毒症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表型的分析与验证研究逐渐增多;感染性休克早期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抗菌药物的证据增多,也包括对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早期呋塞米刺激试验。除此之外,本年度有显著意义的阳性结论的临床研究有: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感染性休克,压力支持通气(PSV)的撤机策略,氨甲环酸治疗颅脑损伤和新型单克隆抗体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阴性结论的研究有:中重度ARDS的个体化机械通气、最大化肺复张和肌松联合深度镇静,N95面罩预防流感病毒,机械通气患者的弹性探视制度预防谵妄和右美托咪定用于早期镇静,机械通气患者的日记疗法或复合式预防性心理干预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重组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rhsTM)治疗脓毒症相关性凝血病等。未来的研究重点应以表型分析为突破点,从而确定符合患者病理生理特点和免疫特点的个体化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CU后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和中西医结合防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能力的不断提高,许多病情危重、复杂的患者得益于技术的发展而存活下来,但大部分患者因ICU后综合征(PICS)合并的心理、生理问题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因此PICS的早期识别与防治尤其关键,认识PICS的病理生理机制,在ICU住院期间严格执行ABCDEFG集束化管理措施〔包括气道管理(A),呼吸(B),合理镇痛镇静治疗(C),谵妄的防治(D),重症患者的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E),家人的激励(F),良好的沟通(G)〕,关注合理的营养支持,优化血糖管理,通过家属的鼓励陪伴以及ICU日记等形式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支持,对ICU转出/出院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随访,提供多学科联合专业的延续性医疗服务,找到中医干预的切入点和时机,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从PICS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危险因素、防治管理措施、中医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重症患者PICS的早期识别和诊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务社工结合ICU日记对ICU车祸伤患者防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医务社工结合ICU日记对ICU车祸伤患者防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效果,对ICU车祸伤患者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和ICU日记的应用进行探索。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苏州科技城医院因车祸伤入院的患者47例为研究对象,引入医务社工和ICU日记前6个月的23例患者为对照组,引入医务社工和ICU日记后6个月的24例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ICU治疗和护理措施,试验组采用医务社工结合ICU日记的模式进行干预。比较2组患者入住ICU时、入住ICU1周、转出ICU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通过2组患者在出ICU后1、3、6个月的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得分来评估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在入住ICU时、入住ICU1周、转出ICU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分别为(58.67 ± 7.45)、(44.13 ± 5.47)、(39.08 ± 5.52)分,对照组分别为(58.17 ± 6.75)、(50.87 ± 6.35)、(42.74 ± 4.85)分。2组患者在入住ICU时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随着时间变化和干预措施不同2组患者存在时间差异( F时间=110.98, P<0.01),也存在组间差异( F组间=5.91,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焦虑量表得分下降趋势更明显( F交互=0.28, P<0.05)。试验组患者在入住ICU时、入住ICU1周、转出ICU后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分别为(57.75 ± 4.06)、(45.29 ± 3.39)、(36.63 ± 3.49)分,对照组分别为(57.48 ± 2.29)、(49.04 ± 5.65)、(43.57 ± 4.07)分。2组患者在入住ICU时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随着时间变化和干预措施不同2组患者存在时间差异( F时间=248.24, P<0.01),也存在组间差异( F组间=24.39,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抑郁量表得分下降趋势更明显( F交互=10.44, P<0.05)。试验组在转出ICU1、3、6个月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分别为9、8、6例,低于对照组的12、11、8例,由广义估计方程可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1, P<0.05)。 结论:医务社工结合ICU日记的干预模式有利于ICU日记的使用和延续性护理的开展,改善了患者的负性情绪和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CU日记不能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的风险:一项多中心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监护室病房日记在危重症患者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ICU日记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进行范围综述,为进一步探索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ICU日记模式和框架奠定基础。方法:以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发布的范围综述指南为方法学框架,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等9个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3月13日。对纳入文献进行筛选、汇总和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ICU日记多采用图文结合、医护人员与家属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记录,大部分患者在转出ICU后1个月时收到ICU日记。15项研究证明ICU日记是有效的,而有4项研究表明ICU日记对改善患者的心理问题并无效果,但ICU日记仍然被患者和家属认为是可接受的。结论:ICU日记的应用在危重症患者中具有积极意义,但其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生命质量等问题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未来应结合多种形式,并采用大样本、长周期、多结构化的高质量研究设计来探究其对于心理问题的应用效果及长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日记研究的沟通模式对ICU老年术后转出患者一级亲属迁移应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基于日记研究的沟通模式对ICU老年术后转出患者一级亲属迁移应激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7年10月—2018年4月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86例ICU老年术后转出患者及其一级亲属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 n=43,2017年10—12月收治)和观察组( n=43,2018年1—4月收治)。对照组实施常规沟通,观察组以日记研究为基本实施沟通,比较两组患者转出后一级亲属的迁移应激水平。 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一级亲属的迁移应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一级亲属的迁移应激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98, P<0.01)。 结论:基于日记研究的沟通模式能够有效降低ICU老年术后转出患者一级亲属的迁移应激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内外ICU后门诊发展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介绍并分析国内外ICU后门诊的发展现状,为我国ICU后门诊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从ICU后门诊的概念、发展现状等进行综述并提出展望.结果 虽然国外ICU后门诊发展较早,但目前国际上尚缺乏统一模式和规范,然而在接诊对象及资源配置方面几乎达成一致.现行的接诊模式包括以患者为主导的服务模式(鼓励患者自我监测干预、参与ICU日记的ICU后综合征筛查)、以医护人员为主导的服务模式以及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等.当前仍存在包括专业人员的缺乏、ICU后门诊理念的缺乏、高龄及居住距离以及缺乏资金支持等现实问题,需要迫切解决.结论 构建结构化多学科ICU后门诊团队,根据我国医疗发展特色及人群特点,结合目前的现状和不足,创新服务模式及内容,为ICU出院患者及家庭照护者提供出院后的延续性医疗服务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ICU患者日记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概述ICU患者日记结构及其应用进展.方法 对ICU患者日记的内涵及其国内外应用推广现状进行文献分析,介绍现有研究ICU日记理论、叙事研究、扎根理论及现象解释学等理论框架,总结目标人群、作者媒介、格式内容、非文字内容等ICU患者日记结构,以及在日记放置及转移、日记后续管理及法律伦理等注意要点.结果 从患者、家属、护理3个层面分析ICU患者日记的应用效果.结论 建议未来可通过借鉴国外理论框架、制定我国ICU患者日记的目标人群、作者内容、管理及伦理等实施项目,开展临床实证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