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LISA)技术与传统的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INSURE)技术治疗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87例NRDS早产儿(胎龄24~31 +6周,且出生体重<1 500 g)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矫正年龄1岁内的随访资料,使用LISA注入PS的纳入LISA组,使用INSURE注入PS的纳入INSURE组,其中LISA组144例,INSURE组43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组间混杂因素进行矫正,获得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2组各39例)。采用 t检验、 χ2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体格发育、听力和视力发育、神经系统发育、呼吸系统疾病等预后情况。 结果:1.与INSURE组相比,LISA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12例(33.3%)比23例(63.9%)]和视网膜病变(ROP)[13例(36.1%)比26例(72.2%)]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727, P=0.009; χ2=9.455, P=0.002)。轻度BPD [8例(22.2%)比16例(44.4%)]和Ⅰ~Ⅱ期ROP[11例(30.6%)比22例(61.1%)]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000, P=0.046; χ2=6.769, P=0.009),而中重度BPD和≥Ⅲ期RO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两组患儿住院期间PS重复使用、72 h内机械通气率、气胸/肺出血、Ⅲ~Ⅳ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白质软化、Ⅱ~Ⅲ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异常振幅整合脑电图、矫正胎龄36周病死率、总吸氧时长、住院时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出院后矫正年龄1岁内随访:宫外体质量、身长和头围发育、视力发育、听力发育、矫正胎龄40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矫正月龄6个月及矫正年龄1岁时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评分、肺炎、呼吸道疾病再住院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胎龄24~31 +6周且出生体重<1 500 g早产NRDS患儿进行治疗,采用LISA技术PS给药能够降低轻度BPD和Ⅰ~Ⅱ期ROP发生率,无增加其他并发症风险,2种技术远期预后效果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西北10家医院5年间2次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西北地区10家医院5年间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诊治状况的变化。方法:回顾性调查西北地区新生儿协作组中部分医院(陕西省6家、甘肃省3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和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入院日龄≤3 d并诊断为RDS的早产儿。比较5年间患儿的基本情况、围产期情况、治疗情况、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的变化。采用 t检验、秩和检验或 χ2检验分析各组数据。 结果:(1)2016年及2021年符合纳入标准的RDS早产儿分别为322例和349例,胎龄30~33周 +6的早产儿仍是主要患病人群,男性居多[分别为64.3%(207/322)和57.3%(200/349)]。2021年母亲平均生育年龄明显高于2016年[(30.6±4.8)岁与(28.6±5.4)岁, t=24.02, P<0.001],高龄产妇多于2016年[19.2%(67/349)与12.4%(40/322), χ2=4.18, P<0.05]。(2)2021年与2016年相比,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率[11.7%(41/349)与1.9%(6/322), χ2=25.12]、正规产前检查率[58.5%(204/349)与30.4%(98/322), χ2=53.33]、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62.2%(217/349)与28.6%(92/322), χ2=82.58]、剖宫产率[73.6%(257/349)与51.6%(166/322), χ2=35.06]、选择性剖宫产率[24.1%(84/349)与6.5%(21/322), χ2=39.07]和瘢痕子宫妊娠率[7.4%(26/349)与3.4%(11/322), χ2=5.23]均较高( P值均<0.05);胎儿窘迫[30.1%(105/349)与20.2%(65/322), χ2=8.6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4.6%(86/349)与13.0%(42/322), χ2=14.59]、胎膜早破[16.0%(56/349)与10.2%(33/322), χ2=4.89]、羊水胎粪污染[12.6%(44/349)与5.6%(18/322), χ2=9.83]、胎盘早剥[10.3%(36/349)与5.3%(17/322), χ2=5.84]、妊娠期糖尿病[10.3%(36/349)与1.6%(5/322), χ2=22.41]、绒毛膜羊膜炎[4.6%(16/349)与0.9%(3/322), χ2=8.12]、甲状腺功能异常[4.3%(15/349)与0.6%(2/322), χ2=7.88]和心脏病[4.3%(15/349)与0.3%(1/322), χ2=9.17]的比例均较高( P值均<0.05)。(3)治疗情况:2021年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应用率、猪PS应用剂量和牛PS的应用比例均高于2016年[(73.6%(257/349)与67.1%(216/322), χ2=11.62;(178.5±38.0)mg/kg与(165.2±42.8)mg/kg, t=7.85;47.9%(123/257)与19.4%(42/216), χ2=41.72; P值均<0.01]。2021年与2016年气管插管-注入PS-拔管后正压通气使用率、早期(生后2 h内)应用PS及PS治疗前后的血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1年与2016年相比较,抗生素应用时间[7.0 d(5.0~14.0 d)与5.0 d(1.0~8.0 d), Z=7.55]、辅助通气时间[144 h(81~264 h)与73 h(47~134 h), Z=8.20]和住院时间[24 d(14~42 d)与16 d(10~25 d), Z=6.74]明显增加( P值均<0.01),经鼻间歇正压通气[29.6%(100/338)与1.0%(3/306), χ2=97.81]和常频通气的使用率[42.6%(144/338)与30.1%(92/306), χ2=10.87]明显升高( P值均<0.01)。(4)2021年与2016年相比较,动脉导管未闭[15.5%(54/349)与6.2%(20/322), χ2=63.40]、支气管肺发育不良[9.2%(32/349)与2.8%(9/322), χ2=12.88]、持续性肺动脉高压[5.4%(19/349)与0.6%(2/322), χ2=12.85]、脑室周围白质软化[4.3%(15/349)与1.2%(4/322), χ2=7.52]和气胸[3.4%(12/349)与0.3%(1/322), χ2=9.68]的比例升高( P值均<0.05),院内感染比例明显下降[7.4%(26/349)与19.6%(63/322), χ2=21.37, P<0.001]。(5)2021年早产儿RDS治愈率高于2016年[70.8%(247/349)与56.2%(181/322), χ2=15.37, P<0.001],放弃率[7.7%(27/349)与14.3%(46/322), χ2=7.41]和病死率[院内:1.4%(5/349)与5.6%(18/322), χ2=8.74;院外:8.3%(29/349)与13.7%(44/322), χ2=4.96]低于2016年( P值均<0.05)。 结论:这一期间参与研究单位的早产儿RDS的临床救治技术水平提高了,但仍存在一定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技术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LISA)技术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收治的胎龄≤34周的RDS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LISA+NIPPV组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INSURE)+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组。LISA+NIPPV组在NIPPV支持下,经喉镜气管内置入LISA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INSURE+NCPAP组暂停NCPAP支持,采取INSURE技术给予PS后继续给予NCPAP治疗。比较两组注入PS后1 h、6 h的血气分析、操作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等并发症。结果:共纳入RDS早产儿112例,LISA+NIPPV组58例,INSURE+NCPAP组54例。①LISA+NIPPV组注入PS后1 h、6 h的血氧分压(PaO 2)及PaO 2/吸入氧气分数(FiO 2)(P/F)显著高于INSURE+NCPAP组相应时间点,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则显著低于INSURE+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与INSURE+NCPAP组相比,LISA+NIPPV组72 h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15.5% vs. 33.3%)、无创呼吸支持时间[(7.5 ± 4.3) d vs. (9.9 ± 5.5)d]、总用氧时间[(10.5 ± 3.5)d vs. (13.3 ± 4.1)d]、撤机失败率(8.6% vs. 31.0%)、呼吸暂停次数[7.0次(3.0~21.0)次 vs.15.0次(4.0~28.0)次]及2次使用PS率(17.2% vs. 33.3%)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LISA+NIPPV组PS反流发生率低于INSURE+NCPAP组(13.8% vs. 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置管所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④LISA+NIPPV组患儿BPD发生率低于INSURE+NCPAP组(10.3% vs. 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LISA技术联合NIPPV治疗早产儿RDS,能有效改善氧合,减少二氧化碳潴留,降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缩短无创呼吸支持时间,减少BP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及无创高频辅助通气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ISA)及无创高频辅助通气(nHFOV)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将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85例胎龄27~32周患NRDS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按出生胎龄(>27~29周、>29~30周、>30~31周、>31~32周)进行分层,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LISA组(40例)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组(INSURE组)(45例)。LISA组再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经鼻持续正压通气(CPAP)组(25例)及nHFOV组(15例)。INSURE组患儿在正压通气下,经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拔出气管插管,予CPAP辅助通气。LISA组患儿在CPAP下,经胃管注入PS,后拔除胃管,CPAP组患儿继续予CPAP辅助通气;nHFOV组患儿予nHFOV辅助通气。如无创辅助通气失败,给予机械通气。观察LISA技术及nHFOV的可行性,比较各组不良反应、机械通气、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及NRDS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与INSURE组相比,LISA组机械通气率(5.0%比22.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20.0%比42.2%)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率(12.5%比42.2%)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总吸氧时间、住院时间、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LISA组与INSURE组置管操作的不良反应比较,LISA组中CPAP组及nHFOV组无创通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出生胎龄越小,NRDS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同一胎龄LISA组并发症发生率较INSURE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LISA组中CPAP组及nHFOV组机械通气率、BPD、IVH、PVL、ROP及NEC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胎龄27~32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NRDS的治疗中,LISA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PS给药方法,在降低机械通气率、BPD及PVL的发生率方面有优势。nHFOV可作为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NRDS患儿呼吸支持的初始模式。LISA联合nHFOV可用于NRDS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失败的早期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失败的早期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银川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使用INSURE技术治疗的胎龄<34周RDS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拔管后72 h内是否再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分为INSURE技术治疗失败组和成功组。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比较2组患儿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NSURE技术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RDS早产儿136例,治疗失败34例,失败率25.0%。治疗失败组产前地塞米松使用率、胎龄、出生体重、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呼吸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血红蛋白值均低于成功组;肺表面活性物质第1次使用时间、气囊复苏时间、呼吸评分、血清降钙素原、RDS分级≥Ⅲ级和胎盘绒毛膜羊膜炎比例均高于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评分≥8分( OR=10.609,95% CI 2.630~42.797, P=0.001)、胸部X线RDS分级≥Ⅲ级( OR=8.813,95% CI 2.022~38.423, P=0.004)、血红蛋白<145 g/L( OR=9.074,95% CI 1.771~46.147, P=0.008)为INSURE技术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前使用地塞米松( OR=0.270,95% CI 0.075~0.978, P=0.046)为INSURE技术失败的保护因素。 结论:呼吸评分≥8分、RDS分级≥Ⅲ级、血红蛋白<145 g/L、产前未使用糖皮质激素为INSURE技术失败的早期高危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的方法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一种磷脂-蛋白复合物,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外源性PS替代疗法已广泛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临床应用方法包括预防性或抢救性治疗、有创性或微创性治疗、气管插管-PS-拔管(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INSURE)技术和雾化治疗等。现在INSURE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使用细导管、喉罩导气管、雾化等新的非侵入性给药方法也正在被研究或采用。该文就近年来PS在新生儿临床应用的方法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与振动网格雾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振动网格雾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振动网格雾化技术组和气管插管-注入PS-拔管后使用NCPAP(INSURE)技术组。两组均予以NCPAP联合PS治疗,振动网格雾化技术组PS经新型振动网格雾化技术吸入肺部,INSURE技术组PS经气管插管注入肺部。比较两组患儿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氧合指数(PaO 2/FiO 2)、气管插管机械通气(MVET)需求率、总呼吸支持时间、再次使用PS率、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等指标的差异;同时记录两组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最终共42例患儿纳入分析,其中振动网格雾化技术组20例,INSURE技术组22例。两组PS给药前血气分析及PaO 2/FiO 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完成PS给药后1 h,两组血气分析及PaO 2/FiO 2均较给药前明显改善;其中,振动网格雾化技术组给药后PaO 2/FiO 2改善程度较INSURE技术组更明显〔mmHg(1 mmHg≈0.133 kPa):198±34比173±39, P<0.05〕,但两组pH值和PaCO 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振动网格雾化技术组总呼吸支持时间较INSURE技术组明显缩短(h:96±13比120±18, P<0.01),但MVET需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1/20)比13.6%(3/22), P>0.05〕。振动网格雾化技术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发生率低于INSURE技术组〔0%(0/20)比18.2%(4/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振动网格雾化技术组与INSURE技术组再次使用PS率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0%(1/20)比9.1%(2/22),5.0%(1/20)比4.5%(1/22),均 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或气胸、肺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与INSURE技术相比,NCPAP联合振动网格雾化吸入PS技术治疗RDS同样有效、安全,且可进一步提高PaO 2/FiO 2、缩短呼吸支持时间,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失败的高危因素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给药技术(MIST)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及失败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91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S给药方式分为MIST组(46例)和气管插管-使用PS-拔管使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INSURE)组(45例),分别通过细血管导管或气管插管给予猪肺磷脂注射液70 ~ 100 mg/kg。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分析PS治疗失败的高危因素。结果:MIST组总操作时间长于INSURE组[(90.06 ± 14.38)min比(62.57 ± 11.44)min](P<0.05)。两组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低于INSURE组[10.87%(5/46)比31.11%(1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5.64,P<0.05)。男性、剖宫产出生、出生体质量<1 500 g、母患妊娠期糖尿病及PS治疗前动脉血氧分压(PaO 2)<59 mmHg(1 mmHg = 0.133 kPa)、PaO 2/吸入氧浓度<185 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5 mmHg是MIST失败的高危因素(P<0.05)。 结论:MIST操作虽有一定难度,但安全可行。临床上应综合分析NRDS患儿存在的各项高危因素,为NRDS患儿选择合适的早期呼吸支持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LISA技术联合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下经微管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LISA)技术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4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12例胎龄26~32周的RDS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LISA联合组( n=58)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 INSURE)组( n=54)。LISA联合组在NCPAP下经喉镜气管内置入LISA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同时静脉给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INSURE组采用气管插管注入PS,拔管后继续给予NCPAP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呼吸支持后1 h、6 h的血气分析,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①两组RDS早产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血气分析组内比较:两组呼吸支持后1 h、6 h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血氧分压(PaO 2)及PaO 2/吸入氧气分数(FiO 2)( P/F),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结果:LISA联合组呼吸支持后1 h、6 h的PaO 2及P/F,均显著高于INSURE组相应时间点,PaCO 2则显著低于INSUR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LISA联合组无创呼吸支持时间、总用氧时间、再次使用PS比例、撤机失败率、治疗72 h内气管插管率及呼吸暂停次数均显著短于、低于、少于INSURE组[3.0 d(1.0, 18.0) d vs. 7.5 d(2.0, 22.0) d, 5.5 d(3.0, 21.0) d vs.10.5 d(4.0, 28.0) d, 9例(15.5%) vs.17例(31.5%), 6例(10.3%) vs.14例(25.9%), 5例(8.6%) vs.12例(22.2%), 5.0次(3.0, 21.0)次 vs.15.0次(4.0, 28.0)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④LISA联合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发生率低于INSURE组[5例(8.6%)比13例(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INSURE技术相比,LISA技术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胎龄26~32周早产儿RDS,能有效改善氧合,降低机械通气率,缩短无创呼吸支持时间,并减少BP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INSURE技术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INSURE)技术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中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胎龄28周以上NRDS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INSURE技术组(研究组)和传统INSURE技术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共110例患儿最终纳入研究,其中对照组57例,研究组53例。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比较两组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用药前后的血气分析和氧合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S使用过程中研究组较对照组PS反流率(5.66%比22.81%)和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率(9.43%比26.32%)显著下降( χ 2=6.496、5.262, P=0.011、0.022);两组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暂停、72 h无创通气失败率、二次PS用药率和总无创支持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内出血、气漏综合征、肺出血等常见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住院时间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19±13.87)d比(32.73±15.01)d, t=2.005, P=0.047]。 结论:改良INSURE技术临床疗效与传统INSURE技术相当,并较传统INSURE技术能降低操作过程中PS反流、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缩短早产儿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