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调查:缓慢接受且操作差异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英国新生儿病房对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LISA)这项技术的接受情况。方法:通过电子邮件向英国所有150个新生儿病房发送电子问卷,包括LISA适应证、实用性和不使用该项技术的原因。结果:电子问卷的总体回复率为96%(144/150)。只有11%的单位正在使用LISA,但大多数(78%)会考虑在自己的单位使用LISA,56%的单位会考虑产时应用LISA。存在的挑战主要在指南的制定和医务人员的培训方面。61%的单位将LISA的目标人群定为≥27周,三级新生儿中心将LISA的目标人群定为≥26周。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LISA的中位FiO 2阈值为0.3(IQR:0.3~0.4),较大胎龄早产儿的LISA中位FiO 2阈值为0.4。LISA实施前最常使用的药物是芬太尼(32%)。 结论: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对LISA的接受度较低。尽管许多单位正在考虑实施LISA,但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国家制定的指南,迫切需要对LISA这一操作进行标准化并明确其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在二种不同无创通气模式下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对比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NCPAP)模式和双水平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therapy,BiPAP)模式下使用微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ess-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技术气管内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患儿的变化,探讨改进LISA技术。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科技城医院新生儿科和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新生儿科收治的60例RDS早产儿,均合并使用无创正压通气和PS替代治疗,PS均使用LISA技术注入气管。根据使用LISA时的不同无创模式,随机分为二组,NCPAP组(30例)采用NCPAP模式,BiPAP组(30例)采用BiPAP模式。对比二组患儿在注入PS后的经皮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变化以及药液反流情况。结果:二组患儿在注入PS后均出现经皮氧饱和度的下降,NCPAP组较BiPAP组更低[(81.87±3.99)%比(87.53±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480, P<0.001);NCPAP组经皮氧饱和度下降持续时间更长[(10.5±3.27)s比(5.37±3.44)s, t=5.920, P<0.001],有部分患儿需要复苏囊正压辅助通气;NCPAP组心率出现降低,BiPAP组心率略有增快,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044, P<0.001);NCPAP组血压略有升高,BiPAP组血压改变不明显,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CPAP组较BiPAP组注药后出现反流(24/30比7/30)和无创通气治疗失败情况(8/30比2/30)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用药前后同组经皮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压变化不明显。使用专用的呼吸道导管(LISA管)较使用一次性胃管操作时间更短[(9.75±2.64)s比(16.87±6.12)s],插管后经皮氧饱和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采用LISA技术给予PS联合无创通气治疗RDS时,最好使用BiPAP模式,有助于减少药物灌注时对患儿生理功能的干扰,促进疾病的恢复;使用LISA管在操作难易和对氧饱和度影响方面优于一次性胃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技术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LISA)技术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收治的胎龄≤34周的RDS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LISA+NIPPV组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INSURE)+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组。LISA+NIPPV组在NIPPV支持下,经喉镜气管内置入LISA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INSURE+NCPAP组暂停NCPAP支持,采取INSURE技术给予PS后继续给予NCPAP治疗。比较两组注入PS后1 h、6 h的血气分析、操作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等并发症。结果:共纳入RDS早产儿112例,LISA+NIPPV组58例,INSURE+NCPAP组54例。①LISA+NIPPV组注入PS后1 h、6 h的血氧分压(PaO 2)及PaO 2/吸入氧气分数(FiO 2)(P/F)显著高于INSURE+NCPAP组相应时间点,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则显著低于INSURE+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与INSURE+NCPAP组相比,LISA+NIPPV组72 h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15.5% vs. 33.3%)、无创呼吸支持时间[(7.5 ± 4.3) d vs. (9.9 ± 5.5)d]、总用氧时间[(10.5 ± 3.5)d vs. (13.3 ± 4.1)d]、撤机失败率(8.6% vs. 31.0%)、呼吸暂停次数[7.0次(3.0~21.0)次 vs.15.0次(4.0~28.0)次]及2次使用PS率(17.2% vs. 33.3%)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LISA+NIPPV组PS反流发生率低于INSURE+NCPAP组(13.8% vs. 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置管所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④LISA+NIPPV组患儿BPD发生率低于INSURE+NCPAP组(10.3% vs. 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LISA技术联合NIPPV治疗早产儿RDS,能有效改善氧合,减少二氧化碳潴留,降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缩短无创呼吸支持时间,减少BP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及无创高频辅助通气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ISA)及无创高频辅助通气(nHFOV)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将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85例胎龄27~32周患NRDS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按出生胎龄(>27~29周、>29~30周、>30~31周、>31~32周)进行分层,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LISA组(40例)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组(INSURE组)(45例)。LISA组再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经鼻持续正压通气(CPAP)组(25例)及nHFOV组(15例)。INSURE组患儿在正压通气下,经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拔出气管插管,予CPAP辅助通气。LISA组患儿在CPAP下,经胃管注入PS,后拔除胃管,CPAP组患儿继续予CPAP辅助通气;nHFOV组患儿予nHFOV辅助通气。如无创辅助通气失败,给予机械通气。观察LISA技术及nHFOV的可行性,比较各组不良反应、机械通气、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及NRDS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与INSURE组相比,LISA组机械通气率(5.0%比22.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20.0%比42.2%)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率(12.5%比42.2%)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总吸氧时间、住院时间、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LISA组与INSURE组置管操作的不良反应比较,LISA组中CPAP组及nHFOV组无创通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出生胎龄越小,NRDS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同一胎龄LISA组并发症发生率较INSURE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LISA组中CPAP组及nHFOV组机械通气率、BPD、IVH、PVL、ROP及NEC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胎龄27~32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NRDS的治疗中,LISA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PS给药方法,在降低机械通气率、BPD及PVL的发生率方面有优势。nHFOV可作为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NRDS患儿呼吸支持的初始模式。LISA联合nHFOV可用于NRDS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LISA)技术与传统的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INSURE)技术治疗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87例NRDS早产儿(胎龄24~31 +6周,且出生体重<1 500 g)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矫正年龄1岁内的随访资料,使用LISA注入PS的纳入LISA组,使用INSURE注入PS的纳入INSURE组,其中LISA组144例,INSURE组43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组间混杂因素进行矫正,获得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2组各39例)。采用 t检验、 χ2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体格发育、听力和视力发育、神经系统发育、呼吸系统疾病等预后情况。 结果:1.与INSURE组相比,LISA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12例(33.3%)比23例(63.9%)]和视网膜病变(ROP)[13例(36.1%)比26例(72.2%)]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727, P=0.009; χ2=9.455, P=0.002)。轻度BPD [8例(22.2%)比16例(44.4%)]和Ⅰ~Ⅱ期ROP[11例(30.6%)比22例(61.1%)]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000, P=0.046; χ2=6.769, P=0.009),而中重度BPD和≥Ⅲ期RO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两组患儿住院期间PS重复使用、72 h内机械通气率、气胸/肺出血、Ⅲ~Ⅳ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白质软化、Ⅱ~Ⅲ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异常振幅整合脑电图、矫正胎龄36周病死率、总吸氧时长、住院时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出院后矫正年龄1岁内随访:宫外体质量、身长和头围发育、视力发育、听力发育、矫正胎龄40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矫正月龄6个月及矫正年龄1岁时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评分、肺炎、呼吸道疾病再住院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胎龄24~31 +6周且出生体重<1 500 g早产NRDS患儿进行治疗,采用LISA技术PS给药能够降低轻度BPD和Ⅰ~Ⅱ期ROP发生率,无增加其他并发症风险,2种技术远期预后效果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江苏省28家医院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稳定管理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江苏省三级妇幼保健院和综合性医院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稳定管理方案,为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稳定管理质量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2021年11~12月向江苏省新生儿复苏临床研究协作组内同时设有产科和新生儿科的三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负责人发放并回收问卷,根据收回的问卷分析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稳定管理状况。结果: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28份(87.5%)。结果如下:(1)围产期管理:28家医院中26家(92.9%)成立了新生儿复苏团队,22家(78.6%)制定了早产儿复苏流程。(2)复苏设备配置:产房复苏中,28家(100%)医院均配备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24家(85.7%)配备T组合复苏器,21家(75.0%)配备心电监测仪,19家(67.9%)配备空氧混合仪,14家(50.0%)配备气体温湿化仪;院内转运时,13家(46.4%)医院使用暖箱,10家(35.7%)医护直接抱入,5家(17.9%)使用婴儿床,15家(53.6%)配备T组合复苏器/呼吸机,5家(17.9%)配备空氧混合仪,4家(14.3%)配备气体温湿化仪。(3)产房复苏实施:28家(100%)医院均开展脐带延迟结扎,26家(92.9%)使用聚乙烯膜包裹新生儿进行保暖,23家(82.1%)常规监测脉搏氧饱和度,18家(64.3%)以≤30%的氧浓度开始复苏,15家(53.6%)常规使用T组合复苏器或类似设备进行正压通气,2家(7.1%)常规使用心电监测仪。(4)复苏后管理:27家(96.4%)医院对需要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早产儿在其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后给药;23家(82.1%)对无创通气的早产儿开展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技术;24家(85.7%)预防性使用咖啡因;27家(96.4%)在脐静脉置管前进行外周静脉置管,并及时给予静脉输注葡萄糖和营养液。结论:江苏省28家三级医院基本遵循新生儿复苏指南和现有循证依据进行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稳定管理,但产房和院内转运过程中的设备配置仍不足,早期处理细节及质量仍有待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LISA技术联合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下经微管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LISA)技术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4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12例胎龄26~32周的RDS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LISA联合组( n=58)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 INSURE)组( n=54)。LISA联合组在NCPAP下经喉镜气管内置入LISA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同时静脉给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INSURE组采用气管插管注入PS,拔管后继续给予NCPAP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呼吸支持后1 h、6 h的血气分析,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①两组RDS早产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血气分析组内比较:两组呼吸支持后1 h、6 h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血氧分压(PaO 2)及PaO 2/吸入氧气分数(FiO 2)( P/F),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结果:LISA联合组呼吸支持后1 h、6 h的PaO 2及P/F,均显著高于INSURE组相应时间点,PaCO 2则显著低于INSUR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LISA联合组无创呼吸支持时间、总用氧时间、再次使用PS比例、撤机失败率、治疗72 h内气管插管率及呼吸暂停次数均显著短于、低于、少于INSURE组[3.0 d(1.0, 18.0) d vs. 7.5 d(2.0, 22.0) d, 5.5 d(3.0, 21.0) d vs.10.5 d(4.0, 28.0) d, 9例(15.5%) vs.17例(31.5%), 6例(10.3%) vs.14例(25.9%), 5例(8.6%) vs.12例(22.2%), 5.0次(3.0, 21.0)次 vs.15.0次(4.0, 28.0)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④LISA联合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发生率低于INSURE组[5例(8.6%)比13例(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INSURE技术相比,LISA技术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胎龄26~32周早产儿RDS,能有效改善氧合,降低机械通气率,缩短无创呼吸支持时间,并减少BP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后极早产儿的发育结局改善:LISA后的发育结局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胎龄23~26周的早产儿应用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ISA)后在矫正年龄24个月时的神经认知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德国13个三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LISA试验的存活患儿,评估患儿的神经发育结局、听觉、视觉、生长发育状况、再住院天数及潜在混杂因素如母亲抑郁、母乳喂养率和社会经济因素等。结果:182例存活患儿中有156例纳入研究,其中78例LISA、78例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22%的LISA婴儿和42%的插管婴儿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70( P=0.012)。在胎龄25~26周的较成熟早产儿中,两组智力发育指数(MDI)存在显著差异,4%的LISA婴儿和21%的插管婴儿MDI<70( P=0.008)。 结论:矫正年龄24个月时,LISA婴儿的PDI<70比例较低,MDI得分与插管婴儿相似,胎龄25~26周的早产儿接受LISA治疗后的严重致残率降低。LISA技术安全、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技术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新生儿科50例出生体重≤1 500 g和(或)胎龄≤32周、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SA组(25例)和INSURE组(25例)。LISA组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下经喉镜直视将细导管置于气管内并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INSURE组采用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行nCPAP。比较两组患儿不同给药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和血气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在不同给药时间点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PaO 2、PaCO 2、BE、SpO 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虽然LISA组患儿给药后的pH值低于INSURE组,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室内出血、脑白质软化的发生率无差异(均 P>0.05),且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无死亡、气漏、早产儿视网膜病和肺出血发生;此外,两组患儿住院天数、医疗总费用、用氧时间无差异(均 P>0.05)。 结论:对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LISA技术相较于INSURE技术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但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技术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技术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胎龄26~32周RDS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LISA+BiPAP组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INSURE)+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组,根据分组给予相应治疗。比较两组气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后1 h、6 h的血气分析、用药情况、无创呼吸支持时间、总用氧时间、撤机失败率及治疗72 h内气管插管率等临床疗效,以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RDS早产儿86例,LISA+BiPAP组44例,INSURE+NCPAP组42例。LISA+BiPAP组气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后1 h、6 h的动脉血氧分压高于INSURE+NCPAP组,氧合指数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INSURE+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LISA+BiPAP组无创呼吸支持时间[(12.2±8.7)d比(16.0±7.6)d]、总用氧时间[(16.6±8.3)d比(20.3±7.4)d]、住院时间[(22.6±10.3)d比(27.1±12.6)d]、撤机失败率[11.4%(5/44)比 31.0%(13/42)]、治疗72 h内气管插管率[11.4%(5/44)比28.6%(12/42)]及使用2次肺表面活性物质比例[18.2%(8/44)比38.1%(16/42)]均低于INSURE+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ISA+BiPAP组插管所用时间和肺表面活性物质反流发生率低于INSURE+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LISA+BiPAP组BPD发生率低于INSURE+NCPAP组[11.4%(5/44)比31.0%(1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LISA技术联合BiPAP治疗能有效改善胎龄26~32周RDS早产儿氧合,在缩短无创呼吸支持时间和降低机械通气率、BPD发生率等方面具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