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基因突变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基因突变的特点及其在预后评估、疗效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白求恩医院110例初发MDS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45种MDS相关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分析比较基因突变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修订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积分及对地西他滨治疗的反应。结果:110例MDS患者中,至少有1种基因突变的患者比例为83.6%(92/110)。共检测出38种基因突变,最常见的ASXL1、TET2、TP53、SF3B1突变发生率分别为19.1%(21/110)、17.3%(19/110)、15.5%(17/110)、12.7%(14/110)。基因突变个数越多的MDS患者IPSS-R积分越高( F=44.493, P<0.01)。SF3B1基因突变组的IPSS-R积分低于非突变组[(3.50±1.52)分比(4.76±1.58)分, t=-2.802, P=0.006],U2AF1基因突变组IPSS-R积分高于非突变组[(5.78±1.39)分比(4.50±1.60)分, t=2.320, P=0.022],TP53基因突变组IPSS-R积分高于非突变组[(5.71±2.24)分比(4.40±1.41)分, t=2.329, P=0.031],其余所测基因突变组与非突变组IPSS-R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P53基因突变组MDS患者对地西他滨治疗总体反应率高于非突变组[83.3%(10/12)比43.1%(22/51), χ2=6.280, P=0.012],而且完全缓解率更高[50.0%(6/12)比19.6%(10/51), χ2=4.736, P=0.030]。 结论:MDS患者普遍存在基因突变,伴SF3B1突变患者预后良好,而伴U2AF1、TP53突变者预后差,伴TP53突变患者对地西他滨治疗反应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IPSS-R与中医证型、症状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的修订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evised,IPSS-R)与中医证型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1日-2021年9月30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80例MDS住院患者,对IPSS-R指标(血红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水平、血小板水平、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细胞遗传学)及中医证型(正虚证型、邪实证型)和舌象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明确其相关性.并对其中32例患者进行中医症状分级与IPSS-R积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IPSS-R与中医证型分布方面,不同IPSS-R患者正虚均以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为主,然而中危+高危+极高危患者相比极低危+低危患者,脾肾阳虚比例大幅上升.舌质方面,随着IPSS-R积分增加,淡红舌比例下降,其他舌质(包括淡白、淡紫、红舌)比例上升.血细胞减少与中医证型分布方面,单系血细胞减少的患者以气血两虚、气阴两虚为主(分别占12/33和10/33),双系、三系血细胞减少的患者脾肾阳虚证型比例较单系血细胞减少增加.在单系血细胞减少患者中,血红蛋白减少者以"无"邪实为主(9/21),而血小板减少者邪实以"瘀"为主(6/11).IPSS-R与中医症状分级相关性方面,疲乏分级与IPSS-R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瘀斑分级、出血分级与血小板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脾肾阳虚证与IPSS-R积分升高、多系血细胞减少、骨髓原始细胞增多可能存在相关性;在单系血细胞减少患者中,血红蛋白减少可能与虚证有相关性,而"瘀"可能与血小板减少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指国际预后积分系统修订版(IPSS-R)评分≤3.5分的MDS,支持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染色体5q缺失[del(5q)]MDS患者,如果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500 U/L(最好<200 U/L),红系造血刺激剂(ESA)仍是最佳选择.对应用EPO无效或脱离输血后复发的患者,可以选择免疫抑制剂、转化生长因子抑制剂和来那度胺.del(5q)患者可以从来那度胺长期受益.血小板减少造成严重出血的情况较少,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类似物可以减少出血,提高血小板数,可用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0.05的患者.治疗失败或有进展为高危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风险者,可能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文章结合第59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报道,介绍有关低危MDS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DS-RA/RARS/RCMD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RARS)/难治性贫血伴多系异常(RCMD)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9名造血干细胞供者(正常对照者)、52例MDS-RA/RARS/RCMD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百分比和计数.根据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型预后积分系统(WPSS),将MDS-RA/RARS/RCMD患者分为低危、中危Ⅰ、中危Ⅱ、高危及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评价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与MDS-RA/RARS/RCMD患者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结果 MDS-RA/RARS/RCMD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百分比和计数均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与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血细胞减少程度、白细胞计数下降、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现象均无相关性(r<0.625,P>0.05),而与染色体核型异常、IPSS预后积分、WPSS预后积分、骨髓纤维化相关(r>0.995,P<0.01).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10.00×106/L的16例MDS-RA/RARS/RCMD患者中,有12例伴有复杂染色体核型异常,其中10例伴有7号染色体核型异常;有12例IPSS预后积分为中危Ⅱ;有13例WPSS预后积分为高危;9例伴有骨髓纤维化.36例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10.00×106/L的患者均不伴有复杂染色体核型异常及7号染色体核型异常;所有患者IPSS预后积分均为低危或中危Ⅰ;除1例患者WPSS预后积分为高危外,其余患者的WPSS预后积分均为极低危、低危或中危;除1例患者伴有骨髓纤维化外,其余患者均不伴有骨髓纤维化.结论 MDS-RA/RARS/RCMD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可出现异常增加,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检测有助于对MDS患者疾病危险度的进一步分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综合护理干预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患者出血、疼痛、活动耐力及药物反应等方面实施综合护理干预,采用IPSS-R积分系统比较患者干预前后治疗效果,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RT)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126例患者通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IP-SS-R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减少(P<0.05);QOL-RT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 通过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巨噬细胞百分比异常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所占比例,并分析其与Th细胞、IPSS积分及骨髓CD34+细胞比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CD14、CD68标记巨噬细胞,以CD3、CD8、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ukin,IL-4)标记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7例MDS患者骨髓中的巨噬细胞百分比以及Th细胞活化情况,另设8名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①低危MDS患者骨髓中的巨噬细胞百分比为1.56%±0.22%,显著高于高危MDS患者(0.20%±0.07%)(P<0.001)及正常对照者(0.62%±0.09%)(P<0.001).②MDS患者骨髓中的巨噬细胞百分比与Th1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434,P<0.01).③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百分比与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呈负相关(r=-0.532,P<0.001),同时也与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457,P<0.01),与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成负相关(r=-0.398,P<0.01),与骨髓CD34+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324,P<0.05).结论:低危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增加,并可能导致了Th1细胞的异常激活;检测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百分比可能有助于判断其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及流式细胞术积分系统(FCSS)在儿童MDS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儿童MDS初诊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FC分析MDS患儿骨髓各细胞群的表型及比例,并对FCSS评分与儿童MDS分型的关系、FCSS评分与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评分的关系、FCSS评分与修订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评分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异常髓系原始细胞增多者共20例(48%),19例(45%)淋系/髓系比>1,淋系抗原在髓系细胞异常跨系表达者14例(33%),CD13/CD16分化抗原异常者8例(19%),CD56异常表达者5例(12%),3例(7%)粒系侧散射角(SSC)减弱或增强,3例(7%)有核红细胞CD36表达减弱,2例(5%)有核红细胞CD71表达减弱,髓系CD33表达缺失、粒系CD11b表达减弱或缺失、单核细胞系CD56及CD14表达缺失者各1例(2%).FCSS评分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以及无事件生存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的2年总体生存率以低危组最高,中危组与高危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的2年无事件生存率依次95%、6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CSS评分与儿童MDS分型以及IPSS、IPSS-R的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MFC及FCSS可以协助儿童MDS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PTPN11基因表达及突变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BR Green染料标记定量PCR分析123例MDS患者和30例良性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PTPN11mRNA表达;同时采用基于Miseq平台的二代测序法检测上述患者PTPN11全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与良性对照相比,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09).按照WHO分类,低危和高危MDS患者PT-PN 11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良性对照(P=0.001;P=0.005),然而低危和高危MDS患者之间PTPN11表达无差别;按照IPSS-R预后分类,较低危、中危和高危MDS患者PTPN11表达水平均高于良性对照(P=0.001;P=0.006;P<0.001),而高危MDS患者PTPN11表达水平高于较低危和中危MDS患者(P=0.003;P=0.004).根据对照组PTPN11基因表达水平平均值加两个标准差,将MDS患者分为PTPN1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临床分析显示PTPN11高表达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骨髓增殖度、IPSS-R积分风险以及白血病转化率显著高于PTPN11低表达组(P=0.001;P=0.016;P=0.014;P<0.001).生存分析显示,与PTPN11低表达组患者相比,PTPN11高表达组患者呈现相对缩短的总生存时间(P=0.052)以及明显缩短的无白血病生存时间(P=0.017).二代测序揭示123例MDS患者存在3例(2.4%)PTPN11突变,均为错义突变(1例p.A72V和2例p.D61V),3例均为RAEB-2患者且最终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生存时间均未超过18个月.结论: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水平增高,预示患者较高的肿瘤增殖度和白血病转化风险;MDS患者PTPN11基因突变频率较低,一旦发生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2016 WHO分型和IPSS-R危险分层的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病人的临床特征,比较2016和2008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分型标准,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和修订后的IPSS(Revised IPSS,IPSS-R)之间的差异.方法 将111例初发MDS病人分成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分别对2组病人同时按2016 WHO分型标准和2008 WHO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并对2组病人依据IPSS和IPSS-R积分系统进行预后评分,比较2016和2008 WHO分型标准,IPSS和IPSS-R之间的差异,并比较2组病人在各临床指标、实验室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 对于本组MDS病人,2016 WHO分型标准更加完善,IPSS-R积分系统可更好地识别部分高危的病人;老年组病人IPSS-R危险度分层极高危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老年组比较,7号染色体异常在老年组检出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MDS病人血小板计数、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明显高于非老年组病人(均P<0.05).结论 2016 WHO分型标准和IPSS-R积分系统对MDS病人的分型、危险度分层更精准;老年MDS病人预后差于非老年病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8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14种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积分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3月宁波市第一医院血液科诊断的87例初发的MDS患者相关基因突变及其临床实验室资料,分析不同基因的突变率及分布亚型.比较高频基因突变(TET2、TP53、ASXL1、RUNX1和SF3B1)患者临床特征和国际预后评分系统(修订版)(Revised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R)的积分情况.结果 87例MDS患者中,检测的14种基因中至少含有1种突变的概率为62.1% (54/87),各亚型的基因突变率存在明显差异,以MDS-EB-2发生率最高(100%),MDS-SLD发生率最低(38.9%).与非突变组相比,突变组患者的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分别为0.027、<0.01和<0.01),而血红蛋白明显减低(P=0.046).伴有基因突变的MDS患者IPSS-R积分明显高于非突变组(P<0.01),其中TP53突变组的IPSS-R积分(7.82±1.83)明显高于对照组(3.77士1.66,P<0.01);而TET2、ASXL1、RUNX1、SF3B1突变组与非突变组IPSS-R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因突变是MDS的常见现象,伴有基因突变的MDS患者具有独特临床实验室特征,尽管大多基因突变预后价值尚存争议,但TP53是其预后不良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