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血小板减少相关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2小时前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期间血小板减少,是影响移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发生于移植预处理后骨髓抑制期与移植后期。患者接受HSCT后,其血小板减少主要与外周血液循环中血小板被破坏增加,以及骨髓中血小板产生不足相关。HSCT期间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严重程度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输注CD34 +细胞数量、供者类型相关。HSCT期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药物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11等,通过综合治疗有利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HSCT后血小板植入,改善HSCT期间血小板减少。笔者拟就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HSCT期间血小板减少的好发时期、原因和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2小时前
-
骨髓免疫在驱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进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类发病机制复杂的自身免疫病。骨髓是一种中枢免疫器官在调控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驱动SLE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SLE疾病状态下,骨髓造血干/祖细胞(HSPCs)呈现出类似"训练免疫"特征,表现为异常活跃增殖和髓系偏倚,导致持续炎症损伤反应。HSPCs髓外迁移增强,循环中CD34 + HSPCs可迁移并定植在肾脏,可能与局部组织炎症损伤有关。在狼疮肾炎患者中,肾脏浸润的免疫细胞高表达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免疫细胞迁移异常活跃。自身反应性免疫细胞在CXCR4/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轴介导下从组织逆向迁移至骨髓,影响骨髓造血干细胞(HSCs)造血发生髓系偏倚,放大炎症损伤并驱动疾病进展。本文将从不同层面解析SLE中骨髓免疫病理学特征,对骨髓与肾脏潜在相互作用及驱动疾病进展的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目的:观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费森尤斯血细胞分离机、迈瑞血细胞分析仪及BD流式细胞仪,对采集过程的参数、血常规指标及产品的单个核细胞(MNC)和CD 34+计数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共72例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常规指标、采集循环量与采集物MNC和CD 34+计数相关性以及各因素对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效果的影响。 结果:不同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的患者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采集物的MNC与采集循环量( r = 0.33, P<0.001)、动员后白细胞计数( r = 0.41, P<0.001)呈正相关,CD 34+计数与动员后MNC计数( r = 0.38, P<0.001)和收集白膜量( r = 0.48, P<0.001)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员后MNC计数[ P<0.001,95% CI 0.07(0.05 ~ 0.09)]、采集循环量[( P<0.001,95% CI 0.00(0.00 ~ 0.00)]、采后总量[ P<0.001,95% CI 0.07(0.05 ~ 0.10)]是采集物MNC计数的影响因素。此外,动员后MNC计数[ P<0.001,95% CI 0.09(0.04 ~ 0.14)]、采集循环量[ P = 0.003,95% CI 0.00(0.00 ~ 0.00)]、采后总量[ P = 0.005,95% CI 0.08(0.03 ~ 0.14)]也是CD 34+计数的影响因素。 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效率个体差异大,动员后MNC计数越多,采集到的外周血干细胞量越多。要想获得高的采集效率,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好采集前外周血MNC等参数,并注意采集循环量、采后总量和收集白膜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淋巴瘤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NS)-血管内淋巴瘤(IVL)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诊治方法,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21年12月19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54岁CNS-IVL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临床特征和相关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本研究以"血管内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脊髓内出血""中枢神经系统""脊髓""intravascular lymphoma""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intraspinal hemorrhage""central nervous system""spinal cord"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结与本研究累及脊髓CNS-IVL患者相关疾病的诊治资料。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3月1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本例患者因"左上肢麻木、无力10 d"入院。既往有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肝功能不全、重症肺炎及红皮病病史。②入院时本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示,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值、血小板计数分别为5.4×10 9/L、72.5%、3.02×10 12/L、87 g/L、49×10 9/L。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示,脾轻度增大。头部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结果示,双侧额叶、左侧顶叶、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及缺血灶;脑萎缩,脑白质脱髓鞘改变;颅内动脉走行、侧支循环正常;右侧颞叶及侧脑室旁少许微出血灶。脊柱MRI检查结果示,颈段脊髓明显水肿,其内见斑片状低信号影,考虑脊髓内出血。患者接受颈段脊椎全椎板入路髓内病损切除和椎板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病变组织活组织检查结果示,退变坏死组织,伴出血,淋巴瘤细胞血管腔内浸润,部分聚集在血管壁周围和血液凝块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示,B细胞抗原CD20(+)、CD79a(+)、配对盒蛋白(PAX)-5(+)、血管内皮细胞抗原CD34(+)。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示,EB病毒编码小RNA(EBER)(阳性,约为90%)。③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相关检查结果,本例患者被诊断为CNS-IVL。由于本例患者存在严重的多系统损害病史,患者未进行化疗等专科治疗。因CNS-IVL病情恶化,2022年1月14日患者死亡。④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纳入10篇英文文献,报道10例累及脊髓CNS-IVL患者,加上本例患者共计11例患者。本组累及脊髓CNS-IVL患者,早期容易被误诊为脊髓炎或者脊髓梗死,其中经病灶活组织检查确诊3例,皮肤活组织检查确诊4例,尸检确诊4例。提高早期确诊率及采用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或R-CHOP(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结论:CNS-IVL以脑膜炎起病进展性累及脊髓的病例少见。对于脑脊液EB病毒(EBV)感染呈阳性的患者,需进行CNS-IVL相关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止痛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的止痛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中药高剂量+H-89[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其他各组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饲料饲喂结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法构建DPN模型.给药结束后,检测大鼠足热痛阈值,测定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IENF),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CD34水平,坐骨神经组织中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坐骨神经组织中PKA和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足热痛阈值,TC、TG、LDL-C、HOMA-IR,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HDL-C、FINS,VEGF、Ang-1、CD34,IENF,MNCV和SNCV值,cAMP浓度水平,PKA和CREB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与中药高剂量+H-89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各指标水平均被逆转.[结论]补阳还五汤可改善DPN大鼠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减轻肢体疼痛,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保护神经功能,体现了"活血通络止痛"的治疗特点;补阳还五汤的止痛作用可能与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及调节cAMP/PKA/CRE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血清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结合MRA与脑梗死再发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探讨血清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与脑梗死再发的相关性及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3例,测定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MRA评估血管狭窄评分、侧支循环充盈评分,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其中34例脑梗死再发患者作为脑梗死再发组,107例脑梗死未再发患者作为脑梗死未再发组,排除其他各种原因失访12例患者,并绘制各指标用于预测患者脑梗死再发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脑梗死再发组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高于脑梗死未再发组(P<0.05);脑梗死再发组血管狭窄评分、侧枝循环充盈评分均低于脑梗死未再发组(P<0.05).患者脑梗死再发与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血管狭窄评分、侧枝循环充盈评分均有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血管狭窄评分、侧枝循环充盈评分预测患者脑梗死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75、0.889、0.935,三者联合预测患者脑梗死再发的AUC为0.994,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患者脑梗死复发的AUC.结论 血清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结合MRA血管狭窄评分、侧支循环充盈评分诊断脑梗死再发效能较高,对脑梗死再发具有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CD34+细胞联合盐酸沙格雷酯重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供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CD34+细胞移植联合盐酸沙格雷酯口服对人体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血管重建与血供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262例TAO患者的262条下肢分为干细胞CD34+细胞移植联合盐酸沙格雷酯口服组100条下肢(A组)、干细胞CD34+细胞移植组91条下肢(B组)、盐酸沙格雷酯口服组71条下肢(C组).术前术后均采用多功能监测仪、多普勒检测仪、经皮氧分压监测仪、DSA等分别从皮肤、血管及血液三个层面测算肢体局部血流量变效应程度.结果 ⑴术后1个月A、B组小腿和足发绀、皮肤发凉及疼痛程度缓解情况较C组显著(P<0.05);⑵术后3个月,A、B组间歇性跛行距离、小腿和足部皮温改善情况较C组患者显著(F=7.01、F=7.04,P<0.05);⑶术后6个月截趾患者中A组10例、B组16例及C组31例;⑷术后1年A组患者中经皮氧分压自[(30.43±4.31)mmHg]增至[(37.21±9.01)mmHg](F=5.69,P<0.05)、踝肱指数自(0.32±0.23)增至(0.91±0.16)(F=6.71,P<0.05)、光电容积血流态指数自(0.22±0.04)增至(0.83±0.13)(F=5.69,P<0.05)、血氧饱和度自[(42.41±9.61)%]增至[(79.61±20.34)%](F=5.74,P<0.05)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分自[(0.23±0.03)分]增至[(1.35±0.23)分](F=7.14,P<0.05),均较B组和C组显著升高(F=7.01、F=7.04、F=7.12、F=7.08、F=7.15,P<0.05).结论 外周血干细胞CD34+细胞移植联合盐酸沙格雷酯口服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人体下肢TAO血管再生及其血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管内皮祖细胞生物学活性与血管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作为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持续"的自我更新及定向分化的能力.EPCs捕获支架,如表面包被CD34+抗体的支架,能够识别循环血液中EPCs表面特异性性结合位点,捕获并促使EPCs归巢、分化为内皮细胞,参与病变血管内皮修复、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冠脉血流.EPCs的生物学活性是决定EPCs捕获支架临床应用的关键,本文从EPCs生物学特性、功能、冠状动脉微环境对EPCs的调控机制、EPCs捕获支架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EPCs捕获支架的治疗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DS-RA/RARS/RCMD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RARS)/难治性贫血伴多系异常(RCMD)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9名造血干细胞供者(正常对照者)、52例MDS-RA/RARS/RCMD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百分比和计数.根据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型预后积分系统(WPSS),将MDS-RA/RARS/RCMD患者分为低危、中危Ⅰ、中危Ⅱ、高危及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评价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与MDS-RA/RARS/RCMD患者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结果 MDS-RA/RARS/RCMD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百分比和计数均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与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血细胞减少程度、白细胞计数下降、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现象均无相关性(r<0.625,P>0.05),而与染色体核型异常、IPSS预后积分、WPSS预后积分、骨髓纤维化相关(r>0.995,P<0.01).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10.00×106/L的16例MDS-RA/RARS/RCMD患者中,有12例伴有复杂染色体核型异常,其中10例伴有7号染色体核型异常;有12例IPSS预后积分为中危Ⅱ;有13例WPSS预后积分为高危;9例伴有骨髓纤维化.36例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10.00×106/L的患者均不伴有复杂染色体核型异常及7号染色体核型异常;所有患者IPSS预后积分均为低危或中危Ⅰ;除1例患者WPSS预后积分为高危外,其余患者的WPSS预后积分均为极低危、低危或中危;除1例患者伴有骨髓纤维化外,其余患者均不伴有骨髓纤维化.结论 MDS-RA/RARS/RCMD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可出现异常增加,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检测有助于对MDS患者疾病危险度的进一步分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左归丸对初老大鼠循环EPCs及其促动员因素E2、VEGF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复方左归丸对初老雌性大鼠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及其促动员因素雌二醇E2、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然衰老动物模型, 予以左归丸灌胃治疗, 观察卵巢组织形态学变化, 计算卵巢、子宫的脏器指数,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CD133+/VEGFR2+三阳性EPCs的比例, ELISA法检测促EPCs动员因素E2、VEGF水平.结果:左归丸33 g/kg组可明显增加初老大鼠各级生长卵泡数、黄体数、血管数、血清E2、VEGF及EPCs水平.结论:左归丸可能通过上调E2、VEGF水平, 动员EPCs, 从而促进卵巢血管生成, 改善初老大鼠卵巢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