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非靶向尿液代谢组学探究前列金丹片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非靶向尿液代谢组学探究前列金丹片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 只8 周龄雄性SD大鼠按照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药物组,每组 10 只.模型组和药物组制备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大鼠前列腺两侧叶均注入0.2 ml弗氏完全佐剂).从造模的第4 天开始,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药物组予前列金丹片混悬液灌胃,每日1 次,连续灌胃30 d.实验结束后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仪检测各组大鼠的代谢物变化,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等鉴定各组间的差异代谢物,然后对差异代谢物进行功能注释.结果:代谢组学分析得到 8 个共同代谢物,其中 5 个代谢物在模型组表达下降,在药物组表达升高(P<0.05);其他3 个代谢物在模型组表达升高,在药物组表达下降(P<0.05).其中肌酐和染料木黄酮是重要差异代谢物,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以及异黄酮生物合成通路是前列金丹片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通路.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上调,肌酐生成增多(P<0.05);异黄酮生物合成通路下调,染料木黄酮生成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逆转了上述变化.结论:前列金丹片通过调节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干预L-精氨酸代谢,以及调节异黄酮生物合成通路干预柚皮素代谢,发挥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肌少症对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显性肝性脑病(OHE)的危险因素,并明确肌少症对OHE的影响。方法:基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建立的肝硬化队列,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山东省立医院3个中心诊断为肝硬化并接受上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的480例患者。以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L3-SMI)男性<44.77 cm 2/m 2、女性<32.50 cm 2/m 2作为肌少症诊断标准。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包括基线期病史、年龄、血清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清白蛋白、血清钠、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患者发生OHE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肌少症对肝硬化OHE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随访2年发现,OHE发生率为16.2%(78/480)。OHE患者的年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AST、GGT、PT、INR、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均高于未发生OHE者[(59.67±10.30)岁比(53.41±12.06)岁、35.25 μmol/L(20.10 μmol/L, 60.53 μmol/L)比22.70 μmol/L(15.10 μmol/L, 35.20 μmol/L)、40.00 U/L(27.25 U/L,61.00 U/L)比33.00 U/L(24.75 U/L,47.00 U/L)、52.50 U/L(26.25 U/L,86.75 U/L)比34.50 U/L(22.00 U/L,73.00 U/L)、(17.71±3.52) s比(15.50±2.98) s、1.50±0.34比1.31±0.29、(8.95±2.19)分比(7.20±1.94)分、(13.56±4.42)分比(11.42±3.92)分],血清白蛋白、血清钠、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未发生OHE者[(29.72±5.55) g/L比(33.19±5.89) g/L、139.00 mmol/L(136.00 mmol/L, 142.00 mmol/L)比140.00 mmol/L (138.00 mmol/L,142.00 mmol/L)、60.00×10 9/L(43.75×10 9/L,90.25×10 9/L)比80.00×10 9/L(56.00×10 9/L,131.00×10 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77, Z=-4.10、-3.13、-2.24, t=-5.19、-4.71、-6.57、-3.98、4.99, Z=2.44、3.48;均 P<0.05)。OHE患者基线期合并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比例,以及肌少症者的比例均高于未发生OHE者[82.1%(64/78)比63.7%(256/402)、41.0%(32/78)比3.5%(14/402)、5.1%(4/78)比1.0%(4/402)、14.1%(11/78)比2.5%(10/402)、37.2%(29/78)比19.7%(79/402)],L3-SMI低于未发生OHE者[(43.14±8.97) cm 2/m 2比(46.29±8.49) cm 2/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11、101.97、4.52、18.38、10.53, t=2.86;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小板计数( OR=0.995,95%置信区间0.991~1.000, P=0.038)、L3-SMI( OR=0.959,95%置信区间0.922~0.997, P=0.035)和肝性脑病( OR=14.724,95%置信区间6.741~32.161, P<0.001)均是肝硬化患者发生OHE的独立影响因素。合并肌少症的肝硬化患者OHE发生率高于未合并肌少症者[26.9%(29/108)比13.2%(49/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53, 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合并肌少症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发生OHE( P<0.001)。 结论:肌少症与OHE密切相关,且是肝硬化患者发生OHE的独立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蜡样芽孢杆菌在小鼠眼内炎中的迁移扩散能力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蜡样芽孢杆菌性小鼠眼内炎模型,探讨蜡样芽孢杆菌强致病性的原因,以及可能与疾病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选取6~8周龄C57BL/6J品系小鼠,向一侧玻璃体腔注射1 μl含有100 CFU蜡样芽孢杆菌的PBS溶液,向对侧眼球注射1 μl无菌PBS作为对照。以同样方法复制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小鼠模型作为疾病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E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织学、视网膜电图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眼内炎进程和视网膜功能。结果:蜡样芽孢杆菌在C57BL/6小鼠眼中快速生长,且明显快于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2 h后逐渐移至角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蜡样芽孢杆菌感染小鼠眼球后,色素颗粒稀疏的虹膜组织区域中细菌含量较多,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玻璃体腔后未能在眼前节检测到细菌。视网膜电图结果显示,蜡样芽孢杆菌性眼内炎小鼠的A波、B波幅度在感染6 h后显著降低,感染12 h后检测不出B波信号,且在不同时间点的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组织学检测发现,蜡样芽孢杆菌性眼内炎相比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其前房和玻璃体腔的炎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浸润程度更高,对组织结构的破坏性更强;ELISA结果显示,蜡样芽孢杆菌性眼内炎的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显著强于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提示发生更严重的炎症反应。蜡样芽孢杆菌性眼内炎小鼠模型中IL-6、TNF-α和IL-1β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均明显高于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模型。结论:蜡样芽孢杆菌具有快速的生长能力和迁移速率,且眼球感染后可诱发严重的眼内炎及组织结构的破坏,是导致视力丧失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脑脓肿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脑脓肿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至2023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化脓性脑膜炎合并脑脓肿的患儿,作为病例组;在未合并脑脓肿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中的1∶3最邻近匹配法选出对照组,匹配因素包括发病日龄≤7 d或>7 d、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儿的病原菌分布、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转归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脑脓肿的相关因素。结果:病例组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4.0~35.0(18.5±7.5)d;对照组63例,男26例,女37例,年龄5.0~41.0(19.4±9.4)d。病例组和对照组患儿血液和脑脊液病原体阳性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9%(13/21)比47.6%(30/63), P=0.257]。病例组的治愈或好转的比例低于对照组[33.3%(7/21)比88.9%(56/63), P<0.001]。病例组的多重耐药细菌感染[47.6%(10/21)比12.7%(8/63), P<0.001]、惊厥[52.4%(11/21)比27.0%(17/63), P=0.033]、呼吸衰竭[57.1%(12/21)比14.3%(9/63), P<0.001]、感染性休克[52.4%(11/21)比3.2%(2/63), P<0.001]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病例组C反应蛋白(CRP)、脑脊液白细胞计数[ M( Q1, Q3)]分别为[70.4(52.1,86.4)]mg/L、[1 234(788,1 606)]×10 6/L,均高于对照组的[45.0(25.7,57.8)]mg/L、[688(256,1 089)]×10 6/L(均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多重耐药细菌感染( OR=7.094,95% CI:1.335~37.705, P=0.022)、感染性休克( OR=30.102,95% CI:3.101~292.224, P=0.003)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脑脓肿的相关因素。 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脑脓肿患儿感染症状重,预后差,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脑脓肿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模拟微重力对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痰标本中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表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模拟微重力对从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出来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表型的影响。方法:利用微重力三维细胞培养系统建立鲍曼不动杆菌模拟微重力株,同时建立正常重力株作为对照组,利用Bioscreen观察两菌株的生长速度,通过涂抹平板计数法对两菌株进行菌落计数,通过观察两菌株在含有5 mmol/L过氧化氢(H 2O 2)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存活率研究两菌株的氧化应激性,通过结晶紫染色法观察两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通过K-B纸片法观察两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 结果:与正常重力株比较,模拟微重力株生长速度减慢,尤其是在10 h以后;平板菌落计数结果显示,与正常重力株比较,模拟微重力株生长受到抑制,菌落数为(2.33±0.61)×10 13CFU/L比(4.87±0.63)×10 13CFU/L( t=4.865, P=0.040);模拟微重力株在H 2O 2溶液中存活率降低,为(51.43±0.97)%比(56.53±2.54)%( t=4.715, P=0.042);模拟微重力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下降,吸光度( A) 570值为0.449±0.014比0.506±0.024( t=8.692, P=0.013);阿米卡星对模拟微重力株的抑菌环直径(15.17±0.21)mm,比正常重力株(13.77±0.15)mm增加( t=6.725, P=0.021)。 结论:模拟微重力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生长速度、氧化应激性、生物膜、抗生素敏感性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可以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相关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早期检测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早期检测的临床意义,为患儿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2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感染情况将患儿分为合并细菌感染组和单纯病毒感染组,每组63例。同时,选取同期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外周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PCT水平的比较分析,并对患儿的致病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单纯病毒感染组患儿IL-6[(3.75±0.76)ng/L]、IL-10[(55.31±11.27)ng/L]、CRP[(10.91±1.16)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39±0.41)ng/L、(11.72±9.58)ng/L、(2.16±0.65)m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040、16.982、7.825,均 P<0.05);合并细菌感染组IL-6[(4.10±1.09)ng/L]、IL-10[(66.64±7.42)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病毒感染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88、9.053、10.031、15.021,均 P<0.05)。合并细菌感染组CRP(26.28±4.35)mg/L]高于单纯病毒感染组[(10.91±1.16)mg/L]( t=21.938, P<0.05)。合并细菌感染组PCT[(0.63±0.04)μg/L]、WBC[(15.12±3.97)×10 9/L]均高于对照组[(0.13±0.02)μg/L、(7.93±1.91)×10 9/L]和单纯病毒感染组[(0.07±0.01)μg/L、(8.78±1.12)×10 9/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纯病毒感染患儿肠道病毒71型(EV71)、通用型肠道病毒(EV)的感染率均低于合并细菌感染患儿,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0.329、31.924,均 P<0.05)。 结论:检测血清PCT水平对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有特异性高、准确性好的特点,与WBC检测可共同作为鉴别手足口病患儿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对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合并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CD14-ST, presepsin)对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合并细菌性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科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入院的单纯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对照组)和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合并细菌性肺炎患者共111例。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测试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presepsin,同时搜集其他临床资料如发热、血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等。组间比较以上参数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合并细菌性肺炎诊断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presepsin、降钙素原和白细胞对于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合并细菌性肺炎组患者入院时血presepsin(500.9±283.5)ng/L高于对照组(167.7±102.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02, 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resepsin升高、降钙素原升高和发热是诊断合并细菌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入院时血presepsi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7(95% CI: 0.825~0.949, P<0.001),降钙素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95% CI: 0.704~0.885, P<0.001),血白细胞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66(95% CI: 0.455~0.678, P=0.231)。presepsin取截断值为227 ng/L时诊断的敏感度为82.0%,特异度为83.6%,阳性似然比为5,阴性似然比为0.22,阳性预测值为80.4%,阴性预测值为85%。 结论:Presepsin对鉴别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合并细菌性肺炎有重要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及中段尿病原菌分布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及中段尿病原菌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22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尿路感染发生率,根据尿路感染确诊结果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感染组采取中段尿进行病原菌培养,分析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22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发生尿路感染者共32例,感染率为14.55%(32/220),其中共鉴定出43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72.09%(31/43)],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20.93%(9/43)]和真菌[6.98%(3/43)]。主要的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高。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年龄、住院时间、个人尿路感染史、妊娠期性生活史、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空腹血糖、血清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有个人尿路感染史、妊娠期有性生活、未规范使用抗菌药物、血清白蛋白<30 g/L、糖化血红蛋白≥7%、空腹血糖≥8.5 mmol/L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存在较高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危险因素复杂,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临床上可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rhTPO联合艾曲泊帕治疗allo-HSCT后血小板持续减少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小剂量艾曲泊帕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持续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例诊断为allo-HSCT后血小板持续减少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移植后未达血小析植入标准[血小板计数(Plt)连续7 d不低于20×10 9/L且脱离血小板输注],接受rhTPO 15 000 U,1次/d,皮下注射;艾曲泊帕50 mg,1次/d,口服。治疗有效为治疗后Plt≥20× 10 9/L且连续7 d脱离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为治疗后Plt<20×10 9/L或未能脱离血小板输注。分析rhTPO联合小剂量艾曲泊帕治疗效果;评价不良反应;比较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的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的总生存(OS)、无病生存(DFS)。 结果:20例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2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PFPR)10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SFPR)10例。患者移植后开始治疗的中位时间[ M( Q1, Q3)]为79 d(50 d,89 d),治疗持续中位时间为19.5 d(15 d,30 d)。20例中13例(65.0%)治疗有效(其中PFPR 8例,SFPR 5例),7例(35.0%)治疗无效。治疗有效患者的治疗起效中位时间为10 d(7 d,19 d)。联合治疗期间,5例氨基转移酶升高至正常值上限2.5倍以上或胆红素高于2倍正常值上限,无不良反应相关动脉栓塞、骨髓纤维化、原发病复发等。联合治疗前治疗有效组巨核细胞计数高于治疗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个(10个,20个)比2.5个(2个,4个); Z=-2.33, P=0.017];两组性别、基础疾病类型、人类白细胞抗原匹配程度、供受者血型、预处理方案、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输注CD34 +细胞数量、血小板减少症类型、合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真菌或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的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1年OS率分别为100.0%和42.9%,两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1年DFS率分别为92.3%和28.6%,两组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 结论:rhTPO联合小剂量艾曲泊帕治疗allo-HSCT后血小板持续减少具有一定的疗效,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移植受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重型和危重型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结局,并分析重型和危重型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3月15日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208例成人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按感染严重程度不同,将所有受者分为轻/普通型组(168例)和重/危重型组(40例),比较2组受者的一般资料、新冠病毒基础疫苗接种、移植病史、免疫抑制剂方案、共病情况以及治疗结局。其中,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危重型感染的危险因素。多组间比较 P≤0.05时,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 结果:本研究208例肾移植受者新冠病毒感染后的住院率、重症率、ICU入住率、机械通气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7.4%(57/208)、19.2%(40/208),3.4%(7/208)、5.3%(11/208)和1.9%(4/208)。43.9%(25/57)住院新冠病毒感染受者骨髓抑制、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36.8%(21/57)和22.8%(13/57),最低全血淋巴细胞计数、CD4 +T淋巴细胞和CD8 +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395.0(255.0,618.0)个/μL、203.5(87.8,411.0)个/μL和199.0(111.5,352.3)个/μL。新冠病毒感染后并发细菌、巨细胞病毒、耶氏肺孢子菌和其他真菌感染(念珠菌、隐球菌、马尔尼菲蓝状菌和烟曲霉菌)的发生率分别为17.8%(37/208)、3.8%(8/208)、2.9%(6/208)和2.9%(6/208)。重/危重型组受者并发其他病原体的感染率高于轻/普通型组,分别为:细菌[62.5%(25/40)比7.1%(12/168),95% CI:47.5%~63.3%, P<0.001],巨细胞病毒[15.0%(6/40)比1.2%(2/168),95% CI:8.1%~19.5%, P=0.001]、耶氏肺孢子菌[15%(6/40)比0(0/168),95% CI:9.4%~20.6%, P<0.001]和其他真菌[15.0%(6/40)比0(0/168),95% CI:9.4%~20.6%, P<0.001]。新冠病毒感染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率为13.5%(28/208),重/危重型组感染后AKI发生率高于轻/普通型组[52.5%(21/40)比4.2%(7/168), 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男性、吸烟史、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肺部疾病史是重/危重型感染的相关因素( P=0.003、0.002、0.012、0.011、0.002、0.001、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肾功能不全( OR=3.34,95% CI:1.46~7.64, P=0.004)和肺部疾病史( OR=3.42,95% CI:1.49~7.87, P=0.004)是重/危重型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新冠病毒基础疫苗接种率为17.8%(37/208),完成基础疫苗接种肾移植受者感染新冠病毒后重/危重型感染风险降低( OR=0.28,95% CI:0.08~0.98, P=0.047)。 结论:重/危重型新冠病毒感染肾移植受者易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且感染后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较高;肺部疾病史与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新冠病毒重/危重型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完成基础疫苗接种对重/危重型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