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甘草素通过lncRNA MIR22HG/miR-24-3p/FASLG轴抑制肺鳞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是全世界范围内高频率发生的恶性肿瘤.最近的研究表明,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ISL)在肿瘤增殖和转移中发挥抗肿瘤活性.因此,研究旨在探讨ISL在抗LUSC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梯度浓度ISL处理LUSC细胞,探究ISL在LUS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抗癌特性.随后,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探寻了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MIR22HG/miR-24-3p/Fas配体 基因(Fas ligand Gene,FASLG)之间可能的互作关系.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 LUSC 细胞中 lncRNA MIR22HG、miR-24-3p、FASLG 的表达,细胞计数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克隆形成、划痕愈合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增殖、迁移和侵袭.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上皮间充质转换(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RNA免疫沉淀(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实验和双萤光素酶实验验证 lncRNA MIR22HG 与 miR-24-3p、miR-24-3p与FASLG的结合关系.结果 ISL可以显著抑制LUS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生信分析及临床样本分析发现lncRNA MIR22HG在LUSC中低表达,ISL可以促进lncRNA MIR22HG的表达,抑制LUSC细胞 的恶性行为.此外,lncRNA MIR22HG可以海绵吸附miR-24-3p进而调节FASLG的表达.miR-24-3p在LUSC中上调表达,FASLG在LUSC中下调表达.过表达FASLG可以逆转miR-24-3p过表达对LUSC增殖、转移以及EMT进程的促进作用.结论 这些结果表明,ISL通过lncRNA MIR22HG/miR-24-3p/FASLG轴抑制肺鳞癌转移,表明ISL有潜力作为治疗LUSC的新型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细胞和bulk RNA测序的综合分析预测肺鳞状细胞癌治疗反应和预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整合单细胞RNA测序(sing-cell RNA sequencing, scRNA-seq)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探索肺鳞状细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USC)中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和预后相关基因,并构建基于这些基因的预后模型。为了更好地了解LUSC中的免疫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进一步分析了免疫细胞的浸润特征,揭示其与LUSC患者预后的潜在关联。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GSE118245)中获取LUSC单细胞RNA测序数据,并通过质量控制和数据标准化,鉴定出不同的细胞群体。使用Seurat软件包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统一流形近似投影(uniform manifold approximation and projection, UMAP)进行降维聚类。基于TCGA数据库中的LUSC患者样本,使用TCGAbiolinks包获取批量RNA测序数据,并对肿瘤样本和正常样本之间的DEGs进行筛选,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使用Cox回归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回归构建基于DEGs的预后模型,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使用CIBERSORT算法评估不同风险组中的免疫细胞浸润比例,比较22种免疫细胞在高风险和低风险组中的差异。结果:从LUSC单细胞数据中质控得到出5 360个细胞,注释为13个不同的细胞群,并通过SingleR注释为8种细胞类型。与对照组相比,LUSC组中的中性粒细胞、CD4+ T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比例显著上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共筛选出3 396个DEGs,其中1 851个基因上调,1 545个基因下调。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DEGs主要参与细胞周期、感染和补体级联反应等重要生物过程。在TCGA-LUSC数据中,使用WGCNA识别出与LUSC发展显著相关的蓝色模块,在此基础上筛选出61个交集基因进行进一步分析。单因素Cox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共识别出4个独立的预后相关基因(ITIH3、MME、PLAAT1和ATP13A5),构建了风险评分模型。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风险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低于低风险组。免疫浸润分析结果表明,高风险组患者肿瘤中的CD8+ T细胞、活化的记忆CD4+ T细胞和滤泡辅助性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低风险组,进一步支持了免疫微环境对LUSC进展的关键作用。结论:通过整合单细胞和TCGA数据,成功鉴定了LUSC中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构建了有效的预后模型。模型在多个验证队列中表现出预后预测,揭示的免疫细胞浸润特征为LUSC的免疫微环境提供了新的见解。免疫细胞在LUSC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过表达小GTP酶Rab32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侵袭性生长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Rab32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判断NSCLC中Rab32的表达;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SCLC细胞中Rab3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应用Rab32过表达慢病毒感染A549和H1299细胞,构建Rab32稳转A549和H1299细胞株为观察组,空载体慢病毒感染A549和H1299细胞后构建的为对照组;利用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判断Rab32对NSCLC细胞影响增殖能力;通过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Rab32对A549和H129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细胞中EMT标志物(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 LUAD)和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USC)中Rab32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A549、H1299和HCC827中Rab3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其中A549和H1299细胞中Rab32 mRNA和蛋白较Beas-2B下降显著。A549、H1299细胞中,观察组的Rab3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载体对照组(P<0.05)。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组的细胞增殖和克隆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提示观察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观察组细胞的上皮表型标志物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间皮表型标志物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Rab32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可作为潜在临床治疗NSCLC患者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索肺鳞癌肿瘤微环境及寻找关键基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肺鳞癌肿瘤微环境,并寻找影响肺鳞癌肿瘤微环境的关键基因。方法:使用R语言ESTIMATE算法计算TCGA数据库中肺鳞癌样本的基质评分、免疫评分与综合评分;CIBERSORT算法计算肺鳞癌22种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丰度。根据surv_cutpoint函数分别获得3种评分的最佳截断值并分为各自的高评分组与低评分组,进行3种评分的高评分组与低评分组5年限制平均生存时间分析及差异表达分析。将差异表达分析获取的基因定义为差异表达基因,再根据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确定关键基因。最后,利用Timer数据库探索关键基因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肺鳞癌基质评分、免疫评分与综合评分均低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限制平均生存时间分析显示,随访5年,3种评分的高评分组均较低评分组预后差( P值均<0.05)。肺鳞癌组织中22种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含量有18种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差异分析确定了影响肿瘤微环境的972个差异基因,将972个差异基因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了135个与生存相关的基因( P值均<0.05),与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中前50个中枢基因进行交叉,获得3个与肿瘤微环境相关且影响肺鳞癌预后的关键基因AGTR2、CXCL2、ADORA1。最后Timer数据库探究显示关键基因表达量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具有相关性( P值均<0.05)。 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探索了肺鳞癌肿瘤微环境,筛选出3个与肺鳞癌预后相关且影响肿瘤微环境的关键基因AGTR2、CXCL2、ADORA1,为肺鳞癌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DNA甲基化和长链非编码RNA鉴定肺鳞状细胞癌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寻找与肺鳞状细胞癌(LUSC)预后相关的受甲基化调控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502例LUSC患者的基因表达、甲基化和临床数据,进行甲基化和lncRNA表达的差异分析。筛选出位于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的lncRNA,并进行生存分析和临床相关性分析。构建竞争性内源性RNA网络并对网络中的靶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在14例LUSC术后组织样本中验证lncRNA的表达。结果:共鉴定出40 680个差异甲基化位点(dm-CpGs)和14 418个DMRs。dm-CpGs大多数位于基因体,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00、1 500 bp和5’非翻译区(UTR)。37个差异表达的lncRNAs(DElncRNAs)位于DMRs中。其中14个DElncRNAs与DNA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生存分析显示,3个DElncRNAs(TBX5-AS1、SFTA3、MAGI2-AS3)低表达组的总生存率(OS)均高于高表达组[5年OS(TBX5-AS1):50.8%比45.3%,风险比( HR)=1.39, P<0.05;5年OS(SFTA3):54.4%比41.8%, HR=1.37, P<0.05;5年OS(MAGI2-AS3):52.6%比43.3%, HR=1.44,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由这3个lncRNA所构建的预后模型可作为LUSC总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 HR=2.746,95%可信区间:1.380~5.466, Z=2.88, P<0.01)。SFTA3在女性LUSC患者中表达高于男性[0.964(0.909,1.216)比0.672(0.393,1.014), W=26 701, P<0.01]。TBX5-AS1在>60岁患者中表达高于≤60岁患者[0.720(0.411,1.034)比0.596(0.298,0.907), W=22 152, P<0.05],在女性患者中表达高于男性[0.746(0.453,1.078)比0.637(0.370,1.002), W=19 635, P<0.05],在Ⅳ期患者中表达高于Ⅰ+Ⅱ+Ⅲ期患者[0.964(0.909,1.216)比0.672(0.393,1.014), W=740, P<0.05]。通路富集分析显示MAGI2-AS3的靶基因主要富集PI3K-Akt、MAPK和Rap1等信号通路。qPCR结果显示,临床LUSC样本中TBX5-AS1、SFTA3、MAGI2-AS3在肿瘤中表达均低于正常组织[TBX5-AS1:0.006(0.001,0.013)比0.019(0.012,0.044), W=154, P<0.01;SFTA3:0.003(0.001,0.004)比0.022(0.015,0.030), W=187, P<0.01;MAGI2-AS3:0.030(0.009,0.052)比0.148(0.094,0.217), W=162, P<0.01]。 结论:lncRNA(SFTA3、MAGI2-AS3和TBX5-AS1)的表达与LUSC预后密切相关,在LUSC中表达下调且受DNA甲基化调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同源盒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表达谱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同源盒A(homebox A,HOX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表达、预后价值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OXA家族基因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8月至2017年10月收集的3对肺鳞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的表达量,并整合其他多种技术分析计算标准化均数差( SMD)评价HOXA家族基因在1 214例肺鳞癌和1 139例非癌肺样本中的差异。绘制Kaplan-Meier曲线并通过Cox比例风险分析计算风险率( HR)评价HOXA家族各基因表达对肺鳞癌患者总体生存的影响。使用Pearson检验分析测序数据中HOX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甲基化程度与表达值的相关性。 结果:HOXA9、HOXA10、HOXA7、HOXA1和HOXA13在肺鳞癌中显著高表达( SMD=1.14、0.41、0.61、1.72、1.03);HOXA5在肺鳞癌中显著低表达( SMD=-1.21)。HOXA家族中高表达基因的预后模型具有显著的预后分层价值( HR=1.41, P<0.05)。HOX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表达值与甲基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r=-0.640, P<0.05)。 结论:HOX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表达受异常甲基化的调控。HOXA家族联合预后模型有望应用于肺鳞癌患者的临床预后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研究CXCL1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研究CXCL1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作用。方法: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CXCL13在NSCLC患者中mRNA表达。利用Proteinatlas数据库分析CXCL13在NSCLC患者肺中蛋白表达水平并对肺腺癌(LUAD)与肺鳞癌(LUSC)中检测进行比较。通过网页工具TIMER研究CXCL13在NSCLC患者免疫浸润中的作用。CancerSEA分析CXCL13在不同GEO数据集中表达。利用Ualcan数据库分析CXCL13在NSCLC中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果:Gepia结果显示CXCL13在NSCLC中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roteinatlas结果显示NSCLC癌组织中CXCL13蛋白表达高于正常肺组织。TIMER分析结果显示CXCL13的表达在NSCLC患者中肿瘤纯度呈负相关,与NSCLC患者的B细胞、T细胞CD8 +细胞、Tregs细胞浸润呈正相关( P<0.05),但相关程度比较低( Rho<0.7)。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CXCL13高表达合并高水平T细胞CD8 +细胞浸润组LUSC患者预后好于CXCL13高表达合并低水平T细胞CD8 +细胞浸润组( P<0.05),CXCL13高表达合并低水平Tregs细胞浸润组LUSC患者预后好于CXCL13高表达合并高水平Tregs细胞浸润组( P<0.05)。CancerSEA分析显示CXCL13表达在NSCLC与转移和侵袭呈正相关,与DNA修复呈负相关。Ualcan分析显示CXCL13在LUAD患者中启动子甲基化呈高甲基化状态,在LUSC患者中呈低甲基化状态。 结论:CXCL13参与NSCLC免疫细胞浸润和肿瘤细胞功能,CXCL13也许可以作为NSCLC免疫治疗的靶点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肺鳞状细胞癌自噬相关基因预后风险评分模型构建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构建基于自噬相关基因(ARGs)肺鳞状细胞癌(LUSC)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并分析。方法: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得4 418个ARGs。从TCGA数据库收集了551例LUSC患者的基因表达谱及临床数据,提取所有ARGs的表达数据,利用R软件筛选差异表达的ARGs。对差异表达的ARGs进行富集分析。利用Cox回归模型构建ARGs的预后风险评分模型。根据风险评分计算公式计算出每个样本的风险评分,以中位数为cut-off值,将患者分为高风险评分组和低风险评分组。绘制多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风险评分评估模型性能。最后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模型是否具有独立预后价值,并分析其临床相关性。利用外部数据集对其验证。结果:初步筛选了50个有预后价值的差异表达的ARGs,以此为基础,利用Cox回归分析构建了由5个ARGs(LAMP2、TUSC1、CDKN1A、ITGB1、RGS19)组成的LUSC预后风险评分模型。该模型中,低风险评分组与高风险评分组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32年比2.275年, t=3.23, P<0.001)。风险评分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与LUSC患者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提示风险评分可作为LUSC潜在的独立预后因素。并且,与外部数据集交叉验证仍有良好预测效果。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高风险评分与年龄、性别和发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结论:构建了一个由5个ARGs组成的LUSC风险评分模型,该模型可为预测LUSC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未来或可与恶性肿瘤分期联合应用于LUSC患者的预后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基因的泛癌分析及其在瘢痕溃疡癌变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USP7)在瘢痕溃疡癌变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获取USP7在肿瘤和/或其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RNA表达谱数据,并将RNA测序数据进行log 2转化。通过多维度癌症基因集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 USP7基因变异情况,并分析其突变位点。通过TIMER 2.0数据库中“差异表达”模块获得TCGA数据库中肿瘤、癌旁正常组织USP7 mRNA表达情况。使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2(GEPIA2)数据库分析皮肤黑色素瘤(SKCM)、宫颈鳞状细胞癌(CESC)、肺鳞状细胞癌(LUSC)和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中高表达USP7患者与低表达USP7患者的生存率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利用Sangerbox数据库分析USP7在泛癌中的表达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或肿瘤突变负担(TMB)的相关性。通过GEPIA2数据库中“相关性分析”模块,评估USP7在泛癌中的表达与5种DNA错配修复基因( MLH1、 MSH2、 MSH6、 PMS2和 EPCAM)表达水平和3种必需DNA甲基转移酶(DNMT)——DNMT1、DNMT3A、DNMT3B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通过TIMER 2.0数据库中“免疫-基因”模块分析USP7在CESC、HNSC、LUSC和SKCM中表达及其与免疫细胞(B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利用GEPIA2数据库的“相似基因检测”模块获得与USP7表达模式相似且排名前100的蛋白集。将前述蛋白集与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得的与USP7有直接物理结合作用且排名前50的蛋白集进行交集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对上述2个蛋白集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收集2018年10月—2022年10月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病理科有相应临床病理特征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溃疡、瘢痕癌的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USP7表达情况,样本数为6。对数据行Log-rank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检验。 结果:在泛癌中, USP7的主要基因变异类型为突变和扩增,变异频率(>6%)居前3位的肿瘤依次为膀胱尿路上皮癌、SKCM和子宫内膜癌。 USP7基因在泛癌中的主要突变为错义突变。在突变频率最高的SKCM中,主要突变类型是USP7_ICP0_bdg结构域的错义突变。USP7 mRNA在乳腺浸润癌、胆管癌、结肠癌、食管癌、HNSC、肾嫌色细胞癌、肝细胞肝癌、肺腺癌、LUSC、前列腺癌和胃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 P<0.05),在多形成性胶质细胞瘤、肾透明细胞癌、肾乳头状细胞癌和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 P<0.05);此外,USP7 mRNA在SKCM转移组织中的表达远高于其原发肿瘤组织( P<0.05)。生存曲线显示,在CESC、HNSC、LUSC和SKCM中,高表达USP7患者与低表达USP7患者的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5,风险比分别为1.00、0.99、1.00、1.30)。USP7在结肠癌、结直肠癌、胸腺癌、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均与TMB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6、-0.19、-0.19和-0.11, P<0.05);USP7在神经胶质瘤、CESC、肺腺癌、混合肾癌、LUSC中的表达均与MSI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2、0.14、0.15、0.08和0.14, P<0.05),在结肠癌、结直肠癌、乳腺浸润癌、前列腺癌、HNSC、甲状腺癌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均与MSI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27、-0.13、-0.19、-0.16、-0.18和-0.53, P<0.05)。USP7在CESC中的表达与MSH2和MSH6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44, P<0.05),在HNSC中的表达与EPCAM、MLH1、MSH2、MSH6、PMS2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14、0.49、0.54和0.41, P<0.05),在LUSC中的表达与EPCAM、MSH2、MSH6和PMS2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20、0.36、0.40和0.34, P<0.05),在SKCM中的表达与EPCAM、MLH1、MSH2、MSH6和PMS2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1、0.33、0.42、0.55和0.34, P<0.05);USP7在CESC、HNSC、LUSC和SKCM中的表达与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34和0.22,0.45、0.52和0.22,0.36、0.36和0.22,0.38、0.46和0.21, P<0.05)。USP7在CESC、HNSC、LUSC和SKCM中的表达仅与CD4 +T细胞浸润呈显著正相关(Partial相关系数分别为0.14、0.22、0.13、0.16, P<0.05)。与USP7表达模式相似且排名前100的蛋白集中,排名前5的蛋白依次是C16orf72、BCLAF1、UBN、GSPT1、ERI2(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74、0.73、0.73和0.72, P值均<0.05)。与USP7有直接物理结合作用且排名前50的蛋白集与前述蛋白集的交集仅有1个蛋白,即为甲状腺激素受体相互作用因子12。KEGG富集分析显示,USP7相关基因涉及细胞周期、剪接体、细胞衰老和p53信号通路等。GO富集分析显示,USP7相关基因涉及转录调控、蛋白质泛素化、DNA修复和细胞质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等。临床样本分析显示,USP7在增生性瘢痕(0.35±0.05)、瘢痕溃疡(0.43±0.04)和瘢痕癌(0.61±0.03)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0.18±0.04), P<0.05。 结论:USP7可能为临床瘢痕溃疡癌变恶化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含重复凋亡结构杆状病毒抑制剂5在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含重复凋亡结构杆状病毒抑制剂5(BIRC5)在肺鳞状细胞癌(LUSC)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2 863例公共数据样本(截至2022年3月31日)及385例内部样本(采集自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开展回顾性研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标准化均数差(SMD)分析BIRC5表达差异。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以及Cox回归分析。采用灵敏度、特异度以及曲线下面积(AUC)检测BIRC5表达水平区分LUSC样本与对照样本的能力。结果:各数据集均显示LUSC组中的BIRC5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中位数0.057~12.478比0.000~7.959, W=18~313 102, P<0.05;SMD=3.25),且实验证实BIRC5蛋白在LUSC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中位数3.000比0.000, W=6 831, P<0.05)。BIRC5高表达者中位总体生存期长于低表达者(7.42年比4.54年、5.60年比3.24年、4.54年比2.90年, P<0.05),且BIRC5是LUSC独立的预后保护因素(风险比<1, P<0.05)。BIRC5 mRNA表达可以区分LUSC组和对照组(灵敏度=0.97,特异度=0.96,AUC=0.99)。 结论:BIRC5在LUSC中高表达,该基因可能作为LUSC预后及鉴别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