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Olink蛋白质组学建立鼻咽癌患者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急性放疗不良反应的关系,初步建立放疗期间重度急性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85例鼻咽癌患者。按照美国肿瘤放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估放疗期间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炎和口干发生的最高等级不良反应,以其≥3级为重度。采用Olink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中92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标准化的蛋白表达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炎性细胞因子与临床因素及与放疗期间3种急性不良反应的关系。基于炎性细胞因子和(或)临床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以美国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定的放疗期间最严重等级的不良反应是否重度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构建的各模型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效能。 结果:85例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 M( Q1, Q3)]49岁(43岁,6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放疗,其中64例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19例(22.1%)出现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1、2、3级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放疗前血浆白细胞介素22受体A1(IL-22RA1)、白细胞介素18受体1(IL-18R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4(TNFSF14)、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Flt3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MCP-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2、3级急性放射性皮炎患者放疗前血浆CD244、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级和2级口干患者放疗前血浆IL-12B、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1(CXCL11)、LIF-R和IL-3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各临床因素与严重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均不相关(均 P>0.05),根据文献选取年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是否接受化疗、是否患有糖尿病6个临床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1。根据细胞因子功能和既往文献,在差异细胞因子中选取IL-22RA1、IL-18R1、MCP-2、CCL11、CD244、CCL20和IL-33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2。结合上述临床因素和细胞因子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3。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M1、M2和M3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0.841、0.868。 结论:不同等级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鼻咽癌患者间放疗前血浆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有差异,基于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合临床因素构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免疫耐受期(IT)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就诊的273例接受肝脏穿刺活检术的IT期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肝脏病理学改变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肝组织学 ≥炎症分级2级(G2)、≥ 纤维化分期2期(S2)及肝组织学明显异常(≥ G2和/或 ≥ S2)者分别为43例(15.75%)、30例(10.99%)及55例(20.15%)。17.95%患者存在肝脂肪变,98.17%肝组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染色阳性,而肝组织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染色阳性仅为79.49%。不同性别组肝组织病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HBsAg不同染色程度间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分期(S)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肝组织HBcAg不同染色程度间G和S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肝组织病理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肝组织HBcAg染色强度(负相关)、HBeAg水平(负相关)、年龄(正相关)等;但 ≤ 30岁组与 > 30岁组、≤ 40岁组与 > 40岁组的肝组织G和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虽然诊断模型肝脏炎症和纤维化5项指数(LIF-5)的判断价值优于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计数比率指数(APRI)及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但三者判断肝组病理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均不高(<0.8),只有LIF-5判断 ≥ G2、≥ G2和/或 ≥ S2的特异度在80%以上。结论:约20%的IT期慢性HBV感染者存在明显肝组织炎症活动或纤维化进展,肝组织HBcAg染色强度和HBeAg水平与其严重程度负相关,诊断模型或多数临床指标对该类人群的评估价值均不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瘢痕子宫小鼠妊娠后子宫内膜容受性及胎盘滋养细胞侵袭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采用小鼠动物模型探究瘢痕子宫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及胎盘滋养细胞侵袭的影响。方法:取无特定病原体级雌性小鼠30只,通过单侧子宫切口模拟剖宫产对子宫造成的全层损伤以建立单侧瘢痕子宫模型,比较瘢痕侧与对照侧的差异。观察小鼠着床窗口期(孕4.5 d)子宫内早期囊胚着床数目,电镜下检测内膜胞饮突形态,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定量检测内膜容受性相关分子(白血病抑制因子和黏蛋白1)及其mRNA在胎盘的表达。在胎盘形成过程中(孕13.5、15.5和17.5 d),通过组织病理学观测胎盘蜕膜层、连接层及迷路层发育、糖原滋养细胞分布;足月胎盘(孕18.5 d)用CK7标记侵袭滋养细胞定位,评估滋养细胞侵袭情况。采用配对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孕4.5 d时瘢痕侧囊胚着床数低于对照侧[(1.33±0.81)与(3.50±0.54)个, t=7.05, P=0.001];瘢痕侧子宫内膜“胞饮突”覆盖面积评分低于对照侧[(1.60±0.44)与(2.75±0.28)分, t=15.06, P<0.001];同期组织白血病抑制因子mRNA水平亦低于对照侧(0.71±0.12与1.49±0.30, t=5.16, P=0.004),黏蛋白1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侧(2.19±0.45与1.03±0.17, t=7.51, P<0.001)。在胎盘发育成熟前、中、后期(孕13.5、15.5和17.5 d),瘢痕侧和对照侧胎盘各层面积及大体形态无明显差异;胎盘连接层及靠近蜕膜区滋养细胞分布情况提示,瘢痕侧糖原滋养细胞灰度在孕15.5 d(31.01±1.502与23.63±0.90, t=12.76, P<0.001)和孕17.5 d时(31.96±2.37与24.03±1.87, t=4.36, P=0.008)均高于对照侧。孕18.5 d的成熟胎盘瘢痕侧CK7阳性滋养细胞大量富集在靠近母体区域的蜕膜层,总体表现为滋养细胞过度侵袭。 结论:瘢痕影响小鼠子宫内膜功能,瘢痕后妊娠时内膜容受性下降,且着床后胎盘发育期的滋养细胞存在过度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结直肠癌免疫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构建结直肠癌免疫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用于评估患者预后。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基因表达数据和临床信息,筛选其中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基于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建立风险模型,进一步分析该模型对于临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并通过外部数据集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共鉴定出85个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筛选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3(CXCL3)、脂联素受体蛋白1(ADIPOQ)、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G(i)亚基α-1(GNAI1)、上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锯齿状蛋白2(JAG2)、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血管活性肠肽(VIP)、盐皮质激素受体(NR3C2)共8个基因建立风险模型。基于该模型获得患者风险评分,高风险组预后差于低风险组( χ2=22.611, P<0.001),且该风险评分为结直肠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风险比( HR)=1.154,95%可信区间( CI):1.091~1.220, P<0.001)。该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63,可以较好地区分高低风险的结直肠癌患者。 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结直肠癌免疫相关基因预后模型,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提供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Enhanced the Developmental and Implantation Compatibility of Mouse Embryos in Co-culture with Human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
编辑人员丨2天前
Objective::Among the various in vitro embryo culture systems, co-culture has demonstrated remarkable effects in pre-implantation embryo development ow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embryo-nourishing factors. Nevertheles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ecretion of these factors.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ourishing factor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mouse embryos, in human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 (hEECs) was evaluated. Methods::Two-cell stage embryo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oviducts of hyper-stimulated and mated mice and cultivated in a co-culture with an hEEC monolayer with or without LIF. The quality and developmental and attachment potential rates of cultured embryos were evaluated by determining the levels of octamer-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 (Oct4) and caudal type homeobox 2 (Cdx2) transcripts.Results::LIF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developmental rate (82.67% vs. 61.04%, respectively) and attachment rate (64% vs. 45.45%, respectively) of mouse embryos co-cultured with hEECs compared to those in untreated embryos.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Oct4 and Cdx2 in blastocysts cultured in the presence of LIF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blastocysts cultured without LIF. Conclusions::Despite the secretion of LIF by hEECs during co-culture with embryos, the amount of this factor was insufficient, and its addition to the culture media could increase the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of embryos.
Caudal Type Homeobox 2 Embryo Development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Octamer-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慢性胃炎175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8月门诊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35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75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采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胃动力水平、QOL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43%(167/175),高于对照组的86.86%(155/175)(χ 2=5.59, P=0.018)。治疗前,两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CRP、IL-6、TNF-α分别为(47.97±8.59)mg/L、(38.82±6.29)μg/L、(38.77±5.92)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51.34±9.77)mg/L、(41.20±7.53)μg/L、(41.09±6.85)μg/L( t=3.42、3.20、3.39,均 P < 0.05)。治疗前,两组血清胃泌素17(G-17)、胃动素(MO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G-17、MOT分别为(380.49±61.27)ng/L、(514.42±68.73)ng/L,均高于对照组的(362.25±50.16)ng/L、(495.43±61.36)ng/L( t=3.04、2.72,均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 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慢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胃动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镜下椎弓根螺钉置入结合双通道内镜下椎间融合、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滑脱、不稳的早期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BE-LIF)、椎管减压和内镜下椎弓根螺钉置入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滑脱、不稳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1日至4月3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应用BE-LIF+内镜下置钉治疗的9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滑脱、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手术时间、置钉时透视次数、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通过CT扫描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结果:均为女性患者,年龄(70.3±8.4)岁(56~84岁);随访12~16周。9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腰痛VAS在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降低[(2.9±0.6)、(1.8±0.4)比(6.4±1.1)分,均 P<0.05];患者腿痛VAS在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降低[(1.9±0.3)、(1.4±0.5)比(7.3±1.6)分,均 P<0.05],患者术后末次随访ODI较术前降低(24.0%±6.5%比55.7%±12.8%, P<0.05)。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77±103)ml,术后引流量为(122±56)ml。手术时间为(207.8±32.7)min,术后下地时间为(2.3±0.5)d。置钉时透视次数为20~42次,每颗螺钉透视(6.9±1.5)次。所有患者术中均未更改手术方式,无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损伤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未行二次手术。 结论:内镜下置入椎弓根螺钉具有很好的可行性,术中透视次数少,安全性较高。BE-LIF技术结合椎管减压对腰椎管狭窄并腰椎滑脱、不稳早期效果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环孢素A改善滋养细胞轻度受损小鼠囊胚的着床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是否可以改善滋养细胞轻度受损的小鼠胚胎的着床。方法:①将30只ICR小鼠腹腔注射CsA 5 mg/kg,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注射后1 h、3 h、4 h、6 h、8 h、10 h、13 h、14 h、16 h、20 h鼠体内CsA血药浓度变化情况;②将36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腹腔注射CsA 5 mg/kg,对照组相同体质量下注射同等剂量橄榄油,根据Gardner评分结合实验需要将移植胚胎分为A、B、C三类,分类后胚胎分别移植至两组小鼠子宫,于交配后(days postcoitum,dpc)5.5 d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小鼠胚胎着床率及着床部位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小鼠体内CsA血药浓度在给药后6~10 h达到高峰;②B类胚胎在实验组小鼠中着床率[73.9%(34/46)]高于对照组[50.0%(23/46), P=0.018];③两组小鼠着床部位 LIF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sA给药剂量为5 mg/kg时,CsA可以改善滋养细胞形态上存在轻度受损的小鼠胚胎的着床;CsA可能成为提高IVF成功率的潜在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拓展准直器对硼中子俘获治疗束流特性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在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的常规准直器基础上设计了拓展准直器,分析不同准直器情况下患者模体的束流分布特性。方法: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计算了常规准直器、5 cm长拓展准直器、10 cm长拓展准直器沿着束流方向的中子束流分布;选取10 cm长拓展准直器无间隙的情况,模拟计算了不同质量百分比的氟化锂(LiF)与聚乙烯材料组合、碳化硼(B 4C)与聚乙烯材料组合的照射时间和优势深度;分别模拟计算了常规准直器下和拓展准直器下无间隙及其他不同间隙对照射时间、优势深度及离轴剂量的影响。 结果:10 cm长度拓展准直器无间隙情况,热中子通量密度、伽马射线剂量率以及快中子剂量率最大,其峰值分别为1.0×10 9 n/(cm 2·s)、5.3 cGy/min、9.1 cGy/min;相较于聚乙烯结合B 4C,聚乙烯结合LiF的准直器材料在优势深度和照射时间均有优势;对于5种聚乙烯结合LiF的准直器材料,优势深度最大的是20 wt%聚乙烯结合80 wt%LiF的材料,为8.7 cm,然而其照射时间较长,为20.5 min;照射时间最短的为80 wt%聚乙烯结合20 wt%LiF的材料,仅为19.0 min,其优势深度为8.5 cm;对于不同准直器长度、不同空气间隙的剂量分布,相比不使用拓展准直器的情况,5、10 cm长度拓展准直器能够分别降低26.4%、40.3%的治疗时间,同时优势深度变化较小;同一准直器情况下,随着空气间隙的增大,离轴剂量则越大。 结论:5、10 cm长度拓展准直器的使用,能够在提高中子束流强度、降低照射时间的同时,对优势深度、离轴剂量等参数影响较小,从而能够解决由于头颈部活动受限等情况下患者肿瘤体表与出束口存在空气间隙所导致的治疗时间增长的问题。BNCT装置可结合实际临床需求,采用适用的拓展准直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并发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是一种经腹膜后腰大肌前缘与大血管间隙的操作窗(anterior to psoas,ATP)行腰椎间融合(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的小切口微创手术。OLIF手术虽然较其他入路手术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各类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69%~81.82%。大部分并发症经过保守或对症处理可自行缓解,只有较少的并发症难以恢复,需要翻修手术治疗,甚至产生后遗症。OLIF并发症包括术中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血管损伤是术中危险性较大的并发症,需要即刻压迫或缝合止血;神经损伤可以通过避免暴力牵拉和分离组织,减少手术时间等方法降低其发生率,胸腹膜损伤发生时,应尽量术中即刻缝合。一过性髋关节屈曲无力和一过性大腿/腹股沟感觉障碍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数月后大多可自行消失。肠梗阻由于术中对腹膜牵拉导致,多为不完全性,可自行缓解。术后感染大多为浅表性,经过换药和应用抗生素可治愈。Cage下沉、椎间隙塌陷是最常见融合器或假体相关并发,可无相关临床症状,但严重者需要翻修手术治疗。假关节形成发生率较低,少数伴临床症状者需要翻修手术治疗。对于OLIF并发症的研究大多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所以将来还需要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来完善我们对OLIF并发症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