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者干扰素γ诱导单核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9与乙型肝炎病毒前C/BCP区变异相关性及其对干扰素治疗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HBeAg阳性患者血清干扰素γ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onokine induced by IFN-γ,Mig)、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9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C/BCP区变异的相关性以及其对干扰素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CHB且HBeAg阳性患者资料,均给予聚乙二醇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治疗前扩增患者血清HBV前C/BCP区的基因片段并将患者分成HBV前C/BCP区野生型组(野生组61例)及突变型组(突变组49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Mig、IL-9情况以及抗病毒治疗疗效差异。结果:突变组治疗前患者血清IL-9[(10.8±1.9) ng/L]明显高于野生组[(8.3±1.7) ng/L]( P<0.05)。突变组治疗48周后获得完全应答率[46.9%(23/49)]显著高于野生组[16.4%(10/61)]χ 2=7.083, P=0.018;突变组治疗24周后HBsAg下降>1 lg10者较下降≤1 lg10者治疗前的血清Mig显著升高[(129.2±37.9) ng/L与(91.5±25.7) ng/L]( P<0.05)。突变组治疗12、24周血清IL-9分别为(8.8±1.9)、(8.9±1.6) ng/L,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均<0.05)。 结论:CHB且HBeAg阳性患者治疗前血清IL-9的高表达与HBV前C/BCP区的变异关系密切,IL-9的表达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无相关性;患者治疗前Mig的高表达可能对HBV前C/BCP区变异者干扰素抗病毒疗效更有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2、迁移诱导蛋白7和细丝蛋白A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迁移诱导蛋白7(MIG-7)、细丝蛋白A(FLN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899例结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及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结肠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MMP-9、MMP-2、MIG-7、FL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MMP-2、MMP-9、MIG-7表达水平分别为(481±69)ng/ml、(262±85)ng/ml、(156±23)ng/ml,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分别为(136±33)ng/ml、(191±21)ng/ml、(98±18)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591、120.224、59.896,均 P<0.01);结肠癌组织中FLNa表达水平为(19.5±3.2)ng/ml,低于癌旁正常组织[(65.4± 8.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902, P<0.05)。结肠癌组织中MMP-9、MMP-2、MIG-7、FLNa表达水平与肿瘤长径、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均有关(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MP-9高表达、MMP-2高表达、MIG-7高表达及FLNa低表达均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MP-9、MMP-2、MIG-7低表达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55个月(95% CI 25~78个月)、56个月(95% CI 26~79个月)、54个月(95% CI 25~78个月),均长于高表达患者;而FLNa高表达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58个月(95% CI 27~80个月),长于低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MP-9、MMP-2、MIG-7、FLNa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MP-9、MMP-2、MIG-7高表达和FLNa低表达均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可作为临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性粒细胞密度对单钠尿酸盐晶体诱导中性粒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密度对单钠尿酸盐(MSU)晶体诱导中性粒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三磷酸腺苷的参与机制。方法:制备MSU晶体,分离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采用MSU晶体刺激不同密度中性粒细胞(5×10 6/ml为低细胞密度,20×10 6/ml为中细胞密度,100×10 6/ml为高细胞密度)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刺激后细胞荧光强度及活性氧产生,偏振光显微镜观察MSU晶体分布,免疫荧光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的形成,流式微球检测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8、干扰素诱导蛋白(IP)-10、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干扰素γ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IG)、MIP-1α、MIP-1β水平。 结果:(1)低细胞密度下,经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后侧向散射角(SSC)值为170±19;中细胞密度为128±13;高细胞密度为93±9,较低细胞密度显著降低( P<0.05)。(2)与低细胞密度比,高细胞密度下经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1.8±0.2比6.2±0.7, P<0.05);而使用氧化三磷酸腺苷和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强度较单纯MSU晶体干预明显增加(低细胞密度为7.5±0.3,中细胞密度为4.6±0.2,高细胞密度为3.4±0.5, P<0.05)。(3)经MSU晶体刺激后,加入活性氧荧光探针的中性粒细胞活性氧产生增多,且随着中性粒细胞密度增加,活性氧产生明显增加(荧光强度0.85±0.32比2.49±0.78比4.54±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加入氧化三磷酸腺苷干预后中性粒细胞活性氧产生显著降低。(4)MSU晶体刺激中性粒细胞后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高细胞密度下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较多,进而促进MSU晶体聚集,氧化三磷酸腺苷可减少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5)高细胞密度下,中性粒细胞经MSU晶体刺激后上清中IL-1β、TNFα、IL-8、MIP-1、MIG、MIP-1α、MIP-1β水平均显著低于中细胞密度( P<0.05)。 结论:MSU晶体刺激中性粒细胞后,对其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呈细胞密度依赖性,三磷酸腺苷可能在上述过程中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T血管造影辅助下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膝周或小腿近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辅助下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膝周或小腿近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5年5月—2019年10月,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骨三科收治17例膝周或小腿近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6~65岁,平均35岁;清创后皮肤及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3.0 cm~15.0 cm×9.0 cm。根据术前CTA明确的皮瓣中穿支血管来源与分布及测量的血管蒂长度、创面情况设计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6.5 cm×3.5 cm~15.5 cm×9.5 cm。供瓣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健侧大腿中厚皮覆盖。记录皮瓣中穿支血管来源,比较术前CTA检查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血管蒂相对长度与术中探测结果是否一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根据疗效满意度评价标准评定皮瓣修复创面的效果;测定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制订的感觉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移植皮瓣区域感觉功能;观察供瓣区创面愈合及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皮瓣中穿支血管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7例、斜支6例、股直肌支4例,由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斜支、股直肌支来源的穿支供血的皮瓣分别为1、2、3型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术前CTA检查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与术中探测结果一致。1、2、3型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CTA检查后计算的血管蒂相对长度分别为0.32±0.13、0.56±0.07、0.56±0.15,与术中实际测量后计算的血管蒂相对长度0.35±0.12、0.52±0.10、0.53±0.12相近( t=0.45、0.80、0.31, P>0.05)。17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末次随访,患者对皮瓣修复创面的效果满意度为满意16例、一般1例;膝关节屈曲达100~120°、伸直达-2~0°,膝关节功能评定为优9例、良7例、差1例;移植皮瓣区域感觉功能达到S 4级2例、S 3级8例、S 2级7例;供瓣区创面愈合良好,肢体运动功能无影响。 结论: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为膝周或小腿近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有效修复方式。术前CTA能够明确旋股外侧动脉分支及各分支穿支血管的解剖特点,指导术前皮瓣设计及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皮瓣成活率,临床疗效较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2跖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外踝骨皮肤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第2跖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外踝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7月至2018年5月,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骨三科收治外踝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患儿4例,男3例,女1例;年龄4~13岁;右侧2例,左侧2例。均为外踝缺损伴邻近皮肤缺损,皮肤缺损范围2.0 cm×2.0 cm~4.0 cm×5.0 cm,骨缺损范围1.0~3.0 cm。切取患侧第2跖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外踝骨皮肤缺损,其中皮瓣面积2.5 cm×2.5 cm~4.5 cm×5.5 cm,第2跖骨头长度1.0~3.0 cm,供区直接缝合。术后影像学评价踝穴间隙及外踝纵向发育状况与健侧肢体是否同步;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制定的评分标准评估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观察供区足部活动度有无影响,负重、行走有无影响。结果:术后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无血运障碍,供区愈合良好。患儿均获6个月至2年随访,皮瓣颜色及弹性较好,无瘢痕挛缩。无踝关节内翻畸形发生,负重及行走满意。影像学评价显示踝穴间隙及外踝纵向发育状况与健侧肢体大致同步,按AOFAS足踝功能评判标准评估:优2例,良2例。供区足部活动无影响,稳定性较好。结论:第2跖骨头复合组织瓣可一期修复小儿外踝骨骺及邻近软组织缺损,重建外踝可随小儿的生长同步发育,是重建小儿外踝外伤性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过表达丝裂原诱导基因6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减少棕榈酸诱导的肝细胞脂质蓄积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过表达丝裂原诱导基因6(MIG6)通过调节肝细胞内质网应激影响棕榈酸(PA)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使用高脂饲料喂养20只C57BL/6J小鼠26周构建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2组:普通饮食对照组和高脂饮食组,每组10只,留取其肝脏进行后续实验.使用PA诱导HepG2细胞和AML12细胞的脂质蓄积,将细胞分为2组:BSA(10%BSA)组和PA(500 μmol/L)组.通过给HepG2细胞和AML12细胞分别转染人和小鼠MIG6过表达质粒诱导肝细胞MIG6过表达,根据不同的干预条件分为4组:阴性对照质粒+10%BSA(negative+BSA)组、MIG6过表达质粒+10%BSA(MIG6+BSA)组、阴性对照质粒+PA(negative+PA)组和MIG6过表达质粒+PA(MIG6+PA)组,每组每次干预至少设3个生物学复孔.使用油红O染色评估肝细胞脂质蓄积情况;通过RT-qPCR检测肝组织MIG6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细胞MIG6、脂肪酸合酶(FASN)和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等脂质合成相关分子及内质网应激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C/EBP同源蛋白(CHOP)的蛋白水平.结果:高脂饮食组小鼠肝组织甘油三酯含量增加,肝组织脂肪变性显著,MIG6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PA干预促使肝细胞FASN、SREBP1、GRP78和CHOP蛋白水平升高,但是降低MIG6蛋白水平(P<0.01).转染MIG6过表达质粒显著增加肝细胞MIG6蛋白水平,并抑制GRP78和CHOP的表达(P<0.01),显著减轻PA诱导的肝细胞脂质蓄积并抑制FASN和SREBP1的表达(P<0.01).以上结果表明过表达MIG6可抑制PA诱导的肝细胞内质网应激并减少其脂质蓄积.结论:过表达MIG6具有抑制内质网应激进而抑制肝细胞脂质蓄积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泪液采集载体和保存温度对泪液蛋白质定量研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三种泪液采集载体(进口吸附滤纸、国产吸附滤纸和泪液采集毛细管)在不同储存温度条件下对泪液蛋白保存的影响,为科学地选择泪液采集方式、准确测定泪液中的不同类型的蛋白分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表面硅化处理的玻璃毛细管,国产泪液试纸及进口泪液试纸吸附等体积等量的血清白蛋白、胎牛蛋白或已知浓度的IL-1 Ra、IL-6、MIG、IP-10、MMP-9、TIMP1、VEGF和HBD1标准品混合液后放于无菌离心管并分别保存于4℃、-20℃和-80℃.以适当的洗脱液进行洗脱后,用Micro BCATM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总蛋白浓度和各种特异性蛋白浓度.结果:洗脱缓冲液中是否添加表面活性剂或蛋白酶抑制剂对滤纸载体的蛋白洗脱率没有显著影响.-20℃和-80℃保存条件下,三种泪液采集载体对样本总蛋白的平均洗脱率没有显著性差异.IL-6在三种泪液采集载体中的平均洗脱率均较高,且载体之间及不同保存温度环境之间均没有显著的差异.滤纸和毛细管载体对IL-1 Ra和HBD1的滞留效应差异较大:IL-1 Ra在滤纸和毛细管载体中的平均洗脱率分别为19%±15%和98%±6%;HBD1在滤纸和毛细管载体中的平均洗脱率分别为93%±8%和61%±3%.MIG在毛细管收集载体中的平均洗脱率显著高于滤纸载体,分别为87%±4%和69%±4%.毛细管载体对MMP-9和TIMP1的平均洗脱率分别为90%±5%和103%±7%,同样显著高于滤纸(分别为62%±3%和87%±5%).样本载体保存于-80℃ 环境时,其洗脱液中VEGF和IP-10的平均洗脱率分别为82%±5%和72%±8%,明显高于其他温度环境保存的样本载体.结论:检测泪液中不同目的蛋白时,需综合考虑采集方法和保存温度条件,选择最经济可靠的方法.用毛细管采集泪液适合大多数的蛋白定量检测,检测IL-1 Ra、IP-10、MIG、MMP-9和TIMP1的泪液适合用毛细管进行采集.但是对于有明显极性的蛋白,例如HBD1,则要事先试验最有效的收集和保存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敲除MIG1和SNF1基因对酿酒酵母共利用葡萄糖和木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Mig1和Snf1是酿酒酵母葡萄糖阻遏效应的两个关键调控因子.为了提高酿酒酵母工程菌同时利用葡萄糖和木糖的能力,分别对MIG1和NF1基因进行了单敲除和双敲除,并通过摇瓶发酵实验和RNA-Seq转录组分析,初步揭示了Mig1和Snf1可能影响葡萄糖和木糖共利用表达差异基因的层级调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MIG1单敲除对混合糖的共利用影响不大;SNF1单敲除会加快混合糖中木糖的利用而且葡萄糖和木糖可以被同时利用,这可能归因于SNF1单敲除会解除对一些氮分解代谢阻遏基因表达的抑制,从而促进了细胞对氮源营养的利用;进一步敲除MIG1,会解除更多氮分解代谢阻遏基因表达的抑制,以及一些碳中心代谢途径基因表达上调.虽然MIG1和SNF1双敲除菌株利用葡萄糖加快而利用木糖变慢,但是葡萄糖和木糖可以被同时利用,进而加快乙醇的积累.综上所述,MIG1和SNF1的敲除导致氮分解阻遏基因表达上调,有助于促进葡萄糖和木糖的共利用;解析Mig1和Snf1对氮分解阻遏基因的层级调控作用,为进一步提高葡萄糖和木糖的共利用提供新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从细胞层面探究气不摄血证ITP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就诊的ITP确诊患者42例,依据中医证候积分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同时纳入26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Th1、Th2、Th17、Treg、Breg细胞的表达比例变化情况,并对上述免疫细胞的表达与中医证候积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气不摄血证ITP患者Breg与Th17细胞的表达比例下降,Th1细胞的表达比例上升(P<0.05),Th1/Th2呈Th1型(P<0.05),Treg与Th2细胞的表达以及Th17/Treg比值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轻度组(P<0.05)、中度组(P<0.05)、重度组(P<0.05)的Breg细胞的表达显著降低,Th1细胞的表达和Th1/Th2比值显著升高,Treg、Th2以及Th17细胞的表达、Th17/Treg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度组与重度组Breg细胞的表达显著低于轻度组(P<0.05),其他免疫细胞的表达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组上述免疫细胞细胞的表达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re细胞的表达与中医证候积分具有负相关性(r=-0.488,P=0.001),其余免疫细胞无相关性.结论:气不摄血证IT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表现为Th1细胞表达增加导致Th1/Th2失衡.Th17与Breg细胞表达水平下降.Breg细胞表达水平可能反映了气不摄血证患者的气虚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磁式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循环水溶氧质量浓度的测量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碎石机循环水的最大溶氧质量浓度,确保碎石过程中不产生可见气泡.方法:介绍碎石机脱气方法现状及临床对水质的要求,用AZ8403型溶氧测试仪测量循环水的溶氧值,对不同溶氧质量浓度的循环水,在7.5 L水容量、35 L/h水流量、环境温度28℃、最高放电电压17 kV、放电频率60次/min条件下,连续放电1万次,观察是否有可见气泡产生,从而得出不产生可见气泡条件下的最高溶氧质量浓度.结果:在环境温度28℃条件下,循环水溶氧质量浓度大于3.37 mg/L时,会产生可见气泡;溶氧质量浓度小于3.34 mg/L时,不会产生可见气泡.结论:电磁式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在环境温度28℃条件下,循环水的溶氧质量浓度应该低于3 m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