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全髌腱止点上移治疗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联合全髌腱止点上移手术治疗骨骺尚未闭合且合并严重股四头肌挛缩的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HDP)患者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3例(37膝)骨骺尚未闭合的HDP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例(12膝)合并严重股四头肌挛缩需要进行上述手术方式治疗,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10~14岁,平均(12.1±1.4)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Lysholm评分、临床查体及膝关节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平片的适合角及外侧髌骨角评估髌股关节对合关系。结果:10例(12膝)患儿平均随访23个月(12~36个月)。所有患儿术后6个月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均未出现感染及髌骨再次脱位等并发症,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77±9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96±6( t= ?23.155, P<0.05)。髌股关节适合角由术前的72.4°±17.2°改善到末次随访的-7.5°±4.8°( t=21.392, P<0.01),外侧髌股角由-64.6°±9.4°改善为6.5°±3.7°( t=-22.874, P<0.01)。 结论: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全髌腱止点上移治疗骨骺尚未闭合且合并严重股四头肌挛缩的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初期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辅助定位股骨隧道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定位股骨隧道在内侧髌股韧带(MPFL)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武汉市第四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36例复发性髌骨脱位需行MPFL重建术的患者资料。男15例,女21例;年龄23.5(18.3,29.0)岁;脱位次数2.5(2.0,3.0)次。根据在MPFL重建术中是否使用机器人辅助定位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7例,采用机器人辅助定位股骨隧道重建MPFL)和对照组(19例,采用C型臂X线机术中透视定位股骨隧道重建MPFL)。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导针定位次数、术后1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3 d的髌骨倾斜角(PTA)、术后1~3 d的股骨隧道中心点与股骨理想Sch?ttle点的距离,以及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Lysholm的膝关节主观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0 (10.3,13.0)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4.1±16.7) min]、导针定位次数[1.0 (1.0,2.0)次]、疼痛VAS [2.5(2.0,3.0)分]、股骨隧道插入点与理想插入点间的距离[(4.7±1.2) mm]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84.2±19.7) min、3.0 (2.0,4.0)次、3.5 (3.0,4.0)分、(6.1±1.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PTA、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机器人辅助定位股骨隧道在MPFL重建术中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与C型臂X线机术中透视定位相比,机器人辅助定位能够减少导针定位次数,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高建立股骨隧道的精准度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贴面固定与隧道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早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髌骨侧贴面固定与隧道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50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资料。男12例,女38例;年龄(15.0±0.9)岁;左侧23例,右侧27例;术前脱位次数为(2.5±0.9)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贴面组(行髌骨侧贴面固定重建MPFL)25例;隧道组(行髌骨侧隧道固定重建MPFL)25例。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外侧髌股角(LPFA)、髌股适合角(CA)、髌骨倾斜角(PTA)、髌骨外移度(LPT)。结果:贴面组和隧道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50例患者术后获(24.1±5.1)个月随访。术后贴面组和隧道组患者均未出现髌骨骨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再次髌骨脱位。末次随访时贴面组患者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LPFA、CA、PTA、LPT分别为(87.8±4.3)分、(88.3±4.7)分、9.5°±1.1°、10.8°±1.4°、9.6°±1.0°、(9.2±1.3)mm,以上项目隧道组患者分别为(86.0±4.4)分、(87.7±4.2)分、9.5°±1.1°、11.0°±1.6°、9.0°±1.8°、(9.2±1.3)mm。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以上项目同一组内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髌骨侧贴面固定与隧道固定重建MPFL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均能改善青少年髌股关节对位关系,有助于膝关节功能的改善及髌骨稳定性的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远端重排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联合远端重排手术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recurrent dislocation of patella,RDP)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收治了15例(17膝)的RDP患儿,术前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临床体格检查,完善膝关节X线片、髋膝踝CT检查,了解下肢力线、扭转角度、髌股关节对合关系、髌骨高度等情况。手术步骤包括:①外侧支持带松解;②胫骨结节-股骨滑车间距(tibial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 distance,TT-TG)>20 mm者进行髌腱止点外侧半内移,Insall指数大于1.2者内移同时进行髌腱止点下移;③大收肌腱转位双束解剖重建MPFL。末次随访时膝关节X线片评价髌股关节对合关系、髌骨高度和运动轨迹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23个月),均未出现髌骨再次脱位、感染及重建韧带再断裂的情况,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76.7±8.6改善为术后94.2±5.6( P=0.000),髌骨倾斜角从28.6° ± 3.4°减小到7.6° ± 5.6°( P<0.05)。 结论: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远端重排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初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侧髌胫韧带的应用解剖、生物力学及重建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内侧髌胫韧带(MPTL)的应用解剖及生物力学、重建技术及其临床疗效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2022年5月之前公开发表的关于MPTL解剖、生物力学及重建技术研究文献47篇;通过对上述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筛选,补充检索21篇。按照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7篇文献(中文文献5篇、英文文献42篇)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MPTL位于膝关节内侧支持带第二层,起自髌骨内侧下端。沿内下方走行,止于胫骨前内侧近端。MPTL内侧总约束力约为5%,并且主要在膝关节屈曲30°~90°的倾斜和旋转中发挥作用。此外,初次髌骨脱位常伴有内侧髌股韧带(MPFL)和MPTL的联合损伤。MPTL参与的重建方式主要分为单纯MPTL重建和MPFL联合MPTL重建,前者临床研究疗效良好,但单纯重建MPTL无法恢复内侧支持带原有的生物力学结构,故不推荐在临床中应用。在多项MPFL联合MPTL重建临床研究中,患者术后功能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以及髌骨高度、胫骨结节-滑车沟、髌骨外移度等影像学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但MPFL联合MPTL重建手术适应证仍未达成共识。结论:对MPTL的应用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MPTL在维持髌股关节稳定性中的重要作用,因此,MPFL与MPTL联合重建能恢复内侧支持带的解剖和生物力学。为了满足临床需要,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论证该手术的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全关节镜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全关节镜下内侧髌股韧带(MPFL)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8例(46膝)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12膝),女26例(34膝);年龄14~40岁[(24.6±5.4)岁]。患者均行改良全关节镜下MPFL重建术。术后即刻行CT三维重建评估MPFL股骨侧骨隧道定位点。术后6,12个月采用MRI检查观察MPFL的愈合形态。术前、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记录恢复运动时间。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6~48个月[(32.4±8.6)个月]。术后即刻CT三维重建显示,MPFL股骨侧骨隧道定位点均位于收肌结节与股骨内上髁沟槽区域内。术后6,12个月MRI T2像显示重建的MPFL为低信号、张力良好的韧带组织,提示MPFL愈合良好。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81.1±12.0)分、(91.2±3.8)分、(92.2±9.8)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2.4±10.6)分( P均<0.01)。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Kujala评分为(85.4±3.9)分、(91.4±3.6)分、(93.1±8.5)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5.2±6.8)分( P均<0.01)。与术后6个月相比,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及Kujala评分明显提高( P均<0.05)。患者均重返运动,恢复运动时间为3~12个月[(8.7±2.3)个月]。1例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经过换药伤口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关节僵硬、髌骨脱位复发等并发症。 结论:改良全关节镜下MPFL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骨隧道定位准确,韧带愈合良好,功能恢复好,可以早期重返运动,术后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中大收肌腱股骨远端附着点的相关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收肌腱股骨远端附着点与Sch?ttle’s点的位置关系,为大收肌腱在内侧髌股韧带(MPFL)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提供相关解剖学证据。方法:解剖8具成人尸体膝关节,定位并标记大收肌腱股骨远端附着点,模拟术中X线透视制备标准膝关节侧位X线片。使用等比例法于X线片上测量大收肌腱股骨远端附着点与Sch?ttle’s点的直线距离,评估两点基于X轴上的前后距离,同时使用卡尺在标本上测量以开口取腱器分离获取的大收肌腱的长度(即大收肌腱股骨远端附着点与其腱腹联合处断端的间距)。结果:标准膝关节X线侧位片测量:大收肌腱股骨远端附着点到Sch?ttle’s点的直线距离为7.0~16.0(12.3±3.0)mm,两点之间基于X轴上的前后距离为0.2~5.5(2.6±1.7)mm。标本卡尺测量:大收肌腱长度为115~158(136.1±12.9)mm。结论:虽然大收肌腱的长度足以满足MPFL重建的需要,但其股骨远端附着点与Sch?ttle’s点间的距离远大于5 mm,难以实现解剖重建,因此对于大收肌腱的使用应保持谨慎态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下聚乙烯线带加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内侧支持带紧缩术治疗青年患者急性首次髌骨脱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聚乙烯线带加强内侧髌股韧带(MPFL)技术联合内侧支持带紧缩术治疗青年患者急性首次髌骨脱位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8年1月—2020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20例,行关节镜下聚乙烯线带加强MPFL联合内侧支持带紧缩缝合术治疗的急性首次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8例,右膝14例、左膝6例,年龄19~33(25.8±4.5)岁,体质量指数19.5~26.9(23.3±2.1)kg/m 2。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术前、术后12及24个月时患者恐惧试验结果、伸膝位(0°)、屈膝30°位髌骨外推移位程度,膝关节Lysholm评分、膝关节功能 Kujala 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估表(IKDC)评分,CT测量的髌骨倾斜角(PTA)、髌骨适合角(CA)及髌骨外移距离。术后12、24个月随访患者的手术满意度。 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为42~80(59.4±12.4)min,术中出血量15~30(23.0±5.2)mL,住院时间3~7(4.2±1.3)d。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4~36(27.6±3.6)个月,术后24个月随访时患者无再次髌骨脱位。患者恐惧试验术前均呈阳性,术后12、24个月均阴性。术后12、24个月患者膝关节伸膝位(0°)和屈膝30°位时髌骨外推移位度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术后12、24个月和术前相比,Kujala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明显提高,术前分别为(34.85±10.21)分、(47.87±8.16)分、(32.35±11.13)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96.30±6.44)分、(88.10±4.99)分、(91.10±3.86)分,术后24个月分别为(98.55±3.03)分、(90.17±3.26)分、(97.10±2.5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术后12及24个月的PTA、CA和髌骨外移距离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前分别为28.29°±4.71°、32.47°±10.18°、(15.07±5.23)mm,术后12个月分别为16.54°±2.41°、3.43°±5.56°、(3.05±1.60)mm,术后24个月分别为16.40°±2.30°、4.95°±5.14°、(3.27±1.5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随访患者的手术满意度,术后12个月75%(15/20)非常满意、20%(4/20)满意、5%(1/20)良好,术后24个月95%(19/20)非常满意、5%(1/20)满意,患者均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 结论:关节镜下聚乙烯线带加强MPFL联合内侧支持带紧缩术治疗青年患者急性首次髌骨脱位,无需获取自体肌腱、对软组织干扰小、创面美观,早期和中期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半隧道、双半弯形隧道和缝线锚钉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单半隧道、双半弯形隧道和缝线锚钉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58例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36例;年龄12~34岁[(19.6±5.5)岁]。20例采用关节镜下单半隧道固定重建MPFL(单半隧道组),18例采用关节镜下双半弯形隧道固定重建MPFL(双半弯形隧道组),20例采用关节镜下缝线锚钉固定重建MPFL(缝线锚钉组)。比较三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Tegner活动评分。比较三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39个月[(26.5±9.1)个月]。术后3个月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Lysholm评分分别为(78.4±12.0)分、(88.7±7.5)分、(81.1±9.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0.4±14.2)分、(90.9±9.0)分、(83.3±9.1)分,较术前明显升高( P均<0.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双半弯形隧道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P均<0.05),其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3个月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IKDC评分分别为(76.7±12.2)分、(78.4±8.9)分、(81.0±8.1)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7.6±15.8)分、(83.2±7.8)分、(82.4±12.4)分,较术前明显升高( P均<0.01);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3个月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Tegner评分分别为(4.0±1.2)分、(5.4±1.7)分、(5.3±1.7)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1±1.4)分、(5.8±1.8)分、(5.3±2.2)分,较术前明显升高( P均<0.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半隧道组Tegner评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 P均<0.05),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末次随访时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22.3±6.4)°、(121.7±7.1)°、(123.3±5.7)°,较术后3个月的(117.3±8.0)°、(115.3±7.9)°、(116.8±8.3)°明显恢复( P均<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单半隧道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2/20),双半弯形隧道组为5.6%(1/18),缝线锚钉组为25.0%(5/20)( P>0.05)。 结论:单半隧道、双半弯形隧道和缝线锚钉固定重建MPFL治疗髌骨脱位均可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但双半弯形隧道固定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辅助下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2月— 2018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髌骨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14~46岁,平均26.8岁。均为髌骨外侧脱位,其中复发性髌骨脱位14例,习惯性髌骨脱位1例。所有患者行关节镜探查、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MPFL术,其中12例同时行外侧支持带松解,3例单纯行MPFL重建。记录手术时间,观察切口愈合、取腱区踝关节功能、髌骨外推试验和恐惧试验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33个月,平均24.2个月。手术时间65~85 min,平均71.2 min。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取腱区踝关节功能良好,无疼痛不适。屈膝20°位髌骨外推试验、恐惧试验均为阴性。术后6个月患者完全恢复正常活动。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无再发髌骨脱位或半脱位。术前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及IKDC评分分别为(51.7±2.5)分、(52.8±3.3)分、(47.1±3.3)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84.6±3.2)分、(85.0±3.3)分、(82.5±2.0)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9.5±1.9)分、(89.2±2.8)分、(87.5±2.2)分( P均<0.01)。 结论:关节镜辅助下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MPFL,辅以外侧支持带松解,能有效治疗髌骨脱位,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