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Panel诊断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基因变异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因Panel在诊断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患儿的基因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湖州市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所有日龄≤28 d的新生儿(病例组)以及在本院足月出生的200例表型无明显异常的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以中国可防可治罕见病、中国新筛病种等为基础,筛选明确致病基因与变异位点为靶标,设计适合中国新生儿的基因Panel,针对542种疾病、601个基因。制备干血斑样本,采用该基因Panel进行检测,检出的致病位点采用Sanger测序验证。结合临床特征分析患儿基因检测结果,依据患儿的主要临床诊断(早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出血性疾病、新生儿感染、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其他)数,分为1、2、3和≥4种诊断。采用 χ2检验及线性关联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病例组共纳入173例患儿,致病变异检出率为30.6%(53/173),包括致病基因阳性52例及染色体拷贝数变异1例。病例组致病基因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30.1%(52/173)与15.0%(30/200), χ2=12.26, P<0.001];病例组共检出14个致病基因,分别为 FLG、UGT1A1、G6PD、MYH7、AR、ABCC2、ACADS、C YP21A2、GJB2、MEFV、PAH、PKHD1、SCN4A及 HBA。在病例组,致病变异检出率在黄疸新生儿中高于无黄疸者[35.2%(44/125)与18.8%(9/48), χ2=4.42, P=0.036],但在男婴女婴间、母亲是否高龄及是否有妊娠期糖尿病、是否早产儿、是否发生出血性疾病、是否有新生儿感染、是否发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临床诊断数目1、2、3和≥4种的患儿,致病变异检出率呈线性增长[21.1%(8/38)、25.4%(15/59)、38.2%(13/34)与40.5%(17/42),线性关联 χ2=4.84, P=0.028]。在病例组,变异(包含致病基因阳性及携带者)检出率较高的基因有7个,检出率最高的为 UGT1A1[检出率为24.9%(43/173)],其他依次为 GJB2、 FLG、 DUOX2、 ABCA4、 G6PD和 MUT基因;7个高频变异位点为 UGT1A1基因c.211G>A(p.Gly71Arg)、c.1091C>T(p.Pro364Leu)、c.-41_-40dupTA及c.686C>A(p.Pro229Gln), GJB2基因c.109G>A(p.Val37Ile), FLG基因c.12064A>T(p.Lys4022Ter)及c.3321del(p.Gly1109GlufsTer13)。 结论:本研究设计的基因Panel可以为部分NICU患儿提供有效的基因检测,尤其是临床诊断复杂的患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基因相关疾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1例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基因相关疾病新生儿,患儿母亲孕前即发现血小板减少,治疗效果不佳,产前血小板波动于(9~71)×10 9/L,检测血小板功能正常,患儿生后血小板64×10 9/L,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母婴均存在MYH9基因第41号外显子c.5797C>T(p.Arg1933Ter)杂合变异,诊断明确,患儿无出血表现,未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5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HT)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诊治的5例HT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5例患儿中男3例,女2例,中位发病年龄为4岁2个月,中位确诊年龄为4岁4个月。均存在血小板减少,其中4例为巨血小板减少症,1例为正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表现以皮肤瘀点瘀斑为主,4例病初均被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接受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但效果均不理想。基因测序结果分别为 MYH9基因突变(c.3493C>T)、 MYH9基因突变(c.5878G>A)、 NBEAL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295C>T;c.4169C>T)、 GP1BA基因突变(c.1761A>C)和 ANKRD26基因突变(c.5123A>G)。 结论:以反复孤立性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且对ITP治疗方案效果欠佳时,需警惕HT可能,尽早行基因筛查对患者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YH9相关疾病六个家系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相关疾病(MYH9-RD)家系患者的临床特征、基因变异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的MYH9-RD 6个家系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基因变异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 t检验比较血小板计数仪器法与手工法的结果。 结果:6例先证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4.0(0.5~7.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低6例,鼻衄3例,皮肤淤点淤斑2例,外伤血肿1例,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1例。其中1例先证者无家族史,余5例均为家系患病。6个家系共12例患者,2个家系2例患者长期存在镜下肾源性血尿,1个家系2例患者有早发性白内障病史,3个家系5例患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呈慢性轻度升高。12例患者共发现4种MYH9基因变异,分别为第17号外显子c.2104C>T(p.R702C)变异,第31号外显子c.4270G>A(p.D1424N)变异,第39号外显子c.5521G>A(p.E1841K)变异,第41号外显子c.5797C>T(p.R1933X)变异。经家系验证分析,第一个变异是自发变异,其余变异均来自父亲或母亲。血常规示12例患者血小板数量均下降,仪器法计数结果明显低于手工计数法[(33±17)×10 9比(60±21)×10 9/L, t=-5.83, P<0.05],血涂片可见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异常包涵体“三联征”。MYH9基因变异的位置在编码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ⅡA的N端具有ATP酶活性的动力区域“头部”(R702C)患者血小板数量严重减低(<20×10?/L),包涵体不明显;而C端“体尾部”位置变异患者包涵体明显可见,血小板数量相对较高(40×10?~80×10?/L)。 结论:MYH9-RD临床表型异质性明显,MYH9基因变异位置与血小板数量和包涵体特征有一定关系。对于病史较长、病因不明和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不管有无家族史,均应警惕MYH9-RD可能。血常规分析和血涂片形态学是筛查和诊断该病的首要步骤,实验室应重视形态学复检规则和规范报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细胞肺癌肌球蛋白重链9表达下调参与细胞机械感知功能缺失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小细胞肺癌的机械感知功能及其关键蛋白肌球蛋白重链9(MYH9)在细胞失巢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 kPa和12 kPa基质刚度水凝胶,比较小细胞肺癌细胞的Paxillin面积和细胞极化。组织和细胞系水平从11个重要机械感知蛋白中筛选关键蛋白MYH9。通过慢病毒敲减和过表达MYH9表达水平,明确MYH9对细胞机械感知功能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膜联蛋白V(Annexin V)/碘化丙锭(PI)双染法测定MYH9对细胞失巢凋亡能力的影响。两组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的 t检验,3组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 结果: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软基质组黏着斑面积[(0.79±0.17) μm 2比(1.68±0.30) μm 2, t=8.26, P<0.01]和细胞形态比值(1.30±0.22比1.81±0.26, t=4.65, P<0.01)低于硬基质组。小细胞肺癌细胞的软基质组黏着斑面积[(0.48±0.21) μm 2比(0.53±0.22) μm 2, t=0.51, P>0.05]和细胞形态比值(1.26±0.20比1.36±0.22, t=1.06, P>0.05)较硬基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筛选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小细胞肺癌组织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小细胞肺癌细胞组MYH9蛋白表达(0.12±0.02比0.30±0.02, t=11.44, P<0.01)低于对照组。过表达小细胞肺癌细胞中MYH9后,软基质组黏着斑面积[(0.69±0.21) μm 2比(1.12±0.43) μm 2, t=2.85, P<0.05]和细胞形态比值(1.37±0.18比1.70±0.34, t=2.72, P<0.05)低于硬基质组,漂浮培养下的早期凋亡细胞比例[(12.81±1.92)%比(4.81±1.30)%, t=7.69, P<0.01]高于硬基质组。 结论: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机械感知功能缺失,其关键功能蛋白MYH9显著下调。过表达MYH9在恢复小细胞肺癌细胞机械感知功能的同时,削弱其抗脱落凋亡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患儿8例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8例肥厚型心肌病(HCM)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儿童医院心内科收治的8例HC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例患儿采用单人全外显子组测序,6例患儿及其父母采用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应用Sanger测序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候选变异验证,并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变异标准与指南对变异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8例患儿中,男5例,女3例,年龄在5个月~13岁之间,平均确诊年龄为(7.87±4.8)岁,心脏表型均提示非梗阻性HCM。基因检测提示4例患儿 MYH7基因存在变异,分别为c.2155C>T(p.Arg719Trp)、c.1208G>A(p.Arg403Gln)、c.1358G>A(p.Arg453His)以及c.1498G>A(p.Glu500Lys)。依据ACMG相关变异评级指南,前3种变异均评级为致病性变异,c.1498G>A(p.Glu500Lys)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1+PM2_Supporting+PM6+PP3),既往未见报道。另4例患儿存在母源变异,其中 MYL2:c.173G>A(p.Arg58Gln)评级为致病性变异, TPM1:c.574G>A(p.Glu192Lys)、 ACTC1:c.301G>A(p.Glu101Lys)均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 MYBPC3:c.146T>G(p.Ile49Ser)评级为意义未明。予以7例患儿0.5~3 mg/(kg·d)普萘洛尔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并随访至2022年9月30日未再发生心脏事件。 结论:对不明原因的心肌病进行基因检测可以明确其致病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并为遗传咨询提供参考。 MYH7基因变异c.1498G>A(p.Glu500Lys)的发现拓展了肥厚型心肌病基因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腱鞘纤维瘤134例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腱鞘纤维瘤(fibroma of tendon sheath,FT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2008年1月至2019年4月诊断为FTS或腱鞘滑膜纤维瘤的病例共134例。回顾上述病例的临床及组织学特点,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FTS共134例,男性67例,女性67例。中位年龄38岁(范围2~85岁)。肿瘤中位大小1.8 cm(范围0.1~6.8 cm)。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为上肢(76/134,57%)。获得随访的28例患者均无复发。组织学上,经典型FTS 114例,边界较清,细胞成分较少,少量梭形的纤维母细胞杂乱地分布于致密的胶原硬化间质中,可见特征的狭长裂隙或薄壁血管;富于细胞型FTS(CFTS)20例,大多边界较清,细胞丰富区多与经典的少细胞区同时存在,偶见核分裂象,但缺乏病理性核分裂象。经典型FTS中,8例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多数病例(5/8)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FTS中,13例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表达SMA。对20例CFTS和32例经典型FTS进行USP6基因重排的FISH检测,CFTS中11/20具有USP6基因重排,伴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NF)特征的12例CFTS中有7例具有USP6基因重排,不伴NF特征的8例CFTS中具有USP6基因重排占比为4/8;经典型FTS有3%(1/32)具有USP6基因重排。对所有经过FISH检测USP6基因重排结果为阳性,并可获得足够组织样本的病例(8例CFTS和1例经典型FTS)进行RT-PCR实验,CFTS中1例(1/8)成功检测到MYH9-USP6融合基因;经典型FTS未检测出目标融合基因。结论:FTS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良性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本研究及近来文献报道发现部分经典型FTS中也具有USP6基因重排,提示经典型FTS和CFTS可能为同一疾病谱系的不同阶段。USP6基因重排的FISH检测可作为FTS与其他肿瘤的重要辅助诊断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血小板减少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相关疾病2家系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相关疾病(MYH9-RD)2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及2022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个家系MYH9-RD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基因变异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以“nonmuscle myosin heavy chain 9 related disease”“MYH9”“children”以及“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相关疾病”“儿童”为关键词分别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2月的相关文献,对MYH9-RD基因变异谱及临床资料分析总结。结果:先证者1,男,11岁,因鼻衄就诊,先证者长姐、次姐仅表现为月经量过多,先证者母亲磕碰后皮肤黏膜易出现瘀斑,先证者舅舅有肾脏损伤,先证者外祖母及外曾祖母有白内障病史,共7例表型异常。高通量测序显示先证者1 MYH9基因存在c.279C>G(p.N93K)错义突变,家系验证分析显示该变异遗传自患儿母亲。先证者1及家系成员共4例患者诊断为MYH9-RD。先证者2,女,1岁,因发热、咳嗽就诊,患儿父亲为体检发现MYH9-RD。高通量测序显示先证者2 MYH9基因存在c.4270G>A(p.D1424N)错义突变,家系验证分析显示该变异遗传自患儿父亲。先证者2及其父亲共2例患者诊断为MYH9-RD。共检索到文献99篇(国内32篇、国外67篇),MYH9-RD病例共计149个家系、197例散发患者(包括本组2个家系)。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共101例(62例散发、39例家系),男56例、女45例,平均年龄6.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低、皮肤瘀点瘀斑、鼻衄。大多数患者确诊后未予特殊治疗。检索到MYH9基因 c.279C>G突变致MYH9-RD的英文文献6篇,意大利报道的病例数最多(3例);MYH9基因 c.4270G>A突变致MYH9-RD的文献11篇,中国报道的病例数最多(9例)。结论:MYH9-RD家系内发病患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MYH9基因c.279C>G及c.4270G>A突变是MYH9-RD的致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MYH9相关疾病七例临床及遗传学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相关疾病(MYH9-RD)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提高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通过基因和临床相关指标对2016年4月到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住院患儿进行筛查,对最终确诊为MYH9-RD的7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遗传学等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7例患儿中男3例、女4例;发病年龄1.25(0.41~6.16)岁;病程2.16(0.41~8.59)年;机测血小板计数[9(5~30)]×10 9/L,人工显微镜下7例患儿血小板体积均偏大,且同期血小板计数[70(30~100)]×10 9/L。4例伴皮肤出血点及鼻衄,3例无出血表现。7例均曾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一线或二线免疫治疗,其中1例行脾栓塞术,上述治疗均无效,最终经二代测序证实MYH9基因均存在杂合错义突变,其中5例新发突变、2例家系突变。4例新发突变发生于N端球状头部,1例新发突变发生于尾部卷曲螺旋结构域,为p.D1424N突变。1例家系病例也为p.D1424N,另1例家系病例突变为p.A44D,为MYH9基因新的突变位点。2例p.R702突变中1例已经出现肾功能损伤,p.A44D突变病例患儿多名亲属存在耳聋。 结论:本组7例MYH9-RD患儿新发突变多见,均被误诊为ITP,但其出血表现轻、对免疫治疗无效。对可疑病例通过人工目测血小板体积及计数可早期识别,基因检测可证实。该类疾病需加强监测除血小板减少外的器官损伤发生发展,其中2例发生在p.R702的突变需警惕肾脏损伤,p.A44D新的突变位点需注意监测听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CBFB::MYH11和RUNX1::RUNX1T3双融合基因治疗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伴CBFB::MYH11和RUNX1::RUNX1T3双融合基因治疗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实验室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威海市立医院2023年2月收治的1例伴CBFB::MYH11和RUNX1::RUNX1T3双融合基因治疗相关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56岁男性。因左下肢疼痛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就诊,经颈部淋巴结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放化疗后病情稳定。2年后因发热再次入院,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84.83×10 9/L,未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骨髓涂片可见原始单核细胞74%,流式细胞术可见异常髓系原始细胞增高,聚合酶链反应及荧光原位杂交提示CBFB::MYH11和RUNX1::RUNX1T3双融合基因,最终诊断为伴CBFB::MYH11和RUNX1::RUNX1T3双融合基因治疗相关AML。经阿扎胞苷+维奈克拉联合治疗后,病情缓解,截至2023年9月,患者病情稳定,无不适症状。 结论:伴CBFB::MYH11和RUNX1::RUNX1T3双融合基因治疗相关AML临床罕见,患者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骨髓原始细胞增高且以单核细胞为主,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治疗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