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伴肺动脉高压的高危因素与转归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伴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特点及转归,并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所有338例BP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发PH分为BPD无PH组和BPD伴PH组,采用χ 2检验、非参数检验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构建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PD伴PH的危险因素。 结果:338例BPD患儿中无PH组314例(92.9%)、伴PH组24例(7.1%);出生胎龄为(27.1±1.8)周,其中男206例、女132例。BPD伴PH组患儿出生胎龄和体重均低于无PH组[(26.4±2.1)比(27.2±1.7)周、(798±255)比(1 003±240)g, t=2.201、4.030, P=0.028、<0.01],住院期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均高于无PH组[14.3(2.1,43.7)比0.5(0,4.7)d,30.0(22.5, 64.2)比15.0(7.0,26.0)d, Z=-4.838、-4.553, P均<0.01];BPD伴PH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小于胎龄(SGA)、晚发型败血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需手术结扎的PDA、重度BPD、严重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均高于无PH组[20.8% (5/24)比6.4%(20/314)、33.3% (8/24)比7.6%(24/314)、54.2%(13/24)比7.3%(23/314)、25.0%(6/24)比6.1% (19/314)、75.0%(18/24)比39.2%(123/314)、45.8%(11/24)比1.9%(6/314)、66.7%(16/24)比7.3%(23/314),75.0%(18/24)比45.5%(143/314),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妊娠期高血压( OR=12.950,95 %CI:1.740~96.385),重度BPD( OR=10.160,95 %CI:2.725~37.884),SGA( OR=4.992,95 %CI:1.432~16.920),需要手术结扎的PDA( OR=19.802,95 %CI:3.297~118.921),严重EUGR( OR=20.316,95 %CI:2.221~185.853)是BPD伴P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4例PH患儿中轻度7例、中度8例均存活,重度9例中4例死亡,存活PH患儿中最晚校正年龄1岁2月龄脱离吸氧。 结论:PH是BPD的严重并发症,伴随着高病死率,建议具有高危因素的BPD患儿应定期筛查心脏超声,出院后定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家庭参与式护理对早产儿母亲积极感受及出院准备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家庭参与式护理对住院期间早产儿母亲积极感受及出院准备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0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出生并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100例早产儿的母亲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早产儿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早产儿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家庭参与式护理直至出院。早产儿入院第2天(干预前)、出院前1 d(干预后)采用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positive aspects of caregiver,PAC)及中文版患者出院准备度量表(readiness for hospital discharge scale,RHDS)对两组早产儿母亲进行积极感受及出院准备度的评价。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干预前,两组早产儿母亲积极感受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出院准备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研究组早产儿母亲积极感受总分[(32.00±2.79)分,(27.40±3.37)分]及自我肯定维度[(18.55±2.39)分,(16.10±1.77)分]、生活展望维度[(13.45±1.93)分,(11.30±2.20)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研究组早产儿母亲出院准备度总分[(106.75±6.11)分,(100.40±10.41)分]及个人状态[(26.92±2.37)分,(25.11±3.32)分]、适应能力[(43.50±2.70)分,(40.64±4.65)分]、预期性支持[(36.33±2.16)分,(34.29±3.29)分]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干预后两组早产儿母亲积极感受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均 P<0.05)。研究组早产儿母亲干预后出院准备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均 P<0.05);对照组早产儿母亲干预后除适应能力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 P<0.05),出院准备度总分及其它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家庭参与式护理能够提高早产儿母亲积极感受水平和出院准备度,且提高早产儿母亲出院准备度的效果更加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极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与住院期间不良结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与住院期间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北方新生儿协作网(SNN),收集并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37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出生体重<1 500 g、出生胎龄24~<37周的5 818例VLBWI的临床资料。VLBWI出生后7~10 d首次筛查甲状腺功能,随后每周动态检测至出生后第4周,并于校正胎龄36周或出院前复测,共4次。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CH,分为CH组和非CH组。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H与住院期间不良结局的关系。 结果:5 818例VLBWI中男2 982例(51.3%),出生胎龄30(29,31)周,CH的发生率为5.5%(319例)。在CH组中,仅121例(37.9%)在首次筛查时被检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与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Ⅲ期及以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增加均相关[ OR=1.31(1.04~1.64)、1.74(1.11~2.75),均 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与EUGR、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3~4级脑室内出血、Ⅱ期及以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Ⅲ期及以上ROP发生率均无相关性[ OR=1.04(0.81~1.33)、0.79(0.54~1.15)、1.15(0.58~2.26)、1.43(0.81~2.53)、1.12(0.70~1.80),均 P>0.05]。 结论:VLBWI出生4周内动态检测甲状腺功能可及时诊断CH,积极替代治疗后CH与其住院期间不良结局无显著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25家三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真菌败血症发生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中国25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现状和危险因素,为探讨真菌败血症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方法降低中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建立的早产儿临床数据库资料进行二次分析,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生后7 d内收入中国25家三级医院NICU的24 731例早产儿的真菌败血症发生现况。根据早产儿是否发生真菌败血症分为真菌败血症组和未发生真菌败血症组,分析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和病原。使用χ 2检验比较不同出生胎龄、不同出生体重和不同NICU早产儿真菌败血症发生率。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比较真菌败血症组和未发生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预后。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144例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和288例无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发生真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24 731例早产儿中166例(0.7%)发生真菌败血症,真菌败血症早产儿出生胎龄为(29.7±2.0)周,出生体重为(1 300±293)g,其中87.3%(145/166)为出生胎龄<32周的早产儿。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越低,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越高(均 P<0.001)。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真菌败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0%(117/11 438)和2.0%(28/1 401),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中分别为1.3%(103/8 060)和1.7%(21/1 211)。3家NICU无真菌败血症发生,其余22家NICU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范围为0.7%(10/1 397)~2.9%(2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166例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病原菌主要为念珠菌150例(90.4%),其中白色念珠菌有59例、非白念珠菌有91例,非白念珠菌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41例)为主。真菌败血症早产儿发生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调整 OR=1.52,95% CI 1.04~2.22, P=0.030)和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调整 OR=2.55,95% CI 1.12~5.80, P=0.025)风险增加。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调整 OR=2.50,95% CI 1.50~4.17, P<0.001)、长时间中心静脉置管(调整 OR=1.05,95% CI 1.03~1.08, P<0.001)和长时间使用全肠外营养(TPN)(调整 OR=1.04,95% CI 1.02~1.06, P<0.001)均是发生真菌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中国NICU早产儿真菌败血症主要病原为白色念珠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真菌败血症早产儿发生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风险增加。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长时间中心静脉置管和长时间使用TPN可增加早产儿发生真菌败血症的风险。后续需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以降低NICU真菌败血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延迟脐带结扎质量改进项目在极/超早产儿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umbilical cord clamping,DCC)在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20年7~12月脐带结扎质量改进项目实施前生后立即脐带结扎(immediate umbilical cord clamping,ICC)的患儿为ICC组,2021年1~6月项目实施后进行DCC的极/超早产儿为DCC组进行前瞻性研究。比较两组患儿窒息、低体温发生率、生后24 h内和72 h内气管插管率、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ICC组45例,DCC组54例,两组胎龄分别为(29.3±1.7)周和(29.6±1.4)周,出生体重分别为(1 250±332)g和(1 257±306)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窒息发生率、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时体温、低体温发生率、生后24 h内气管插管率、生后72 h内气管插管率及其他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CC不增加极/超早产儿窒息、低体温、有创呼吸支持等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电子心力测量法对危重早产儿心功能减退的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电子心力测量(electronic cardiometry,EC)法对危重早产儿心功能减退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23年1~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危重早产儿,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心功能减退组和心功能正常组,比较两组EC法测定的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心肌收缩力(index of contractility,ICON)、左室射血时间(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time,LVET)、胸腔液体容量(thoracic fluid content,TFC)、外周血管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绘制EC法测定不同血流动力学指标诊断危重早产儿心功能减退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验证其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138例,心功能减退组36例,心功能正常组102例。心功能减退组CO、SV、CI、ICON、LVET低于心功能正常组,TFC高于心功能正常组( P均<0.05),两组S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CO、SV、CI、ICON、LVET诊断危重早产儿心功能减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8(95% CI 0.608~0.828)、0.790(95% CI 0.699~0.882)、0.875(95% CI 0.779~0.935)、0.786(95% CI 0.694~0.878)、0.890(95% CI 0.829~0.952);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47 L/min、4.02 ml、2.86 L/(min·m 2)、119.85、140 ms;灵敏度依次为63.9%、86.1%、86.1%、77.8%、86.1%,特异度依次为79.4%、66.7%、78.4%、70.6%、77.5%。 结论:EC法可有效监测危重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指标,对于诊断危重早产儿心功能减退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西北10家医院5年间2次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西北地区10家医院5年间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诊治状况的变化。方法:回顾性调查西北地区新生儿协作组中部分医院(陕西省6家、甘肃省3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和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入院日龄≤3 d并诊断为RDS的早产儿。比较5年间患儿的基本情况、围产期情况、治疗情况、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的变化。采用 t检验、秩和检验或 χ2检验分析各组数据。 结果:(1)2016年及2021年符合纳入标准的RDS早产儿分别为322例和349例,胎龄30~33周 +6的早产儿仍是主要患病人群,男性居多[分别为64.3%(207/322)和57.3%(200/349)]。2021年母亲平均生育年龄明显高于2016年[(30.6±4.8)岁与(28.6±5.4)岁, t=24.02, P<0.001],高龄产妇多于2016年[19.2%(67/349)与12.4%(40/322), χ2=4.18, P<0.05]。(2)2021年与2016年相比,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率[11.7%(41/349)与1.9%(6/322), χ2=25.12]、正规产前检查率[58.5%(204/349)与30.4%(98/322), χ2=53.33]、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62.2%(217/349)与28.6%(92/322), χ2=82.58]、剖宫产率[73.6%(257/349)与51.6%(166/322), χ2=35.06]、选择性剖宫产率[24.1%(84/349)与6.5%(21/322), χ2=39.07]和瘢痕子宫妊娠率[7.4%(26/349)与3.4%(11/322), χ2=5.23]均较高( P值均<0.05);胎儿窘迫[30.1%(105/349)与20.2%(65/322), χ2=8.6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4.6%(86/349)与13.0%(42/322), χ2=14.59]、胎膜早破[16.0%(56/349)与10.2%(33/322), χ2=4.89]、羊水胎粪污染[12.6%(44/349)与5.6%(18/322), χ2=9.83]、胎盘早剥[10.3%(36/349)与5.3%(17/322), χ2=5.84]、妊娠期糖尿病[10.3%(36/349)与1.6%(5/322), χ2=22.41]、绒毛膜羊膜炎[4.6%(16/349)与0.9%(3/322), χ2=8.12]、甲状腺功能异常[4.3%(15/349)与0.6%(2/322), χ2=7.88]和心脏病[4.3%(15/349)与0.3%(1/322), χ2=9.17]的比例均较高( P值均<0.05)。(3)治疗情况:2021年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应用率、猪PS应用剂量和牛PS的应用比例均高于2016年[(73.6%(257/349)与67.1%(216/322), χ2=11.62;(178.5±38.0)mg/kg与(165.2±42.8)mg/kg, t=7.85;47.9%(123/257)与19.4%(42/216), χ2=41.72; P值均<0.01]。2021年与2016年气管插管-注入PS-拔管后正压通气使用率、早期(生后2 h内)应用PS及PS治疗前后的血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1年与2016年相比较,抗生素应用时间[7.0 d(5.0~14.0 d)与5.0 d(1.0~8.0 d), Z=7.55]、辅助通气时间[144 h(81~264 h)与73 h(47~134 h), Z=8.20]和住院时间[24 d(14~42 d)与16 d(10~25 d), Z=6.74]明显增加( P值均<0.01),经鼻间歇正压通气[29.6%(100/338)与1.0%(3/306), χ2=97.81]和常频通气的使用率[42.6%(144/338)与30.1%(92/306), χ2=10.87]明显升高( P值均<0.01)。(4)2021年与2016年相比较,动脉导管未闭[15.5%(54/349)与6.2%(20/322), χ2=63.40]、支气管肺发育不良[9.2%(32/349)与2.8%(9/322), χ2=12.88]、持续性肺动脉高压[5.4%(19/349)与0.6%(2/322), χ2=12.85]、脑室周围白质软化[4.3%(15/349)与1.2%(4/322), χ2=7.52]和气胸[3.4%(12/349)与0.3%(1/322), χ2=9.68]的比例升高( P值均<0.05),院内感染比例明显下降[7.4%(26/349)与19.6%(63/322), χ2=21.37, P<0.001]。(5)2021年早产儿RDS治愈率高于2016年[70.8%(247/349)与56.2%(181/322), χ2=15.37, P<0.001],放弃率[7.7%(27/349)与14.3%(46/322), χ2=7.41]和病死率[院内:1.4%(5/349)与5.6%(18/322), χ2=8.74;院外:8.3%(29/349)与13.7%(44/322), χ2=4.96]低于2016年( P值均<0.05)。 结论:这一期间参与研究单位的早产儿RDS的临床救治技术水平提高了,但仍存在一定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产儿的15分钟营养评估法:ABCDE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产前管理和新生儿救治水平的改进,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临床上对早产儿营养的关注也更为密切,使早期肠外营养和亲母母乳喂养成为诊疗的标准。但营养领域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例如,为保证远期认知和代谢的良好结局,宏量营养素的最佳摄入量;为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风险的最佳益生菌方案等。营养学涉及宏量和微量营养素、免疫营养素、微生物组学和营养输送等方面。同时,父母和专业人士的行为、心理以及固有理念也会影响营养供给的实践。虽然许多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的几个关键营养概念有所认知,但缺乏简明、系统的评估方法。本文提供了一种用于NICU营养评估的简单方法,概括为“ABCDE”,即体格测量(A)、血生化指标(B)、临床表现和体征(C)、营养摄入(D)和环境和评估(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江苏省13家医院极早产儿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极早产儿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后续质量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母乳喂养质量改进临床研究协作组13家协作单位NICU收治的胎龄<32周极早产儿临床资料,根据患儿预后和死亡时间分为存活组、新生儿早期死亡组、新生儿晚期死亡组和新生儿期后死亡组,比较各组患儿临床资料,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早产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胎龄<32周极早产儿2 467例,存活2 127例(86.2%),死亡340例(13.8%),其中新生儿早期死亡251例(73.8%),新生儿晚期死亡62例(18.2%),新生儿期后死亡27例(7.9%)。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胎龄( OR=0.835,95% CI 0.751~0.929)、出生体重( OR=0.998,95% CI 0.997~0.998)、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 OR=0.481,95% CI 0.365~0.635)是极早产儿死亡的保护因素( P均<0.05);1 min Apgar≤3分( OR=2.459,95% CI 1.743~3.467)、使用有创机械通气( OR=2.308,95% CI 1.730~3.078)、肺出血( OR=3.888,95% CI 2.383~6.345)是新生儿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P均<0.05);使用有创机械通气( OR=3.598,95% CI 2.119~6.111)、Ⅲ~Ⅳ级脑室内出血或囊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OR=2.328,95% CI 1.266~4.280)、肺出血( OR=4.055,95% CI 1.990~8.261)、Ⅱ~Ⅲ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OR=3.933,95% CI 2.157~7.174)是新生儿晚期和新生儿期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P均<0.05)。 结论:胎龄、出生体重、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极早产儿死亡的保护因素,使用有创机械通气、1 min Apgar≤3分、肺出血、Ⅲ~Ⅳ级脑室内出血或囊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Ⅱ~Ⅲ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极早产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因Panel诊断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基因变异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因Panel在诊断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患儿的基因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湖州市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所有日龄≤28 d的新生儿(病例组)以及在本院足月出生的200例表型无明显异常的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以中国可防可治罕见病、中国新筛病种等为基础,筛选明确致病基因与变异位点为靶标,设计适合中国新生儿的基因Panel,针对542种疾病、601个基因。制备干血斑样本,采用该基因Panel进行检测,检出的致病位点采用Sanger测序验证。结合临床特征分析患儿基因检测结果,依据患儿的主要临床诊断(早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出血性疾病、新生儿感染、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其他)数,分为1、2、3和≥4种诊断。采用 χ2检验及线性关联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病例组共纳入173例患儿,致病变异检出率为30.6%(53/173),包括致病基因阳性52例及染色体拷贝数变异1例。病例组致病基因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30.1%(52/173)与15.0%(30/200), χ2=12.26, P<0.001];病例组共检出14个致病基因,分别为 FLG、UGT1A1、G6PD、MYH7、AR、ABCC2、ACADS、C YP21A2、GJB2、MEFV、PAH、PKHD1、SCN4A及 HBA。在病例组,致病变异检出率在黄疸新生儿中高于无黄疸者[35.2%(44/125)与18.8%(9/48), χ2=4.42, P=0.036],但在男婴女婴间、母亲是否高龄及是否有妊娠期糖尿病、是否早产儿、是否发生出血性疾病、是否有新生儿感染、是否发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临床诊断数目1、2、3和≥4种的患儿,致病变异检出率呈线性增长[21.1%(8/38)、25.4%(15/59)、38.2%(13/34)与40.5%(17/42),线性关联 χ2=4.84, P=0.028]。在病例组,变异(包含致病基因阳性及携带者)检出率较高的基因有7个,检出率最高的为 UGT1A1[检出率为24.9%(43/173)],其他依次为 GJB2、 FLG、 DUOX2、 ABCA4、 G6PD和 MUT基因;7个高频变异位点为 UGT1A1基因c.211G>A(p.Gly71Arg)、c.1091C>T(p.Pro364Leu)、c.-41_-40dupTA及c.686C>A(p.Pro229Gln), GJB2基因c.109G>A(p.Val37Ile), FLG基因c.12064A>T(p.Lys4022Ter)及c.3321del(p.Gly1109GlufsTer13)。 结论:本研究设计的基因Panel可以为部分NICU患儿提供有效的基因检测,尤其是临床诊断复杂的患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