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绒毛膜羊膜炎不同分级与胎龄<34周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绒毛膜羊膜炎不同分级与胎龄<34周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00例患有宫内感染性肺炎且胎龄<34周的早产儿,按照患儿母亲的绒毛膜羊膜炎分级标准将患儿分为低级组( n=34)、中级组( n=33)、高级组( n=33),对比三组患儿临床相关指标、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白介素[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绒毛膜羊膜炎分级与患儿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三组宫内感染性肺炎早产儿呼吸窘迫评分、危重评分、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并发症例数及死亡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三组宫内感染性肺炎早产儿最高吸氧浓度、WBC、P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三组宫内感染性肺炎早产儿IL-6、IL-8及TNF-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随着孕妇的绒毛膜羊膜炎炎症加重,其血清白介素水平升高(均 P<0.05)。绒毛膜羊膜炎分级与患儿呼吸窘迫评分、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入院1 h最高吸氧浓度,入院1 h血清WBC、PCT、IL-6、IL-8、TNF-α及肺炎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 r=0.459,0.578,0.486,0.525,0.602,0.473,0.517,0.635,0.572,0.481,均 P<0.05),与危重评分呈负相关( r=-0.494, P<0.05)。 结论:母亲绒毛膜羊膜炎与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关系密切,炎症越严重,早产儿感染指标如WBC、PCT炎症因子水平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电子心力测量法对危重早产儿心功能减退的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电子心力测量(electronic cardiometry,EC)法对危重早产儿心功能减退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23年1~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危重早产儿,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心功能减退组和心功能正常组,比较两组EC法测定的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心肌收缩力(index of contractility,ICON)、左室射血时间(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time,LVET)、胸腔液体容量(thoracic fluid content,TFC)、外周血管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绘制EC法测定不同血流动力学指标诊断危重早产儿心功能减退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验证其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138例,心功能减退组36例,心功能正常组102例。心功能减退组CO、SV、CI、ICON、LVET低于心功能正常组,TFC高于心功能正常组( P均<0.05),两组S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CO、SV、CI、ICON、LVET诊断危重早产儿心功能减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8(95% CI 0.608~0.828)、0.790(95% CI 0.699~0.882)、0.875(95% CI 0.779~0.935)、0.786(95% CI 0.694~0.878)、0.890(95% CI 0.829~0.952);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47 L/min、4.02 ml、2.86 L/(min·m 2)、119.85、140 ms;灵敏度依次为63.9%、86.1%、86.1%、77.8%、86.1%,特异度依次为79.4%、66.7%、78.4%、70.6%、77.5%。 结论:EC法可有效监测危重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指标,对于诊断危重早产儿心功能减退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防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早产儿和危重新生儿救治成功率的提高、血管导管的广泛使用,以及诊断方法的改进,新生儿血栓越来越受到关注。新生儿凝血系统发育不完善,其成熟度与胎龄呈正相关。新生儿高活性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低水平的凝血抑制剂形成不稳定的止血平衡系统,尤其是早产儿和危重新生儿更容易出现出血或血栓并发症。目前对新生儿血栓的管理尚无统一规范,本文针对新生儿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重点关注人群、临床评估、治疗指征、治疗方案等要点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于超早产儿救治的出生胎龄低限和分娩场所的建议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救治技术的飞速发展,超早产儿救治存活率和预后均有很大改善。但许多超早产儿未能在设置有省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具备救治条件的医院出生,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比例较低。为提升我国超早产儿救治的水平,本文就超早产儿救治的出生胎龄低限和分娩场所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产前诊断先天性膈疝的转运救治机制与临床实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的转运救治机制与临床实践效果。方法: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与北京市及周边地区8家产前诊断中心建立合作网,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合作网接受产前咨询的CDH孕妇为研究对象。产前转运救治机制包括:产前以新生儿外科与产科为主导,协同超声影像科、遗传科组成专家小组进行不定期多学科会诊,对产前发现畸形患儿的诊断与预后进行评估;同时对分娩时间、分娩方式、出生后处置及转运、治疗等问题进行商讨,初步确定病情危重程度,分析出生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最优个性化诊疗方案。结果:共88例CDH孕妇接受产前咨询,最终经绿色通道转运收治63例。63例中,男41例,女22例;足月儿52例,早产儿11例(中位出生胎龄34周);出生体重(2 978.73±607.69)g;产时气管插管22例(34.9%),产房内高频呼吸机辅助呼吸22例(34.9%)。9例二氧化碳分压大于70 mmHg,54例小于70 mmHg。产前评估为重度CDH 31例,中度CDH 32例。产前诊断孕周(27.69±5.33)周。左侧膈疝53例,右侧膈疝10例。肝脏疝入15例。58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存活率为87.9%(51/58);5例产前评估为极重度膈疝,出生后虽经全面抢救仍无法改变呼吸循环衰竭状态而死亡。58例采用手术治疗的患儿中,开放手术8例(13.8%),腔镜手术50例(86.2%);无疝囊35例,有疝囊23例;术中发现B级缺损20例(34.5%),C级和D级缺损共38例(65.5%)。使用补片修补膈肌者占10.3%(6/58)。结论:先天性膈疝治疗水平的提升有赖于产科、儿科密切合作。新生儿外科专业转运团队在产前参与诊断和评估、产时进驻产房共同完成生后抢救及转运工作、以及后续有效的手术治疗和围术期管理,对改善先天性膈疝患者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发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脑缺氧,其病因多样,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病残的重要原因,对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经济负担。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血氧脑功能成像技术,已有研究者将其用于早产儿及危重患儿脑损伤的诊断及治疗后评估。本文旨在于探究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作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以及亚低温治疗中疗效评估新工具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162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及不同临床分型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2022年12月11日至2023年1月10日确诊新冠病毒感染新生儿的病例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症组(包括无症状感染、轻型、普通型)和重症组(包括重型、危重型),比较不同组别的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162例新冠病毒感染患儿,男性91例(56.2%),早产儿27例(16.7%),低出生体重儿26例(16.0%)。发病日龄15(8,21)d,发病日龄>7 d 125例(77.2%),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79.0%)、咳嗽(59.3%)、鼻塞(42.6%),血常规异常70例(43.2%),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轻症组136例(84.0%),重症组26例(16.0%)。轻症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79.4%),重症组为发绀(92.3%)。与轻症组相比,重症组男性、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反应差比例更高,发热持续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血常规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60.6%(77/127)患儿胸部X线片提示肺炎。157例治愈或好转出院,住院时间5(3,6)d;5例自动出院。 结论:新生儿新冠病毒感染以轻型、普通型为主,临床症状轻,发热常见;少数为重型或危重型,发绀最常见;反应差、发热时间长者需警惕重型可能,尤其是男婴、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多数患儿近期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孕产妇的临床特点及母儿预后单中心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孕产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母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救治的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危重症先心病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其人口学特点、抢救策略、重症监护情况及母儿结局。结果:(1)共纳入危重症先心病孕产妇132例,包括孕妇128例[孕周(28.0±8.8)周],产妇4例(产后6~32 d),63.6%(84/132)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78.0%(103/132)由地市级及以下医院转诊入院,不规律产前检查者占59.1%(78/132)。先心病主要类型为分流型(55.3%,73/132)。改良版WHO(mWHO)风险分级Ⅳ级者占90.9%(120/132)。主要心血管并发症为肺动脉高压(64.4%,85/132)。46.2%(61/132)孕前已确诊先心病,70.5%(93/132)孕前未接受任何治疗。(2)所有危重症先心病孕产妇均接受了产科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抢救成功率96.2%(127/132),无严重产科并发症发生。至出院后24 h内死亡率为3.8%(5/132)。16.7%(22/132)接受了妊娠期心脏手术,其中77.3%(17/22)术后继续妊娠至34周后。(3)132例危重症先心病孕产妇的终止妊娠孕周为(30.5±8.6)周,主要方式为剖宫产术(71.2%,94/132)。101例(76.5%,101/132)危重症先心病孕产妇进入围产期(≥孕28周),其中,98例活产(97.0%,98/101),分娩活产儿99例(包括双胎1例)。99例活产儿中,早产儿59例(59.6%)、足月儿40例(40.4%);活产儿出生体重(2 167±698)g。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先天性畸形为胎儿的主要并发症。结论:危重症先心病孕产妇主要来自经济、医疗水平欠发达地区;疾病干预晚,存在明确妊娠禁忌仍保留妊娠,致使母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医疗资源消耗增加。多学科团队联合积极救治,并在妊娠期行心脏手术可相对改善母儿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后肠狭窄65例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后肠狭窄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NEC后肠狭窄患儿的病例资料。结果:共纳入65例NEC后肠狭窄患儿,均表现为反复腹胀、呕吐、喂养不耐受,严重者出现血便、穿孔等。其中男36例,女29例;足月儿31例,早产儿34例,胎龄29~41周;出生体重1 200~4 700 g。64例NEC前有喂养史;Bell Ⅲ期15例,Ⅱ期50例。56例有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史,13例有呼吸机辅助通气史。14例肠狭窄发生在回肠造瘘术后,51例无造瘘手术史;64例有1次或多次住院病史;患儿术前均常规行结肠造影或全消化道造影检查;44例为单发狭窄,17例为2处狭窄,2例为3处狭窄,2例为横结肠多发串珠样狭窄;狭窄部位包括回肠19例,升结肠17例,横结肠30例,降结肠15例,乙状结肠5例;15例行回肠造瘘术,50例行肠切除吻合术;2例出现吻合口漏,1例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再次手术,3例因术后重症感染放弃治疗,治愈率95.4%(62/65)。结论:NEC后反复腹胀、呕吐、喂养不耐受、特别是有输血史及喂养史的患儿需警惕肠狭窄,结肠造影为首选检查方法;病变好发于结肠,且有多发狭窄可能,多数一期行病变肠管切除肠吻合术可取得良好效果,病情危重行分期手术亦能取得满意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新生儿围产期协作网质量改进促进临床质量提升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我国新生儿重症救治技术的不断开展,危重新生儿及早产儿的救治成功率逐步提高,与欧美国家新生儿救治水平的差距不断缩短。改善NICU新生儿救治质量及远期生存质量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美国、加拿大及欧洲等国家及地区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新生儿质量改进体系,本文总结国内外基于新生儿围产期协作网的质量改进进展,分享基于区域性新生儿围产期协作网质量改进的经验,为新生儿围产期临床质量的提升提供改进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