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lvinorin A上调MALAT1表达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脑血管内皮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κ阿片受体(κ opioid receptor, KOR)激动剂salvinorin A(SA)通过上调脑血管内皮细胞的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MALAT1,抑制线粒体分裂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 Drp-1)磷酸化,减轻线粒体损伤,产生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动物实验采用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S组),大鼠不做任何干预,只分离一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组(MCAO组),采用线栓阻断大鼠一侧颈内动脉90 min,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salvinorin A组(SA组),线栓放入即刻经尾静脉给予大鼠SA (20 μg/kg);KOR拮抗剂组(NB组),注射SA前30 min给予大鼠KOR拮抗剂norbinaltorphimine(norBIN 2 mg/kg),其余处理同SA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后24 h用Bederson评分法评估大鼠脑梗死程度。每组取5只处死取材,2, 3, 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 3, 5-Triphenylter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测定缺血区脑梗死面积、伊文蓝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MCAO后1、2、5 d行运动神经功能评分。离体实验采用人脑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HBMEC)缺糖缺氧(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模型,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Blank组),不进行缺氧及复氧处理;OGD组(A组),缺氧6 h,复氧24 h; SA+OGD组(B组),OGD模型复氧前1 h加入SA(5 μmol/L);MALAT1特异性小干扰RNA(specific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OGD组(C组),加入100 nmol/L lncRNA MALAT1 siRNA 24 h,缺氧6 h,复氧24 h; MALAT1 siRNA+OGD+SA组(D组),复氧前1 h加入SA(5 μmol/L),其余处理同C组。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测定HBMEC活力、磷酸化Drp-1(phosphorylated Drp-1, pDrp-1 )/Drp-1、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电镜下观察线粒体形态。结果:动物实验显示,与S组比较,MCAO组大鼠Bederson评分增高,脑梗死面积和伊文蓝渗出增加,运动神经功能下降( P<0.05 );与MCAO组比较,SA组大鼠Bederson评分降低,脑梗死面积减小,伊文蓝渗出减轻,运动神经功能改善( P<0.05 );与SA组比较,NB组大鼠Bederson评分增高,脑梗死面积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神经功能减退( P<0.05 )。离体实验显示,与Blank组比较,A组MALAT1水平增加,HBMEC活性下降,pDrp-1/Dpr-1升高( P<0.05),ROS含量增加( P<0.01),电镜下可见线粒体形态破坏;与A组比较,B组MALAT1水平增加,HBMEC活性增加,pDrp-1/Dpr-1下降( P<0.05),ROS含量下降( P<0.01),线粒体形态趋于正常;与B组比较,C组HBMEC活性下降( P<0.05),pDrp-1/Dpr-1和ROS含量增高( P<0.01),线粒体形态破坏;与C组比较,D组HBMEC活性增加,pDrp-1/Dpr-1、ROS含量降低( P<0.05 ),线粒体仍有一定程度的肿胀。 结论:KOR激动剂SA通过上调MALAT1的表达,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后脑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的损伤,减轻HBMEC的氧化应激反应,减轻脑卒中后血脑屏障的渗透增加,对脑卒中后的脑功能产生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R0B1(DAX-1)基因新发突变致X-连锁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良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X-连锁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良(AHC)是一种罕见的先天疾病,主要表现为失盐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低促性腺激素型性腺功能减退(HH)以及不育。本文报道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HH的迟发AHC病例,患者为青年男性,以第二性征发育不全为主要表现,性激素检测提示H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无反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皮质醇基本正常。进一步行全外显子测序检测提示患者NR0B1(DAX-1)基因第二外显子有1个新的错义突变:c.1352(exon2)C>T。构建突变的NB0R1基因转录因子表达质粒并与包含黄体生成素β亚基(LHβ)基因启动子的质粒共转染COS7细胞株,行双荧光素酶检测,最终证实该突变能造成NR0B1功能的部分缺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TARGET数据库的预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预后的列线图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并验证用于评估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无事件生存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收集1986年至2012年来源于TARGET数据库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的817例患儿临床资料,将患儿以2∶1的近似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训练组(544例)和验证组(273例)。LASSO回归分析确定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选取重要的影响因素绘制列线图。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列线图对患儿的危险分层能力,利用一致性指数(C指数)、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的辨别和校准能力,决策曲线评价列线图的临床实用性。结果:LASSO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性别、MYCN基因状态、组织学分类、DNA倍体情况和病理类型为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无事件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将上述变量纳入预测模型并绘制预测患儿3年、5年、10年的无事件生存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C指数分别为0.612和0.655,训练组3年、5年、10年ROC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642、0.691、0.715,验证组分别为0.701、0.705、0.776,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辨别能力。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的患儿3年、5年、10年无事件生存率与实际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列线图的预测概率阈值在0.2~0.6时,使用列线图预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预后更有益。结论:基于TARGET数据库中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资料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对患儿预后风险进行分层,同时计算出患儿的3年、5年和10年无事件生存率,其能辅助临床决策,建议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干扰肿瘤微环境基础上调控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表达提高神经母细胞瘤免疫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靶向抑制髓系抑制细胞(MDSC)调控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D2)表达提高神经母细胞瘤(NB)免疫疗效的可行性和机制。方法:采用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注射BALB/c小鼠(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建立NB荷瘤模型,共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多巴胺(DA)50 mg/kg组、阿霉素(DOX)2.5 mg/kg组和DOX 5.0 mg/kg组,每组30例。在肿瘤细胞接种后7 d和12 d,分别对各组小鼠实施DA或DOX鼠尾静脉注射,了解不同用药组瘤体内MDSC浸润比例,选择调控MDSC最佳药物及浓度;同时检测各组瘤体β1,4-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GalNAcT)水平、GD2抗原表达情况,观察其与MDSC浸润比例和瘤体生长相关性。进一步在干扰肿瘤微环境基础上实施抗GD2免疫治疗,对比各组免疫疗效。结果:各用药组肿瘤生长曲线( F=11.397, P<0.01)、MDSC比例( F=14.632, P<0.01),GalNAcT mRNA水平( F=157.527, P<0.01)、GD2抗原表达( F=173.134, P<0.01)均低于对照组,以DOX 2.5 mg/kg组最著( P<0.05),于药物作用5~11 d后较为明显。各组肿瘤体积和MDSC比例、GalNAcT酶水平、GD2表达均存在正相关( rs=0.928、0.622、0.607, P<0.05);MDSC比例和GalNAcT酶水平、GD2表达均存在正相关( rs=0.718、0.708, P<0.05);GalNAcT酶水平和GD2表达亦存在正相关( rs=0.996, P<0.01)。免疫治疗结果显示,各组肿瘤生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905, P<0.01);DOX2.5+抗GD2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DOX2.5组、抗GD2组,治疗效果最佳( F=184.706、140.558、617.059, P<0.05)。 结论:小剂量DOX联合应用可缓解MDSC聚集所造成的肿瘤免疫抑制,减少GD2抗原表达,提升NB免疫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对窄波中波紫外线诱导豚鼠皮肤色素沉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治疗窄波中波紫外线(narrow band ultraviolet B,NB-UVB)诱导下豚鼠皮肤色素沉着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选择普通级健康豚鼠10只,对豚鼠棕黄色毛发皮肤区域脱毛后行NB-UVB照射,建立UVB诱导下豚鼠皮肤色素沉着模型。每只豚鼠造模成功区域随机分为4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不进行治疗;B、C、D组均为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组,以不同能量参数的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进行治疗,B组输出功率10 W,每个发射点治疗能量0.06 J;C组输出功率20 W,治疗能量0.12 J;D组输出功率30 W,治疗能量0.18 J。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6周,取材进行黑色素细胞染色(表皮分离-多巴染色法),观察酪氨酸酶活性的黑色素细胞数目,黑素颗粒染色(Masson-Fontana法)观察黑素颗粒面积占表皮面积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it蛋白)观察黑色素细胞活性的改变。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治疗结束后2、4、6周,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的B、C、D组酪氨酸酶活性的黑色素细胞数目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黑色素细胞数目减少与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能量增加呈正相关。治疗结束后2、4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治疗的B、C、D组色素沉着皮肤表皮黑素颗粒较A组低,治疗结束后6周,仅D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且皮肤表皮黑素颗粒减少与微等离子体射频能量增加呈正相关。实验设置的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组能量未引起c-kit阳性细胞数目增加,治疗结束后2周各组间c-kit阳性细胞数目,A组较B、C、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微等离子体射频照射后4、6周A、B、C、D组均未见c-kit阳性细胞。 结论:微等离子体射频可加速豚鼠皮肤色素沉着的消退,对改善NB-UVB照射后豚鼠皮肤色素沉着的动物模型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喉上神经阻滞用于可视喉镜声门暴露检查术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喉上神经阻滞用于可视喉镜声门暴露检查术的价值。方法:择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可疑困难气道患者9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 n=30):常规对照组(C组)、体表定位喉上神经阻滞组(NB组)和超声引导喉上神经阻滞组(UNB组)。镇静后,C组行口咽喉表面麻醉,NB组行表面麻醉联合体表解剖定位喉上神经阻滞,UNB组行表面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然后实施可视喉镜下声门暴露检查,检查完成后快速诱导完成气管插管术。于入室后(T 0)、可视喉镜进口腔前(T 1)、暴露声门即刻(T 2)、可视喉镜退出口腔后5 min(T 3) 时记录MAP、HR和SpO 2;记录麻醉诱导前清醒时和麻醉诱导后Cormack-Lehane(C-L)分级的符合情况;记录恶心呕吐、体动、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局麻药毒性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喉镜暴露时患者舒适度评分,术后随访患者满意度评分。 结果:与C组比较,NB组和UNB组T 2、T 3时MAP及HR降低,C-L分级符合率升高,患者舒适度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升高,恶心呕吐、体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NB组声音嘶哑发生升高( P<0.05);与NB组比较,UNB组T 2、T 3时MAP及HR降低,C-L分级符合率(97%)升高,患者舒适度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升高,恶心呕吐(0)、体动(0)及声音嘶哑(3%)发生率降低( P<0.05)。操作期间患者均未见低氧血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SpO 2均高于97%。 结论:超声引导喉上神经阻滞用于可视喉镜声门暴露检查术患者,可完善麻醉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转导通路在葛根总黄酮诱导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葛根总黄酮(PRF)诱导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凋亡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转导通路相关信号分子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将NB4细胞分为对照组[以0.025%二甲基亚砜(DMSO)代替PRF]和10、30、50 μg/ml PRF组,作用24、48、72 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作用48 h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形态学变化。将NB4细胞分为对照组(加入0.025% DMSO)和10、30、50 μg/ml PRF联合或不联合10 μmol/L 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抑制剂(SP600125)组,作用48 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APK通路相关蛋白JNK、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p38 MAPK表达变化。结果:10、30、50 μg/ml PRF作用24、48、72 h后NB4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均 P<0.05),24、48、72 h半数抑制浓度(IC 50)分别为(40.03±2.23)μg/ml、(22.92±1.72)μg/ml、(17.99±1.48)μg/ml。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NB4细胞经PRF处理后呈现明显凋亡特征。10 μmol/L SP600125与不同浓度PRF共培养NB4细胞48 h后,NB4细胞JNK1表达受抑( P<0.05),JNK2/3、p38 MAPK表达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ERK1、ERK2在单药组表达逐渐上调,联合用药组则表达递减,TNF-α在50 μg/ml PRF+SP600125组较50 μg/ml PRF单药组表达下调,10、30 μg/ml PRF+SP600125组则较10、30 μg/ml PRF单药组表达上调。 结论:10~50 μg/ml PRF可能通过TNF-α激活MAPK信号途径,JNK、ERK1/2、p38 MAPK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激活促凋亡相关蛋白,诱导NB4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他扎罗汀和窄谱中波紫外线对银屑病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在银屑病患者中的表达,评估他扎罗汀和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银屑病样皮炎小鼠MMP13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5-8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18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和10例健康人正常皮肤组织及所有受试者血清。将25只SPF级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咪喹莫特组、咪喹莫特+NB-UVB组、咪喹莫特+他扎罗汀组和咪喹莫特+他扎罗汀+NB-UVB组,每组5只。分别给予小鼠背部皮肤不同处理,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进行银屑病样皮炎造模处理,造模时间为7 d,造模成功后,第8天早上取小鼠眼球血,并使用脱颈法处死后,切取背部皮损组织。HE染色观察皮损处表皮厚度和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表皮MMP13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MMP13含量。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比较。 结果:银屑病患者皮损处MMP13呈强阳性表达,表皮和血清MMP13水平[84.11±17.16、(13.29±3.95)μ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1.98±4.08、(7.46±1.58)μg/L,均 P< 0.01]。与对照组表皮厚度[(1.26±0.04)μm]、表皮和血清MMP13水平[25.40±2.34、(185.76±7.22)μg/L]比较,咪喹莫特组表皮厚度[(7.93±0.59)μm]明显增加,表皮和血清中MMP13水平[147.14±5.53、(215.98±15.17)μg/L]也显著增加(均 P< 0.01)。与咪喹莫特组比较,咪喹莫特+他扎罗汀组、咪喹莫特+NB-UVB组、咪喹莫特+他扎罗汀+NB-UVB组表皮厚度均下降[分别为(3.56±0.37)、(3.83±0.39)、(2.14±0.34)μm,均 P< 0.05],表皮中MMP13表达减弱(分别为120.42±3.23、91.08±0.46、71.12±7.11,均 P< 0.05),且血清MMP13含量下降[分别为(197.39±3.92)、(196.13±11.76)、(183.21±14.99)μg/L,均 P< 0.05]。 结论:MMP13蛋白表达水平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及血清中增高;他扎罗汀和NB-UVB治疗后银屑病样皮炎小鼠皮损和血清中MMP13下降。MMP13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展,他扎罗汀和NB-UVB可能通过减少MMP13的表达而抑制银屑病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型布鲁菌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神经型布鲁菌病(neruobrucellosis,NB)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项目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以2016年6月至2019年2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确诊为NB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特征,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血清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脑脊液常规和生化、试管凝集实验(SAT)、布鲁菌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有25例患者确诊为NB,其中,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为(41.7 ± 14.2)岁,范围为11 ~ 70岁。临床症状以发热、头痛、关节痛、恶心呕吐、多汗为主,分别占92.0%(23/25)、88.0%(22/25)、76.0%(19/25)、64.0%(16/25)、64.0%(16/25)。临床表现中,颈强直阳性和下肢麻木无力各9例(36.0%),神智障碍7例(28.0%)。25例NB患者中,WBC升高5例(20.0%),Hb降低4例(16.0%),CRP升高13例(52.0%),ALT和AST各升高6例(24.0%),TP降低21例(84.0%);SAT均阳性,脑脊液SAT阳性7例(28.0%),血培养阳性2例(8.0%)。脑脊液改变主要表现为氯化物降低14例(56.0%)、葡萄糖降低13例(52.0%)和蛋白升高19例(76.0%)。25例NB患者中,17例用多西环素+利福平+头孢曲松治疗,7例用依替米星+利福平+头孢唑肟治疗,1例用多西环素+利福平+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治疗后随访6 ~ 12个月,21例患者恢复良好,4例患者有后遗症。结论:NB患者临床表现多样,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检查对NB诊断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排卵障碍不孕患者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妊娠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分析非排卵障碍不孕患者接受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年龄≤35岁,因非排卵障碍不孕就诊的患者共821个周期,按照是否促排卵分为自然周期组(N组),共225个周期;促排卵周期组(O组),共596个周期;按照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不孕的原因[不明原因不孕(A),男方精液异常(B),性功能障碍(C),单侧输卵管梗阻(D)]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NA组(67例)、NB组(94例)、NC组(39例)、ND组(25例)和OA组(233例)、OB组(217例)、OC组(51例)、OD组(95例)。比较N组患者和O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多胎妊娠率等指标;比较各亚组之间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多胎妊娠率。结果:①N组和O组患者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但是O组多胎妊娠率为13.1%(13/99),明显高于N组的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8)。②NA组、NB组、NC组、ND组和OA组、OB组、OC组、OD组之间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多胎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 结论:对于非排卵障碍不孕患者进行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助孕治疗时,促排卵周期并不能提高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反而会增加多胎妊娠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