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nior血型基因检测技术的建立与1例部分DVI.3型且Jr(a-)稀有血型的鉴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Junior血型基因分型技术,用于Jr(a-)稀有血型的鉴定和筛查。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5月于深圳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的O型RhD+健康受试者( n=1 568)和1个疑难交叉配血家系( n=3),共1 571例,为研究对象。用血清学检测技术进行先证者血型鉴定、意外抗体鉴定以及抗体效价测定。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进行先证者 RHD基因分型。建立 ABCG2基因编码区测序和PCR-SSP基因分型技术,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在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 n=1 568)中开展Jra抗原阴性的稀有血型献血者筛查。 结果:先证者ABO血型为B型,RhD血型为部分D( RHD*DVI.3/RHD*01N.01),Junior血型Jra抗原为阴性,血浆存在抗-D合并抗-Jra。 ABCG2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等位基因型为 ABGG2*01N.01/ABGG2*01N.01[c.376C>T(p.Gln126X)纯合变异],为亚洲人群中最常见的Jr(a-)血型等位基因。在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中进行筛查,无Jr(a-)稀有血型献血者检出。通过杂合子的统计分析,发现 ABCG2*01N.01(c.376T)的等位基因型频率约为0.45%,这一分子背景的Jr(a-)稀有血型在深圳地区的出现频率约为0.2‰。 结论:本研究发现国内首例部分DVI.3型且Jr(a-)稀有血型,并成功建立Junior血型 ABCG2基因编码区测序以及PCR-SSP基因分型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isAB09亚型一个家系的ABO血型血清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1个cisAB09亚型家系的ABO血型血清学特征与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2月2日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输血科进行ABO血型鉴定的1个cisAB09亚型家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ABO血型血清学检测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ABO血型进行鉴定,采用血浆A和B糖基转移酶活性测定方法测定先证者及其母亲血浆中A和B糖基转移酶活性强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先证者红细胞表面A、B抗原表达情况。抽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后,对 ABO基因第1~7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进行测序,并对先证者及其母亲和大女儿 ABO基因第7外显子进行Sanger测序验证。 结果:常规ABO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提示,先证者及其母亲和大女儿ABO血型初步判断为A 2B表型,先证者妻子及其小女儿为O型。血浆A和B糖基转移酶活性测定结果提示,先证者及其母亲B糖基转移酶活性滴度分别为32、256,分别较A 1B表型阳性对照活性滴度(128)低与高。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红细胞表面A抗原表达数量减少,B抗原表达数量未见异常。 ABO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母亲和大女儿在 ABO*B.01等位基因基础上,第7外显子发生c.796A>G变异,导致B糖基转移酶第266位氨基酸由甲硫氨酸变为缬氨酸,符合 ABO*cisAB.09等位基因的特征。先证者及其大女儿 ABO基因型为 ABO*cisAB.09/ABO*O.01.01,先证者母亲为 ABO*cisAB.09/ABO*B.01,先证者妻子及其小女儿为 ABO*O.01.01/ABO*O.01.01。 结论:ABO*B.01等位基因c.796A>G变异导致B糖基转移酶第266位甲硫氨酸变为缬氨酸,是产生cisAB09亚型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ABO*cisAB.09等位基因编码的糖基转移酶,可在红细胞表面合成正常水平B抗原和较低水平A抗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类孟买表型 FUT1新等位基因的鉴定及家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告1例类孟买血型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对1例ABO血型常规检测正反定型不相符的就诊者,采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红细胞弱表达的ABH血型抗原,唾液酸实验检测唾液中血型物质。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进行 ABO基因第6、7外显子和 FUT1和 FUT2基因序列分析。 结果:ABO血型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AB型,唾液中检测到有H和A、B物质,直接测序发现先证者 FUT1基因存在c.35C>T、c.328G>A、c.504delC复合杂合变异,单倍型序列分析表明先证者的 FUT1基因型为h 328A/h 35T+504delC,已上传NCBI,序列号为MW323551。 结论:本研究发现了1例由 FUT1基因复合杂合新变异c.504delC引起的类孟买表型AB mh,该变异可能影响糖基转移酶的活性,导致其酶的功能缺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Arg352Gln突变对Bw07转移酶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1例ABw07亚型先证者所携带的Bw07等位基因及其转移酶改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1例2岁男性患儿为研究对象。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采用试管法鉴定ABO血型,并对三者进行ABO亚型PCR-SSP检测、ABO基因测序以确定其血型基因型,最后通过模拟突变、DUET结构预测、分子动力学分析和体外细胞实验验证p.Arg352Gln突变对Bw07转移酶的影响。结果:先证者及其母亲血清学表型分别为ABw和Bw,父亲为正常的A型,ABO亚型PCR-SSP检测确定三者基因型分别为Bw07/A、Bw07/O、A/A,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了先证者及其母亲携带有Bw07基因,模拟突变显示R352Q突变后分子间作用力减弱,DUET预测该p.Arg352Gln突变可以影响Bw07转移酶的热力学稳定性,分子动力学分析证实了热力学稳定性的改变主要是与125-133、193-198、336-354区域氨基酸骨架原子出现较大的波动性有关,体外细胞实验进一步验证了Bw07转移酶合成的抗原减弱。结论:ABw07亚型的形成与Bw07转移酶上高度保守的Arg352突变成Gln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205亚型1例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家系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A205亚型个体的分子生物学及家系遗传特征。方法:选择2020年8月因术前血型筛查正反定型不符拟行进一步血型鉴定的1例先证者及其父母、弟弟为研究对象。先证者为男性,17岁。采用标准血型血清学方法对受试者进行ABO亚型鉴定,并且应用Sanger测序法确定 ABO基因突变情况。并且根据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分析先证者血型在家系中的遗传特征。本研究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泉一伦[2021]124号),受试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 ABO血型鉴定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母亲的血清学分型为Ax亚型, ABO基因分型为 A205/ O01,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存在c.28+5859T>G、c.261delG、c.467C>T、 c.1009A>G。先证者父亲及弟弟的血清学分型为均O型。②家系调查结果显示,先证者与其母亲ABO血型分型、 ABO基因分型及测序结果一致,先证者的 ABO基因突变遗传自母亲。 结论:ABO基因 c.28+5859T>G单核苷酸突变可抑制 A基因的转录,而同时存在c.467C>T、c.1009A>G突变时,红细胞上A抗原表达减弱更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孕妇产前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孕妇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青岛市中心血站进行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鉴定的13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25~42岁,中位年龄为32岁。对这130例孕妇的ABO及Rh血型进行鉴定,同时对其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效价采用试管法进行测定,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与鉴定采用微柱凝胶法或者试管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纳入研究130例孕妇中,A、B、O、AB型血型为44例(33.8%)、48例(36.9%)、27例(20.8%)和11例(8.5%);Rh阳性为90例(69.2%),Rh阴性为40例(30.8%)。②本研究130例孕妇的血清标本中,Rh、MNSs、P、Lewis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为71例(54.6%)、28例(21.5%)、3例(2.3%)和14例(10.8%),抗-HI为4例(3.1%)。③ 71例检出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的孕妇中,检出率最高的抗体效价为2,其检出率为26.8%(19/71)。抗体效价系512的孕妇为1例,其Rh血型为阴性,既往有RhD阳性红细胞制品输血史。结论:青岛市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孕妇的不规则抗体分布,以Rh血型系统为主,其次是MNSs血型系统。对孕妇进行产前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有利于保证孕妇输血安全,以及降低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二甲双胍减轻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改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脂肪代谢和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8周C57BL/6J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正常饮食组、高糖高脂加胆固醇饮食(HFF)模型(HFF组)和HFF模型二甲双胍处理组(Met组),每组6只小鼠,喂养16周,第12周起Met组每天给予一次二甲双胍药物(150 mg/kg)灌胃干预,持续4周,正常饮食组和HFF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处理。造模结束后,麻醉并称取小鼠体重后,取小鼠血清和肝组织,计算肝脏指数(肝重/体重),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血清甘油三酯(TG)、肝脏TG;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脂质合成相关蛋白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N)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Acc、Fasn、Srebf1、白细胞介素-1β(IL-1β)、淋巴细胞抗原6(Ly6g)、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相对表达水平。其次,利用HFF组和Met组小鼠肝组织进行表达谱高通量测序并分析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最后,Western blot检测自噬底物p62、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LC3-Ⅰ/Ⅱ)、自噬相关基因5(ATG5)、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蛋白激酶B(Akt)及其磷酸化水平,以及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L-1β、iNOS、单位细胞趋化蛋白1(MCP1)、CD86]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163、CD206)的蛋白水平。两组间采用 t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显示,与正常饮食组比较,HFF组小鼠肝组织脂滴累积,炎性细胞浸润增加;HFF组小鼠肝组织ACC、SREBP1c以及iNOS、MCP1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饮食组(1.03±0.15比0.60±0.15, t=3.277, P<0.05;1.04±0.08比0.70±0.10, t=4.467, P<0.05;1.16±0.02比0.54±0.22, t=3.772, P<0.05;1.20±0.15比0.51±0.09, t=6.908, P<0.05)。Met组小鼠体重、肝重、肝脏指数低于HFF组[(27.45±4.26) g比(35.51±1.69) g, t=4.306, P<0.05;(1.20±0.21) g比(1.74±0.17) g, t=4.839, P<0.05;0.04±0.01比0.05±0.01, t=2.147, P<0.05];Met组小鼠血清ALT和AST对比HFF组无明显变化[(21.33±4.32) U/L比(30.33±10.84) U/L, t=1.889, P>0.05;(106.70±17.33) U/L比(112.30±14.33) U/L, t=0.617, P>0.05)]。Met组小鼠血清TG、肝脏TG水平低于HFF组[(0.72±0.27) mmol/L比(1.33±0.41) mmol/L, t=3.004, P<0.05;(0.02±0.01) mmol/L比(0.05±0.03) mmol/L, t=2.350, P<0.05)];HE染色和油红O染色结果观察到Met组小鼠肝细胞内未见明显空泡和脂滴;Met组小鼠肝组织中ACC、FASN、SREBP1c蛋白表达水平低于HFF组(0.37±0.13比0.66±0.09, t=3.174, P<0.05;0.61±0.03比1.11±0.14, t=6.069, P<0.05;0.48±0.05比0.88±0.01, t=12.310, P<0.05);Met组小鼠肝组织中ACC、FASN、SREBP1c mRNA表达水平低于HFF组(2.21±0.08比8.13±3.45, t=2.974, P<0.05;1.06±0.12比1.39±0.05, t=4.310, P<0.05;1.03±0.06比1.50±0.26, t=3.055, P<0.05)。Met组小鼠IL-1β、Ly6g、NLRP3、iNOS mRNA表达水平低于HFF组(0.47±0.02比1.40±0.08, t=21.030, P<0.05;0.16±0.06比0.65±0.19, t=4.276, P<0.05;0.67±0.04比1.17±0.16, t=5.082, P<0.05;0.82±0.52比4.49±0.78, t=6.784, P<0.05)。Met组小鼠肝组织p-Akt/Akt、p-PI3K/PI3K比值低于HFF组(1.05±0.02比1.58±0.04, t=15.420, P<0.05;0.47±0.11比1.07±0.10, t=6.906, P<0.05);Met组小鼠肝组织ATG5、CD163蛋白表达和LC3II/LC3I比值高于HFF组(1.05±0.11比0.52±0.04, t=7.690, P<0.05;0.99±0.02比0.64±0.04, t=14.470, P<0.05;1.58±0.05比1.34±0.03, t=7.091, P<0.05);Met组小鼠肝组织P62、IL-1β、iNOS、MCP1蛋白表达低于HFF组(0.72±0.06比1.07±0.08, t=6.047, P<0.05;0.17±0.10比0.56±0.10, t=4.310, P<0.05;0.42±0.03比0.78±0.15, t=4.038, P<0.05;0.39±0.10比0.72±0.02, t=4.253, P<0.05);Met组小鼠肝组织CD86、CD206蛋白表达对比HFF组无明显变化(0.65±0.04比0.68±0.08, t=0.600, P>0.05;0.72±0.33比0.88±0.21, t=0.664, P>0.05)。 结论:二甲双胍治疗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增强自噬,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从而减轻小鼠NASH的肝脂肪变性和炎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el亚型新等位基因c.620T>C 1例的分子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1例ABO血型Bel亚型新等位基因(c.620T>C)先证者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以揭示该突变对α-1,3-半乳糖苷转移酶(GTB)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2月1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就诊的1例先证者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ABO表型的鉴定,接着对 ABO基因的7个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进一步采用单倍体特异性引物进行单链测序,最后用Modeller软件对突变的GTB进行同源建模,并用PyMOL软件分析突变对GTB空间结构的影响。 结果:先证者血清学表型为Bel亚型,直接测序发现了1个新的突变位点c.620T>C,导致多肽链发生p.Leu207Pro氨基酸替换。结合单链测序,最终确定基因型为 ABO* BELnew/ ABO* O.01.02。蛋白质三维结构建模显示,与野生型相比,脯氨酸与p.Gly272之间的1条氢键距离变大,另1条氢键消失。 结论:上述研究鉴定出1例新的B等位基因突变c.620T>C(p.Leu207Pro),该突变影响了GTB空间结构的稳定性,酶的活性减弱导致了B抗原表达减弱,血清学表现Bel亚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糖基转移酶基因变异所致A 3表型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1例A 3表型个体的血清学特性和分子机制。 方法:选取2022年5月12日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1名27岁汉族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标准血清学方法检测其ABO血型,通过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鉴定 ABO基因及第6~7外显子的单链序列,并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变异位点进行分析。 结果:检测结果提示该个体为A 3表型,其第6、7外显子存在c.261delG、c.467C>T和c.745C>T杂合变异。单链测序结果提示样本存在 ABO* A3. 07和 ABO* O. 01. 01等位基因,其中 ABO* A3. 07等位基因在 ABO* A1. 02等位基因的背景下存在c.745C>T(p.R249W)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c.745C>T(p.R249W)为可能有害变异,自由能变化(ΔΔG)值预测其可能影响蛋白稳定性。蛋白模拟模型提示p.R249W可造成α-1,3-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局部氢键网格的改变。 结论:α-1,3-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基因的c.745C>T(p.R249W)变异可能造成酶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失稳,进而导致A抗原表达减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例Bw11亚型的鉴定及分子生物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一例Bw11亚型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经典试管法、微柱凝胶法和吸收放散法检测ABO抗原和血清中存在的ABO抗体。应用序列特异引物(sequence-specific primer, SSP)引导的聚合酶链反应进行 ABO基因分型,进一步测序分析 ABO基因第1~7外显子核苷酸序列,对发生变异外显子进行单倍型分析。 结果:微柱凝胶法正反定型相符提示为O型;经典试管法正反定型不符;吸收放散实验证实存在B抗原;抗体筛查排除同种抗体存在。SSP基因分型为B/O1;第6、7外显子测序与B101/O01基因序列比对存在第7外显子695T>C变异,导致232位亮氨酸转变为脯氨酸,证实为Bw11/O1杂合子。结论:nt695T>C变异可能是导致B抗原减弱的分子遗传机制。Bw11亚型可能存在较强抗B抗体,人源及部分单克隆试剂不能检测出Bw11亚型易被误判为O型,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有助于ABO亚型的准确鉴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