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g352Gln突变对Bw07转移酶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1例ABw07亚型先证者所携带的Bw07等位基因及其转移酶改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1例2岁男性患儿为研究对象。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采用试管法鉴定ABO血型,并对三者进行ABO亚型PCR-SSP检测、ABO基因测序以确定其血型基因型,最后通过模拟突变、DUET结构预测、分子动力学分析和体外细胞实验验证p.Arg352Gln突变对Bw07转移酶的影响。结果:先证者及其母亲血清学表型分别为ABw和Bw,父亲为正常的A型,ABO亚型PCR-SSP检测确定三者基因型分别为Bw07/A、Bw07/O、A/A,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了先证者及其母亲携带有Bw07基因,模拟突变显示R352Q突变后分子间作用力减弱,DUET预测该p.Arg352Gln突变可以影响Bw07转移酶的热力学稳定性,分子动力学分析证实了热力学稳定性的改变主要是与125-133、193-198、336-354区域氨基酸骨架原子出现较大的波动性有关,体外细胞实验进一步验证了Bw07转移酶合成的抗原减弱。结论:ABw07亚型的形成与Bw07转移酶上高度保守的Arg352突变成Gln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献血者ABO疑难血型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正确鉴定ABO正反定型不相符献血者的血型并研究其表型与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 微孔板法正反定型不相符的献血者标本分别进行盐水试管法血型血清学鉴定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PCR-SSP)基因分型,并对部分献血者的PCR产物进行ABO基因 1-7 外显子直接测序,分析献血者的血型表型、基因分型及基因序列.结果 微孔板法ABO正反定型不相符的献血者标本 256 份,通过试管法血型血清学鉴定,正常ABO血型 119份,ABO血型抗体减弱 90 份,ABO亚型 47 份.256 份标本进行了PCR-SSP基因分型试验,除了 6 份标本基因分型无法明确判读外,233 份标本试管法血清学表型与基因型一致(91.02%),17 份表型与基因型不一致(6.64%).250份标本共计检出 17 种基因型:AO1(56 份)、AO2(58 份)、AA(50 份)、BO1(31 份)、BO2(17 份)、BB(8 份)、O1O1(2份)、O1O2(7 份)、AB(13 份),AO4、A205O2、A205A、A201A、O1O4、O2O2、A201B、A205B各1 份.对78 份标本ABO基因 1-7 外显子测序,共检出 29 个 ABO 等位基因,其中 7 个是常见等位基因:?A101、?A102、?A104、?B101、?O01、?O02、?O04,23 个是少见或罕见等位基因:?A201、?A205、?Ax01、?Ax03、?Ax13、?Ax19、?Ax22、?Ael10、?B305、?Bel03、?Bel06/?Bx02、?Bw07、?Bw12、?Bw17、?Bw37、?O05、?O26、?O61、?B(A)04、?B(A)07、?cisAB01 和?cisAB01var.另外发现 6 个罕见等位基因突变位点(c.101A>G;c.103_106delG;c.146_147insGC;c.259G>T;c.322C>T;c.932T>C).结论 疑难ABO血型的鉴定需要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相结合,提供明确的血型以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ABO亚型分子遗传学分析及罕见等位基因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研究95例血清学ABO亚型标本的分子机制.方法 对95例血清学ABO正反定型不符亚型标本全部进行血清学确认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PCR-SSP)ABO基因分型,对PCR-SSP无法检测到亚型等位基因的标本分别先后进行ABO基因第1~7外显子双链测序和单链测序,以确定突变位点以及突变点所在基因位置.结果 95例标本共检测出34个ABO等位基因.其中5个常见ABO等位基因(ABO*A1.01、ABO*A1.02、ABO*B.01、ABO*O.01.01和ABO*O.01.02)和29个罕见亚型等位基因,包括16个ISBT命名等位基因(ABO*A2.01、ABO*A2.05、ABO*A2.13、ABO*A3.07、ABO*AW.37、ABO*AEL.05、ABO*B3.01、ABO*B3.05、ABO*BW.03、ABO*BW.07、ABO*BW.27、ABO*BEL.03、ABO*cisAB.01、ABO*cisAB.05、ABO*BA.02、ABO*BA.04)和 5 个 dbRBC 曾命名等位基因(A223、B309、Bw37、Bel09、Bw40)和 8 个均未命名新等位基因[ABO*B.01+978C>A、ABO*A1.02+248A>T、ABO*B.01+125dupT、ABO*B.01+(98+1 G>A)、ABO*A1.02/ABO*B.01+1A>G,ABO*A1.02/ABO*O.01.01+28G>T,ABO*A1.02/ABO*B.01+538C>T,ABO*A1.02/ABO*O.01.01+797insT,后4个标本因标本量不足无法进行单链测序验证].95例标本通过PCR-SSP确认亚型等位基因76例(21个ISBT和dbRBC已命名等位基因),剩余19例标本进行ABO基因第1~7外显子测序确认,其中确认8例未命名等位基因标本,剩余11例标本经测序未发现在检测范围内的亚型等位基因.结论 研究揭示了 95例血清学ABO亚型的分子遗传学背景,发现8种罕见的未命名新等位基因.血清学疑难血型的检测受到患者病理、生理等因素的干扰,ABO亚型鉴定需要血清学检测和基因检测相结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三联益生菌对便秘小鼠肠道推进功能改善及其对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新型嗜酸乳杆菌NCFM-乳双歧杆菌Bi-07-鼠李糖乳杆菌NH001三联益生菌制剂对便秘小鼠小肠蠕动的促进作用, 以及其对小鼠肠道菌群构成比例的调节作用.方法 小肠推进率实验:将50只KM小鼠适应性饲养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蒸馏水, 低中高剂量组每天分别给予0.165、0.330、0.990g/ (kg·bw) 益生菌制剂, 灌胃14d后使用复方地芬诺酯建立小鼠便秘模型观察小肠墨汁推进率;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实验:将42只BALB/c小鼠中随机抽取10只作为自身对比空白组, 适应性饲养后将所有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低中高三个剂量组, 空白对照组给予蒸馏水, 各剂量组以相同剂量给予益生菌制剂灌胃.自身对比空白组于灌胃前无菌采集小鼠直肠粪便, 所有小鼠灌胃30d后无菌采集直肠粪便, 使用16SrDNA基因测序对粪便中菌群DNA进行多样性及各水平菌群物种测定.结果 高剂量组便秘小鼠小肠推进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 (P<0.05) ;各剂量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数量较灌胃前显著增加 (P<0.05) , 大肠埃希菌属、梭菌属、肠球菌属较灌胃前显著降低 (P<0.05) .结论 三联益生菌能够有效促进便秘小鼠肠道蠕动能力, 改善便秘症状;同时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有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株儿茶酚类铁载体高产菌株产消化酶活性及其益生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儿茶酚类铁载体对胃肠道菌群的生长代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儿荼酚类铁载体高产菌株的消化酶活性,挖掘其潜在益生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4株分离自健康成人粪样的儿茶酚类铁载体高产菌的产酶特性,通过分析菌株耐酸耐胆盐能力、粘附定殖能力、抗生素耐受性和急性毒性研究其益生特性.[方法]测定4株菌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植酸酶、乳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酶活性.4株菌经人工模拟胃、肠液连续培养后分别计算其活菌数;分析4株菌的自凝集率、黏蛋白粘附率和表面疏水率;对小鼠连续7d灌胃不同剂量的4株高产菌,观察并记录小鼠的一般体征,计算小鼠脏器指数,进行阳性细菌移位试验.[结果]在试验所测的7种消化酶中,E.coli Gut 07、E.coli Gut 12无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B.cereus Gut 16无乳糖酶活性,E.coli Gut 20无蛋白酶活性,其余均具有.4株菌经人工模拟胃液培养6h后存活率均大于60%,转移到人工模拟肠液培养24h后活菌数均大于初始菌落数;该4株菌具备在胃肠道中粘附定殖的能力,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在浓度低于4.5×1011 CFU/mL、灌胃剂量为20 mL/kg-bw时对小鼠无急性毒性,无阳性菌株移位现象.[结论]4株儿茶酚类铁载体高产菌株可作为潜在益生菌进行进一步的安全性和功能性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Bw07/A102亚型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针对ABO正反定型不符的献血者标本,进行血型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采用血型正反定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吸收-放散试验、唾液ABH血型物质测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H抗原鉴定、基因检测学方法,确定献血者正确的ABO血型.结果 最终确定献血者血型为A1Bw.结论 当血清学无法对血型准确判读时,基因检测则是快速准确定型的最佳选择.只有正确鉴定出ABO血型,才可能保障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沈阳地区20例ABO亚型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及2例ABO新等位基因的认定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沈阳地区20例ABO亚型标本的血清学特征和分子遗传背景.方法 对20例ABO血型定型不一致的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PCR-SSP)基因分型、ABO基因的全编码区和内含子1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测序.结果 在20例标本中,共检出亚型10种(Am、Bw、Bx、B3、A2B、AxB、A2 Bw、A2 Bx、AwB和ABw),其中以AB亚型最多;共检测出ABO等位基因16个,其中常见ABO等位基因5个(A1.01、A1.02、B.01、O.01.01和O.01.02)、罕见等位基因9个(AW.37、BW.03、BW.08、B3.07、cisAB.02、cisAB.03、cisAB.06、BA.04和O.01.04)以及新等位基因2个(AM.03和cisAB.07);AM.03新等位基因与A1.02比对存在1个碱基c.912 C>A突变,导致304位丝氨酸变成精氨酸;cisAB07新等位基因与B1.01比对存在1个碱基突变,差异仅在797位碱基T>C错义突变,导致266位甲硫氨酸变成精氨酸,血清学发生改变,同时表达A和B抗原.结论 研究揭示了20例ABO亚型的分子遗传学背景,并首次发现了2个新等位基因ABO* AM.03(c.912C>A突变)和ABO* cisAB.07(c.797T>C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ABO疑难血型的基因型鉴定与序列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20例ABO疑难血型标本的基因型并鉴定其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 应用标准血型血清学鉴定技术分析标本的血清学表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标本ABO基因7个外显子,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ABO疑难血型的基因分型和序列.结果 20例ABO疑难血型标本的血清学表型分别为:A抗原减弱5例、A抗原减弱合并抗-A15例、A抗原正常合并抗-A12例、B抗原减弱8例,基因型分别为:Ax02/O01 3 例、Ael07/O01 2 例、B313/O01 2 例、A204/O02、A220/O01、Ael07/O02、Ael02/O01、Ael02/O02、Ax03/O01、Ax03/O02、B313/O02、B302/O01、B302/O02、Bw19/O02、A102/B313、A1O1/Bw37 各 1 例.结论 ABO 基因分型技术可精准鉴定疑难标本的血型,提供明确的血型遗传学信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抗原减弱AB亚型的血清学表型与基因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鉴定血清学正定型A、B抗原减弱或丢失的疑难血型.方法 收集2021—2022年河南省人民医院A或B抗原减弱的标本,血清学常规采用ABO、RhD血型鉴定微住凝胶卡式法,基因检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和Sanger测序两种方法,扩增ABO等位基因1~7外显子.结果 血清学方法8例标本正定型A或B抗原减弱或丢失,反定型为AB型.PCR-SSP法显示,8例标本均含有A和B抗原,基因分型为AB型.Sanger测序显示8例标本有7个共有的突变位点;与A1.01/B.01基因型相比,A1.02/B.01特异性突变位点为c.467C>T,A1.02/Bw.12特异性突变位点为c.278C>T、c.467C>T,A1.02/Bw.07特异性突变位点为c.467C>T、c.1055G>A,c.278C>T、c.467C>T引起编码的第93位、156位氨基酸由脯氨酸变成亮氨酸,c.1055G>A引起第352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成谷氨酰胺.8例标本中1例基因型为A1.01/B.01,1例基因型为A1.02/Bw.07,2例基因型为A1.02/Bw.12,4例基因型为A1.02/B.01.结论 PCR-SSP基因型与Sanger测序基因型相一致,结合血清学实验结果,血型均为AB型.血清学方法结合基因检测能准确地鉴定血型,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1例ABw表型的血清学特征及家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1例ABO亚型,并进行家系调查,研究该亚型血清学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 采用血型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1例ABO血型鉴定困难患者并进行家系调查.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的基因型为A102/Bw07,Bw07等位基因是在B101等位基因基础上发生nt1055的G>A而引起的;家系调查提示A102/Bw07、A101/Bw07血型血清学表型为ABw,Bw07/001的B抗原表达正常.结论 在四川汉族人群中发现Bw07等位基因;Bw07等位基因表达有异质性;检出Bw07等位基因的个体血浆中可含有抗-B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