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化疗后进展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 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化疗后进展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 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放化疗后进展肺癌患者44例(男39例、女5例,年龄41~84岁)。随访≥12个月,观察其疗效。采用 χ2检验比较不同组别有效率。通过建立ROC曲线,获得最佳术后90%大体肿瘤体积所接受的剂量( D90)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临床疗效影响因素。 结果:44例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为72.73%(32/44)。ROC曲线示术后 D90的最佳界值为120 Gy,AUC为0.771。术后 D90≥120 Gy组的有效率(18/19)高于<120 Gy组[56.00%(14/25); χ2=8.17, P=0.004]。44例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77.27%(34/44)。单因素分析示,年龄( χ2=3.99, P=0.046)、术前Hb( χ2=10.60, P=0.001)、肿瘤最大径( χ2=11.50, P=0.001)、术后 D90( χ2=5.81, P=0.016)均可影响患者生存。多因素分析示,术前Hb[风险比( HR)=0.023,95% CI: 0.001~0.882, P=0.043]、肿瘤最大径( HR=40.889,95% CI: 1.458~1 146.586, P=0.029)是预后因素。 结论: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化疗后进展肺癌患者疗效较好,术后 D90≥120 Gy患者的近期疗效优于<120 Gy患者。术前Hb、肿瘤最大径是肺癌粒子植入术后患者的生存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病理分型肝母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征象与鉴别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分型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15年10月至2021年5月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活检证实的71例HB患儿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胎儿型HB(胎儿型组,共16例)、胚胎型HB(胚胎型组,共34例)、混合性上皮间叶型HB(混合性上皮间叶型组,共21例)。从肿瘤边缘是否规则,是否外生,PRETEXT分期,多发结节融合,有无瘤内出血、坏死或囊变、钙化,肿瘤假包膜是否光滑连续,有无包膜回缩征、包膜下积液、多发纤维分隔、高危影像特征等方面观察CT图像,并测量肿瘤大小、各期实性成分CT值。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三组患儿性别、年龄、甲胎蛋白及病灶形态特征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三组肿瘤直径及各期扫描CT值的差异。 结果:不同病理类型HB在肿瘤最大径,病灶边缘规则,瘤内多发结节融合、出血、坏死或囊变、钙化,包膜回缩征,多发纤维分隔上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胎儿型主要表现为肿瘤直径较小,边缘较规则,瘤内密度更均匀;胚胎型多呈多灶型结节改变,坏死及囊变较多见;混合性上皮间叶型主要表现为瘤内出血及钙化率高,延迟期多发纤维分隔、包膜回缩征阳性率高。胚胎型的病灶门脉期绝对强化程度小于胎儿型、混合性上皮间叶型( P<0.05)。 结论:不同病理分型HB患儿的CT征象存在一定差异,且各有特点,CT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别HB的病理亚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76例糖尿病性大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大疱病(BD)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明确的76例BD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根据治疗20 d患者的临床转归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大疱部位及大小等,检测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等指标。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再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76例BD患者纳入研究,男67例、女9例,年龄(62.2±13.3)岁,糖尿病病程(11.2±7.2)年。所有患者发病前均无明显诱因,在正常皮肤上可见张力性大疱。大疱部位位于下肢68例、上肢8例,面积(14.9±11.7)cm 2,63例(82.9%)大疱合并感染。治疗20 d,预后良好组42例,预后不良组34例。预后不良组的年龄≥60岁、大疱病史≥10 d、大疱面积≥20 cm 2、大疱感染程度重、HbA 1c≥9%、白细胞计数≥9.5×10 9/L、C反应蛋白≥10 mg/L、ALB<35 g/L、周围血管病变程度重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疱面积大、大疱感染程度重、HbA 1c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P均<0.05)。 结论:BD多发于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大疱面积、继发感染、血糖控制不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前庭神经鞘瘤的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情况及面神经保护经验,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由颅底外科小组行显微镜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08例,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76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47.9岁。记录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术后面神经功能随访结果。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及影响其恢复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304例肿瘤完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306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面神经离断,术中均予行神经吻合一期重建。300例成功随访,8例失访。随访时间1~60个月(平均52.0个月)。术后2周内面神经功能良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级]96例,功能不良(HB分级Ⅲ~Ⅵ级)212例;术后1年随访共295例,其中198例面神经功能良好,97例功能不良;术后3年随访共294例,其中面神经功能良好者219例,功能不良75例;随访到术后5年者共189例,其中面神经功能良好者155例,功能不良者34例。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术后短期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有肿瘤直径( P=0.011)和术末面神经刺激阈值( P<0.001);影响术后长期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包括肿瘤直径( P=0.005)、术末面神经刺激阈值( P=0.005)及面神经康复训练等。 结论:肿瘤直径是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的独立因素,肿瘤越大术后面神经功能更差;术中电生理监测的肌电图微小电流刺激(刺激阈值≤0.05 mA)可以预测短期和长期的面神经功能预后;系统的面部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初诊AITL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36例,女性为8例,年龄为18~78岁,中位年龄为57.5岁。44例AITL患者接受CHOP(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其中4例联合应用西达苯胺、硼替佐米,6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回顾性分析AITL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接受与未接受auto-HSCT患者的总体生存(OS)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对未接受auto-HSCT患者OS率进行单因素分析,纳入分析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IT)评分、年龄、B症状、皮疹、胸腔/腹腔积液、骨髓受累、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值、血小板计数、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铁蛋白水平、β2-微球蛋白(MG)水平。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以及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影响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08及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①本研究44例AITL患者中,有B症状的患者为34例(77.3%)。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为5例(11.4%),Ⅲ~Ⅳ期者为39例(88.6%);美国东部协作肿瘤组体能状况评分(ECOG-PS)<2分者为20例(45.5%),ECOG-PS≥2分者为24例(54.5%);IPI评分系0~1分者为9例(20.5%),2分者为12例(27.2%),3~5分者为23例(52.3%);PIT评分系0分者为10例(22.7%),1分者为5例(11.4%),2分者为12例(27.3%),3~4分者为17例(38.6%)。②本研究44例AITL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示,中位WBC为6.2×10 9/L,中位Hb值为125 g/L,中位血小板计数为163×10 9/L。中位血清LDH水平为292 U/L,中位铁蛋白水平为171 μg/L,中位β2-MG水平为3.8 mg/L。14例(31.8%)患者原发病累及骨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示,27例(61.4%)患者检测到CD21、CD23、CD35表达呈阳性的滤泡树突状细胞(FDC)。③本研究44例AITL患者完全缓解(CR)率为13.6%(6/44),部分缓解(PR)率为38.7%(17/44),疾病稳定(SD)率为22.7%(10/44),疾病进展(PD)率为25.0%(11/44)。44例患者5年OS率为50.0%,中位OS期为14.5个月(8 d~60.0个月)。④仅接受CHOP方案化疗的AITL患者5年OS率为44.1%;接受CHOP方案联合西达苯胺、硼替佐米等新药治疗的患者5年OS率为75.0%。接受auto-HSCT的AITL患者5年OS率为83.3%,高于未接受auto-HSCT者的22.9%,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01, P=0.014)。38例未接受auto-HSCT的AITL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的患者5年OS率为37.8%,显著高于年龄>60岁者的11.8%,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0.139, P=0.023)。血清β2-MG水平<4 mg/L的患者5年OS率为23.9%,显著高于β2-MG水平≥4 mg/L者的18.6%,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χ2=5.520, P=0.019)。⑤对38例未接受auto-HSCT患者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 HR=2.716, P=0.031),骨髓受累( HR=2.696, P=0.042),血清β2-MG水平≥4 mg/L( HR=4.927, P=0.004)为AIT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AITL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常合并皮疹、浆膜腔积液等,首诊时Ann Arbor分期晚。年龄>60岁、骨髓受累、血清β2-MG水平≥4 mg/L可以作为未接受auto-HSCT AITL患者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西达苯胺、硼替佐米等新药可以提高AITL患者疗效,auto-HSCT能够有效改善患者O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罗沙司他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治疗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比较罗沙司他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于本院行MHD的70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组(34例)和罗沙司他组(36例)。观察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治疗剂量以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计算,根据血红蛋白(Hb)改变幅度并调整剂量。观察时间为24周,每12周随访血清铁(Fe)、铁蛋白(SF)、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等指标;每4周检测Hb改变幅度(ΔHb)评估疗效。结果:罗沙司他组的疗效优于rhEPO组( P=0.003);随访24周,罗沙司他剂量随Hb水平幅度上升逐渐减少;罗沙司他组的基线单室尿素清除率(spKt/V)、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等指标与Hb改变均无相关性(均 P>0.05);随访12、24周,罗沙司他组的透析充分性、CRP、iPTH与Hb均无相关性(均 P>0.05);罗沙司他组的Fe、TSAT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访12、24周时,rhEPO组的Fe均较基线值下降(均 P<0.05),24周时TSAT较基线值下降( P=0.007);随访12周时,罗沙司他组的SF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10),24周时其较基线值下降( P=0.028);随访12、24周时,rhEPO组的SF较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罗沙司他多途径发挥作用促使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提高铁利用,与rhEPO对比,改善肾性贫血的疗效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二产程不同时限中转剖宫产术孕妇154例的母儿不良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不同时限因母儿因素中转剖宫产术孕妇的围术期母儿不良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阴道试产,在第二产程中因母儿因素实施剖宫产术的单胎头位孕妇154例的临床资料,并依据第二产程时限不同分为<2 h组(54例)、2~<3 h组(61例)、≥3 h组(39例)。分别比较3组孕妇及新生儿的一般资料,与产程相关的术前母儿状况、手术指征、手术经过及围术期相关母儿不良结局。结果:(1)一般资料:3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初产妇比例、分娩孕周、分娩前体重指数、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分娩镇痛率及第一产程持续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组新生儿性别构成、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巨大儿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母儿状况和手术指征:<2 h组孕妇的产时发热率和Ⅱ、Ⅲ类胎心监护发生率均高于2~<3 h组和≥3 h组,≥3 h组孕妇术前胎头位置低于2~<3 h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 h组孕妇以“胎儿窘迫”为指征行剖宫产术者占40.7%(22/54),高于2~<3 h组(4.9%,3/61)及≥3 h组(2.6%,1/39),2~<3 h组和≥3 h组中,以“相对性头盆不称”为手术指征的孕妇分别为98.4%(60/61)、94.9%(37/39),“胎头下降停滞”为手术指征的孕妇分别为41.0%(25/61)、59.0%(23/39),均高于<2 h组[分别为63.0%(34/54)、13.0%(7/54)],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2~<3 h组与≥3 h组的手术指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剖宫产术中情况及围术期并发症:<2 h组的产褥病率为37.0%(20/54),高于2~<3 h组(18.0%,11/61)及≥3 h组(7.7%,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孕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头深嵌、子宫切口撕裂、因宫缩乏力行改良B-Lynch缝合、产后出血、围术期输血的发生率,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及围术期Hb变化、术后住院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4)新生儿不良结局:≥3 h组中非溶血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35.9%(14/39),显著高于<2 h组(13.0%,7/54; P<0.05);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的新生儿中,≥3 h组中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转NICU者占15/19,显著高于<2 h组(9/17)及2~<3 h组(1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2 h组与2~<3 h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3组均无围产儿死亡。 结论:第二产程2 h内中转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者产褥病率增高,第二产程初期应加强胎心监护及羊水性状的监测,尤其应关注有无产时发热。在母儿状况良好情况下,第二产程进入到2 h以后转行的剖宫产术未显著增加严重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对于第二产程3 h后转行剖宫产术者,需加强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失败的早期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失败的早期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银川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使用INSURE技术治疗的胎龄<34周RDS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拔管后72 h内是否再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分为INSURE技术治疗失败组和成功组。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比较2组患儿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NSURE技术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RDS早产儿136例,治疗失败34例,失败率25.0%。治疗失败组产前地塞米松使用率、胎龄、出生体重、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呼吸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血红蛋白值均低于成功组;肺表面活性物质第1次使用时间、气囊复苏时间、呼吸评分、血清降钙素原、RDS分级≥Ⅲ级和胎盘绒毛膜羊膜炎比例均高于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评分≥8分( OR=10.609,95% CI 2.630~42.797, P=0.001)、胸部X线RDS分级≥Ⅲ级( OR=8.813,95% CI 2.022~38.423, P=0.004)、血红蛋白<145 g/L( OR=9.074,95% CI 1.771~46.147, P=0.008)为INSURE技术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前使用地塞米松( OR=0.270,95% CI 0.075~0.978, P=0.046)为INSURE技术失败的保护因素。 结论:呼吸评分≥8分、RDS分级≥Ⅲ级、血红蛋白<145 g/L、产前未使用糖皮质激素为INSURE技术失败的早期高危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控制营养状态评分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控制营养状态( CONUT)评分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82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48例,女性为34例,中位年龄为66.5岁(58.0,73.0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化疗前血清白蛋白(ALB)值、总胆固醇(TC)水平、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计算CONUT评分,并绘制CONUT评分预测MM患者生存结局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和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CONUT评分最佳临界值,并根据该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低CONUT评分组。组间定性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组间定量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MM患者的总体生存(OS)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临床特征MM患者的OS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患者OS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通过ROC曲线确定CONUT评分预测MM患者生存结局的最佳临界值为3.5分,ROC-AUC为0.668(95% CI: 0.546~0.791),此时预测敏感度为86.4%,特异度为50.0%。②根据最佳临界值,将82例患者分为高CONUT评分( n=57,CONUT评分≥3.5分)和低CONUT评分组( n=23,CONUT评分<3.5分)。高CONUT评分组患者的年龄、β2-微球蛋白(MG)、球蛋白值较低CONUT评分组患者升高( Z=-2.68、 P=0.007, Z=-2.13、 P=0.019, Z=-3.51、 P<0.001),血红蛋白(Hb)值、ALC、ALB值、TC水平较低CONUT评分组患者降低( Z=-3.15、 P=0.002, Z=-2.61、 P=0.008, Z=-5.64、 P<0.001, Z=-5.18、 P<0.001),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CONUT评分≥3.5分患者3年OS率为10.5%,较CONUT评分<3.5分者的32.0%降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36, P<0.001)。④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ONUT评分≥3.5分是影响MM患者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HR=1.146,95% CI:1.059~1.239, P=0.001; HR=1.108,95% CI:1.001~1.226, P=0.048)。⑤在老年(>60岁)和年轻患者(≤60岁),ISS Ⅰ~Ⅱ期和ISS Ⅲ期患者、DSⅠ~Ⅱ期和DS Ⅲ期患者中,CONUT评分≥3.5分患者的OS率均较CONUT评分<3.5分者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35、 P=0.037, χ2=12.22、 P<0.001, χ2=7.17、 P=0.007, χ2=8.12、 P=0.004, χ2=4.47、 P=0.034, χ2=10.81、 P=0.001)。 结论:CONUT评分作为一项营养状态评估指标,可有效预测MM患者的预后。CONUT评分≥3.5分的MM患者,通常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安全性和近期疗效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2年3月我国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15家医学中心收治的385例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04例,女81例;年龄为(63±9)岁。385例患者中,335例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设为腹腔镜组;50例行开腹近端胃切除术,设为开腹组。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3)分层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1)术中及术后情况。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食管胃吻合、食管空肠吻合),术后病理学分期(0~Ⅰ期、Ⅱ~Ⅲ期),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分别为(212±96)min,270、65例,177、107例,10(8~14)d,40例,其中术后病理学分期缺失51例患者资料;开腹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74±90)min,39、11例,22、28例,10(8~18)d,10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病理学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2, χ2 =5.93, P<0.05);消化道重建、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19, Z=0.40, χ2=2.50, P>0.05)。(2)随访情况。385例患者中,202例完成术后12个月随访,其中腹腔镜组、开腹组分别为187、15例。腹腔镜组患者发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吻合口狭窄分别为48、11例,开腹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2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分别为(21±3)kg/m 2、(130±15)g/L、(40±4)g/L和(21±3)kg/m 2、(132±14)g/L、(41±4)g/L;开腹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1±3)kg/m 2、(121±19)g/L、(37±5)g/L和(21±3)kg/m 2、(125±21)g/L、(43±6)g/L;两组患者术后H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组间=5.88, F时间=5.49, F交互=19.95, P<0.05);两组患者术后BMI、Alb时间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9.53,49.88, P<0.05)。(3)分层分析。①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吻合口狭窄发生情况。202例患者中,消化道重建行食管胃吻合168例,行食管空肠吻合34例,两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26.79%(45/168)和23.53%(8/3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16, P>0.05)。13例发生食管吻合口狭窄患者消化道重建均为食管胃吻合。②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患者术后BMI、Hb、Alb情况。168例消化道重建行食管胃吻合患者术前BMI、Hb、Alb分别为(24±3)kg/m 2、(135±20)g/L、(41±5)g/L;34例消化道重建行食管空肠吻合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3±3)kg/m 2、(130±19)g/L、(40±4)g/L;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44,1.77,1.33, P>0.05)。168例消化道重建行食管胃吻合患者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BMI、Hb、Alb分别为(21±3)kg/m 2、(128±16)g/L、(39±4)g/L和(21±3)kg/m 2、(131±16)g/L、(41±4)g/L;34例消化道重建行食管空肠吻合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0±4)kg/m 2、(133±13)g/L、(43±3)g/L和(21±3)kg/m 2、(135±12)g/L、(44±3)g/L;两者术后Alb组间效应、时间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组间=15.82, F时间=5.43, P<0.05);两者术后BMI时间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4.22, P<0.05)。 结论: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可应用于近端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治疗,具有较好安全性和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