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患者积极应对方式在疾病感知与恐惧疾病进展的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调查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现状,探讨积极应对方式、疾病感知与在恐惧疾病进展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后的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 345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感知问卷、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和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患者疾病感知、积极应对方式及恐惧疾病进展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积极应对方式在疾病感知与恐惧疾病进展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共 337 例患者完成研究.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患者恐惧疾病进展得分为(35.02±4.92)分;恐惧疾病进展与疾病感知呈正相关(r=0.672,P<0.01),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679,P<0.01),积极应对方式与疾病感知呈负相关(r=-0.610,P<0.01);疾病感知不仅对恐惧疾病进展存在直接影响,还可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对恐惧疾病进展产生间接影响(中介效应值为 0.202,P<0.001)占总效应的 25.50%.结论 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是疾病感知与恐惧疾病进展的中介变量.医护人员应动态评估、早期识别患者的应对方式,采取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引导患者积极应对,从而降低其负性疾病感知对恐惧疾病进展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眼单视原理Q值引导LASIK治疗近视合并老视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视患病率逐年攀升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到2050 年全球近视患病率估计将达到 50%,影响全球近50 亿人[1]. 目前全球有近四分之一人口受老视的影响. 到2030 年,因人口老龄化,全球将约有 21亿老视人群;若包括年龄相关性调节不足者,则罹患老视的人口比例将会更高[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四钩定位针用于术前CT引导肺结节定位后导致患者疼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术前行CT引导肺结节四钩定位针定位后导致患者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术前行CT引导单个肺结节四钩定位针定位患者212例,其中男83例,女129例,年龄(54±12)岁。根据数字评分量表(NRS)疼痛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疼痛组( n=163)和中-重度疼痛组( n=49)。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史、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肺结节位置、肺结节大小(最大截面长径)、肺结节深度(距胸膜最短距离)、定位针进肺深度(定位针尖端距胸膜最短距离)、并发症(气胸、肺出血)发生情况、肺结节定位后的NRS疼痛评分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引起肺结节定位后患者发生中-重度疼痛的影响因素。 结果:212例患者均成功定位,气胸发生率为22.6%(48/212),肺出血发生率为17.0%(36/2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吸烟史、ASA分级、肺结节位置、肺结节大小、肺结节深度、并发症(气胸、肺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是中-重度疼痛组患者的定位针进肺深度[ M( Q1, Q3)]为7(6,11)mm,小于轻度疼痛组的15(12,19)mm(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定位针进肺深度(每增加1 mm)是引起肺结节定位后中-重度疼痛的影响因素( OR=0.645,95% CI:0.562~0.739, P<0.00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当定位针进肺深度临界值为9.5 mm时,其预测患者定位后发生中-重度疼痛的灵敏度为69.4%(34/49),特异度为90.2%(147/163),曲线下面积为0.878(95% CI:0.820~0.935, P<0.001)。 结论:术前CT引导肺结节四钩定位针进肺深度是定位后患者发生中-重度疼痛的影响因素;定位针进肺深度越小,中-重度疼痛发生风险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离体猪心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离体猪心的可行性,观察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的效果。方法:实验一:将6只离体猪心按照冷冻消融时间分为1 min组、3 min组和5 min组(各2只),均以100%功率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冷冻消融结束后测量超声图像、实体解剖的冰球大小及冷冻冰球融化后坏死区大小。实验二:将离体猪心分为冷冻消融组和射频消融组(各3只),分别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冷冻功率100%,射频功率40 W,均消融1 min后,观察比较两种消融方式完全坏死区及不完全坏死区的范围。结果:实验一:冷冻消融时间1 min组超声测量冰球短径为(8.00±0.84)mm,实体测量冰球短径为(8.38±1.19)mm,实体测量坏死区短径为(8.35±0.83)mm;3 min组超声测量冰球短径为(19.4±0.28)mm,实体测量冰球短径为(19.03±0.33)mm,实体测量坏死区短径为(19.16±0.25)mm;5 min组超声下测量冰球短径为(26.4±2.54)mm,实体测量冰球短径为(26.01±0.24)mm,实体测量坏死区短径为(24.82±0.25)mm。对上述数据进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区组因素b(冷冻时间1 min、3 min、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05.884, P<0.001),进一步行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处理因素k(测量方式包括超声图像测量、实体解剖的冰球测量及冷冻冰球融化后坏死区测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470, P=0.635)。实验二:射频消融组不完全坏死带占射频消融区半径比例为0.64±0.01,冷冻消融组不完全坏死带占消融区域半径比例为0.26±0.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可以认为冷冻消融的不完全坏死区小于射频消融。 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范围可控,消融区域超声图像评估较为准确,不完全坏死区小,在心脏消融方面可能有潜在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光学表面监测系统对头部无框架立体定向放疗运动监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SMS)在头部无框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中应用的基本流程,评价OSMS在头部模体和应用Q-Fix开孔面罩固定的头部SRT患者中,分次内实时监测位置误差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头部SRS仿真模体OSMS的监测位移与Edge六维床预设位移的偏差,评估OSMS实时监测运动偏差,及在治疗床非零角度和其中一组摄像头被加速器旋转机架遮挡的情况下,OSMS监测头部运动的能力。同时本研究选取10例50分次接受头部无框架SRT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经Q-Fix开孔面罩固定并整个治疗分次内应用OSMS监控,通过分析离线日志文件获得OSMS实时监测的分次内误差;患者治疗后行锥形束CT(CBCT)扫描,获得六维度误差作为CBCT验证的分次内误差。结果:模体研究中,OSMS监测偏差与预设位移在六维度方向均有较强相关性;治疗床与机架0°时,OSMS探测的平移方向和旋转角度的三维矢量偏差分别为(0.28±0.10) mm和(0.15±0.09)°;有一组摄像头被遮挡的情况下,平移和旋转方向的三维矢量偏差分别为(0.35±0.13) mm和(0.17±0.09)°;床非0°时OSMS监测偏差值均大于床0°偏差值,床270°时三维矢量偏差最大,分别为平移方向(0.69±0.19)mm和旋转角度(0.32±0.12)°。在Q-fix开孔面罩固定的SRT患者中,OSMS与CBCT监测的分次内运动幅度差异较小,平移方向三维矢量偏差分别为(0.40±0.26)mm和(0.29±0.10)mm;旋转方向三维矢量偏差分别为(0.33±0.20)°和(0.26±0.08)°。结论:OSMS是一种有效的光学引导放射治疗工具,OSMS的分次内实时运动监测功能具有亚毫米级精度,可以实现分次内误差的精确监控。为保障无框架头部SRS/SRT治疗精确实施,有必要联合OSMS进行分次内位置监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屈光手术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屈光手术是目前屈光不正矫正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包括角膜屈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近年来,屈光手术相关研究整体发展趋势迅猛,但仍存在潜在发展空间及市场需求。各种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使我国屈光手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无论是角膜屈光手术还是眼内屈光手术,其最终目标是追求"更安全"的微创以及更个性化的矫正,手术中不仅引入角膜地形图引导、波前像差引导、Q值调整的个性化切削以及手术中Kappa角的调整等技术以追求更佳的视觉质量,而且还出现了个性化的角膜交联手术等多种方式。各种手术方式及研究方向的多元化交叉融合也是屈光手术研究新的发展方向,此外,提升诊疗效率并使矫正效果更加精准的智能化也是发展新趋势之一。眼科临床医师应密切关注我国屈光手术的发展变革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光学表面成像系统SRS算法在非共面放疗中的技术性能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光学表面成像(OSI)系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算法在非共面放疗中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方法:在治疗床不同公转角度下使用三套OSI系统对模体重复测量,分析OSI对模体成像的精确性和稳定性。随机选取7例行单中心非共面放疗的多发脑转移瘤患者,分析OSI用于患者成像的精确性和稳定性。稳定性定义为以0°锥形线束CT(CBCT)为“金标准”,治疗床从0°转到非零角度,再转回0°时,前后两次OSI测量的差值。精确性定义为OSI与CBCT(治疗床0°时)测量数据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ˉ±s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 M( Q)方式描述;前者差异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后者用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分析。 结果:对于非共面,模体和患者的平移精度分别为≤ 1.30 mm 和≤1.00 mm,旋转精度分别为≤0.50°和≤0.60°,平移误差均主要出现在左右和头脚方向。在稳定性方面,模体平移和旋转的最大标准差分别为0.06 mm和0.06°,患者平移和旋转的最大标准差分别为0.17 mm和0.19°。结论:新型SRS算法虽对非共面的精度有所改善,但仍不能满足颅内多靶点单中心非共面放疗的精确要求,特别是在左右和头脚方向。对于非共面角度较大时,不建议将其用于图像引导,但其稳定性高可用于监测患者的分次内运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关节腔麻醉注射对临界性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关节镜手术效果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关节腔麻醉注射预测临界性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BDDH)术后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随访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运动医学科接受超声引导下关节腔麻醉注射和关节镜检查的37例BD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0例,年龄(37.9±12.8)岁。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接受超声引导下关节腔麻醉注射,注射前后及手术前后均接受髋关节体格检查,获得七项检查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计算VAS总评分,并进行至少12个月的随访。注射有效率指注射后VAS评分改善值与注射前VAS总评分的比值。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对超声引导下关节腔麻醉注射后改良Harris评分(mHHS)与术后mHHS评分进行相关性检验。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患者实质性临床获益(SCB)进行分析,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输出结果构建超声引导下关节腔麻醉注射预测患者术后达到SCB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确定达到SCB时注射有效率的最佳cut-off值。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26.3±7.6)个月。麻醉注射20 min后,患者的VAS总分[ M( Q1, Q3)]由注射前的13(8,23)分降至1(0,4)分;mHHS评分[ M( Q1, Q3)]由术前的60(46,70)分升至术后的90(84,96)分,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关节腔注射后mHHS评分与术后mHHS评分呈正相关( r=0.961, P<0.001)。超声引导下关节腔注射预测患者术后达到SCB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95% CI:0.561~0.976),约登指数为0.663,有效率的cut-off值为0.569 2,灵敏度为96.3%,特异度为70.0%。 结论:术前超声引导下关节腔麻醉注射的结果可提示关节内病变的存在,麻醉注射后疼痛缓解程度与术后功能恢复呈正相关。超声引导下关节腔注射有效率>56.92%的患者髋关节镜手术结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RI实时引导高能聚焦超声消融术局灶治疗中低危前列腺癌的初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MRI实时引导高能聚焦超声消融术(MRgFUS)局灶治疗中低危前列腺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北京医院采用MRgFUS治疗的5例中低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中位值73(53~80)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7.34(5.19~8.40)ng/ml,前列腺体积中位值27.96(21.50~37.91)ml。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中位值13(0~18)分;3例有保留勃起功能意愿患者术前国际勃起功能问卷(IIEF-15)评分分别为15、23、3分。5例术前穿刺共确诊6处前列腺癌灶,其中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分组3组3处,1组3处。临床分期T 2a期3例,T 2b期2例。所有患者术前接受盆腔MRI检查,高能聚焦超声通过MRI引导消融病灶。术后监测血清PSA、盆腔MRI等评估肿瘤控制情况,采用IPSS、IIEF-15和国际尿失禁协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估功能学恢复情况。 结果:本组5例6处病灶中,MRgFUS治疗病灶5处;其中1例有1处MRI阴性病灶为无临床意义前列腺癌,未治疗。术中消融次数中位值8(5~13)次,消融时间中位值64(35~148)min,MRI扫描仪内总治疗时间中位值190(140~355)min。5例术后尿管留置时间中位值1(1~8)d。5例均无严重并发症。5例术后随访时间中位值6(3~12)个月。5例术后PSA均显著下降,最低点PSA分别为1.196、4.398、4.135、1.562、1.350ng/ml,其中4例PSA下降>50%。4例术后3个月行MRI检查,均未见明确前列腺癌病灶。5例末次随访IPSS中位值5(0~14)分,较术前下降;3例有保留勃起功能意愿患者治疗后IIEF-15评分分别为12、30、9分;5例术后均无尿失禁,ICI-Q-SF评分均为0分。结论:MRgFUS是治疗中低危局限性前列腺癌安全可行的无创治疗方式,具有良好的功能保护作用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其肿瘤控制效果还需要大样本临床试验长期随访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四维CT引导下联合深吸气屏气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四维CT(4 D CT)引导下联合深吸气屏气(DIBH)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宁波市第一医院2018年3月至2021年5月106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资料,其中男26例,女80例,年龄21~83(47.4±14.2)岁。按照定位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53例,采用平静呼吸下CT引导注射吲哚菁绿定位肺结节;试验组53例,采用4 D CT引导联合DIBH技术注射吲哚菁绿定位肺结节。比较两组患者肺结节与吲哚菁绿注射点的三维方向距离偏差,得到肺结节定位的精确度;采用计时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定位时间差异。结果:106例患者中,有46例纯磨玻璃结节,32例亚实性结节,28例实性结节;术前均成功定位,成功率100%。对照组肺结节大小为(9.1±2.3)mm;吲哚菁绿注射点与肺结节的三维方向偏差[ M( Q1, Q3)]为 X轴[7.0(3.7,12.6)mm]、 Y轴[6.6(2.9,11.2)mm]、 Z轴[3.0(2.0,6.0)mm];术前定位手术时间为(11.4±3.8)min。试验组肺结节大小为(8.9±2.1)mm;三维方向偏差为 X轴[4.8(3.0,7.9)]mm、 Y轴[3.8(1.3,7.5)]mm、 Z轴[4.0(2.0,6.0)]mm;术前定位手术时间为(9.3±3.0)min。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定位时间以及三维方向中 X、 Y轴偏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Z轴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4 D CT引导下联合DIBH技术能够提高肺结节术前定位的精确度,节省时间,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