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起始联合应用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外层视网膜结构完整性变化的长期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起始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DEX)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黄斑区外层视网膜结构完整性的长期影响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2月至2022年8月于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RVO合并ME(CRVO-ME)患者54例5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0例30只眼,女性24例24只眼;均为单眼患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玻璃体腔注射DEX和抗VEGF药物联合治疗组(起始联合组)、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组(单药组),分别为21、33只眼.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OCT仪测量中央视网膜厚度(CRT)以及黄斑1mm区外界膜(ELM)、椭圆体带(EZ)、嵌合体带(IZ)缺失长度.起始联合组在联合治疗后经评估按需(PRN)给予抗VEGF药物或DEX治疗;单药组接受3+PRN方案治疗.首次治疗后1、6、12个月(分别记录为V1、V6、V12)以及2023年12月观察截止点或最后一次访视(记录为Vf)采用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眼基线以及V1、V6、V12、Vf时ELM、EZ、IZ缺失长度变化.组间BCVA、CRT以及不同随访时间ELM、EZ、IZ缺失长度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连续变量的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 起始联合组、单药组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18.05±5.66)、(21.90±10.8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30,P=0.229).与基线时比较,起始联合组、单药组患眼治疗后不同随访时间ELM、EZ、IZ缺失长度均明显改善(F=11.848、10.880、29.236),BCVA提高(F=10.541),CRT降低(F=52.2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V1时,起始联合组、单药组EZ、IZ缺失长度分别为(344.10±413.03)、(593.33±372.96)μm和(354.71±321.75)、(604.85±385.77)μm,起始联合组EZ、IZ缺失长度改善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72、6.106,P=0.026、0.017);起始联合组、单药组CRT分别为(248.86±59.99)、(314.72±214.91)μm,起始联合组CRT显著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02,P=0.017).V6、V12、Vf时,起始联合组、单药组ELM、EZ、IZ缺失长度以及BCVA、CR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起始联合组、单药组ELM、EZ、IZ与BCVA、CRT均呈正相关(P<0.001).V6、V1 2、Vf时,起始联合组、单药组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分别为(2.67±1.32)、(4.43±2.27)、(6.05±3.51)次和(4.58±0.90)、(7.33±1.93)、(11.33±6.10)次;起始联合组注射次数明显少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50、0.646、3.433,P<0.01).结论 起始联合组患眼BCVA、CRT改善程度与单药组近似;与单药组比较,起始联合组患眼早期EZ、IZ缺失改善更为显著,CRT下降更为明显;起始联合组较单药组接受更少的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特征、临床症状、体征、眼底造影特征和激光扫描眼底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01/2023-01确诊的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138眼(其中24例为双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造影(ICGA)、视野、视觉电生理检查;血化验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斑点试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白细胞抗原B27、风湿系列检查资料.结果:所有患者RPR及TPPA阳性,其他化验检查阴性,确诊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平均发病年龄44±13.1岁,男 59 例(51.8%),女 55 例(48.2%),单眼 90 例(78.9%),双眼24例(21.1%),其性别、婚姻以及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视盘充血以及后极部视网膜灰黄色混浊;FFA特征主要表现为早期黄斑周围点样弱背景荧光、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染色、视网膜RPE荧光积存以及视盘染色或强荧光;ICGA以及OCT特征主要表现为晚期后极部鳞状弱荧光,FFA与ICGA之间的关系对称一致,OCT显示玻璃体高反射点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针尖样凸起.结论: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发病年龄平均44岁,单眼发病多见,患者性别、婚姻、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玻璃体灰白色细胞,后极部视网膜混浊增厚感、灰黄色改变,正确识别OCT、FFA、ICGA特征可以减少漏诊误诊,早期正确诊治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参数和脉络膜厚度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研究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参数和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情况,并探讨SFCT与患者视力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进行治疗的29名单眼发病的CRVO继发性黄斑水肿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时对患者进行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OCTA)等检查.软件自动对治疗前后SFC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面积(FAZ)、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血管长度密度(VLD)和灌注密度(PD)的变化进行测量.进一步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和术后的各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SFCT与患者视力的关系.结果 黄斑区FAZ和中心凹、旁中心凹及总区域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血管长度密度(VLD)和灌注密度(P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前,患眼和对侧健眼的平均SFCT分别为(325.02±64.91)μm和(255.88±50.4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对t检验);注射后1个月时,患眼的平均SFCT迅速变为(260.15±49.36)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对t检验).BCVA由治疗前的(55.94±10.67)个字母提升至(62.50±13.55)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对t检验).术前及术后SFCT与BCVA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774和-0.937.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CRVO继发ME患眼的SFCT明显下降,BCVA显著提高,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且康柏西普治疗对黄斑区视网膜浅层血流参数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眼单视原理Q值引导LASIK治疗近视合并老视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视患病率逐年攀升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到2050 年全球近视患病率估计将达到 50%,影响全球近50 亿人[1]. 目前全球有近四分之一人口受老视的影响. 到2030 年,因人口老龄化,全球将约有 21亿老视人群;若包括年龄相关性调节不足者,则罹患老视的人口比例将会更高[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远视性单眼弱视黄斑区各层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SD-OCT研究远视性单眼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其对侧健康眼的差异。方法:本研究纳入远视性单眼弱视患者32例。采用SD-OCT获取弱视眼和对侧眼的黄斑区域图像。利用仪器自带的软件分析以中央凹为中心、3 mm直径范围内的视网膜总厚度和各层厚度。比较弱视眼和对侧眼视网膜厚度的差异,并分析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厚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弱视眼的视网膜总厚度和内层视网膜总厚度在黄斑中央凹区域和颞侧旁中央凹区域增厚、鼻侧旁中央凹区域变薄。在中央凹区域内,弱视眼的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外丛状层较对侧眼有增厚,而外核层则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呈正相关性( r =0.34-0.36, P <0.05)。 结论:视网膜总厚度、内层及各层厚度表现为中央凹区域和颞侧区增厚、鼻侧区变薄。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的下降与色素上皮层的增厚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构建临床危险因素模型预测抗VEGF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收集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病史中易获取的临床特征及血液检测指标,筛选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nAMD疗效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以此构建模型评估抗VEGF预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随机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抗VEGF治疗的nAMD患者173例(173眼),单眼患者纳入患眼,双眼同时治疗患者纳入较严重眼。收集可能影响疗效的临床特征以及检验指标中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设置随机数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21例)和验证集(52例)。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算法-Cox比例风险回归(LASSO-Cox回归)筛选重要特征,Cox比例风险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和时间依赖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重要特征和模型对不同随访时间结局的区分度,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净收益,建立列线图用于快速计算有效概率。结果::利用LASSO-Cox回归筛选到5个重要特征和指标: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打针次数、最后1次打针至随访的间隔时间及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量,并利用这些变量建立5-Panel模型。评估这些变量对不同随访时间结局的区分度,其中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BCVA变化量和打针次数的C-index较高。训练、验证和重抽样数据集在大部分随访时间结局的C-index大于0.7。ROC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该模型区分度,该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对在90、180、360、720 d随访结局的AUC均大于0.8。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对90、180、360、720 d的随访结局具有正向净收益。结论::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开发并验证了由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打针次数、最后1次打针至随访的间隔时间及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BCVA变化量组合的5-Panel模型,利用该模型判断抗VEGF疗效性能良好,能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评估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雷珠单抗治疗后复发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复发与非复发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差异,初步分析其与ME复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RVO继发ME(CRVO-ME)患者45例4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22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年龄(61.11±10.88)岁;均为单眼发病。所有患眼均接受IVR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并于初始3次治疗后ME消退。根据治疗后6个月时是否再次出现ME将患者分为复发组、非复发组,分别为21例21只眼、24例24只眼。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OCTA仪对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中心凹、旁中心凹的血流密度(VD)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VD(FD-300)。中心凹VD包括浅层、深层视网膜VD(SFVD、DFVD);旁中心凹VD包括浅层、深层视网膜VD(SPFVD、DPFVD)。以初始3次治疗后为观察时间点,对比观察两组患眼各参数变化情况。复发组、非复发组间各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ME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预测ME复发的临界值。 结果: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患者年龄( t=1.350)、眼压( t=1.929)、SFVD( t=-1.716)、DFVD( t=-1.143)、CRT( t=-1.207)、AI( t=1.38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IVR治疗次数( t=5.912)、BCVA( t=5.003)、SVD( t=-4.617)、SPFVD( t=-4.110)、DVD( t=-5.503)、DPFVD( t=-4.772)、FAZ面积( t=2.172)、PERIM( t=2.606)、FD-300( t=-3.5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VD预测CRVO-ME复发的AUC最大,为0.921;DVD预测ME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37.65%,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1.7%、85.7%。 结论:与非复发者比较,复发者SVD、SPFVD、DVD、DPFVD、FD-300降低,FAZ面积和PERIM增加。DVD≤37.65%是预测ME复发的最佳临界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上斜肌Guyton增强牵拉试验和眼球旋转牵拉试验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CSOP)患者上斜肌Guyton增强牵拉试验(FDT)和眼球旋转FDT的特征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拟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单眼CSOP患者和间歇性外斜视(IXT)患者。术前测量患者双眼黄斑中心凹-视盘几何中心夹角(FDA)及上斜肌最大横截面积(max-CSA)术中双眼行Guyton增强FDT和旋转FDT,对上斜肌松弛程度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两种FDT的特征及其与垂直斜视度数、FDA、max-CSA的相关性。采用 t检验、ANOVA检验、Tukey、Mann-Whitney U检验和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纳入患者共42例(84只眼),其中IXT患者19例(38只眼),男10例,女9例,年龄7(7,8)岁;CSOP患者23例(46只眼,麻痹眼和非麻痹眼各23只眼),男13例,女10例,年龄8(4,8)岁。IXT和CSOP患者性别构成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Guyton增强FDT测得CSOP患者麻痹眼、非麻痹眼和IXT患者双眼上斜肌松弛程度分别为(-2.52±1.20)、(-0.35±0.71)和(-0.03±0.16)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8.10, P<0.001)。旋转FDT测得CSOP患者麻痹眼、非麻痹眼和IXT患者双眼的眼球外旋角度分别为48.70°±9.67°、37.39°±5.40°和38.95°±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67, P<0.001),内旋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36, P=0.100)。IXT患者与CSOP患者FDA分别为-12.11°±7.42°和-19.02°±4.95°,CSOP患者麻痹眼与非麻痹眼上斜肌max-CSA分别为(7.59±4.69)和(11.63±3.64)m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Guyton增强FDT测得上斜肌肌腱松弛程度分级与旋转FDT测得外旋角度呈负相关( r=-0.64, P=0.001),二者与上斜肌max-CSA分别呈正相关( r=0.45, P=0.030)和负相关( r=-0.52, P=0.011),但与垂直斜视度数( r=-0.12, P=0.579; r=0.33, P=0.126)和FDA( r=-0.02, P=0.921; r=-0.23, P=0.309)均无相关性。 结论:Guyton增强 FDT和旋转FDT均可评价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上斜肌松弛程度,且二者与上斜肌形态变化具有相关性,但FDT不能反映患者的垂直和旋转斜视度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视网膜疾病的多模式影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视网膜疾病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22年12月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COVID-19相关视网膜疾病患者16例3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26.69±9.88)岁;双眼、单眼发病分别为14、2例。确诊COVID-19至出现眼部症状的时间为(2.63±0.89)d。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FP)、红外眼底照相(IR)、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2例4只眼。患眼中,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20只眼,其中合并棉绒斑6只眼;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PLR)10只眼。BCVA 0.1~1.0。眼前节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观察分析患眼FP、IR、OCT影像特征。结果:AMN 20只眼中,黄斑中心或旁中心区不规则"地图状"微褐色病灶14只眼;FP检查未见明显异常6只眼;IR检查,患眼均可见黄斑中心或旁中心区不规则"地图状"弱反射;OCT检查,患眼均可见外核层中强反射伴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不连续;行FFA检查的2只眼,未见明显异常荧光。PLR 10只眼,后极部和(或)视盘周围可见棉绒斑、视网膜出血,周边视网膜大致正常,其中可见Purtscher斑5只眼、黄斑水肿4只眼;OCT检查可见神经上皮层间强反射信号,神经上皮层间水肿6只眼;行FFA检查的2只眼,视网膜静脉管壁荧光素渗漏,后极部及视盘周围视网膜前小动脉闭塞呈斑片状弱荧光,下方出血遮蔽荧光。结论:COVID-19相关AMN的IR可显示病灶的轮廓,OCT显示病灶在外层视网膜;COVID-19相关PLR的FP显示病变通常在后极部和(或)视盘周围,OCT显示神经上皮层水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眼弓蛔虫病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眼弓蛔虫病(OT)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OT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扫描激光检眼镜(SLO)检查。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CDFI)、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分别为25、26、26只眼。40例患者中,男性23例(57.5%,23/40),女性17例(42.5%,17/40);均为单眼发病。年龄<18岁者30例(75.0%,30/40),年龄(9.60±0.60)岁;≥18岁者10例(25.0%,10/40),年龄(34.60±4.52)岁。长住农村地区33例(82.5%,33/40);有犬、猫接触史27例(67.5%,27/40)。40只眼中,周边肉芽肿型(周边型)、后极部肉芽肿型(后极型)、类似眼内炎的玻璃体混浊型(混浊型)、混合型,分别为18(45.0%,18/40)、11(27.5%,11/40)、6(15.0%,6/40)、5(12.5%,5/40)只眼。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后均接受药物和(或)手术治疗。周边型、后极型、混合型28只眼,给予手术、药物治疗分别为17、11只眼;混浊型5只眼,仅给予药物治疗。40例患者中,33例患者参与随访;治疗后随访时间(18.78±9.44)个月。观察患眼BCVA改善情况。治疗前后不同BCVA眼数比较行 χ2或Fisher's检验。 结果:首诊时,患眼BCVA光感~0.6,其中BCVA<0.1、0.1~0.3、>0.3者分别为20、13、7只眼。晶状体后玻璃体前界膜增厚24只眼(60.0%,24/40),玻璃体分层样混浊27只眼(67.5%,27/40),周边部/后极部肉芽肿22只眼(55.0%,22/40)。行CDFI检查的25只眼中,玻璃体可见特征性分层样或弥漫性混浊14只眼(56.0%,14/25)。行FFA检查的26只眼中,视网膜毛细血管"羊齿蕨样"渗漏15只眼(57.7%,15/26),病灶处片状无灌注区。行OCT检查的26只眼中,视网膜前膜、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视网膜牵拉分别为8(30.8%,8/26)、5(19.2%,5/26)、2(7.7%,2/26)只眼。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混浊型5只眼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周边型、后极型、混合型28只眼中,行手术治疗的17只眼,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58, P<0.05);仅行药物治疗的11只眼,BCVA不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94, P>0.05)。 结论:OT患者以儿童多见;视网膜肉芽肿、晶状体后灰白色增生膜或玻璃体分层样混浊具体一定特征性;OT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