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号染色体部分三体胎儿的产前诊断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 PCR, QF-PCR)、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和G显带核型分析对1例21部分三体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对受试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收集羊水,部分羊水细胞提取胎儿DNA后行QF-PCR和CMA,部分羊水细胞和孕妇外周血细胞接种培养,后续行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QF-PCR结果显示样本在D21S1445位点、D21S1412位点和D21S1411位点为双峰峰型,峰面积比在0.8~1.4正常范围内;在21q11.2位点、D21S1414位点和D21S1433位点为三体峰型(双峰,峰面积比在0.45~0.65或1.8~2.4;三峰,最大峰与最小峰面积比为1.0~1.4),提示为21部分三体。CMA结果显示该样本在10q23.32-q26.3处发生长度约为41.86 Mb的重复,在21q11.2-q21.3处发生长度约为14.2 Mb的重复。G显带核型结果为47,XN,+21,der(21)t(10;21)(q23.3;q21.3)mat。结论:本研究应用QF-PCR等方法对1例21部分三体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为QF-PCR应用于目标染色体部分三体的产前诊断提供了临床实践资料。21部分三体具有较大的临床异质性,在临床实践中应联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筛查唐氏综合征阳性结果的验证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进行唐氏综合征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就诊,行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21-三体高风险的1039例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细胞经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F-PCR)和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验证,探讨经NIPT检测出的21-三体高风险的阳性准确性。结果:1039例NIPT提示为21-三体高风险的孕妇中,经染色体核型分析,886例确诊为21-三体,其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为85.27%,包括标准型唐氏综合征核型839例(94.70%)、易位型28例(3.16%)、嵌合型14例(1.58%)、其他异常染色体5例(0.56%)。正常核型153例,假阳性率为14.73%(153/1039)。QF-PCR结果与核型结果相符共计1027例,其准确率为99.32%(1027/1034)。结论:无创DNA检测胎儿21-三体的阳性预测值为85.27%,准确率较高,可以广泛应用于唐氏综合征胎儿出生缺陷的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胎儿性染色体不分离发生的亲源性及时期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分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F-PCR)检测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SCA)的结果及性染色体不分离发生的亲源性及发生时期。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前诊断中心同时经QF-PCR检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为SCA的 385例样本的临床资料。统计SCA样本类型及产前诊断指征,通过对比产前诊断样本与孕妇样本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析非嵌合型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染色体不分离发生的亲源性和发生时期。结果显示,(1)非嵌合型SCA样本324例,其中45,XO 113例(113/324,34.9%),47,XXY 118例(118/324,36.4%),47,XXX 48例(48/324,14.8%),47,XYY 45例(45/324,13.9%)。45,XO病例在绒毛样本中检出68例(68/113,60.2%),其他SCA样本在羊水样本中检出179例(179/217,82.5%)。嵌合型SCA样本61例,其中含有45,XO嵌合的样本有58例(58/61,95.1%)。(2)45,X病例较常见的产前诊断指征是水囊瘤(53/113,46.9%)及NT增厚(41/113,36.3%),而其他类型的SCA最常见的指征是无创产前检测(NIPT)高风险(170/272,62.5%)。(3)45,XO样本中,唯一的1条X染色体为母亲来源的有88例(88/113,77.9%),父亲来源25例(25/119,22.1%)。47,XXY样本中,染色体不分离发生在卵细胞减数分裂Ⅰ期(MⅠ)47例(47/118,39.8%),发生在精细胞MⅠ的有51例(51/118,43.2%),发生在卵细胞减数分裂Ⅱ期(MⅡ)有20例(20/118,16.9%)。47,XXX样本中,X染色体不分离发生在卵细胞MⅠ的有29例(29/48,60.4%),发生在卵细胞MⅡ期的有15例(15/48,31.3%),染色体不分离发生在精细胞MⅡ的有4例(4/48,8.3%)。综上,非嵌合型45,XO主要在早孕期有B超异常进行绒毛穿刺取样进行确诊,其他SCA病例主要通过无创产前检测(NIPT)结果异常而进行羊膜腔穿刺进行确诊。不同类型的SCA染色体不分离发生的亲源性和时期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IPT-PLUS检测7-三体假阳性合并18-三体假阴性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1例扩展性无创产前检测(NIPT-PLUS)提示7-三体和产前诊断提示18-三体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方法:选取2020年7月5日于焦作市妇幼保健院进行遗传咨询的1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孕妇进行NIPT-PLUS检测、系统超声检查及介入性产前诊断。引产后分别取脐带中间段、母亲面胎盘中心、母亲面胎盘边缘、胎儿面脐带根部、胎儿面胎盘边缘及胎儿面胎盘中心6个位置组织,行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检测进行验证。结果:NIPT-PLUS结果提示胎儿为7-三体,系统超声提示胎儿房室间隔缺损、马蹄肾、摇椅足等多发畸形,羊水QF-PCR、核型分析和CNV-seq结果均提示胎儿为18-三体,证实胎儿为NIPT-PLUS检测7-三体假阳性合并18-三体假阴性。引产后胎盘验证结果显示脐带中间段为18-三体,胎儿面胎盘中心为7-三体,胎盘其他位置均呈现7-三体和18-三体嵌合现象,且距离脐带越远,18-三体嵌合比例越低。结论:本研究NIPT-PLUS检测7-三体假阳性合并18-三体假阴性由胎盘嵌合所致。当NIPT-PLUS检测提示非整倍体时,需进行严格产前诊断以排除胎盘嵌合对误诊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联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自然流产组织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联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F-PCR)检测分析自然流产组织,探索该联合检测手段的特点与应用,进而为自然流产发生的遗传学因素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345例自然流产患者的流产组织,并采用Array-CGH联合QF-PCR技术进行遗传变异情况检测,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QF-PCR技术共检测出染色体数目异常213例,Array-CGH技术补充检出染色体结构异常24例,综合遗传学异常检出率达到68.7%(237/345),并检测出本地区常见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类型。高龄孕妇(≥ 35岁)与非高龄组(<35岁)、孕早期孕妇(<10周)与非孕早期组(≥ 10周)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比较显著增高[84.43%(141/167)比53.93%(96/178)、59.42%(205/284)比9.28%(3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Array-CGH联合QF-PCR技术分析全面准确,互为补充。部分染色体异常在流产组织中较为常见,需重点检测分析。应对高龄孕产妇开展及时的产前遗传咨询与监测,对孕早期发生的流产警惕遗传学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产前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为假阴性的13三体胎儿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1例13三体胎儿产前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假阴性结果的原因及其可能的形成机制。方法:对1例产前超声提示胎儿多发结构畸形而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为46,XY的病例,进一步行羊水穿刺进行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 PCR,QF-PCR)、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以及孕妇外周血胎儿非整倍体的无创产前筛查(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应用QF-PCR对引产后的胎盘及胎儿组织进行常见非整倍体检测。结果:羊水QF-PCR、染色体核型分析及CMA结果均显示胎儿核型为47, XY, +13,并且NIPT提示13三体高风险。终止妊娠后胎盘和胎儿组织的QF-PCR结果提示,胎盘母体面及胎儿面右侧为正常核型(XY)和13三体的嵌合体;而胎盘胎儿面(脐带中央区/上/下/左侧)、脐带、羊膜及胎儿肌肉组织为13三体,提示为胎盘嵌合体。结论: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可能受到胎盘嵌合体的影响而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当绒毛染色体核型与胎儿超声异常表型或NIPT结果不一致时,应考虑羊水或脐血穿刺联合应用多种细胞与分子遗传学技术,以验证绒毛活检结果,降低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假阴性或假阳性的干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在羊水快速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F-PCR)在快速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QF-PCR技术对2018年5月7日至2019年5月7日于扬州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行产前诊断的1 190例产前羊水样本进行13、18、21、X及Y的非整倍体产前诊断并与核型分析结果对比。结果:1 190例羊水QF-PCR共诊断出33例各种染色体异常,包括21-三体20例;18-三体4例及性染色体异常9例。结论:作为常见的快速诊断方法,QF-PCR诊断结果快速、准确,但还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核型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产前诊断X染色体单亲二倍体Klinefelter综合征胎儿3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 PCR, QF-PCR)在单亲二倍体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6-8月于济南市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诊断的3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采集绒毛或羊水样本行QF-PCR检测,对QF-PCR筛选到的X染色体单亲二倍体样本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进行验证。结果:QF-PCR结果显示,3例绒毛/羊水样本在AMXY位点为双峰峰型,峰面积比约为2∶1;在TAF9b位点为双峰峰型,峰面积比约为1∶2;在SRY和DYS448位点为单峰峰型;在X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处均为单峰峰型,提示为XXY且X染色体为单亲同二体。CMA结果证实3例样本均为XXY且X染色体为单亲同二体。结论:QF-PCR除可应用于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数目异常的检测外,也可有效提示目标染色体的单亲二倍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通量连接探针扩增联合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早期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通量连接探针扩增(HLPA)联合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在早期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早期自然流产患者722例,分离绒毛并提取DNA,采用荧光定量PCR(QF-PCR)技术排除严重母体污染样本后,进行HLPA检测,HLPA检测结果阴性的样本进一步行CMA检测。结果:排除10例严重母体污染样本后,最终共纳入712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HLPA联合CMA技术在早期自然流产患者中总体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60.0%(427/712),其中异倍体为45.9%(327/712),多倍体为8.8%(63/712),染色体大片段结构异常为3.4%(24/712),致病性拷贝数变异为1.3%(9/712),全基因组单亲二倍体为0.6%(4/712)。染色体异常率在首次自然流产与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分别为61.6%(265/430)、57.4%(162/28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40, P=0.265)。 结论: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最常见的原因,HLPA联合CMA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经济等优势,有望在早期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中得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Y长臂部分缺失伴X单体嵌合性发育异常胎儿1例的产前诊断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1例性发育异常(DSDs)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和遗传学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9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发现的1例DSDs胎儿为研究对象。联合应用荧光定量PCR(QF-PCR)、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等分子遗传学技术以及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细胞遗传学技术进行分析。用超声检查胎儿性发育的情况。结果:分子遗传学检测提示胎儿可能存在Yq11.222qter缺失与X单体的嵌合,结合细胞遗传检测确定其核型为mos 45,X[34]/46,X,del(Y)(q11.222)[61]/47,X,del(Y)(q11.222),del(Y)(q11.222)[5],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存在尿道下裂,产前诊断胎儿为DSDs,引产后证实。结论:综合应用多种遗传学检测技术及超声检查,完成了1例具有复杂核型的DSDs胎儿的产前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