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急性脑病22例临床及短期预后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脑病的临床及短期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例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急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短期预后。按照可能的临床病理机制及影像学特征分为细胞因子风暴组、兴奋毒性组及不能分类的脑病组,对各组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描述性分析。根据末次随访儿童校正版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2分)和预后不良组(>2分),两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22例患儿中男10例、女12例,起病年龄为3.3(1.7,8.6)岁。11例(50%)有异常既往史,4例有异常家族史。患儿均以发热起病,21例(95%)在发热24 h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神经系统症状中抽搐17例,意识障碍5例。病程中脑病表现22例,抽搐20例,言语障碍14例,不自主运动8例,共济失调3例。细胞因子风暴组3例均为急性坏死性脑病(ANE);兴奋毒性组9例,8例为急性脑病伴双相发作及后期弥散减低(AESD),1例为偏侧惊厥偏瘫综合征;不能分类的脑病组10例。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9例,丙氨酸转氨酶升高4例,血糖升高3例,D二聚体升高3例;5例检测血清铁蛋白3例升高,9例行血和脑脊液神经丝轻链蛋白检测5例升高,18例检测血细胞因子7例升高,8例检测脑脊液细胞因子7例升高。18例头颅影像学异常,3例ANE均显示对称性、多灶性病灶,8例AESD均存在“亮树征”。22例患儿急性期均给予对症治疗及免疫治疗(免疫球蛋白或糖皮质激素),其中1例ANE予托珠单抗治疗。22例患儿随访50(43,53)d,预后良好组10例,预后不良组12例,两组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启动免疫治疗的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也是引起急性脑病的重要病原体,AESD和ANE为常见急性脑病综合征,早期甄别发热、抽搐、意识障碍的患儿并积极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长效中和抗体替沙格韦单抗/西加韦单抗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发生、发展已对全球人类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随着研究进展,中和抗体成为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而被应用于COVID-19的预防和治疗。其中,替沙格韦单抗/西加韦单抗(TIXA/CILGA)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COVID-19暴露前预防(PrEP)的长效中和抗体组合。该药所含的2种抗体可通过协同作用阻断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受体结合域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的结合,有效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TIXA/CILGA应用于COVID-19 PrEP及部分人群的暴露后预防(PEP)可显著降低有症状COVID-19感染的发生率,同时也可作为COVID-19的治疗选择。目前,体外中和试验及临床研究数据还发现,TIXA/CILGA对多种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型保留了中和活性,且对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功能受损人群也具有预防潜能。COVID-19中和抗体虽不能替代疫苗,但仍在多种情况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对COVID-19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一项Ⅱ期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单次静脉输注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组合在两个剂量水平下给药对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单臂、开放性设计(A组)和单盲、随机、安慰剂对照、平行组设计(B组)。A组纳入了患有重症COVID-19的成人受试者( n=8),全部接受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1 000 mg/1 000 mg单次给药。B组纳入了非重症COVID-19或无症状感染的成人受试者( n=43),以1∶1的比例随机接受抗体联合方案500 mg/500 mg单次静脉输注(抗体组, n=21)或生理盐水(安慰剂组, n=22)给药,其中抗体组2例、安慰剂组1例于给药前退出研究。主要研究终点为安全性评估,包括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A组和B组),和第8天鼻咽拭子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 RNA水平较基线水平的时间加权变化(B组)。次要终点包括病毒RNA阴转率、COVID-19相关症状的评估和临床转归。 结果:共有48例受试者进入研究入组并接受研究给药。A组5/8例受试者发生了12例次不良事件。B组抗体组和安慰组的受试者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7%(14/19)和71.4%(15/21)。不良事件中96.6%为1级或2级,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2例次(均为1~2级)。未报告输液反应、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死亡或导致研究终止的不良事件。在给药后29 d的疗效评估期内,A组受试者中无因COVID-19进展使用机械通气或发生死亡。B组中抗体组和安慰剂组第8天的加权SARS-CoV-2 RNA水平较基线降低的平均值均为1.2 log 10拷贝/检测( t=0.13, P=0.894)。B组中抗体组和安慰剂组达到症状充分改善的中位时间分别为8.0 d和10.0 d;抗体组有0例、安慰剂组有1例受试者进展为重症。 结论: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在我国COVID-19患者的Ⅱ期临床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及临床获益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长效中和抗体AZD7442的结构特征及药效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给全球带来巨大的防控压力。AZD7442采用抗体鸡尾酒疗法,由替沙格韦单抗(Tixagevimab)和西加韦单抗(Cilgavimab)两个长效中和抗体协同发挥中和作用,兼具预防和治疗价值。本综述总结AZD7442有效中和SARS-CoV-2的结构特征及其药效学研究,以期深入理解AZD7442对SARS-CoV-2的中和作用。AZD7442在暴露后预防及治疗方面也展现出积极的作用,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COVID-19暴露前预防的中和抗体。鉴于AZD7442在COVID-19预防和治疗中的双重应用前景,AZD7442有望为当前SARS-COV-2感染的防治提供新的选择,同时为其他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滤泡性淋巴瘤-反复发热-肺部阴影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道1例65岁男性患者,因滤泡性淋巴瘤接受奥妥珠单抗治疗联合化疗,于第2程化疗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影像学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抗病毒治疗后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可暂时转阴,但此后反复阳性。第4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后出现活动后气短,伴低氧血症,乳酸脱氢酶及1,3-β-D葡聚糖试验升高,痰肺孢子菌核酸阳性。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持续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给予康复期血浆输注、磺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的变异及其对中和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19年底发生的COVID-19疫情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使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面临严峻考验。随着疫情的持续,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ane coronavirus 2, SARS-CoV-2)变异株正在不断涌现。特别是病毒刺突蛋白的突变,可以引起病毒感染性和抗原性改变,从而导致病毒传染性增加,以及现有疫苗保护效力的下降,由此引起了流行毒株的替换。这也是目前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因之一。目前主要的流行变异株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特性改变,部分变异株与原始株相比对中和单抗、免疫血清及恢复期血清的中和敏感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变异株的产生既与病毒本身特点有关,也与传播宿主改变、免疫低下人群的慢性感染有关。应密切关注和监测不断出现的变异株,并对其功能特性进行系统研究,为疫苗研发和免疫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B细胞清除治疗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双肺游走性磨玻璃影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免疫抑制宿主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所致肺炎表现较健康人有所不同。本文报道一例既往滤泡性淋巴瘤经CD20单抗治疗后B细胞清除患者,自2022年12月感染SARS-CoV-2后出现反复发热、咳嗽、咳痰伴双肺多发游走性磨玻璃影,在2023年3月诊断为SARS-CoV-2感染致肺炎,给予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单药治疗15 d后症状缓解,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吸收,且未反复。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可能为SARS-CoV-2“持续”或“迁延”感染导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的病例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 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相关,既往文献研究多为病例报告或综述,难治性MIS-C仅为个案报告.目的 探讨难治性MIS-C与非难治性MIS-C的区别,提高对MIS-C的疾病认识.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收集浙江地区 6 家医院的MIS-C连续病例,将一线治疗后持续发热和/或终末器官受累定义为难治性MIS-C(病例组),余为非难治性MIS-C(对照组),总结两组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药物及疗效等临床资料,并行单因素分析.主要结局指标 MIS-C临床特征.结果 23 例MIS-C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发病年龄(4.8±3.4)岁,SARS-CoV-2感染或接触史与诊断MIS-C间隔时间(30±9)d.病例组 4 例,男女各 2 例;对照组 19 例,男10 例,女 9 例.两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和严重并发症[颅内出血、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冠脉扩张、脑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表现中,病例组≥2 个浆膜腔受累(75%vs 16%)比例和心包积液(75%vs 11%)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实验室检查中,病例组PLT计数低于对照,PCT、D-二聚体、IL-6、IL-10 和INF-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单用IVIG治疗 8 例(42%),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4 例(21%),IVIG+糖皮质激素治疗 6 例(32%),病例组 4 例在糖皮质激素+IVIG二联用药加用托珠单抗治疗.23 例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对照组 1 例并发严重颅内出血患儿,出院时、6 月随访时遗留偏瘫,6 月后失访;1 例并发冠脉扩张患儿出院后 1 个月随访时恢复正常.结论 MIS-C可导致颅内出血、MAS、冠脉扩张等严重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好,难治性MIS-C患儿炎症反应更重,多系统受累更明显,托珠单抗治疗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用实验设计筛选并优化SARS-CoV-2单抗F61亲和层析阶段工艺参数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利用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筛选及优化实验对SARS-CoV-2单抗F61亲和层析工艺参数进行筛选及优化,获得最佳工艺条件.方法 选择8个可能在亲和层析中影响实验响应结果的工艺参数并制定其水平范围,利用DoE筛选实验对选择的工艺参数进行8因子2水平筛选实验,通过检测响应值,用统计学软件拟合数学模型,经帕累托图分析获得3个显著影响关键质量属性的关键工艺参数(P<0.05),再选择DoE响应曲面法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实验.首先完成全析因实验设计部分,检测响应结果拟合数学模型,分析弯曲项P值判断显著因子的工艺参数范围处于最佳范围内(弯曲P<0.05)后,再根据实验的序贯性补齐中心复合表面设计(central composite face-centered design,CCF)实验,通过检测响应结果拟合响应曲面模型,获得工艺最佳条件范围,最终通过重复试验验证最佳参数值的稳定性.结果 在筛选实验中获得在亲和层析阶段影响F61的显著因子为洗脱缓冲液pH、洗脱缓冲液盐浓度、中间淋洗缓冲液盐浓度、平衡缓冲液盐浓度.通过CCF实验最终获得亲和层析中关键工艺参数的最佳条件,当洗脱缓冲液pH为3.2、洗脱缓冲液盐浓度为0.07 mol/L NaCl、中间淋洗缓冲液盐浓度为0.31 mol/L NaCl,F61在亲和层析阶段收率达95.25%,宿主细胞蛋白(host cell protein,HCP)残留量为97.33 ppm,样品单体纯度达98.51%.结论 用不同类型DoE方法进行了F61亲和层析阶段工艺参数的筛选和优化,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为F61纯化工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期间奥马珠单抗对过敏性哮喘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1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大流行造成大量患者住院及死亡,给全球多个国家带来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和社会经济影响.过敏性哮喘作为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病毒感染容易诱发病情恶化.目前,对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SARS-CoV-2)、过敏性哮喘及奥马珠单抗的关系尚未明确,本文对SARS-CoV-2、过敏性哮喘、奥马珠单抗间潜在关系以及奥马珠单抗的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