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长生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免疫表达谱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长生存相关的骨髓免疫微环境特征。方法: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明确诊断为新诊断MM并接受新药诱导续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免疫调节剂维持治疗的随访队列中,在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横断面研究期间,通过高通量NanoString技术比较16例无进展生存≥5年患者[长生存组,其中微小残留病(MRD)持续阴性亚组9例、MRD持续阳性亚组7例]与5例疾病进展患者(疾病进展组)骨髓中免疫细胞亚群及770个与免疫相关标志物的RNA表达。通过细胞特征性基因表达水平综合计算各免疫细胞功能分值,从而间接得出各免疫细胞亚群比例。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 结果:(1)长生存组患者骨髓中中性粒细胞比例较疾病进展组显著增加[功能分值:13.61(13.33,14.25)比12.93(12.58,13.38); Z=2.31, P=0.021];与MRD持续阴性长生存亚组相比,MRD持续阳性长生存亚组患者骨髓肥大细胞显著增多[功能分值:7.09(6.49,8.57)比6.03(5.18,6.69); H=2.18, P=0.029]。(2)相比疾病进展组,长生存组显著上调基因4个(CTSG、IFIT2、S100B、CHIT1),显著下调基因6个(C4B、TNFRSF17、CD70、IRF4、C2、GAGE1);相比MRD持续阴性长生存亚组,MRD持续阳性长生存亚组显著上调基因CMA1,下调基因10个(ISG15、OAS3、MX1、IFIT2、DDX58、SIGLEC1、CXCL10、IL1RN、SERPING及TNFSF10),其中前5个基因均为干扰素反应通路相关基因。 结论:骨髓中性粒细胞增多、肥大细胞增多可能与移植后MM患者长生存相关。干扰素反应通路激活可能是MRD持续阴性长生存MM患者骨髓免疫微环境的特征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15在胃癌细胞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筛选并分析唾液酸结合Ig样凝集素15(Siglec-15)在胃癌细胞中的候选靶基因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并进行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方法:构建干扰Siglec-15基因的最佳慢病毒转染至人胃腺癌AGS细胞株获得沉默组(AGS-shSiglec-15),以及空载体慢病毒转染获得的AGS细胞对照组(AGS-NC),各取三个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根据测序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和GESA分析进行基因的功能注释和信号通路的鉴定。构建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PPI),进行可视化分析并获取关键互作蛋白,并对靶蛋白进行生存期分析。结果:共鉴定出符合筛选标准的255个差异表达蛋白编码基因,包括119个上调基因和136个下调基因。经GO、KEGG和GSEA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DEGs)主要参与甲型流感、Toll样受体信号传导途径、钙信号传导途径、NOD样受体信号传导途径、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等进程。同时筛选出10个Siglec-15相关基因的靶蛋白,其中钙黏蛋白23(CDH23)[ HR=1.31(1.05~1.63), P<0.05]、蛋白网络成分协调蛋白(USH1C)[ HR=1.25(1.05~1.48), P<0.05]、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 HR=1.7(1.41~2.05), P<0.001]、MX2[ HR=1.63(1.33~2.00), P<0.01]、干扰素调节因子9(IRF9)[ HR=1.30(1.09~1.54), P<0.01]高表达的胃癌患者总生存率(OS)较差。而RSAD2(RSAD2)[ HR=0.78(0.61~1.00), P<0.05]、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5(CCL5)[ HR=0.66(0.55~0.78), P<0.01]、CXC趋化因子配体(CXCL8)[ HR=0.65(0.53~0.79), P<0.01]、XIAP相关因子1(XAF1)[ HR=0.77(0.65~0.92), P<0.01]、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 HR=0.51(0.41~0.63), P<0.01]高表达的患者具有较好的OS。 结论:沉默Siglec-15基因在胃癌细胞中有明显差异表达基因并参与多种生物学进程和信号通路调节,可能作为胃癌的潜在新免疫检查点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IGLEC-1与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机制:新兴研究视角
编辑人员丨1周前
Diabetologia的最新研究发现,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1(SIGLEC-1)阳性单核细胞在1型糖尿病早期发病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些细胞主要通过干扰素信号通路,而非传统抗原呈递方式,激活免疫效应细胞,进而引发胰岛炎症和破坏。这一发现为1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与靶向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健康人群脉冲-阶跃-正弦(PSS)试验结果的初步分析》认为PSS试验在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有良好耐受性,可以检测双侧和单侧水平半规管的中频功能,以及已经代偿的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是一种新型前庭检测手段。论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筛查问卷的设计与验证》一文基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常见病史和临床经验设计了快速筛查问卷,通过研究得出该问卷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可在临床上对BPPV患者进行筛查。论著《防控COVID-19期间上呼吸道炎症患者嗅区病原微生物分布与嗅觉障碍的关系》分析发现在防控COVID-19期间,上呼吸道炎症患者嗅区鼻病毒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定植与嗅觉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副流感病毒1型感染可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相对持久的嗅觉障碍。金黄色葡萄球菌、鼻病毒的定植分别与慢性鼻窦炎和变应性鼻炎患者发生嗅觉障碍有关。论著《ACE2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表达及调控分析》研究得出ACE2在ECRSwNP和non-ECRSwNP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这可能与组织炎性因子浸润不同以及miRNA调控通路差异相关。论著《胃蛋白酶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同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鼻咽癌组织中胃蛋白酶表达阳性率升高,放疗前后唾液中的胃蛋白酶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咽喉反流可能参与了鼻咽癌的进程,并影响患者放疗后的生活质量。论著《喉高速摄影结合声门区波形分析痉挛性发声障碍的声带振动特征》认为喉高速摄影结合声门区波形对研究痉挛性发声障碍患者的声带振动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速度商参数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论著《儿童颈部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及预后分析》总结得出,原发于颈部的神经母细胞瘤起病年龄较小,多为低、中危组,规范治疗预后较好。推荐对儿童颈部的神经母细胞瘤采用最小破坏性的手术方法,即在保留重要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但不应为了追求肿瘤完全切除而牺牲重要结构。论著《局部皮下筋膜蒂V-Y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认为对于面部中小型缺损的修复,如处理恰当,V-Y皮下筋膜蒂皮瓣有可能成为“不易坏死”的局部皮瓣。论著《SIGLEC-15对喉鳞状细胞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分析发现,SIGLEC-15在喉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并与预后相关,可通过JAK2-STAT3通路促进喉鳞状细胞癌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干扰素刺激基因表达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儿童干扰素刺激基因(ISG)表达检测方法,确立参考值范围,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儿科的Ⅰ型干扰素病患者作为疾病组,同时纳入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疾病组共纳入18例患儿,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共采集血液样本25份,首次检测的中位年龄为8.5岁。对照组共纳入28名健康儿童,年龄1~18岁,中位年龄10.5岁,其中男性15名,女性13名。分别提取疾病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总RNA并逆转录为互补DNA(cDNA)。以β肌动蛋白基因(β-Actin)和鸟氨酸脱羧酶抗酶基因(OAZ)为内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干扰素诱导的四肽重复蛋白1基因(IFIT1)、干扰素α诱导蛋白27基因(IFI27)、干扰素诱导蛋白44样基因(IFI44L)、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唾液酸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1基因(SIGLEC1)、含有S-腺苷甲硫氨酸结构域2基因(RSAD2)的相对表达量,以6个ISG的中值为干扰素评分(IS)。去除正常对照中表达明显异常的样本,将其他样本的cDNA混合作为参照,重新检测各样本并计算IS,将大于对照 xˉ+2 s的IS结果判断为异常。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内和组间IS的差异。 结果:对照组IS均值为1.046,标准差0.755,IS截断值为2.556。18例Ⅰ型干扰素病患者组IS异常的有15例(15/18),IS均值为27.010。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素疾病患者组IS明显升高( t=4.247, P=0.000 1)。该检测方法的准确度为91.30%(42/46),精密度为7.47%(0.084/1.124),敏感度为15/18,特异度为96.43%(27/28)。 结论:本研究通过ISG表达的检测并计算IS,为临床筛查以及动态监测Ⅰ型干扰素疾病变化提供了新的可靠的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iglec-15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结直肠癌(CRC)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为CRC患者带来了新选择。现阶段免疫治疗获益人群仅局限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CRC群体,现有免疫治疗中,无论是抗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单抗单药使用还是联合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免疫点抑制剂联合用药,对于微卫星稳定(MSS)CRC群体均无明显疗效。结合唾液酸免疫球蛋白型凝集素-15(Siglec-15)正常情况下仅在某些髓样细胞上表达,但在人类癌细胞和肿瘤浸润性髓样细胞表达广泛上调。最新研究显示,Siglec-15有望成为当前免疫治疗肿瘤患者的全新靶点,可为抗PD-L1治疗无效的MSS型CRC患者带来免疫治疗新希望。本文旨在阐述Siglec-15自身在肿瘤方面最新研究进展及CRC免疫治疗的研究近况,对Siglec-15在CRC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阐述,以期为CRC免疫治疗提供参考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栓塞患者DNA甲基化联合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与肺栓塞相关的遗传和表观遗传表达差异。方法:以2019年就诊与新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肺栓塞患者及健康体检者4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甲基化芯片技术检测、筛选并整合外周血差异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数据来识别致肺栓塞发病的甲基化驱动基因及差异表达基因,行GO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将肺栓塞组和健康对照组间DNA甲基化和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共表达分析,基因上游区域差异甲基化与基因表达呈负相关,其中共筛选出基因上游区域显著甲基化基因有8个,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肺栓塞组中TSS1500显著甲基化基因有6个,分别为TSPO2、C1QA、AQP1、TNFSF9、MIA、STAB1,对应基因的差异表达倍数log2FC分别是1.298,1.629,1.024,2.746,2.539,1.060,基因表达与基因甲基化之间的相关度分别是-0.908,-0.900,-0.824,-0.784,-0.783,-0.779,两组间甲基化差异分别是-0.049,-0.053,-0.048,-0.057,-0.050,-0.053( P<0.05)。TSS200区域显著甲基化基因有3个,分别为TSPO2,SLCP9A3,SIGLEC1,基因表达差异倍数log2FC分别是1.298,-2.252,1.866,基因表达与基因甲基化之间的相关度分别是-0.860,-0.774,-0.739,两组间甲基化差异分别是-0.051,0.027,-0.048( P<0.05)。肺栓塞组中在TSS区域有TSPO2、C1QA、AQP1、TNFSF9、MIA、STAB1、SIGLEC1共7个基因呈现低甲基化高表达状态。SLC9A3基因呈现高甲基化低表达。GO功能分析中,在补体活化、免疫反应、激活蛋白级联等得到显著富集。在KEGG信号通路中,免疫系统、细菌感染以及信号分子及相互作用方面得到显著富集,从而调控肺栓塞的发生。 结论:基于DNA甲基化和基因表达的联合分析,发现了肺栓塞发生发展的新思路,后续可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靶向TAM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乳腺癌中预后最差的类型,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化疗和免疫治疗是TNBC最常用的治疗手段。目前临床使用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和抗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药物治疗TNBC,但其仅对约20%~30%的肿瘤有效,故亟需探索新的免疫治疗手段。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 TAM)是TNBC组织中的主要成分,对肿瘤微环境的重塑十分重要。靶向TAM机制就是使巨噬细胞恢复对肿瘤的吞噬作用,能够影响TAM功能的相关信号通路有CD47-信号调节蛋白α(signal-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CD24-唾液酸结合Ig样凝集素10(sialic-acid-binding Ig-like lectin 10,Siglec10)等。此外,嵌合抗原受体巨噬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macrophage,CAR-M)也逐渐成为有效治疗实体瘤的新型细胞免疫疗法。文章主要介绍了TAM在TNBC中的作用以及有关靶向TAM治疗TNBC的最新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IGLEC-15对喉鳞状细胞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15(sialic acid-binding immunoglobulin-like lectin 15,SIGLEC-15)对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应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癌细胞系百科全书(Cancer Cell Line Encyclopedia,CCLE)和基因表达谱动态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 2,GEPIA2)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流式细胞术、Transwell法检测其增殖、凋亡、细胞周期、转移及侵袭的变化;应用基因芯片法检测上调及下调的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B)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蛋白表达;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SIGLEC-15对喉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采用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SIGLEC-15在LSCC中高表达且与生存期密切相关( HR=1.1, P=0.010)。构建低表达SIGLEC-15的细胞模型,即TU686 SIGLEC-15-组;与TU686 SIGLEC-15+组相比其增殖活性显著降低(48 h:1.32±0.23比2.56±0.37),迁移[(1 036.52±51.22)个比(1 819.62±180.24)个]和侵袭[(469.21±112.25)个比(961.45±102.03)个]能力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6.59、7.22和7.85, P值均<0.05)。早期凋亡增加[(23.27±1.12)%比(5.64±1.61)%, t=11.32, P<0.05],细胞周期G 0/G 1被阻滞[(59.32±3.65)%比(35.46±3.57)%, t=9.85, P<0.05]。敲低SIGLEC-15导致864个基因上调,357个基因下调,细胞周期、凋亡及 JAK/STAT信号通路发生显著变化,p-JAK2、p-STAT3、Caspase-3、Bad、Bcl-2、Cyclin d1蛋白分子表达明显变化。裸鼠成瘤结果表明TU686 SIGLEC-15-细胞组裸鼠移植瘤增长速度缓慢,种瘤后8周,肿瘤重量分别为(0.382±0.054)g和(1.277±0.126)g,而且SIGLEC-15敲低组移植瘤组织中SIGLEC-15表达更低[(11.29±2.17)比(36.25±7.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8.44和9.28, P值均<0.05)。 结论:SIGLEC-15在LSCC中高表达并与预后相关,可通过JAK2-STAT3通路促进LSCC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M2型巨噬细胞来源的Siglec15对食管鳞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实验验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TAMs)来源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15(Siglec15)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并通过细胞实验对其进行验证.方法:应用肿瘤免疫评价资源(TIMER)数据库分析Siglec15在泛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免疫浸润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M2-TAMs和ESCC EC109及KYSE150细胞中Siglec15 mRNA表达水平.在M2-TAMs与ESCC细胞非接触性共培养基础上,分别设置EC109/KYSE150组、EC109/KYSE150+si-NC组(转染si-NC序列)和EC109/KYSE150+si-Siglec15组(分别转染 si-Siglec15#1 和 si-Siglec15#2序列),采用 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划痕愈合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迁移和侵袭细胞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食管癌、结肠癌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泛癌组织中Siglec15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且食管癌组织中Siglec15 mRNA表达水平与巨噬细胞浸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与EC109细胞和KYSE150细胞比较,M2-TAMs中 Siglec15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EC109/KYSE150组、EC109/KYSE150+si-NC组和EC109/KYSE150+si-Siglec15组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C109/KYSE150组比较,24和48 h时EC109/KYSE150+si-NC组细胞划痕愈合率升高(P<0.01),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增加(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与EC109/KYSE150+si-NC组比较,EC109/KYSE150+si-Siglec15#1组和 EC109/KYSE150+si-Siglec15#2组细胞划痕愈合率降低(P<0.05),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减少(P<0.05),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2-TAMs来源Siglec15可能是促进ESCC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关键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